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外国文学的毕业论文写那方面比较好
论题:
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7、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8、《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9、《伪君子》的理性喜剧的悲剧底蕴
10、《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11、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12、《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13、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14、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15、《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16、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17、奥斯丁与《傲慢与偏见》研究
18、艾米莉与《呼啸山庄》研究
19、勃朗特与《简·爱》研究
20、《简·爱》与女性尊严
21、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22、“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探析
23、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24、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研究
25、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6、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27、论《喧哗与骚动》的复调性
28、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形象比较
建议:
选择论题时应选题目较小的,这样容易把握文章。如果论题太大,涉及内容太广,这样文章显得杂乱,而且没有深度。
2.求英语信一封 关于向外国老师求论文资料的 谢谢 急
Dear Ms. Egbert,
Excuse me. I'm a postgraduate student from China and my English name is Nancy. I am currently working on my master's thesis which is about repair and your article inspires me a lot. I really appreciate that. Could you send me several articles below cited in your references? Some articles and books are really hard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obtain. I hope you can help me.
I'm expecting your answer. Thanks you very much.
Nancy
你把相应的名字改了就OK了 然后在下面写上你要的资料,专注还是期刊,我也是前几天写论文给外国学者发的。
3.国外的研究生导师是怎样指导学生的
硕士呢,一般就是老师接了一个小课题(或者一个大课题,拆分成几个小部分),不太难,老师基本上知道怎么做能做出来,就找一个学生花一年半时间来做,同时写个论文毕业。做课题的时候呢,老师要教学生怎么做,学生就学会了。有点像师傅带徒弟那种。
博士呢,一般就是老师有一个想法,但不确定能不能实现,就找一个学生花3年时间探索一下。如果学生探索出来了,就毕业,如果没探索出来,就延期,延期到5年的时候,马马虎虎凑合一个论文,也得毕业。这个过程中,一般是学生自己干,因为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干。负责的老师会给点建设性的意见,但大部分的老师是扔给学生自己琢磨去。同时,老师会安排学生做一个大课题或几个小课题,老师得实惠,学生当锻炼身体了,二者皆大欢喜。
4.国外大学本科有那么好吗,真的是易进难出吗
不论是名校的“严进严出”,还是一般院校的“宽进严出”,国外大学一般在“严出”上则是一致的,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无法毕业,大学也不会滥发文凭。
毕业的关键无非在于两个,一个是学分制度、一个是毕业设计。国外抓考勤严、对作弊的容忍程度低。这主要是基于制度化的管理,几乎是每次课点查人数,而不是像国内老师偶尔看见人数实在太少才点名。
在这里对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们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更严格,在国内本科生心里毕业设计可能就是一篇论文,一个老师动辄带几十个学生的毕设。国外的本科生,以日本为例,在大三的时候就会分配到各个研究室,跟随里面的老师切切实实地做课题,这无形之中就相当于半个硕士生的难度。关键在于落实与监督,研究室负责老师会把每个本科生分配给手下是博士、硕士,由他们具体指导做他们正在做的课题。相对而言研究生承担的都是较为实际的项目,由他们工作量中分割出来的任务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具实践性、真实性,对于动手能力、执行能力有着较大的考验。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这个本科生能力越强,带他的博士硕士工作量越轻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本科生毕设的中期汇报也是一项监督制度,国外的ppt 汇报一般是在研究室内部进行,大家知根知底、谁也别想轻易糊弄谁。
5.请问“导师”的英文用哪个最恰当
如果你是大学部的学生,正确的作法是叫Professor + last name 或是 Dr. + last name,而不要叫 first name。
对于研究所学生,在正式场合,特别是在email里面,应该是要叫 Dr. + last name,通常不会有错。
tutor:较为常用,大概就像我们上学时课后的辅导老师;
supervisor:一般论文老师就叫supervisor;
advisor:和老师关系不大,一般是什么顾问、参谋之类的。
personal看情况,不加都没关系。
扩展资料:
你的导师是中文母语者,这时候你就要小心点了,如果你称呼其它美国老师是用 first name (在他们的允许下),这不代表你就可以直接称呼用你导师的 first name 来称呼他。虽然在美国,用 first name 称呼老师也不算太过奇怪的事,但这一套并不一定适用於以中文为母语者的老师。如果你与老师说中文的话,用中文说「姓+ 老师」是比较传统的作法。
那称呼 Dr. + last name,要用到什么时候呢?这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但你论文答辩完,已经是博士的时候,你就不需要称 Professor + last name 或 Dr. + last name 了。至于以中文为母语者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许多老师我还是用中文说「姓+ 老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外国毕业论文老师(关于外国文学的毕业论文写那方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