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结合十二五规划对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查论文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
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
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
2.写一篇关于一个公司利润分配的调查报告 该怎么写
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实现的利润总额,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相应调整后,依法交纳所得税,然后按下列顺序分配:
1. 补以前年度亏损(超过5年补亏期)
2. 取法定公积金(一般按10%,且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
3.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
股份有限公司在提取了法定盈余公积之后,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配:支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按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提取和使用;支付普通股股利。
股份有限公司当年无利润时,不得向股东分配股利,但在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后,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可以按照不超过股票面值6%的比例用盈余公积金分配股利,在分配股利后,企业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金的25%。
另外,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实现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税前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5年内不足弥补的,应当用税后利润弥补。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以及超过用利润抵补期限的也可以用以前年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弥补。
需要指出,企业以前年度亏损未弥补完,不得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3.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1.2.2 国外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内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定义与内涵 2.1.1 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内涵 2.2.2 收入分配的定义与内涵 2.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早期研究 2.2.1 布阿吉尔贝尔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2.2 李嘉图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2.3 西斯蒙第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2.4 约翰·穆勒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2.5 马克思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3 当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 2.3.1 库兹涅茨假说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3.2 刘易斯模型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3.3 增长和分配替代理论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3.4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3.5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4 非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2.4.1 社会学界的观点 2.4.2 法学界的观点 2.4.3 社会民众和政界的观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3.1 经济增长中的初次分配研究 3.1.1 完全市场中的初次分配 3.1.2 不完全市场中的初次分配 3.1.3 技术进步情况下的初次分配 3.2 经济增长中的再分配研究 3.2.1 政府再分配的政策选择 3.2.2 政府再分配的政策效果 3.3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 3.3.1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3.3.2 基于行业差别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3.3.3 基于区域分割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4.1 收入分配对总供给的影响 4.1.1 收入分配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4.1.2 收入分配对劳动力形成的影响 4.1.3 收入分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4.2 收入分配对总需求的影响 4.2.1 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4.2.2 收入分配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4.3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4.3.1 基于消费需求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4.3.2 基于投资需求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 5.1 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互作用 5.1.1 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5.1.2 开放经济下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2 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5.2.1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时序数据分析 5.2.2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截面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动经济增长的收入分配政策建议 6.1 调节收入分配、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政策思路 6.2 政府推动的分配过程市场化 6.2.1 产品市场完全化政策 6.2.2 要素市场完全化政策 6.3 政府主导的分配结果公平化 6.3.1 财政收入政策 6.3.2 财政支出政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摘要 Abstract。
4.关于商品利润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5.企业利润分析的论文怎么写(悬赏)
关于乡镇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参考论文. 摘 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政绩评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则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在政绩考核上存在着弹性大、项目杂、人治色彩较浓、缺乏法律保护等弊端。
关键字:乡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管理 政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绩内涵不断丰富,包含了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良性发展、持续运行等。实践证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真正的政绩,应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历史检验的实绩。
这种政绩及其相应的评价体系与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 更多查看网站 /caijing/jinronglunwen/2008/11/490587.html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研究 一、股利分配的特点 按照从历史到现实的时间发展顺序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①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主要有现金分红、送红股、转增股本三种方式,但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将派现、送股与转增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再加上配股,使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案显得更为复杂。②不分配的公司多。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资产,给投资者超过储蓄收益率的较高的投资回报,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多缺乏这种应有的责任感,每到公布年报时,一些上市公司漫不经心地用“暂不分配”就把投资者轻易地打发了,使投资者对股利回报的热望成为泡影。
③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没有把投资者的利益置于应有的位置上,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目标,在股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上缺乏长远打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④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较多,在股利分配中占重要地位。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了送红股的分配方式,这也构成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一大特色。
虽然从整体来说,选择现金分红的公司要多于股票分红的公司,但从股利金额来看,相对而言,现金股利的分配率较低,股票股利的分配率较高。⑤股利分配往往与再融资行为相关联。
我国上市公司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实施配股,加之证监会对配股资格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 二、影响上市公司分配行为的因素 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 1.盈利和现金流量。
