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中美学前教育比较”方面的参考论文我正在准备一篇中美学前教
你看看这篇怎样? 不晓得适不适合你。
中美幼儿学前教育的比较 摘 要: 本文从幼儿教育课程名称、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科学教育活动内容、活动中侧重点、活动的实施过程五个方面对中美幼儿科学教育进行的比较,对我们寻求幼儿科学教育的策略应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美 幼儿 科学教育 比较 一、幼儿教育课程名称的比较 在我国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称之为 “常识课”,即使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幼儿园坚持这一称谓。
顾名思义:“常识课”就是向幼儿传授最基本、最简单、最常见、最常用的知识,鉴于“常识课”这一狭隘的课程名称导致越来越重的知识中心,“常识课”逐渐被“科学活动”这一课程名称所取代。 然而,对什么是“科学”?中、美两国的理解有很大差异。
在我国,科学主要是指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美国的“科学”概念比我国宽泛得多。
它包含三大领域:第一,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具体包括观察、分类、运用时空、确立关系、数量化测量、交流、实验、控制变量、解释数据下定义等。
第二,科学知识。即通过科学探索过程收集的知识体系概念、概括、原理、用于预测事物的定理或解释现象的最简单的规律。
第三,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即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人们所共有的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会持一定的态度与价值观。
美国认为从事科学活动应该持的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真实、自由、质疑、独创性、顺序、交流六个方面。 由于课程名称的差异和对科学概念内涵理解的不同,使得中、美两国幼儿科学教育的侧重点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我国由于对“科学”概念的狭义理解,虽然已经将常识课改成科学活动,但其侧重点仍然是重视教幼儿现成的概念、认识具体的事实、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仍然视科学探索过程的技能、科学态度或价值观为常识教学的附属品。 美国则侧重让幼儿认识科学家的活动过程,而不只是认识他们的活动成果,不只是让幼儿知道科学家发现了什么,而且要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美国由于对科学概念的广义理解,其科学教育必然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重视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索技能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 二、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比较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确定的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
而美国的科学教育设置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前者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 其中认知发展的具体任务是促进幼儿的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级认知能力发展。
情感发展的具体任务是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积极的情绪反应,使他们获得对科学和教育的积极态度。科学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认识美、欣赏美,这一任务也会使科学教育活 动更富有生气;心理原动力的发展任务是使幼儿获得像支配自已身体一样支配环境的能力,这种支配需要思想和行动的协调配合。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因此没有统一的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方案,在不同的课程方案中,教育活动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美国科学教育活动的一般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
不难看出美国科学教育的特殊目标与一般目标都是紧扣科学课程的内容和从事科学活动所需要的品 质提出的,科学的事实、概念、过程有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真实、自由、质疑、独创性、顺序与交流等态度和价值观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活动过程能为幼儿提供大量机会发展和锻炼包括大小肌肉运动的心理动力。 科学探索十分需要独创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等特性,这些自然就成了科学教育 的重要目标。
美国强调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使幼儿能依据科学的概念、方法、价值观等来作出各种决定,通过科学教育来丰富幼儿的世界观。他们规定通过科学知识教育,结合博物馆定期举办科普活动,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发挥其创造力,从小培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
美国史密斯学会下设14个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根据各自的情况,定期举办一些科普活动,丰富儿童的课外生活。 三、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比较 中、美两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无论在广度、深度以及内容的组织上均有显著差异。
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 包括动物、植物、非生物、天体、气候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等。 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季节性课程,并有系统、按顺序地进行连续教学。
师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季节性课程, 并有系统、按顺序地进行连续教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和综合科技三部分。
自然科学又分为天文、气象、化学、物理。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美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范围比我国广泛得多。
从内容的组织上看,中、美两国的差异更大。我国组织活动内容一般有分科式和主题式两种,而美国却注重按有助于“理性框架”形成的“关键概念”来组织其。
2.高分急求
以孩子为中心的英国学前教育 摘要:英国的学前教育很典型地体现了英国社会对儿童、对人类天性以及对教育职能的理解。
儿童处于教育的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孩子全面成长训诫和惩戒的成分很少。一般人认为英国人办事刻板,但在儿童教育方面,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英国的学前教育指3~5岁儿童的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它主要由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提供。
学前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适当态度和习惯,须注意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培养,其目标包括6个方面:个体和社会发展、语言和识字、数字、对世界的了解与理解、创造性、具体发展。大致说来,英国的学前教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玩耍为中心,不求形式,儿童道德信念 (一)以孩子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玩耍而不是听讲为中心 在英国的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来规划和设计教育内容,安排主题活动,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孩子始终是中心。
除了点名和教唱歌等需要老师集中面对学生的情形之外,大部分活动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和“有经验的参与者”。而且,只要有机会,老师总是让学生感到自己独特的重要性和受到特别的关注。
幼儿园的人数通常是十几到二十几人。幼儿园每天第一项的集体活动就是点名。
早晨,任何新来的小朋友、过生日的小朋友或者有特别事项可以跟其他人分享的小朋友都会受到特别的介绍。这部分活动的目的是让小朋友加深认识,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体。室内有主题玩耍区,如沙盆、水池、积木、组合玩具、厨房、模型房屋、图书阅览区、绘画区、拼图游戏区、电脑游戏区等。
室外有大型沙坑、各式童车、玩具铲土车、塑料工具以及宽敞的草地可供小朋友们任意玩耍。老师每天会有大量的时间让小朋友在室内外游戏玩耍,但从不干预学生。
老师大量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在游戏中,在与孩子的个别交流中完成的。老师鼓励所有的小朋友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玩耍,玩是主要的,不是作为辅助的方式。
