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GSM网络优化的大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也可以,谢谢
GsM系统网络优化的研究 摘习石3七本论文论述了GSM网络优化理论,并结合哈尔滨移动通信网络实际情况,研究了提高无线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其中主要研究了GSM系统随机接入成功率、掉话率和拥塞、小区基站优化等几方面。首先,论述了网络优化的基本概念,介绍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以及网络优化的目标。
通过对各种网络数据的分析,例如交换机统计数据的分析、路测数据分析、干扰分析、基站测试结果分析、信令分析等等,找出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次,论述了随机接入成功率的相关概念,讲述了随机接入过程,并分析了随机接入失败的原因。
例如:同BCCH/BSIC同邻频干扰、覆盖不好、上下行功率不平衡、TA过大、接收路径的硬件问题、话务量过高、拥塞、“幽灵”随机接入等等。介绍了涉及随机接入性能的指标、计数器,随机接入失败与用户感受。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述了提高随机接入成功率的方法。第三,论述了掉话和拥塞的分析及优化。
分别对话音信道掉话率、话音信道拥塞率、信令信道掉话率、信令信道拥塞率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DT测试中的掉话、拥塞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对无线网络质量性能的优化效果作了分析,论述了参数优化的方法。
第四,论述了小区基站的优化。首先介绍了小区基站优化的概念和蜂窝区技术,讲述了基站、小区的概念。
其次论述了位置区及其规划原则,位置区寻呼容量等。最后,论述了基站优化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优化方法。
关键词:GSM;网络优化;随机接入;掉话率;拥塞;基站优化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h, 而 MobileTeleeon且 nunlcationnetwork.Somekeymarks, suehassuceessrateof randomaceess, , basestationoPt而 izationandete.First,it, , manykindsof .ft, 勺刀 , suchasstatisticaldata ofswitehingequiPmeni, fieldtestdata,inte成 rencedata, signalingdata,Seeond,it, accessfailure, suehasBCCH/, badeover, Power ,largeTA, ,high'traffie, .It, 5Presentedthemethodto .Third,it, ,whieh . .OPti而zation . Thelast,it, Praetiealeases.It' techniquesofcellular, PlanningPrineiPles, . Keywords:GSM;networkoPtimization:randomaecess:calldroPrate: congestion;犷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第l章绪论。
……1 1.1GSM网络优化概述。
.……11.1.1网络优化基本概念。
..……11.1.2网络优化目标。
.……41.1.3网络优化数据分析。
..……61.2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91.3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01.4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n第2章随机接入成功率分析。
……132.1随机接入成功率。
.……132.2随机接入过程.…,。
……132.3随机接入失败原因分析。
..……,。
.……172.4涉及随机接入性能的指标、计数器介绍。
……202.5随机接入失败与用户感受。
……232.6随机接入失败案例分析。
……,。
……262.7解决随机接入失败的方法。
……302.8本章小结。
.……31第3章掉话和拥塞分析及优化。
..……333.1掉话率分析。
……333.1.1掉话率指标的定义。
..……33 3.1.2GSM网络掉话率的形式。
..……333.2拥。
2.通信类什么毕业论文题目好点啊
提供一些通信类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加。
1. GPS与GSM系统整合应用设计
2. SDH光传输系统组网的设计
3. 小灵通系统建设在****市的应用
4. ****光纤接入网规划设计
5. **地NO.7信令网设计方案
6. ****电信局动力环保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7. **地双向HFC在有线电视网络设计方案
8. **地无线市话网络系统设计与实现
9. **市七号信令转接点(LSTP)工程设计
10. **地现代局域网设计及宽带接入
11. ****无线寻呼系统网络整合
12. ****市无线市话IPAS系统设计
13. **地光缆监控与线路资源管理在长途线路维护中心的综合应用
14. **地无线市话(PAS)网络系统设计
15. **地GSM系统 基站设计方案
16. ****市至****市SDH数字微波电路设计
17. **地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
18. ****CDMA一期基站工程规划
19. ****移动本地光纤传输网组网方案
20. ****市通信分公司无线市话接入网工程设计
21. **地邮政储蓄中间业务平台系统设计方案
22. **地企业intranet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23. ****市本地网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实现
24. ****本地电话网集中监控升级设计方案
25. ****本地网电话的网络优化改造
26. ****地区有线接入网的规划与建设
27. A1000 S12交换机远端模块局的设计与实施方案
28. 无线市话IPAS系统在****的应用设计
29. ****DCN网设计与实现
30. ****市电信客户服务系统设计方案
