1.我需要写一篇茶叶类包装设计论文
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经济学家杜森·佰瑞(J·Dusenbery)说:“在人类涉及的各种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文化的决定性影响,……不管是产品的购买,还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不管是提供物质上的途径,还是精神上的享受,都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的包装,即由简单的保护、容纳功能,发展成为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包装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自觉行为,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由过去的产品包装升华为当今的文化包装。
融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俗风貌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宣传商品,更可以促销商品和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
中国先民对茶的发现,若以神农尝百草而证明茶可解毒的传说算起,迄今已有5000多年;如从西周初年《尔雅》中有关茶字的记载算起,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可以断言,茶伴随着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是同中华民族古老而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一样悠久。
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一书,使“天下益知饮茶矣”,开创世界最早的茶学,是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茶经过几度沉浮,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饮品,并且早已超出止渴的范畴,渗透进中华文化之中,衍生出门类繁杂的文学与艺术之花。 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却能让人在繁杂的尘世中获得片刻清闲,所以它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并常以绘画、诗词、歌赋等形式来表达品茶的情趣,使茶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文徵明为茶而作《品泉图》;苏东坡更是留下“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唱;郑板桥也因此感叹:“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受斗茶”。可见茶早已具备文化的品味。
正因如此,作为茶这一特殊商品的包装更应体现其文化的特性。 众所周知,包装设计的重要功能便是引起预定购物者的注目,诱发他们对产品的欲望.诱发源于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可以通过包装的视觉设计予以表现。
茶叶包装作为特别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纽带,对其文化性的要求更显得突出。好的茶叶包装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份额,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包装设计一般离不开图形设计,设计师借助设计因素所组合的视觉图形,应当以图形的隐意能否表达出消费者对商品理想价值的要求来确定图形的“字意”形式。也就是说、依靠图形的隐意来烘托字意的感染力,以促使消费者的心理联想,牵动人的感情而激起购买欲望。
茶素来与文人雅士有不解之缘,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因此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若要营造出“清高”的氛围,当然非中国画莫属。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它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匠,飞凌于万象之上,在主客观交感之中产生深邃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意境正好吻合。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
如“文山包种茶”的包装,其图形似国画中的写意,取文山地区连绵不断的茶山为素材,一笔代过,简略得不能再简略,却是妙笔生花,生动自然。 当然,并非只有国画才能展示茶文化,其它的图形只要切入商品属性,照样能体现文化品味。
如“张记茶庄”的包装就匠心独运,速写形式的遛鸟人,一系长袍马褂悠然自得,加上摄影图形——一盏盖碗茶,一次一主、遥相呼应,将茶文化的特性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来。 此外,抽象的图形虽没有直接的含义,但若运用恰当亦可体现茶文化的特性。
如台湾设计师吴俊忠先生所设计的“梨山茶”系列包装,采用简洁的抽象图形,并与品名的白底色块产生透叠效果,颇具时代感,又不失空灵之气。因此,茶叶包装的图形设计所采用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关键在于能体现其特有的文化性。
在包装设计中,文字是传达商品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的包装都十分重视文字的设计,优秀的文字设计不仅能传达出商品的属性,更能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锤炼,岁月的琢磨,使汉字本身即已具备了形象之美而达到艺术的境界。
汉字书法体是中国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大类型。由于民族的欣赏习惯,对传统书法体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及喜好程度,其视觉效果已成为设计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特征。
茶文化与汉字书法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它们之间本身就早已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汉文字中的第一个“茶”字出现,就是由书法字体书写,因此用书法字体作为茶叶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恰到好处。如国际品牌茶叶——立顿红茶,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为中国风味茶,为了充分展现立顿的国际性形象,却又不致使立顿与中国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闲情”作为副品牌名,且以毛笔书写其品名,东方情调,深受中西方人士的赞赏。
书法字体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一般来说。
2.怎么写茶叶包装设计论文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3.怎么写茶叶包装设计论文
