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需要一篇介绍旗袍的服装史论文,约1500~2000字
旗袍市场现今存在的问题,与个人的改良建议:
经过深入的研究了每一个能够了解的旗袍品牌后,我发觉大多数品牌在旗袍的款式设计和面料采用上多沿用传统传承下来的陈旧款式,而对于面料的使用也多停留于绣绸锦绢一类的传统材料。没有尝试一些现代科技的面料,更没有结合现代的款式对现有款式形成突破。导致很多旗袍的款式只能用于高层社交和婚庆场合。
这样的普及性和国人的认知接纳的程度,远不及比邻之邦——日本人对于和服的喜爱和认知普及以及使用程度。
所以导致很多旗袍只能使用几次就被束之高阁,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具有艺术美感的传统服装旗袍普及和被大众尊重程度达不到日本和服的影响力,更不要说购买力了。
如果使用次数和场合越少,那说明其后续购买的潜力和市场就越小。人们都不去使用,何来磨损,不磨损,为何还会再去买新的旗袍呢?这样会陷入恶性循环。消费群有限,消费能力不足,可是旗袍服饰企业却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很多旗袍靠廉价的成本来进行市场争夺。导致旗袍在女性消费群体里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甚至很多男人认为旗袍只是过去歌女,舞女和妓女才选择的服装。不足以称为国服。这样的理解是片面和臆断的。
所以我们要让旗袍真正被大众认知和喜爱是需要旗袍设计者更加的谨慎和爱惜我们的国粹一样的国服——旗袍。而不是一味沿袭使用旧有的款式,和习惯对于传统旗袍面料的使用。并不是说使用了绸缎的旗袍才是旗袍,使用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缝制工艺的面料它就不能被称之为旗袍。旗袍也有内在的神与魂,并不是盲目和狭隘的理解和继承。
只有勇于尝试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才能赋予这古老的传统的艺术服装以更充沛的生命力和美感。
通过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深刻的体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先捧老师咋给高分?呵呵)。就是让我们从最基础最本质的结构与面料运用两方面去学习。深刻了解自己调研的服装类别的特点与特性,只有深刻的了解与学习,才能为今后更好的设计此类服装服饰打下坚实的根基。不明白此类服装的历史,服装结构和面料运用选择,何谈设计。一个不了解,不熟悉的此类服装特点的设计师设计出此类的服装,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设计出了不伦不类的无任何此类服装特点的服装服饰。因为不了解一个服装类别的精髓,以及现阶段此类服装具有优点以及缺点,就无法得心应手的去设计和改良。
此作业老师最终目的是使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只凭个人爱好停留在只喜欢了解和学习服装类别的皮毛上。而使我们更好的运用我们的才智,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来进行服装的设计。
通过此次学习与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o(∩_∩)o。
2.中国旗袍对现代服装发展的影响三千字论文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
“元宝领”用的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绣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聚起,帝国主义的坚船历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装扮中开始酿成,日后旗袍演化成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式。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女子蓄意要模访男子。
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二十年代的上海兴起了一种新式旗袍,最初类似无袖的长马甲,罩在短袄外,后来长马甲与小短袄合二为一,长至小腿部,大袖口,有的袖子装上西式的克夫,造型还是直线型,腰线较低比较平正,接着下摆线上升至膝部,当然这就淘汰了长裤,到了30年代是兴收腰,使旗袍更加贴体,牵细的腰身。
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其基本轮廓已臻于成熟,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标准服装。“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的不算,领口还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型。”
从此可以看看出旗袍也在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下开始变化。进入50年代,中国人民积极地投入战后重建国家的运动中。
广大妇女与男子们一样走上社会的各行各业,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这时的旗袍多数做得很贴身,小袖口,不能适应快步及大幅步的运动,使妇女们在社会活动中感到极不方便,再加上新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更乐于接受一些新颖的东西。
此时,上下裤的装束代替乐旗袍,但在一些重大喜庆日子和外事活动时还常能看到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旗袍的出现。到了60年代中期,旗袍被斥为“四旧”而被彻底否定,进入80年代,我们才又看到旗袍在街头闪过,这说明,十多年都没有人穿,也没有人提及的旗袍,事实上一直活在广大妇女的心里。
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旗女之袍和旗袍是代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清代旗女之袍与民国新旗袍的主要差别有四点。第一是旗女之袍不显露形体,特别是后期,宽大平直,重视图案;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
第二,旗女之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而民国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民国旗袍的衩有时开得很高,1934年就有几近臀下的。