31. ****局OA网的设计与应用
32. 组建****移动VIP大客户管理分析服务系统
33. ****市SDH中继传输网设计方案
34. **地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
35. 智能小区网络通信系统技术
36. 局域网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大楼办公网的组网方案
37. ****电信二级干线监控系统设计
38. **地PHS系统网络优化设计
39. 电话遥控电器开关电路设计
40. 电信级VOD视频点播系统解决方案
41. ****本地网新建第二关口局的设计方案
42. 在WINDOWS平台上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 联机计费系统在C&C08交换机上的实现
44. ****市电信小区宽带网的方案设计
45. 基于单片机的(7.4)循环码编译码器硬软件设计
46. 在集中监控操作系统下计费拥塞的解决方法
47. **地呼叫中心的集中化解决方案
48. ****移动IP宽带城域网的设计与实施
49. 多媒体业务(163/169)前台受理系统的设计
50. ****市邮政局电子汇兑系统在综合网上应用设计
51. ****市 C3本地网的规划与建设
52. ****前置交换机在联通数据业务中的应用
53. ****市EASTAR自动停复话系统的设计
3.通信工程毕业论文有哪些题目
通信工程可以写4g网络通信、无线局域网、wifi等等热门题目的。
开始也不懂,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网络通信中的视频编码与传输技术研究》,非常靠谱的说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SSL安全传输协议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研究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自相似网络通信量及高速路由结构性能研究复杂系统的信息脆性风险研究及在网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面向多级安全的网络安全通信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工业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网络通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尾特性的自相似网络通信量建模及预测基于FPGA的机器视觉系统研究及应用基于跨层设计的无线网络通信的研究无人驾驶智能车远程监控系统——基于GPRS无线网络通信基于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系统研究基于VC++网络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地铁列车WorldFIP网络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研究水声网络通信环境软件仿真系统设计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机网络通信软件设计基于MPC8260和VxWorks的网络通信平台的实现基于嵌入式以太网的变电站自动化网络通信研究网络通信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远程监控系统中网络通信的研究与实现基于数据加密的网络通信系统的研究基于嵌入式系统VxWorks的设备驱动和网络通信基于Linux的网络通信游戏的设计与实现基于WiFi的LED照明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基于STM32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设计GPS/GPRS车辆定位网络系统及故障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基于C/S模式多平台网络通信系统研究基于Internet的分布交互式通信系统仿真平台的研究——网络通信部分分布式检测系统的网络通信研究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网络通信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低压电力线网络通信技术研究。
4.求:移动通信技术毕业论文
本科 助理工程师) 摘 要: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已被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广泛应用。
本文论述了硬切换、软切换和接力切换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并结合这三种主流的切换技术在GSM、CDMA和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做了比较,并对三种切换技术的优劣做了总结。 关键词:移动通信系统; 切换 ;硬切换 ;软切换 ;接力切换。
切换是指移动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从一个基站覆盖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覆盖区时,或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其他原因致使通信质量下降时,使用中的话音信道就会自动发出一个请求转换信道的信号,通知移动通信业务交换中心,请求转换到另一个覆盖区基站的信道上去,或是转换到另一条接收质量较好的信道上,以保证移动用户能够正常通信。 一、硬切换 硬切换是在不同频率的基站或覆盖小区之间的切换。
这种切换是移动终端在切换状态时,先暂时断开通话,并自动向新的频率调谐,与新的基站接上联系,建立新的信道,从而完成切换的过程。 简单来说,硬切换的特点就是“先断开、后切换”,切换的过程中约有200毫秒时间的短暂中断。
因为原基站和移动到的新基站的电波频率不同,移动终端在与原基站的联系信道切断后,往往不能马上建立新基站的新信道,这时就出现一个短暂的通话中断时间。它对通话质量有影响。
硬切换一般采取辅助切换方式,即由移动台监测判决,由交换中心控制完成,在切换过程中基站和移动台均参与切换过程。其切换过程如下: 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不断地向所在小区的基站报告小区和相邻小区基站的无线电环境参数。