这和我国大多数人的幼儿园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是主线完全不同。近年来我们大谈创造性教育,事实上,除了爱惜孩子们在玩耍中表现的好奇心和创造热情、呵护他们进行创造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从事有创意活动的冲动和尝试,我们何尝能够外在地赋予孩子们一个一夜之间得来的创造性? (二)注重教育的效果,不讲究“教学”的形式 幼儿园用各种能帮助孩子理解、掌握的方式进行“教学”。
不同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还被鼓励为幼儿园提供特殊的主题活动,幼儿园会全力支持实施这些。我们作为当时儿子所在幼儿园唯一的中国家庭,在过中国新年的时候为幼儿园介绍中国的春节。
我们提供了许多图片,幼儿园还郑重其事地将它们精心剪贴到每一块窗玻璃上,很有春节气氛。我们主持的中国食品展示主题准备了从和面、包饺子、煮饺子到吃饺子的所有材料和器具,小朋友们都被鼓励参与尝试包中国饺子;煮好的饺子最后成了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午餐这类主题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开销不大,但可以向小朋友们传达很多知识和信息。我们的幼儿园很少像这样灵活地随时使用不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这也使得我们的幼儿园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受到影响。 (三)融合学校——家庭教育方式,促成家长——教师自然沟通 幼儿园特别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凡对幼儿园感兴趣的、本社区的父母或者外来参观者都会受到幼儿园的欢迎,他们可以随时观摩幼儿园中的所有活动。父母或者保姆还被要求为幼儿园提供助教活动。
为了方便家长参与,学期开始时幼儿园就将父母或保姆参与助教的时间登记在册,这样每天都有不同的父母参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和游戏活动。不同的家长可以帮助做各种各样辅助性的日常工作,这既解决了人手问题,也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幼儿园 的工作,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中的表现,好与老师配合进行家庭教育。
这方面我们的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界限过于分明,家长从不被鼓励介入幼儿园的教学和玩耍过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是间接的,互动性和协同性都比较弱。
(四)正面建构儿童道德信念,避免呵责和惩戒 幼儿园老师有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但不是生硬的教条和简单的训诫。他们更多使用积极的鼓励和友善的建议。
无论遇到学生调皮、弄洒牛奶、丢弃面包,还是损坏了物品都不呵斥小朋友。他们只是把弄乱的东西收拾起来,恢复秩序,替小朋友整理衣服;不责备、不警告、更不体罚。
他们强调小朋友的安全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应该受到悉心的保护。社区的各种社团也时常有些宣传环保、了解本地动植物的主题活动。
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也经常受到邀请。我国幼儿园教师权威明显高于英国的同行,教育时常与呵斥和惩戒有关联。
我 以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正面的诱导和促其以自己的方式形成“对”与“错”,“该”与“不该”的观念要更加可取。 参考文献:喻佑斌 《英国基础教育概览》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7。
3.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8000字左右
幼儿钢琴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1.1万字 11页 目 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 一)、导致幼儿钢琴学习中兴趣缺乏的主要原因 ……………………………… 二)、幼儿钢琴学习中兴趣培养的重要作用 …………………………………… 第一部分 创设优异的音乐环境诱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 一)、适时适地为幼儿欣赏经典音乐作品 ……………………………………… 二)、采用多种趣味教学形式使幼儿感受音乐培养直接兴趣 ………………… 三)、搭建表演平台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 第二部分 幼儿钢琴教材的选用 ………………………………………………… 一)、选用有形象有标题趣味性强的钢琴教材 ………………………………… 二)、选用幼儿熟知的中外儿歌改编的钢琴教材 ……………………………… 三)、选用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小曲 …………………………………………… 第三部分 突出教学情趣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 …………………………… 一)、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性和趣味性 ………………………………………… 二)、把技能技巧的学习融合到音乐情境之中 ………………………………… 三)、采用新颖的授课形式 ……………………………………………………… 四)、在赏识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后 记……………………………………………………………………………… Exlore The in Terest Training and Teaching Method of Piano For Kids Abstract:The elegancy piano sound can bring enjoy to kids to let them have interested in study at the beginning. But the interest at the beginning is not stable. They can easily feel bother while big amount of basic exercises coming letting them fade of the interest of beginning. Actually each kid has enough capacity. We, as a piano teacher, are look forward to teaching the kids in the course of enjoy and happiness. Except love, our education should be with good measure so that continuing to push,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study and letting them to study piano enjoyable and happiness just like playing game.The article force on how to improve the music and play interests, music environmental and text choosing during education for little kids. Would like to get a result what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for study interest in field of the piano study of kids and show clearly that the study interest is key for kids and try to find the best way and measure to improve the piano education for kids.Key words: Kids; Training; Music interest; Teaching method;Music environmental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及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广仁.钢琴演奏基础训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地址 /0l3Hlh。
4.学前教育论文范文
看你能不能用得到了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
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 (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
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
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
(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
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波斯纳 (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论学前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摘 要: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
学前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 回归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学前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学前教 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生活世界;学前教育;生活教育 一、“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 畴之一。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 说:“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 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 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 决定意义的问题。