第三是旗人之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装饰繁琐,清代织物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纤细繁褥。此外,旗人之袍大量使用花边,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多印花,装饰简约。第四个差别是旗人之袍等级分明,制度浩繁,而民国旗袍则已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它作为等级身分的标识渐己淡化,而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
旗袍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脱胎于清代旗人之袍,却已具备了独立的、与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风格韵味。不管旗袍怎么变,有一些关键是没有缺的,各种基本特征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一.立领:完全是中国式的.在英语中被称呼为'chinese coller'(中国领)。二.手工盘扣:做盘扣的方法很多,有手逢衬线法机缝明线法,都按照图样把长绳或管状布带手工盘好固定。
三.裁剪:最能体现旗袍精神的要素廓形,所以好的裁边师傅不会只是三围,要会量出更多的尺寸,然后加以裁剪。四.装饰图案:旗袍的图案非常讲究,清代装饰曾达到登峰道极,华丽无比,现代图案多提取个性元素放大使用,成者将原有的图案加以简化,繁多的镶、滚中挑出一道作为领、袖、襟、摆等处的纹样。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裁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服装,凝结了整个民族上千年的服装文化之精华,成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的传统服装。旗袍的这一独具的品格,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被美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肖佛尔所欣赏,他在《服装设计艺术》一书中说:“中用服装的风格是简练,活泼的它的式样是更多的突出自然形体美的效果,柔软的丝调服装并没有欧洲古典服装那样繁琐的折裥,当设计为曲线的轮廓,这是主要的造形手法,使女姓们在行动中能展示她们的苗条的形体,折枝花卉的刺锈用系在服装上是灵活的不呆板的,看来富生气,使人感到愉快。”
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亦忧举手足间是东方女性的婉约被淋漓展现,这之间除了了个人气。
3.关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论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清代到现代旗袍样式的改变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文化,是人们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人们穿在身上的艺术,是人们穿在身上的体验,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智慧,是穿在身上的标识.长期以来,在服饰方面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共存、共荣、共享的特点非常突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符号.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逐步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满族的服饰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存、共享与共荣,影响和带动其他民族服饰的流变,促进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的大转变,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服饰走向世界. 一.清代满族旗袍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后,推行八旗制度.清代满族人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式样分男女两种。
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
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
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
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二.清代满族旗袍的特点 旗袍均为带大襟,短领、长袖、又分单、夹、棉、皮之别,一年四季各有差异。在料面上又有布、缎、绸、绒等几种,此外,在色和布纹饰方面很有时代性。
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时,在社会上时兴穿兰色或宝石蓝色的旗袍,取其明快和清淡。乾隆之后,时兴玫瑰紫色,取其红火,后来逐渐地出现了大红、粉红、真红、枣红、紫红等以红为主的料饰。
自嘉庆年间始,厌了绛色,时兴亮灰、淡灰、银灰色,取其洁净古朴。 衣料的纹饰是吉祥的象征品,无论是缂丝、锦段、丝绸大绒等,多选择“宝贵长春”“万事如意”“四季平安”、“福寿绵长”“鹿同春”“百蝶穿花”等。
农村中的妇女多为素面无纹。 旗袍的领子多数是安假领,其状如“牛舌头”,多用绸、缎布料制成。
为使挺直和耐污,多用习惯浆制,夏季,以“秃脖子”即无领为凉快。春秋季时,多用绒、缎、绸作领料,冬季多用绒皮作料,以防风寒,复制于袍外,女性的领子,是由一条叠起的6厘米左右宽的绸带子围于脖上,一端披在旗袍的大襟里。
领子又分窄领和宽领两种,不论上长袍还是短袍,一般都安领。 旗袍的绊扣,其质地又分铜、鎏金、银、玉、包金、三镶裴翠、玛、珊瑚、琥珀、罗细及料质等。
此外,扣子的纹饰也很讲究。如飞禽走畜、福禄寿喜、折枝花卉等。
选择扣子时要与衣服配套,如婚礼双喜袍,要用双喜字扣饰;生日寿袍,要选用寿字扣饰,花卉袍饰;则用花卉纹饰扣相陪衬等。 满族人穿着旗袍时,下边是天足,上边是梳着大板头,就锡《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梳的那样发式,或脑后梳上了两块黑缎子糊的板,好象蟑翼似的。
故名“蟑翼式”尤其是王公命妇家的妇女外出,总是涂脂抹粉,穿上旗袍,步履轻盈,端庄怡人。 旗袍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 三.清代满族旗袍对现代旗袍的影响 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