本小区基站依据所接收的该移动用户无线电环境参数来判断是否应该进行切换。当满足切换条件时,基站便向移动台发出切换请求,同时将切换请示信道传送给MSC,MSC立即判断此新基站位置码是否属于本MSC辖区。
此时有两种情况:若MSC确认新基站是属于本MSC辖区的基站,则通知VLR为其寻找一个空闲信道(最佳或次最佳替换信道),然后将所找的信道及IMSI经过本区的基站发送给移动台,移动台依据信道号的频率值将工作频率切换到新的频率点上,并进行环路核准,核准信息经MSC核准后,MSC通知基站释放原信道。若MSC发现新基站是属于非本MSC辖区的基站,MSC就将切换请求转送给新MSC,再由新MSC通知它的VLR为其寻找一个空闲信道,然后将找到的基站信道号及IMSI传送给原MSC,并经由原基站发送给移动台,然后进行移动台的核准和基站的释放过程。
二、软切换 软切换是发生在同一频率的两个不同基站之间的切换。所谓软切换,就是在移动终端进入切换过程时,与原基站和新基站都有信道保持着联系,一直到移动终端进入新基站覆盖区并测出与新基站之间的传输质量已经达到指标要求时,才把与原基站之间的联系信道切断。
简单地说,软切换的特点是“先切换、后断开”。这种切换方式是在与新基站建立联系信道后,才断开与原基站的联系信道,因此在切换过程中没有中断的问题,对通信质量没有影响。
软切换可以是同一基站控制器下的不同基站或不同基站控制器下不同基站之间发生的切换。 软切换也是移动台辅助的切换。
在进行软切换时,移动台首先搜索所有导频并测量它们的强度。移动台合并计算导频的所有多径分量(最多K个)的Ec/Io(一个比特的能量Ec与接收总频谱密度--噪声加信号--Io的比值)作为该导频的强度,K是移动台所能提供的解调单元数。
当该导频强度Ec/Io大于一个特定值T_ADD时,移动台认为此导频的强度已经足够大,能够对其进行正确解调,但尚未与该导频对应的基站相联系时,它就向原基站发送一条导频强度测量消息,以通知原基站这种情况,原基站再将移动的报告送往移动交换中心,移动交换中心则让新的基站安排一个前向业务信道给移动台,并且原基站发送一条消息指示移动台开始切换。 当收到来自基站的切换指示消息后,移动台将新基站的导频纳入有效导频集,开始对新基站和原基站的前向业务信道同时进行解调。
之后,移动台会向基站发送一条切换完成消息,通知基站自己已经根据命令开始对两个基站同时解调了。 接下来,随着移动台的移动,可能两个基站中某一方的导频强度已经低于某一特定值T_DROP,这时移动台启动切换去掉计时器(移动台对在有效导频集和候选导频集里的每一个导频都有一个切换去掉计时器,当与之相对应的导频强度比特定值D小时,计时器启动)。
当该切换去掉计时器T期满时(在此期间,其导频强度应始终低于D),移动台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消息。两个基站接收到导频强度测量消息后,将此信息送至MSC(移动交换中心),MSC再返回相应切换指示消息,然后基站发切换指示消息给移动台,移动台将切换去掉计时器到期的导频将其从有效导频集中去掉,此时移动台只与目前有效导频集内的导频所代表的基站保持通信,同时会发一条切换完成消息告诉基站,表示切换已经完成。
在目前商用的CDMA系统中,所用的切换技术都是软切换。由于软切换是在频率相同的基站之间进行的,因此当移动终端移动到多个基站覆盖区交界处时,移动终端将同时和多个基站保持联系,起了业。
5.求一篇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论文 200分
下面的都是毕业论文范文,有用的话,请给我红旗 LMX2350/LMX2352芯片简介及电路设计 基于LMX2306/16/26 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LT5500f 的1.8~2.7 GHzLNA/混频器电路设计 基于LT5517 40MHZ到90NHZ 积分解调器的设计 基于LT5527的400MHz至3.7GHz高信号电平下变频混频器电路设计 基于LT5572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LT5516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039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102/MAX2105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106 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323/MAX2325 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338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511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685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2753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9981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9994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AX9995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C12430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C88920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PC97H73的简介及电路设计 基于MPC9229 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pc9239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PC9992 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mpc92433芯片的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TQ5121的无线数据接收器电路设计 基于TQ5135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TQ5631 3V PCS波段CDMA射频放大混频器电路设计 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网络文档发放与认证管理系统 网络配置管理对象分析与应用 三维激光扫描仪中图像处理快速算法设计 