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粮食和世界》为题的论文(2000)字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1998年的报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十亿。要确保这么多人口的生存,粮食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90年代全球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7%,略低于80年代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而同期世界所有用途的粮食和农产品需求仅增加1.6%,大大低于80年代2%的实际年均增长率,预计90年代全球粮食和农产品总的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的有效需求。说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世界粮食是安全的,世界粮食及农产品生产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世界存在的粮食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战后发达国家粮食人均产量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粮食越来越“过剩”。
尽管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但发达国家的存粮却大量积压。因为发达国家为维持粮食的较高价格,宁可积压或销毁,也不愿低价供应发展中的粮食不足国家,而这些粮食不足国家却往往由于无力购买,而使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1994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曾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但是,我国从1999年起已连续4年粮食减产,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而库存粮食很有限,去掉陈粮最多还能挖抵两年。
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下降,由当时的5.12亿吨下降到2002年的4.57亿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从1998年11378.7万公顷下降到2002年的10390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 具体来说,我国近几年的粮食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 粮食生产周期限制粮食的亩产。
粮食生产周期为4~5年,大体上为两年一平一丰收,1995年来连续几次的粮食丰收使供给过剩,从1999年起,我国粮食进入歉收期。 2. 由自然因素产生的粮食问题。
①从1949年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3.24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到1998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8.01亿亩,虽然生产了占全国67%的粮食、60%的经济作物和80%的蔬菜,但却耗费了大量的灌溉用水。
②我国耕地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水土流失的剧烈侵蚀,全国年均有100万亩耕地因此丧失利用价值。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统计显示,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③土壤侵蚀造成耕地水、土、肥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干旱的发展。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仍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④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有关人士预计,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
在工业与农业争水时,农业显然居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中国大陆需要1000吨水来生产一吨小麦,价值大约200美元。
3. 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限制粮食供给能力。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供应的地区结构和品种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消费需求,我国南方每年有近2000万吨稻谷喂猪,而东北粮仓却产生卖玉米难。
广东省早稻积压,但同时进口大米。吉林两次卖难积压的玉米都是产量高、粉质多、口感不好的粉质玉米,而南方产粮大省积压的粮食主要是早籼稻。
以湖南省为例,市场畅销的粳稻、糯稻仅占稻谷总产量的3%,籼稻占94%,每年粮食收购总量的90%是早籼稻,而早籼米垩白度高,口感不好。 4. 粮食需求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单位预测,我国粮食到本世纪末的需求量约在5-6亿吨之间。按照人均400公斤消费量、13亿人口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2亿吨。
若按照人均500公斤的需求水平计算,则需要6.5亿吨。而按照农业发展规划,我国的粮食生产即使经过努力到本世纪末达第二个台阶,即5亿吨的水平,那么,届时在第一种需求格局即我国粮食消费构成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将出现2000万吨的缺口,而在粮食间接消费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的需求格局下,将出现1.5亿吨的缺口。
5. 农民生活水平、国家政策、耕地面积的占用、退耕还林所导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82年和1989年都出现过农民卖粮难的现象。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有共同之处,表现为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国营粮食部门不愿收购,市场粮价低落,但两次卖难有重要区别:第一次卖难是在温饱需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仓储运输及粮食加工能力不适应粮食生产的发展;第二次卖难是在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之后,城乡居民的。
2.谁有关于粮食与生物工程方面的毕业论文
浅谈粮食生产与基因工程
[ 来源: 中国食品产业网 点击数: 46 更新时间: 2007年12月01日 ][ 收藏本文 ]
当今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粮食供给不足。据联合国人口总署最新统计表明,到公元2020年,世界人口将突破80亿大关,而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不前的状态。如何使粮食生产获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培育的新品种,其增产潜力已经基本发挥殆尽,显然,要使粮食生产有新的突破就必须使用新的高科技手段。这种高科技手段就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基因工程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基因工程亦称遗传工程或称脱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它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主要通过限制内切酶和连接酶的作用,使个别基因和作为基因载体的质粒或病毒分子相结合而成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把这种重组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通过转化等方法引入某种细胞中,使这一细胞表达相应的性状。科学家利用这种技术,打破了农作物品种之间的隔离,使控制作物性状的遗传基因产生变化。这是传统的育种技术所无能为力的,其发展可能会给徘徊不前的粮食生产带来“福音”。