从二十年代中叶,直到1949年,近三十年中,服装设计家要使时装常变花样,去追求新式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也无非把旗袍的领子做高低(高时硬领箍脖,高可顶信下颚骨,还钉上三个纽绊,头部转动都受限制,低时领子只有一遍指高,总算有个领子罢了)把袖子袖口裁短裁长,(袖口长时盖信手背,短袖口时仅及肘部,再短时只遮两腋,乍一看很象穿着个大坎肩儿)把身长裁长裁短(袍身长时下摆扫地着脚面,短时下摆仅至膝部)把下裉开高开低(下裉高时到胯骨,使旗袍的前后膝很象舞台上大将军穿的甲片飘在下身前后,低时到膝部以下,走路时迈不开步)。他。
4.关于旗袍的作文
梦回旗袍
犹记,梦幻江南,小桥流水。一女子身着旗袍,手持青伞,垂顺长发间别着一支精制的发簪。悠然回首,回眸一笑百媚生。。。。。。女子远去,回荡心中的,不是她如花般安详的脸庞,而为其身上的精制衣着——旗袍。
很久以来,旗袍一直为女子之挚爱。不为其它,只因那丝绸般柔顺的质地,那近乎完美的线条。身着它伫立于人群之中,优美的身段,小家碧玉的气质尽显无遗,大老远就能吸引众多人的眼球。最爱见江南美女配旗袍。原先就纯净,悠扬的气质,配上如诗般的旗袍,漫步于江南,这个朦胧而又静谧的地方。撑伞步过小桥,摇扇走在水边。。旗袍,被江南女子演绎得如诗如画。看似简单的旗袍,实际已载满了历史的味道。看到旗袍,想起曾经,何年何月在何地,一女子身着旗袍,双眉紧锁,站在江边时刻期盼着郎君归;想起曾经,有女子安然走过,引起赞声一片。
旗袍,承载着安宁,承载着思念,承载着眼泪,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在国外,在唐人街,随处都能见到唐装、旗袍。外国女人穿起旗袍,想要体会中国的风俗之一。可无论她身材再好,旗袍再合身,也穿不出那么一个味道。因为她不是中国人,她身上没有那样一种感觉。如今,外国品牌风靡大街小巷,旗袍却没再,很少再进入人们的视线。何时,才能再见到那种充满着柔情的旗袍呢?
我梦回过去,只为寻找那丝绸质地的身影。因为我知道,旗袍才是女子最美的语言。
江南,烟雨。笑靥,如花。梦回,旗袍。。————后记
5.中日传统服饰的对比——关于和服和旗袍 这个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怎么写
1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服装对于文化的意义,和服和旗袍对于中日两国服装历史的意义,以及二者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生活和文化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性质的,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服装与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内容
3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此处略
4研究进度和安排
某月某日——某月某日做什么(开题、初稿、二稿、定稿、答辩)
5参考文献
此处略
这些都有了就行了,1000——3000字左右
合适记得采纳哈
6.关于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论文该从哪些方面写
清代到现代旗袍样式的改变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文化,是人们穿在身上的历史,是人们穿在身上的艺术,是人们穿在身上的体验,是人们穿在身上的智慧,是穿在身上的标识.长期以来,在服饰方面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共存、共荣、共享的特点非常突出,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政治认同的符号.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逐步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满族的服饰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存、共享与共荣,影响和带动其他民族服饰的流变,促进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的大转变,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服饰走向世界. 一.清代满族旗袍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后,推行八旗制度.清代满族人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式样分男女两种。
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 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
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
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
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二.清代满族旗袍的特点 旗袍均为带大襟,短领、长袖、又分单、夹、棉、皮之别,一年四季各有差异。在料面上又有布、缎、绸、绒等几种,此外,在色和布纹饰方面很有时代性。
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时,在社会上时兴穿兰色或宝石蓝色的旗袍,取其明快和清淡。乾隆之后,时兴玫瑰紫色,取其红火,后来逐渐地出现了大红、粉红、真红、枣红、紫红等以红为主的料饰。
自嘉庆年间始,厌了绛色,时兴亮灰、淡灰、银灰色,取其洁净古朴。 衣料的纹饰是吉祥的象征品,无论是缂丝、锦段、丝绸大绒等,多选择“宝贵长春”“万事如意”“四季平安”、“福寿绵长”“鹿同春”“百蝶穿花”等。
农村中的妇女多为素面无纹。 旗袍的领子多数是安假领,其状如“牛舌头”,多用绸、缎布料制成。
为使挺直和耐污,多用习惯浆制,夏季,以“秃脖子”即无领为凉快。春秋季时,多用绒、缎、绸作领料,冬季多用绒皮作料,以防风寒,复制于袍外,女性的领子,是由一条叠起的6厘米左右宽的绸带子围于脖上,一端披在旗袍的大襟里。
领子又分窄领和宽领两种,不论上长袍还是短袍,一般都安领。 旗袍的绊扣,其质地又分铜、鎏金、银、玉、包金、三镶裴翠、玛、珊瑚、琥珀、罗细及料质等。
此外,扣子的纹饰也很讲究。如飞禽走畜、福禄寿喜、折枝花卉等。
选择扣子时要与衣服配套,如婚礼双喜袍,要用双喜字扣饰;生日寿袍,要选用寿字扣饰,花卉袍饰;则用花卉纹饰扣相陪衬等。 满族人穿着旗袍时,下边是天足,上边是梳着大板头,就锡《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梳的那样发式,或脑后梳上了两块黑缎子糊的板,好象蟑翼似的。
故名“蟑翼式”尤其是王公命妇家的妇女外出,总是涂脂抹粉,穿上旗袍,步履轻盈,端庄怡人。 旗袍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 三.清代满族旗袍对现代旗袍的影响 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