基于分形的自然景物图形的生成 图像压缩编码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研究 数字图象融合技术 汽车牌照定位与分割技术的研究 焦炉立火道温度软测量模型设计 加热炉的非线性PID控制算法研究 直接转矩控制交流调速系统的转矩数字调节器 无线会议系统的设计 温度检测控制仪器 简易远程心电监护系统 基于LabVIEW的测试结果语音表达系统 程控交换机房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单片机控制的微型频率计设计 基于DSP的短波通信系统设计(射频单元) 等精度数字频率计 不对称半桥直直变换器仿真研究 基于MATLAB的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 无线传输应变型扭矩仪 模糊控制在锅炉焊接过程中的应用 三层结构的工作流OA的应用与实现 基于ANSYS8.0的永磁直线电机的有限元分析及计算 音频信号的数字水印技术 3.3V低压CMOS零延迟1:11时钟发生器 基于ADF4116/4117/4118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ADF4193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LMX2310U/LMX2311U/LMX2312U/LMX2313U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MAX2754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MPC92432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高增益矢量乘法器 基于400MSPS 14-Bit,1.8VCMOS直接数字合成器AD9951 基于900MHz低压LVPECL时钟合成器的电路设计 基于 MAX2450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831低失真有源混频器的电路设计 基于AD7008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8341 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8348的50M-1000M正交解调器 基于AD8349的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9511的简介及电路应用 基于AD9540的芯片简介及电路设计 基于AD9952的芯片简介和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F436的集成数字频率合成器与压控振荡器 基于ADF4007简介及电路设计 基于ADF4110/ADF4111/ADF4112/ADF4113上的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F4154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F4360-0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F4360-3电路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F4360-6的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ADF4360-7的集成整形N合成器的压控振荡器 基于ADL5350的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CMOS 200 MHZ数字正交上变频器设计 基于CMOS 的AD9831芯片数字频率合成器的电路设计 基于CX3627ERDE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CXA3275Q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CXA3556N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基于IMA-93516的芯片简介及应用电路设计 VPN技术研究 UCOSII在FPGA上的移植 IPTV影音信号传输网络设计 GSM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研究与实现 FSK调制系统 DSP处理GPS接收数据的应用研究 Boot Loader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ADS宽带组网与测试 基于FPGA的IIR滤波器设计 MP3宽带音频解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基本门电路和数值比较器的设计 编码器和译码器的设计 智力竞赛抢答器 移位寄存器的设计与实现 四选一数据选择器和基本触发器的设计 四位二进制加法器和乘法器 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秒表的设计 数控分频器及其应用 汽车尾灯控制器的设计 交通灯控制器的设计 简易电子琴的设计 简单微处理器的设计 DSP最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消息队列机制(MSMQ)的网络监控系统 基于DSP的电机控制的研究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织物经纬密度的研究 纱条均匀度测试的研究 图像锐化算法的研究及其DSP实现 手写体数字识别 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的设计及其DSP实现 同步电机模型的MATLAB仿真 USB通信研究及其在虚拟仪器中的应用设计 WLAN的OFDM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采用S12交换机支。
6.急求移动通信毕业论文
:21 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 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 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 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 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 方向和目标.
