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 保健食品中总皂甙的测定
保健食品中总皂甙的测定方法 (引自《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二十三、保健食品中总皂甙的测定)
1试剂
1.1 Amberlite-XAD-2大孔树脂,Sigma化学公司、U.S.A.。
1.2 正丁醇 分析纯。
1.3 乙 醇 分析纯。
1.4中性氧化铝层析用,100-200目。
1.5人参皂甙Re 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6香草醛溶液 称取5g香草醛,加冰乙酸溶解并定容至100mL
1.7高氯酸 分析纯。
1.8冰乙酸 分析纯。
1.9人参皂甙Re标准溶液:精确称取人参皂甙Re标准品0.020g,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0mL,即每毫升含人参皂甙Re 2.0 mg
3.1试样处理
3.1.1固体试样:称取1.000 g左右的试样(根据试样含人参量定),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少量水,超声30 min,再用水定容至100 mL,摇匀,放置,吸取上清液1.0 mL进行柱层析。
3.1.2液体试样:含乙醇的补酒类保健食品,吸取1.0 mL试样放水浴挥干,用水浴溶解残渣,用此液进行柱层析。
非乙醇类的液体试样:吸取1.0 mL试样(假如浓度高、或颜色深,需稀释一定体积后再取
1.0mL)进行柱层析。
2.中医毕业论文怎么写,最好有一写好了的,给我看一下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网 本文摘自: 摘 要 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
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1 研究方法与途径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2 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
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
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
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分煎液,据此推测 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 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 [1] [2] [3]。
3.人参净液皂苷的提取我是一个大四的学生,毕业的课题就是这个,望有
材料:人参20克 仪器:标准口原底烧瓶,标准口球型冷凝管,毫升分液漏斗,烧杯等 药品:95%乙醇,乙醚,正丁醇,蒸馏水,沸石,丙酮等 人参总皂苷的提取的依据: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醋酸乙酯的性质。
一般常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或甲醇作溶剂从中草药中提取皂苷,然后回收溶剂,将醇提取物混悬于水中,滤除不溶物,于水溶液中加入石油醚、苯或乙醚等强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皂苷几乎不溶于这些强亲脂性溶剂,而留于水溶液中,油脂、色素等脂溶性杂质则转溶于亲脂性溶剂中,与皂苷分离。 然后,改用亲水性强的丁醇为溶剂继续对水溶液进行两相萃取,则皂苷转溶丁醇,一些亲水性强的杂质包括糖类仍留于水中,与皂苷分离,收集丁醇溶液,减压蒸干,得粗制的总皂苷。
此法被认为是皂苷提取的通法。 人参总皂苷的提取:将人参(粗粉)20g和95%的乙醇室温浸泡3次,每次乙醇用量400毫升,过滤出浸出液和药渣,药渣再用95%的乙醇回流提取6次,每次乙醇用量400毫升,过滤后与原先的浸出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后得残留物,残留物以160毫升蒸馏水溶解,加入乙醚萃取得乙醚层(脂溶性成分)和水层,往水层中加入饱和的正丁醇萃取100毫升*16得水层和正丁醇层,正丁醇层减压回收正丁醇得残留物,往残留物加入60毫升乙醇溶液,在搅拌下倾入400毫升丙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而后沉淀用少量丙酮洗涤2次,减压抽干,最后得到白色或淡黄色粉末(人参总皂苷) 如果人参采用水提取,提取率仅能达到70%左右,而且在醇沉分离纯化时,当人参多糖等成分沉淀时,包裹不少皂苷,所得人参多糖纯度较低,含量仅为60%左右,色泽较深,为黄色或浅黄色,由于中间体色泽深,制的注射液色泽也较深。
4.本人要写一篇关于人参皂苷Rd制备条件优化的论文,请各位大哥帮忙
林下参种子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 林下参(Panax ginseng C.A.Mey.),习称“籽海”,属五加科(Araliceae)人参属(Panax)植物,是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中药材,经过20年。.
人参皂苷糖基水解酶的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以专一水解人参皂苷特定糖基为目的,进行了人参皂苷糖基水解酶的分离纯化、性质研究、以及人参皂苷Rg3和Rc的定向酶解反应,证明了酶法定向改造人参皂苷结构的可能性。 采用缓。.
三七总皂苷HPLC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中文摘要: 血栓通注射液为以三七(主根)为原料提取三七总皂苷制成的注射剂,其有效成分明确、临床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质量可控、技术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现行的法定质量标准的定量分。.
人参中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逐渐地成为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和肿瘤、心脑血管病一起列为世界范围的三大难症。据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3%的人口患有糖尿。.
中药活性成分的小肠吸收研究
中文摘要: 药物分析技术是研究药学及相关科学领域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目前,它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手段不断提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研究是药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吸收研究是AD。.