从二十年代中叶,直到1949年,近三十年中,服装设计家要使时装常变花样,去追求新式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也无非把旗袍的领子做高低(高时硬领箍脖,高可顶信下颚骨,还钉上三个纽绊,头部转动都受限制,低时领子只有一遍指高,总算有个领子罢了)把袖子袖口裁短裁长,(袖口长时盖信手背,短袖口时仅及肘部,再短时只遮两腋,乍一看很象穿着个大坎肩儿)把身长裁长裁短(袍身长时下摆扫地着脚面,短时下摆仅至膝部)把下裉开高开低(下裉高时到胯骨,使旗袍的前后膝很象舞台上大将军穿的甲片飘在下身前后,低时到膝部以下,走路时迈不开步)。他们的新装。
7.历史小论文——唐装之我见
一 唐装的起源有人说唐装“缘”于唐朝,不然!偏襟式旗袍称作“唐装”话可以从唐代说起。
唐代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此唐人的服饰也出现了自西汉“丝绸之路”以来空前的丰富多彩、瑰丽多姿: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应有尽有,可谓是百花齐放、色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的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饰文化之影响非同小可,且源远流长。
在唐代的军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衫、长袍。当时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别。
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的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皇帝的龙袍,又称黄袍。
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缥、绛、白、黄六色配置。下属的臣将及大小官吏选用紫、绛、绯、白、蓝等色制成朝服。
这些表现出不同官衔等级、阶层地位的服装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后的正方形图案就有沿袭唐代官服的传统。在唐代的军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衫、长袍。
当时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的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皇帝的龙袍,又称黄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缥、绛、白、黄六色配置。
下属的臣将及大小官吏选用紫、绛、绯、白、蓝等色制成朝服。这些表现出不同官衔等级、阶层地位的服装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后的正方形图案就有沿袭唐代官服的传统。
多彩、瑰丽多姿: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应有尽有,可谓是百花齐放、色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的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饰文化之影响非同小可,且源远流长。
在如今唐装遍地都是的情况下,到底哪种服装才能称得上是唐装呢?其实,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到了民国以后,清代满族左右开叉、行动方便的被“汉化”了的旗袍——男子穿的长跑马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礼服。
二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后,刹那间,穿西服、剪辫子、留分发、剪平头、拎文明棍的打扮蔚然成风。直到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民主党派高级领导人张澜、沈钧儒及港澳台等地的男士种仍作为传统保留的文化服装在社交场合出现。
不过这时期早已摒弃了三十年代以前罩在外面的马褂。而突出人体线条美的女性旗袍,也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从直线或跳跃到曲线式,与日趋发展的流线型工业产品相吻合而走向世界——这变演化成今天的唐装。
二 唐装的发展苏格兰男人可以穿裙子,日本人可以穿和服,朝鲜人也可以穿他们的服装。我们不禁要问那我们呢?我们中国人呢?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5000多年的渊源历史。
尽在华夏出现的衣服样式就足以让历史学家花费LONG LONG的时间细数。当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服饰是肯定的,朝鲜半岛基本都是朝鲜族,日本则是大和民族,也只有苏格兰的农村地区才会穿裙子。
中国则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都还是有自己的服饰,而且日常一些重大场合都会穿,只是汉族的没有自己的服饰。至于其中泛泛,我们只需知道先祖们服饰的式样就以足够,而无需再去亲历亲为。
这样既不忘祖,也跟的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唐装其实也是国人的特色服饰。
虽然它不曾在中国古代史上名垂千古可不可低估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每到过年或喜庆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穿上各色的唐装,甚至网球大师赛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师们也穿着唐装出现在上海。
而且,相比而言,唐装的风格更符合当代服饰发展的需求,举手投足不会像汉服那样出现诸多不便,还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我们现在所称的民族服装,主要是农耕经济或渔猎经济中形成的。
但这不等于说这种服装形态工业社会中就没有其生存的价值。从国际讲,中式服装独特的剪裁方式和韵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屡屡激发起西方人的兴趣。
尤其是20世纪后叶,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东西方文化的认同也成为一股潮流。一批东方的服装设计师,主要是日本的,用东方的服装元素创造了现代服装,在西方引起很大震动。
所以一些西方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也屡屡用东方的服装元素作为他们创作的资源。比如用中国的旗袍,以致中国红军的服装等等,包括用中国的革命歌曲作为他们的时装表演背景音乐。
而从中国来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的经济从短缺逐步进入小康,服装业也逐步由弱到强,由幼稚到成熟。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逐渐成熟。