论文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 ;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
7.评估移动通信的发展与未来毕业论文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与3G应用前景 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回顾我国移动电话1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史是超常规的发展史。
自1987年中国电信开始开办移动电话业务以来到1993年用户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从1994年移动用户规模超过百万大关,移动电话用户数每年几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国移动电话第1000万个用户在江苏南京诞生,意味着中国移动电话用10年时间所发展的用户数超过了固定电话110年的发展历程。
2001年8月,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超过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一位。2003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2.69亿户,普及率为20.8%。
而在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10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83%。其中,英国为84.4%,意大利为92.65%,卢森堡为101.34%;当时,中国为16.09%。
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务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是第一代移动通信制式较多,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日本的制式等。
我国科技人员分析对比根据国情选用了TACS系统,购买国外设备建设移动通信网,设备制造厂也与外国公司合作生产(装配)了部分系统设备和手机。研究部门也研制了部分设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为气候。
到了第二代,国际上主要是GSM、CDMA两种制式。在建立第二代移动通信网之前,我国分别在嘉兴、天津进行了GSM、CDM的试验,测试了各种性能。
由于GSM标准成熟较早,我国开始选用了GSM系统,后来联通公司又引进了CDMA统,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建设中我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制和标准系列,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设备制造商如华为、中兴等公司也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这样他们就推进了产品的开发生产,使我国民族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些比例。
在制定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时我国的相关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明确认识到这是改变我国在移动通信业局面的重要机遇,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参加3G标准制定工作,成立了IMT-2000RTT(无线传输技术)评估组,并先后向国际标准组织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和LAS-CDMA。TD-SCDMA已成为国际上3G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LAS-CDMA也成为3G国际标准组织的后备标准。
设备制造厂商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的同时,努力开发产品,取得较好进展。尤其是中兴、华为开发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可以提供运营商使用,而且在国外也占有一定位置。
3G改变中国通信格局 关于3G的发展,三年前我国政府部门已确定了“冷静、稳妥、科学、求实”和“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3G及3G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与原则。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出台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规划,时分双工获得了55 100=155MHz的频谱,FDD获得了120 60 (170)=180~C350MHz的频谱。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分双工标准体制的重视与支持。 根据政府确定的基本方针与原则,2001年6月22日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专家组由来自国内的运营、设备制造和科研院校的专家组成。
信息产业部六个司局组成3G领导小组。试验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MTNet(移动通信实验网)进行;第二阶段,在运营商网络和MTNet进行。
截止2003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国际电联ITU-R在1985年,就开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和标准。其目标是统一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和频段,实现全球漫游,提高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及数据传输速率,满足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1998年,国际电联ITU向全世界征集第三代移动通信世界标准草案,共征集了来自美、欧、中、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16种3GRTT(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标准提案。在提案评审和筛选过程中,国际电联根据对3G标准的要求,对3G标准提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评估、仿真、融合、关键参数的确定工作,通过了包括中国提案在内的5个无线传输的技术规范。
目前,国际上共认的3G主流标准有3个,分别是欧洲阵营的WCDMA、美国高通的CDMA2000和中国大唐的TD-SCDMA。 三种标准一经确定,就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这三种技术标准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中国大唐设计的TD-SCDMA标准,具有多项明显优势的特色技术。
