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急
析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统筹 摘要: 摘要: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目标,而社会保障是实现社 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必要条件, 它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与促进共享国民财富的基本制度安排。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关键词: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和谐社会;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 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近 二十多年来总体上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年代逐步向和谐社会迈进 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差距、矛盾、冲突,经济社会发展 不协调的格局日益显现,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在日益尖锐化。
中国进入21世纪后 所面临的既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分化加剧并需要采取有 效措施才能得以化解的敏感、复杂时期。 一、问题提出背景 在中国现阶段面临的诸多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劳动 关系的失衡,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 展差距的客观存在等,都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着直接的负面影响。
而在这 些差距、矛盾与问题中,又几乎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不全、有效性不高有着 直接的关系。 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城乡发展不协调,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 不时还有扩大的趋势,使得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难 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没 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 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
二、城乡和谐发展的策略 (一)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 地区差距扩大的趋 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 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与 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 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更加注重 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 也与国家福利资源分配的不公直接相关。 如国家 财政中的公共福利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住房福利资源等)主要 用于城市居民, 占总人口 40%的城市居民至少占有 70%以上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 而占总人口 6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不足 30%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这种长期畸形 的公共福利资源分配体制,进一步弱势化了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地位。
教育福利 资源、公共卫生资源、住房福利资源等配置的失衡,揭示了这些基本福利制度的 非公平性,它已经成为拉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 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 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 会发展的失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 最大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如 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是 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 直接影响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也 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大问题。
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 距,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 的转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因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 展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要把节水灌溉、乡村 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作为投资重点。
国家应该改革目前城 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政策, 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民投资建设为主变成以 国家财政投资建设为主,让农民在公共产品享用上能够获得“市民待遇”。农业 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 农。
2.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推动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把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作为主要矛盾,把生活宽裕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其他支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生活宽裕是农民一直向往但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这是其一。其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试点中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仅覆盖约20% 的人,而且筹资水平低。
其三,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 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型社会。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过渡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社会救济。主要是国家针对灾害的突发性特点, 采取应急措施。
在对待贫困户方面, 国家通过设立扶贫基金,帮助发展生产。同时,为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部分地区开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
但全国各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参差不齐,如北京、浙江、广东、福建、辽宁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省份虽然也在部分地区实行农村低保制度,但还没完全实行,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为488万人,不到需要保障人口总数的3%。 二是五保供养制度。
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以《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予以法规确认的制度。到200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供养人数为254.5万人、敬老院2.4万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50.3万人。
从保障的程度上来看, 五保老人年平均五保金1200元,但因各地财力不足, 实际到位一般只有800元左右, 三是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早在1986年前后,各地就陆续展开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目前全国基本上都已开展此项工作,由于社会及制度等多方面原因, 在资金保障等方面不是很完善。
几经起落,在经历了试点、全面推广和整顿规范几个阶段后,目前又处于试点阶段,到2003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42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16.1亿元。
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其总体覆盖率还不足10%。
农村医疗保险方面,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缺位状态。
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监督保证机制,法律层面制度设计不完善 我国宪法对社会保障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体现在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我国参加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也明确规定 :“本公约缔约国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但是,我国《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缺乏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门法律。法律的缺失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资金的管理不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现行的法律依据大多是准法律与相关文件,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地位与作用、保障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机构的的建设等,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再加上执行中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受益缺乏信任感。 (二) 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机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 把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就知道我国投入的力度是偏小的: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我国只有10%左右,且这10%的投入也基本给了城镇居民。
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可以说主要是资金缺乏的问题。 应该说,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来安排养老及医疗保险,农民也有较多的机会获得兼业等,因此收入状况比较理想。但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地方是吃饭财政,即。
3.求助
在已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西方国家(如德国),从事独立经营的农民与具有雇佣关系的工人和职员一样,能够享受到所有社会保险的保护。
而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不仅建立得比较晚,而且项目不全,保障水平也很低。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表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重视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对于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介绍,进一步论证我国农民是否应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在我国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构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以此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作出些许努力。
一、中国农民社会保障的产生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民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1、农民养老保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但是当时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农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出于迅速建立工业化国家的考虑,有意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实行倾斜政策,即对有工资收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营企业的职工,大中小学的教师等实行国家保障,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城市贫民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当时国家没有充足的国力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提供保障。这种把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的制度延续了43年。
1983年中国农村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把过去由农民共同经营的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耕种,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和内地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由于兴办乡镇企业和实行科学种田,农村和农民很快富裕起来。
据1990年的统计,年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上的县有184个,在800元以上的有431个,[1]而人均年收入700-800元的农民就具备了投保条件。而且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以后,他们的收入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有剩余,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养老保障愿望。
同时,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延长,这又加快了人口老龄化。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
[2]人口学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3]在中国农村,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虽然高达88.7%,但是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人自己的比例分别是50.7%和82.2%,[4]可见目前在农村,家庭养老已不占绝对主导地位,很大一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缺少必要的保障。
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上涨,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的人口老化。
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民政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从1991年6月开始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取得了很大成效。当时的实践证明,“方案”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是可行的。