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是造成分红政策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利润的大幅下滑自然制约了分红的实施。在业绩滑坡造成可分配利润减少而难以实施分红的同时,现金不足也成为不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支付现金股利,上市公司会有一笔支出,因此只有在公司现金充裕、短期偿债能力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一些公司虽然每股盈利尚可,但若仔细分析其财务数据,就会发现应收款占资产的一大部分,每股现金流量为负数,想派发红利也是有心无力。
2.企业规模与股权结构。一般来说,公司股本规模越大,股本扩张空间也就越小,倾向于以现金股利的形式支付股利,从而派现的比例大,送股的比例小。
小盘股股本扩张能力强,主要以送股的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支付率就越低。股权结构集中的公司倾向于低股利支付,股权结构分散的公司倾向于高股利支付。
此外,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的股利分配也有一定差异,国有股、法人股控股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较低,内部人控制效应较强,并且国有股权比例大的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放弃股利分配的可能性更大。 根据现代股利政策理论,股东们(包括大股东)为了降低代理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往往具有较强的促使上市公司以现金方式分红的意愿。
因此,大股东应是最愿意获得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了。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后,大股东甚至地方政府等利益方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从上市公司获取好处、套取现金,大股东实际上用从证券市场直接“圈钱”的方式,替代了合法地通过分红的方式从上市公司取得现金。
这也是为什么国有股、法人股控股比例大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较低甚至不分配的原因。 3.投资者偏好。
在我国,证券投资者偏爱送红股而不喜欢现金股利,这其实是中国股市不成熟的产物。首先,上市公司很难以现金分红的方式满足在二级市场上高价购进其股票的投资者的收益要求。
由于占大比例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其转让价格自然要低,而二级市场投资者所购买的股票价格一般要高于法人股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的分红比例,二级市场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收益率就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而以送红股的方式分配,虽然只是对股东权益的稀释,但是,送红股后,若股价能高于除权基准价,走出填权行情,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就比派现得到的要多。即使除权后没有填权行情,但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送红股是以股票面值计入资本的,而一般来说,送股后每股净资产仍超过每股面值。
所以对股东来说,送股即是以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获得了股票,由此形成了上市公司对股东在分配上一般采取股息率畸低或送股方式分配的局面。 4.适应政策法规的需要。
上市公司为适应管理层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关配股资格的规定,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分配行为,如前几年的“10%”现象。在2000年年末,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证监会提出会考虑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
不少公司闻风而动,以防踏空政策,一改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做法,开始对投资者派现,这也是导致2000年年报公布后不分配公司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三、现行股利分配行为的后果 1.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股票的市场价格是以股票的内在。
10.求一篇关于“十二五规划对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以及对推动相关制度改革
陈铭龙:十二五计划“扩内需”可增加岗位100万 三驾马车“内需”一定是首要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其提法与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强调性地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位,颠覆了以往的以生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不仅让经济学家们眼前一亮,同时也说明我国国民经济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意识深深的烙印到现代经济观念中。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是消费。
消费是市场竞争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并且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从而能够顺利开展下一个环节的生产。从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中来看,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首要在于扩大内需。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消费的人均基数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大得多。据研究报告提出,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0.2%;而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以拉动GDP0.8%。
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在平稳较快地发展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消费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国民经济收入逐步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起来,国民的最终消费的潜力将会获得极大的释放。
三、国民的消费观念正发生转变。60、70年代的国民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逐渐重视在自身的消费。
80、90后的两代人受西方国家的消费观念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移动电话、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产品的消费上,80、90后更是主要消费群体。 所以仅从以上的三点就可以看出,以增强消费达到扩大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方式。
扩大内需必须一步到位 1.拉动内需首先要让国民手上有钱消费 虽然中国具备了消费的潜力,但是目前中国消费指数并没有上去,原因是消费者手上并没有现金,因此必须开创各种新的经济收入渠道,使人们手中的钱慢慢的充裕起来。 在开发新渠道的同时,必须调整收入结构,加大扶持各种小型经济、各种小本经营模式等,通过指导、扶持等方式鼓励国民根据自身的条件增加收入,拓宽国民的收入渠道,尤其重要的是要增加就业岗位。
关注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我国人口众多,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着大量的富余未就业的人员。
通过增加就业岗位使得这部分人富裕起来,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剩余的问题,更能够使得这部分人群手中有余钱进行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方式。 2.重点扶植企业,不能偏重基础投资。
我国的基础投资主要集中在医疗、交通、电网等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方面,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能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企业作为在基础建设投资中的一个中间关键性环节。
企业的实力、能力决定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好坏程度。因此增加对企业的投入,扶植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重要模式。
其次增强对企业的扶植,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以产业生产的方式带动企业的发展。加快企业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投资消费,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增长。
再次,鼓励企业开创新的产业类型,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等方法,开发利用新能源,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模式,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3. 消费才能带动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的本质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的链接结构。
其实质就是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因此加大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企业消费需求才能带动产业链的快速运转。
而且,产业链是产业发展链式环节的有机统一体,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而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是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一种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这种新的经济观念促进了各企业增加对所处链节的投入。因此加大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消费以促进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运转,从而加快资本的循环获得资本增值是现代产业链整合的高效模式。
总之,十二五计划强调扩大内需,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的经济发展需求的方式作为拉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模式。按照扩大内需的方式,开创各种新渠道来增加国民的收入,开创新的经济类型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开创新的产业链整合以带动产业链的快速运转,如果能够如期的实现,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