采用TDD模式,收发使用同一频段的不同时隙,加之采用1.28Mb/s的低码片速率,只需占用单一的1.6M频带宽度,就可传送2Mb/s的数据业务。该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智能天线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智能天线的采用,可有效的提高天线的增益。它特别适合于用户密度较高的城市及近郊地区,非常适用于中国国情。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将是决定中国3G商用启动的重要时期。随着3G商用的日益临近,国内几大运营商首先应考虑如何针对自己既有的固定和移动网络与核心网络平台、核心业务能力,在取得3G运营执照后能。
8.急求移动通信毕业论文
:21 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 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 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 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 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 方向和目标.论文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 ;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一,引言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
9.求通信类毕业论文
移动数据通信的技术与市场 在全球蜂窝移动电话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都能获得信息的要求,数据信息的传递从简单的寻呼进入到多媒体的信息业务,数据传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
由于计算机出现而产生的数据通信,伴随着计算机从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到各种掌上型、膝上型电脑的日益普及,加上高速、有效、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成熟,以及便携式计算机和各种数据终端的处理能力与通信功能的日益完善,使移动数据通信的发展具备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一、移动数据通信的特点和应用 移动数据通信是无线数据通信中常见的一种。
它是无线数据终端中心主机或其它无线终端之间采用无线连接,通过无线电波传递数据的一种通信手段。移动数据通信与采用无线手段为固定用户提供的数据通信方式不同的是,它是计算机间的无线数据通信。
移动数据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1、没有铺设线路的麻烦,因而降低了建设资金,并且建设周期短而快; 2、网络设备简单,组网方便、灵活; 3、通信快速方便,覆盖面广,可追踪移动系统,并确保信息可靠传递; 4、移动用户可访问中心数据库,建立无线办公室; 5、可作为地面有线数据网络的延伸与补充; 6、系统结构可扩充,系统可用性高。 移动数据通信的应用有面向专网用户及用户群体的纵向市场以及面向公用及个人用户的横向市场。
其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线交易。具体有销售点(POS)业务、交易过程(包括数据库检索、信用卡鉴别、订单输入、存货清单、信息查询等)、自动柜员机(ATM)、电子银行与电子商务、点对点通信(包括在计算机之间或从专门的设备转换数据文件)、远程数据库访问。
2、双向信息。包括双向寻呼、无线电子信箱、点播信息、车队调度、野外作业与服务、投递业务的路由选择。
3、监测和跟踪。包括告警、保安及个人人身安全;公用事业(水、电、煤气等)读表、油井数据状态;车队调度与管理,向车队发送路由、路况、客运、货运服务等方面的信息。
二、电路交换型和分组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 1、电路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 电路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是指在现有的蜂窝移动电话网(模拟蜂窝网及数字蜂窝网)上提供透明的数据业务,它类似于电话网上的数据传输业务。其特点是用户在呼叫建立后,无线信道一直为该用户所独占,直到数据传输结束,其它用户才能使用该信道。
这种方式简单,使用费用较低,以及现有蜂窝系统已有大的覆盖范围,因而是目前移动数据传送的主要方式之一。 移动数据在模拟蜂窝网络上通过专家的蜂窝系统所用的MODEM来传送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4.4kbit/s(V.32 bis)。
这种方式适合于传送长文件,并具有应用范围广、覆盖面大的优点。 在NMT450、NMT900、TACS AMPS等模拟蜂窝网上使用的数据业务,一般有三类传真以及计算机配上MODEM的连接传送数据等。
数字蜂窝网络与模拟蜂窝系统的不能区分数据、话音业务不同,它不仅能区分话音呼叫和数据呼叫,而且还能区分不同种类的数据呼叫。 GSM是全数字式的蜂窝系统,并且使用了ISDN的一般原理,本身具有传输数据的能力,可提供的数据业务有三类传真、MODEM数据业务、专用分组数据装配拆卸(PAD)业务、分组数据业务及各种承载业务等。
北美的标准的数字蜂窝系统D-AMPS(IS-54-TDMA)、IS-95CDMA等也可提供短信息传输、非同步数据、三类传真、分组数据等。 目前,电路交换型的数据业务主要由模拟蜂窝系统、GSM、DCS 1800及PCS(个人通信系统)等提供。
2、分组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 分组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是以‘分组长(或色)’的形式在无线信道上传送,传送过程不用呼叫建立,且信道并不完全固定分配给某一同用户,而是多个用户的‘数据’分离,因而其信道利用率高。 分组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的网络有两类。
一类是独立的分组交换移动数据网,采用专门用于移动数据通信的标准,这类标准的网络主要有Motorola公司的DataTac、Ericsson公司和瑞典电信的Mobitex、Motorola和IBM公司的Ram Mobile Data以及Ardis和欧洲的ETSI制订的欧洲集群无线电和移动数据标准Tetra等;另一类是基于蜂窝电话网的分组交换移动数据网,通常是与蜂窝移动电话共享频率和部分设施,这一类标准主要是由IBM、McCaw、GTE、Bell、Atlantic制订的CDPD(蜂窝数字分组数据)标准,它是基于北美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网的AMPS的。 此外,CDMA也在制定相应的标准。
3、电路交换型和分组交换型移动数据业务的比较 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其速率较低、时延较小、传输小数据量业务时信道利用率较低。适于传送数据量大、可靠性要求不太高、而实时性要求高的文件。
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其速率较高、时延较大、传输小数据量业务时信道利用率高。适于传送突发性的短数据文件、可供对可靠性要求高、而实时性要求不太高的用户使用。
三、GSM承载的各种移动数据业务 GSM的承载业务有非透明方式及透明方式两种。非透明方式经GSM发送时,精确度高,每个分组数据均检查核对,如不能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