从改革开放初期,只要是西方的,就都是好多,都“拿来”;到逐步意识到要追求自己的个性,其中一点就是追求自。
8.急求一篇关于服装的本科毕业论文,3000字左右
浅谈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绚丽多彩的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 现代服装设计时不但要融入国际现代化实际大舞台中,还应考虑到传统元素 在服装设计中的特点、价值以及传统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关键词:服装设计传统元素审美价值0引言 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由56个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相 结合二成,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具有品种对,款式奇,色彩艳,花 样繁多等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纺织服装生产出口和消费国,这就意味着具有中华民族哦特色的服 饰文化已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在服装设计艺术众多元素中,传统文 化元素的运用成为设计元素中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
1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分为硬件元素和软件元素。1.1硬件元素———是指视觉形象化的元素。
包括服装的造型形 式、面料、纹样、色彩和装饰工艺等,其特征如下:1.1.1造型形式的特征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上衣 下裳式和衣裳连属式,两种形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 容并蓄。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采用 平面直线裁剪方法,它所呈现出来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 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 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偏重线的造型,以线韵来传神韵。
1.1.2面料和图案纹样的特征从服装面料看,中国最早使用的 纺织品是葛布、苎麻布和大麻布。传统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 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
1.1.3色彩的特征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青、红、黑、白、黄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 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是人 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从配色方法看,高艳度、强对比是 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
强烈的对比色在金、银、黑、白等中性色的缓冲 配合下,使服装洋溢着富丽堂皇、浑朴大方的气氛。中国民间对蓝色 有传统喜爱,如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
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容易谐调,可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1.1.4装饰工艺的特征中国是以“礼”抑“体”的美学传统所造 就的相对简单的平面服装。
中国的服装更需借助装饰和着装方法来 体现其审美效果。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1.2软件元素———是指服饰中内涵的精神,是无形的元素,是在 特定文化环境中人类社会发展所积淀下来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中国 传统的着装观念。中国传统的着装观念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着装上注重服 装的社会伦理功能。
中国人穿衣始终保持着一种东方式的矜持,用服 装严密地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服装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
即使形体 很美,服装也不必去展示其美,而是以各种工艺手段赋予人的形体以 外的一种精神意蕴的显现。2传统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元素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传统文化元素源于生 活,源于传统,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其特有的生 命力。
而在设计上,它与现代设计在风格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因 此,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成为了现代设计创作灵感的宝贵源泉。
而传统 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特别是服装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就决非 偶然了。2.1艺术价值中国的传统服装采用平面比例裁剪,常是宽衣博 袖、峨冠长带,强调悬垂飘逸感与舒展流畅性。
中国的传统服装还偏 重线的造型,以线韵来传神韵。中国历代的服饰都是以十字交叉的主 干线条作为基础造型的,手臂平伸后与身体的直线成垂直状。
这种造 型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观念,表现天的永恒、地的稳固。东西方美术虽然缘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并形成了不同的艺 术体系,但在审美意识方面,它们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是互相渗透 互相影响的。
而西方的现代设计与东方的传统艺术元素更有着惊人 的相似性。从中更体现了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