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 实的人。”[1]因而,人被科学化、数学化、机械化。
人生的意 义与价值被遗失了。胡塞尔觉察到了这一巨大隐患。
他认 为正是这种思想倾向使得欧洲科学彻底遗忘了它的源头, 人性在这种遗忘中也陷入了危机,因为万能的科学“却恰 恰解决不了那些最令人关心的涉及世界与人生意义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与人的主体性方面内在相关的。”[2]所 以,为了解决科学危机、重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胡塞尔认 为必须重新追寻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找寻富有本原性 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 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学前教育,而我们首先需要 澄清的就是学前教育的归属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不 是生活的预备”。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受 教育者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的交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
卢梭曾说过,我们的 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在 教育中,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理论是一个包括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
在我们的 现实生活中,与教育相对应的生活世界有两种:成人生活 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以这两种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有 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以成人生活世界为归属 和对象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或把教育对象成人 化,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等都按照成人的特点和需要 来安排。因此,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是系统的、严密的、理性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并在不久 的将来将其运用于实际。
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 则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一切教育 活动的。在幼儿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一群注 重形象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世界的孩子。
要使孩子们 理解所教的内容、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育者必须把孩子 看成孩子,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归属,根据他们的年龄 特征和个性差异去安排教学以及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 也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直接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 取材。幼儿从呱呱落地起,他所接触和面对的便是眼前看 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每个人最初所接受 的教育都是这种可感可观的直接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教 育。
在“生活世界”教育中,孩子们眼前的世界是具体的、形象的、一切都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基础。针对幼儿的年 龄特征,我们应该以孩子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为本源对孩子 进行可感可观的形象教育。
当然,对其进行适当的科学教 育也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对幼儿进行的 科学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孩子的日常 生活方式显现,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这里,很显 然,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是更符合生活教育理论 的。
二、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 之所以提出学前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出发点是学前 教育偏离和遗忘了生活世界。原初状态下学前教育与生活 世界合为一体,基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既构成了人们 的生活世界,也提供了主要的学前教育资源和学前教育方 式。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通过公共化、体制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而逐步独立出来。学前教育与生 活世界的分离提高了学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知识传递 的速度,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但当 前学前教育的困境在于现代性境域下,学前教育被封闭于 科学世界而偏离和遗忘了作为自己现实根基和意义源泉的 生活世界。学前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代 性困境,学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可能道路也是走出现代性的 困境,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具体言之,学前教育面临着如下 现代性困境。 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简单替代是当代学前教育面临 的突出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似 乎就没有和平过。由于幼儿相对成人来说,其身体较柔 弱。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少不了成人的搀扶和帮 助。因此,成人也就理所当然的主控了儿童的生活世界, 并为他们安排好一切。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是未成熟 的,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和帮助。而正是这种未成熟的状 态有着生长的可能性,有着发展的潜力。
杜威曾说:“一 般动物出生不久即能啄食和行路,儿童则需长期。
6.学前教育毕业论文(2010年)
论学前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摘 要: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
学前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 回归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学前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学前教 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生活世界;学前教育;生活教育 一、“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 畴之一。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 说:“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 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 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 决定意义的问题。
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 实的人。”[1]因而,人被科学化、数学化、机械化。
人生的意 义与价值被遗失了。胡塞尔觉察到了这一巨大隐患。
他认 为正是这种思想倾向使得欧洲科学彻底遗忘了它的源头, 人性在这种遗忘中也陷入了危机,因为万能的科学“却恰 恰解决不了那些最令人关心的涉及世界与人生意义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与人的主体性方面内在相关的。”[2]所 以,为了解决科学危机、重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胡塞尔认 为必须重新追寻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找寻富有本原性 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 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思学前教育,而我们首先需要 澄清的就是学前教育的归属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不 是生活的预备”。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受 教育者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的交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