1992年1月3日民政部正式颁发“方案”,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方案”的引导下逐步在全国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推开。《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只有7条,是中国政府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制定的、引导广大农民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它虽然由于不具有强制性,因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律规范,但是它的颁布和实施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中国的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就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农民的老年保障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养儿防老”就是农民对自己老年生活依靠的一个生动写照。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在国际上尚无大范围解决无固定收入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的成熟经验以及中国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农民的责任和关心,这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方案颁布之前,中国农民依靠或者希望依靠家庭养老,根本没有社会保险的意识。
方案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使农民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意识,。
4.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什么好
提供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3 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4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5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 6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研究 7 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生存保障问题研究 9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0 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11 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3 关于构建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研究 14 农村土地产权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16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7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18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19 基本养老保险逃费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研究 21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22 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风险及其控制 23 “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企业年金研究 24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5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 36 论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37 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38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9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 40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研究 41 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42 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 43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44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养老保障功能研究 45 应对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46 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47 东亚国家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48 新时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9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 50 中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51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52 城镇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初探 53 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中的政府责任 54 农村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构建路径研究 55 制度边缘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56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 57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58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9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 60 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 61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方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62 河南省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63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64 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65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 66 我国现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 67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研究 68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 69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探究 70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研究 71 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政府责任 72 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3 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4 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与对策研究 75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8 我国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 79 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80 建构城市贫困大学生统一社会救助体系 81 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8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研究 83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84 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85 城镇灵活就业问题研究 8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87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88 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89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90 家庭功能变迁中养老模式的选择 9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92 人口迁移中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93试析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 9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刍议 95论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96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机制 97论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 98论我国工伤保险的预防职能 99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100论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 101论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 102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 103医疗保障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 104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 105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06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保障 107论医疗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108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9 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110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11 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的思考 112 论我国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责任 113 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114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5.毕业结论怎么写啊
写好结论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是以研究成果和讨论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提出论证结果。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应对全篇文章所论证的内容作一个归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总体性看法和意见。
例如,《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镇领导方法》一文的结论: 总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个新的体制转换阶段,乡镇领导干部作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带头人,在思想认识、领导方法等方面都必须来一个很大的转变,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论文结论部分,作者常常不仅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还指出课题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为他人继续研究指明方向、提供线索。例如,《地方行政机关后勤工作改革之路》一文的结论部分: 总之,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在当前,我们仍处在上述较容易见到成效的某些方面进行探索的阶段,我们要力争有一、二个突破口,在取得成果之后,不断把后勤改革引向深入,达到服务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谢辞。在结论部分的最后,也可以写上几句话,向在本篇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曾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表示谢意。
谢辞要写得感情诚恳,言语得体,不要过多的溢美之辞。例如: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我的指导导师**先生的悉心指教,并得到其他几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古人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论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写好结论,应该注意两点;第一,要使结论部分真正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一般不要提出新的观点或材料;第二,结论的语言要简洁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草草收尾,不当止而止;二是画蛇添足,当止而不止。
6.社会工作方面的论文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无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社会工作都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取向。“三农”问题的突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的前提,而且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环境。
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首先,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其共同的背景。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得以打破,而进入了中性运行的模糊发展阶段,许多不协调的因素仍明显存在。这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工作的恢复提供了土壤。
其次,社会弱势群体是其共同的基本关注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针对三农,特别是贫困地区及贫困农民而开展的,而社会工作的基本关怀对象也是生活陷人困境的人,贫困农民是其中的重要群体。
第三,二者以人为本的一致性。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对经济社 会发展规律逐步认识和深化的过程,同时又反映了新农村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人为本。
新时期 下的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工作的契合,不仅说明两者发挥着维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功能,同样说明两者在价值理念、方法等方面有融合的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毕业论文的结论期望(求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