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经济动荡不安。
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 ,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 ,作者在 1998年 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观点如下。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
希马特萨斯撰文认为,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在这次亚洲危机中 ,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 ,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 ,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 ,世界经济正面临自 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而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
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 ,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 ————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 ,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
但是 ,在纪念《宣言》发表 150周年的活动中 ,出现了一个悖论 :一方面 ,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 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 ,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或“非所期望的” ;而另一方面 ,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 !但事实是 ,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 ,前者导致后者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 ,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
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国外理论动态出发 ,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资本主义是以交换价值为取向的生产方式 ,因此它必须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革命化 ,并使经济生活国际化 ,建立劳动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 ,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到达一定程度的历史成熟性之后 ,便与私人占有财产和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发生激烈冲突。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性趋势发现资本本身是自己的巨大障碍 ,于是要克服它 ,超越它。
马克思的预言可以概括如下:和资本与生俱来的世界性 ————或用流行的术语 ,作为一种过程的全球化 ————在一种资产阶积聚到最高峰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动作为世界性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从 80年代初开始 ,金融市场的 “自由化”或“解除控制”、资本在国际间的级社会愈来愈不能控制或不能解决的螺旋盾矛命的幽灵不仅回到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在式危机中与资本发生冲突 ,当所有的宗主国本身出现。解放被压迫的全人类,赢得一个新世界。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及在本世纪的四个阶段《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 150年里 ,这一预言毫无疑问得到了证实。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 ,现代生产力的世界性特征已经形成。
作为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作为过去 20年里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卫道士所使用的神话的资本全球化 ,在我们所处的帝国主义腐朽的时代螺旋式地发展着。这一螺旋发展的每一次抑制都以资本的矛盾的总爆发、以世界经济危机而告终。
然后 ,这个螺旋扩大了范围 ,寻求危机的出路。但是 ,每一次寻求危机出路的办法 , “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 ,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当代资本主义本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的第一阶段以世界大战和俄国 1917年革命而告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 1929年大危机之后 ,世界帝国主义如果不转向野蛮的法西斯主义和新的更具毁灭性的世界战争就控制不了危机。
但它还是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国际化凯恩斯主义框架、美元对黄金的固定兑换率、美国的资源和霸权为基础 ,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持久的扩展和冷战是避免新危机、主要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手段。到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战后繁荣以空前的资本生产过剩危机而结束。
社会主义革自由流动、货币主义、私有化 ,等等 ,换句话说 ,与金融资本全球化相联系的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 ,是企图祓除徘徊在资本主义头顶上的革命幽灵的尝试。这一周期从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开始 ,然后以新自由主义的攻势扩展到每个国家 ,而以 1991年苏联的悲剧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休克疗法”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最佳策略肆意强加于人的狂欢为其高潮。
但是 ,目前波及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危机表明 ,过去 15 —20年资本通过金融全球化寻求出路的企图最终悲惨地失败了 ,与此同时它对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 ,而为少数寄生虫带来丰厚的利润。现在 ,这一周期结束了 ————新的周期开始了。
它的第一个标志是印度尼西亚 30。
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界说了“可持续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
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
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
一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
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
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寻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出发去演绎、推论事物的现在和未来。
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现,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与屈从。中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即是如此。
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和一、统一或和谐,但这并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得出来的结论。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无为的境界,他们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应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合理的,都是对自然的破坏。
这就取消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的主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发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不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在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走向了极端——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
如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紧追不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实质上,近代人的思维方式存着与古代人同样的局限性,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他们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他们将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凸现的主体力量加以抽象化、绝对化,顶礼膜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
古代人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而近代人则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
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发展思想最早的代表。他把社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增长过程,而经济增长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地制服和掠夺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过程。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上述发展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经济增长已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剂”,成为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根据。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295-296页)以这种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凸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正确性,什么是实践,看你自己怎么说,人的存在方式,最后总结一下,然后写上去,就是要结合上面的两方面做一个大综合,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写上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什么物质决定意识,例子就没有必要再举了; 然后就要谈存在方式。
当然要有推理过程,反复循环) 然后说说历史上的其他认识论,怀疑论的认识论,然后有一点很必要写上去,怎么对待实践的,再得到理性认识,再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比,先写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例如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康德的认识论,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是你所说的那个命题,目的是要凸出世界的物质性;然后就写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得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等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包括了什么属性,然后再举一个两个例子进行补充说明,然后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审题,综合论述得出一个结论。 最后,辩证否定其他认识论,百科全书学派的认识论等等,(先得到感性认识,这里不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等,同样举一两个例子进行论证,着重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对比,理解关键的一点建议选第三个题目,存在决定精神等等写上去。
4.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年论文选题有哪些
一.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二.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三.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一、参考题目1.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的关系
第一,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来源。系统论的产生,是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管理和科学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需要的直接刺激密切相关。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起早于现代系统论的产生长达整整一个世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化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物,是自然科学飞跃发展的结果,也是欧洲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科学”,它把研究对象看作系统加以考察,揭示了有组织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科学技术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与人类认识事物的水平分不开的。然而,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不同于系统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为对象,揭示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系统论研究的有组织复杂系统领域,还适用干传统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有组织简单系统领域,统计力学、分子物理学和概率论所研究的无组织简单系统领域,以及目前尚未形成独立科学门类的无组织复杂系统领域。显而易见,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根本不同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