卢梭曾说过,我们的 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的。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
在 教育中,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理论是一个包括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
在我们的 现实生活中,与教育相对应的生活世界有两种:成人生活 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以这两种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有 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以成人生活世界为归属 和对象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或把教育对象成人 化,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等都按照成人的特点和需要 来安排。因此,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是系统的、严密的、理性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并在不久 的将来将其运用于实际。
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 则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一切教育 活动的。在幼儿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一群注 重形象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世界的孩子。
要使孩子们 理解所教的内容、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育者必须把孩子 看成孩子,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归属,根据他们的年龄 特征和个性差异去安排教学以及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 也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直接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 取材。幼儿从呱呱落地起,他所接触和面对的便是眼前看 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每个人最初所接受 的教育都是这种可感可观的直接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教 育。
在“生活世界”教育中,孩子们眼前的世界是具体的、形象的、一切都以他们自身的生活为基础。针对幼儿的年 龄特征,我们应该以孩子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为本源对孩子 进行可感可观的形象教育。
当然,对其进行适当的科学教 育也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对幼儿进行的 科学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孩子的日常 生活方式显现,使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在这里,很显 然,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是更符合生活教育理论 的。
二、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 之所以提出学前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出发点是学前 教育偏离和遗忘了生活世界。原初状态下学前教育与生活 世界合为一体,基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既构成了人们 的生活世界,也提供了主要的学前教育资源和学前教育方 式。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通过公共化、体制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而逐步独立出来。学前教育与生 活世界的分离提高了学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知识传递 的速度,推动了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但当 前学前教育的困境在于现代性境域下,学前教育被封闭于 科学世界而偏离和遗忘了作为自己现实根基和意义源泉的 生活世界。学前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学前教育所面临的现代 性困境,学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可能道路也是走出现代性的 困境,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具体言之,学前教育面临着如下 现代性困境。 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简单替代是当代学前教育面临 的突出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似 乎就没有和平过。由于幼儿相对成人来说,其身体较柔 弱。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少不了成人的搀扶和帮 助。因此,成人也就理所当然的主控了儿童的生活世界, 并为他们安排好一切。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是未成熟 的,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和帮助。而正是这种未成熟的状 态有着生长的可能性,有着发展的潜力。
杜威曾说:“一 般动物出生不久即能啄食和行路,儿童则需长期。
7.[求]
我给你两篇 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我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观念陈旧、目标性不强、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等,本文认为,在新的世纪,应该遵循幼儿学习和获得语言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语言教学活动,遵循以下六个原则:语言运用情景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主体活动性原则和大量感知、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
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 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
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
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
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
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
《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
8.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之家 幼教,毕业论文
瑞典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实践 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 对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服务性学习 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之我见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 当今中小学教师权益问题:基于现实的思考 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 关于我国民办幼儿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网络与青少年成长的思考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课堂里的脑科学——给教师的12条建议 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冷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要紧紧抓装三个要义不放松 为小主人们创造全面发展的乐园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与分类初探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九册教材介绍 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浅谈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教育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 班级管理衔接初探 现实情境 生活体验 德育创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