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探析 论文 论文天下
5.茶的包装设计论文
写好三点足以 1.茶文化,自古就有茶,有茶就有包装。可以说茶的文化包含了茶包装的文化。 看电视剧《乔家大院》了吗 其中有一段是就说茶和包装的。
2.现代茶包装的设计理念与初衷,是如何理解和设计的。这就不用说了吧,理念这东西,你怎么编都行,主要是靠谱就行。
3.有点综述的意思,把文化+理念+包装的意义与实用阐述明白。包装了半天不就是为了实用吗?不就是为了让商品有张漂亮的脸吗?所以最后是讲实际。
至于里面你在穿插点别的什么的就看你个人发挥了 如商家怎么看待 消费者怎么看待 你的设计主要是给这两人看的
别找替写了今天的新闻里就论文替写,原文照搬的。要有处罚了,搜新闻看看 别冒风险
6.包装设计的论文
包装设计毕业论文 所有的产品都要被包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包装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对食品包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世纪食品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装质量的竞争。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食品包装日新月异,而食品包装理念也显现出新特色,食品包装要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无菌、方便、智能、个性化是食品包装发展的新时尚;拓展食品包装的功能、减轻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绿色包装已成为新世纪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1 无菌包装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包装保鲜功能提出的更高要求,改进食品包装来延长食品的新鲜便成为许多厂商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无菌保鲜包装在各国食品工业中最为盛行,其应用不仅限于果汁和果汁饮料,而且也用来包装牛奶、矿泉水和葡萄酒等。 英国已有三分之一的饮料使用无菌包装。
加拿大的苹果汁已采用无菌处理工艺。日本研制以磷酸钙为原料的矿物浓缩吸水纸袋,用于包装蔬菜水果等食品,使蔬菜水果从矿物浓缩液中得到营养供给,并吸收蔬菜水果释放出的乙烯气体和二氧化碳.抑制叶绿素的分解、起到维持鲜度的效果。
美国市场推出用天然活性陶土和聚乙烯塑料制成水果保鲜袋,犹如一个极细微的过滤筛,气体和水气透过包装袋流动,使水果蔬菜的保鲜期增加1倍以上,且包装袋可以重复使用,便于回收,价格也不高于普通塑料袋。 无菌包装在食品包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小袋无菌奶其价格较便宜,产品风味好,而且在常温下保存时间长,生产厂家、消费者很欢迎这种包装产品,该产品不仅克服了生产地域的限制,而且还去掉了运输过程中所需的冷链,有利于市场拓展。
据统计,液体食品无菌包装超过70%,全球每年消耗纸盒无菌包装一千多亿个。目前国内有各种无菌包装设备约300多台套,年生产能力超过150万吨。
瑞典利乐、瑞士SIG摩美包及美国国际纸业公司是称雄纸盒无菌包装领域的三巨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方便食品的需求势必大大增加,必将会促进无菌包装的进一步发展。
2 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和再生利用的包装。在人们对生态环境极为关注的今天,食品的绿色环保包装也成为一种必需。
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绿色食品将主导世界市场,而绿色包装则是绿色食品在消费者中间的通行证,它对子塑造绿色食品品牌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世界各国都把减量、复用回收及可降解作为生态环保包装的目标和手段。
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了用废糖蜜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聚羟基丁酸酯(PHB);用基因工程菌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PHB;用水解淀粉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PHB及其共聚物PHBV以及可生物降解塑料PHB的改性和应用等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际上首次规模化生产第三代PHA羟基丁酸共聚羟基已酸酯(PHBHHx),由微生物合成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烃基脂肪酸PHA,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相容性、电压性以及光活性,其结构的多样性,加上由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新材料性能,使这种材料在食品包装方向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德国PSP公司近期开发出泡沫纸生产新工艺,用它生产的包装材料可代替泡沫材料。该种泡沫采用旧报纸和面粉作材料,先将回收的旧书报切成碎条,再碾成纤维状的纸浆,将其和面粉以2比l的比例混合,混合后的纸浆注入挤压压成圆柱颗粒。
挤压过程中,原料受水蒸汽作用成为泡沫纸。 用该种泡沫纸作原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生产出多种形状的塑料包装。
泡沫纸可一次成型,不用化学添加剂,使用后还能回收加工。 运用现代超级粉体技术,将原材料粉碎成10~25ium之间的颗粒称为超微粉,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超微粉技术制备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超微淀粉粒度小,均匀,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蓄含巨大的表面能,使其流动性和填充性得到显著提高,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塑料时可有效地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能够在保证材料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淀粉的添加量,这对于降低成本,节约石油资源,开发天然淀粉的应用,提高塑料生物降解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农业研究局南部地区中心利用大豆蛋白质、添加酶和其它处理剂制成大豆蛋白质包装膜,用于食品包装,能保持良好的水份、阻止氧气进入,与食品一起蒸煮,既易于降解减少环境污染,又可避免食物的二次污染。
印度尼西亚的科学家,发明了用水藻制纸板的技术,用两吨干燥后的水藻,就能制一吨纸板。 所制成纸板的质量,并不次子普通的纸板。
并已进行商品化生产。 3 功能包装 随着包装科技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发出一批功能独特、品种多样的包装新品,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和经营者的关注。
最近,美国FDA已批准将一种紫外线阻隔剂在美国食品包装上应用。 太阳光和仓库的荧光灯含有紫外线,而该产品添加在透明PET包装材料中的这种紫外线阻隔剂。
7.找一篇关于茶的小论文
茶与中国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