5.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作者:XXX XXX XXX 【关键词】 合理的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
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
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
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4]。(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5]。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
6.关于白头翁中糖类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的论文怎么写
药材研究
《中国药典》(一部)1995版收载的白头翁系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的干燥根。据品种考证,这是我国最早应用的白头翁正品,也是目前全国最常用的白头翁药材[1]。《中华本草》记载的目前市场上在应用的白头翁原植物还有毛茛科的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 turczaninovii kryl.et Serg.、蒙古白头翁Pulsatilla ambigua Turcz.ex Pritz.、兴安白头翁Pulsatilla dahurica(Fisch.exDC.)Spreng.、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cernua(Thunb.)Bercht.et Opiz.和钟萼白头翁?Pulsatilla campanella Fisch.ex Regel。
由于原植物来源较为复杂,目前白头翁药材混淆品较多,各地正使用混淆品种达30余种之多。科研人员曾对白头翁与两种常见混淆品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 DC.)和大伙草Anemone tomentosa(Maxim).Pei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作了初步研究[2]。在根形、表面颜色、断面、周皮脱落性、韧皮纤维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颜色、初生木质部辐射棱、有否分泌道等方面均显示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特征,为白头翁的真伪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科研人员还将云南的西南白头翁Pulsatilla millefolium(Hemsl.etwils.)Ulbr.与白头翁作了理化鉴别[3],结果两者的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和一阶导数光谱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两者的鉴别特征。在云南地区西南白头翁能否真正代替白头翁入药还需进一步考证研究。
目前认为白头翁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科研人员以双糖三萜皂苷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对不同采收期白头翁的根及茎叶总皂苷分别进行测定[4],结果表明根内总皂苷含量高于茎叶,且开花前期含量最高。所以在早春3~5月采挖药材品质较好。而在茎叶中含有3%左右的三萜皂苷,可作为扩大白头翁药用资源的重要依据。
化学成分
白头翁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60年代初,共分得了约14种成分,主要为皂苷和内酯等成分。其中包括白头翁皂苷A[5](也被命名为A3[6])、B[10]、C(也被命名为B4[6])、D(pulchinenosideA、B、C、D)[7],皂苷1(saponin1)、皂苷2(saponin2)[8,9],白桦酯酸(betulinic acid),白桦脂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betulinicacid3-O-α-L-arabinopyranoside),3-氧代白桦脂酸(3-oxobetulinicacid),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11],白头翁素(anemonin),白头翁灵(okinalin,C32H64O2),白头翁英(okinalein,C4H6O2)[12]。近来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对白头翁以23-二羟基-△20(29)-羽扇豆烯-28-酸和白桦脂酸为母核的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对其它品种的白头翁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时有报道,朝鲜白头翁含威灵仙表二糖皂苷(CP3a),威灵仙二糖皂苷(CP2),皂苷II及皂苷III。钟萼白头翁含白头翁苷(pulsatiloside)A、B、C、D,牡丹草苷(leontoside)A、B、D,驴蹄草苷(calcoside)D, 威岩仙皂苷(cauloside)D、F等。
7.毕业论文查重paperpass22%,维普20.47%,还有一个免费的格子达
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复率会比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写的大神),可以采用万方、papertest去检测,然后逐句修改。
这个系统是逐句检测的,也就是说你抄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检测出来。这种检测算法比较严格,从程序的角度分析这种算法比较简单。
因而网上卖的都很便宜,我测的是3万字,感觉还是物美价廉的。(注意:1 这个库不包含你上一届研究生师兄的大论文,修改一定注意. 2 个人建议如果学校是用万方检测,就不要去检测维普之类的 先把论文电子版复制一份,保存一份。
看检测结果,其中一份复制的备份论文,把检测出重复的部分能删了先删了,把不能删的,15字以内改一改,最好是加减字符,不要改顺序,改顺序没太大用,参考文献删掉一部分,不能删的话,先改下,英文文献可以15个字符换一个词。把修改过的上交,重新过系统检查。
保存的原论文稍做改动上交纸质版。那个系统很麻烦的,很多没看过没应用过的文献都能给你加上,可见中国人抄袭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不要随意改动,上交的纸质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检查完就不会再过检测系统了,所以纸质版的不用担心。
第二步:经过修改后,重复率大幅下降了。这时你可以用知网查了,知网查重系统是逐段检测的,比较智能。
检测后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后在网上用知网查是4%,简单修改后,在学校查是1.5%。注意:记住,最忌讳的是为了查重,把论文语句改得语句不通、毫无逻辑,这样是逃不过老师的,哈哈,大家加油! 关于知网相关抽查规定: 有规定的,可以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后通过就可以答辩,如果第二次不通过就算结业,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
这个是在抄袭30%的基础上的。 如果抄袭50%以上的话,直接结业 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
1.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间的,需经本人修改。修改后经过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参加学院答辩。
再次检测后仍不合格的,按结业处理。须在3 个月后提交改写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
2.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直接按结业处理。须在4 个月后提交改写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
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 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 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 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 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
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
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 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
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4.最小检测单位是句子,那么在每句话里改动一两个字就检测不出来了么? 我们对句子也有相应的处理,有一个句子相似性的算法。
并不是句子完全一样才判断为相同。句子有句子级的相似算法,段落有段落级的相似算法,计算一篇文献,一段话是否与其他文献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的。
5.如果是从相关书籍上摘下来的原话,但是此话已经被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抄了进去,也就是说前面的文章也从相关书籍上摘了相同的话,但是我的论文中标注的这段话来自相关的书籍,这个算不算学术抄袭? 检测系统不下结论,是不是抄袭最后还有人工审查这一关,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这种情况,专家会有相应判断。我们的系统只是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让人能够快速掌握检测文献的信息。
6.知网检测系统的权威性?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不下结论,即检测系统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总皂苷测定毕业论文(请教保健食品中总皂甙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