对粮食生产来说,病虫害和杂草每年导致巨大的损失,为了挽回损失,过去曾主要依靠农药杀虫、除草剂除草,但许多化学合成农药的施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长期施药后农业害虫和杂草也产生了抗药性。科学界一直在寻求新方法,使粮食作物本身具有杀虫性和抗病毒的能力。近年来研究成功的转基因植物使这一愿望得以实现。所谓转基因植物,就是把外来基因通过载体或微量注射等方法转移至粮食作物体内,使粮食作物能够产生人类所需要的优良性状。
众所周知,某些细菌能够产生毒素,杀死一些害虫。如苏云金杆菌就能产生毒蛋白杀死多种害虫,比利时科学家首先应用转基因技术把苏云金杆菌控制毒蛋白的基因转进了烟草体内,这就像给烟草种上了一个作物“疫苗”,使烟草具有了免疫力,烟草长成后自己体内能够产生毒蛋白,害虫吃了这种烟草就会很快死掉。这种给农作物接种基因疫苗的研究发展很快,国外已进行了抗螟虫基因疫苗的研究和保护水稻的基因疫苗的野外大田试验。我国科学家也已成功地把苏云金杆菌蛋白基因转入烟草和水稻中,专家预计,疫苗产品的商品化将在最近三年内完成。
科学家们还利用这一方法试图把病毒的某些基因作为“疫苗”转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对病毒具有免疫力。美国已把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成功地转移到蕃茄体内,培育出不怕烟草花叶病毒的蕃茄植株。目前,抗病毒新品种正在进行大田实验,估计抗病毒的粮食新品种的育成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于除杂草,能否培育出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美国科学家把一种能抗除草剂溴苯睛的遗传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了能抗除杂草剂溴苯睛的棉花新品种,应用类似的方法,我国科学家培育出了抗除草剂的大豆新品种,其他粮食作物品种也在研究过程中。
此外,科学界正在应用遗传工程解决粮食作物的抗旱、耐冻和耐盐碱的能力,使粮食作物的适种范围大为扩展。科学家不仅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还在积极地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来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例如,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把豌豆的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苜蓿中去,使苜蓿增加含硫氨基酸,提高其蛋白质利用率,羊吃了这种牧草,产毛量将大大提高。用转基因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营养,如果这项研究得以实现,同样的粮食,营养提高了也就相当于增产了粮食。由此看来,利用遗传工程既可以获得各种性状优良的种子,也可以减少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这些新的高科技手段为解决人类粮食供给带来了新的希望。
(作者:刘北辰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更多论文查找专业提供地址
3.想要一篇关于粮食的政治论文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提到爱惜粮食,我们自然会想到唐朝诗人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么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爱惜它,于心不忍。 粮食问题存在的原因在哪里呢?根本原因在于,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资源有限,且耕地呈逐年下降趋势;粮食生产严格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再加上天灾人祸。
所以我国的粮食也是很有限的。需要我们去爱惜。
去节约。 爱惜粮食,既是对粮食生产者的尊重,更是心系天下,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存权利的职责。
如果你曾经下水田插秧,一株株地插,一亩地要插四五万株,你呵护这四五万株稻苗逐渐成长,抽穗,灌浆,成熟为金灿灿的稻穗;你又得用镰刀一株一株地割下来,脱粒,扬净,晒干,碾成白花花的大米,你就肯定会对一粒粒米饭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你自然舍不得将它们大把的洒了。在粮食生产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生存需要时,你浪费它,就等于你残忍地把应该给予饥饿的粮食糟蹋掉,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这么一想,你难道不感到震惊与惭愧吗?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扒拉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既是“俭以养德”的需要,更是生活幸福的基石。
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推而广之,便能养成节约朴素的好思想,“节俭朴素,人之美德”有了这种美德,于国于民于人于已都是大有益处的。有一句阿拉伯谚语:“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
有爱惜粮食,即是不爱惜土地,进而,不爱惜为类生存的唯一空间——地球的生态环境,那么,既是对自己的迫害,又是对他人的迫害,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迫害。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爱惜生命中的每一滴墨绿汁液。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爱惜生活里的第一缕金色阳光。
4.跪求关于写中国粮食价格的论文
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1998年的报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十亿。要确保这么多人口的生存,粮食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90年代全球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7%,略低于80年代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而同期世界所有用途的粮食和农产品需求仅增加1.6%,大大低于80年代2%的实际年均增长率,预计90年代全球粮食和农产品总的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的有效需求。说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世界粮食是安全的,世界粮食及农产品生产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世界存在的粮食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战后发达国家粮食人均产量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粮食越来越“过剩”。
尽管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但发达国家的存粮却大量积压。因为发达国家为维持粮食的较高价格,宁可积压或销毁,也不愿低价供应发展中的粮食不足国家,而这些粮食不足国家却往往由于无力购买,而使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1994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曾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但是,我国从1999年起已连续4年粮食减产,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而库存粮食很有限,去掉陈粮最多还能挖抵两年。
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下降,由当时的5.12亿吨下降到2002年的4.57亿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从1998年11378.7万公顷下降到2002年的10390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 具体来说,我国近几年的粮食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 粮食生产周期限制粮食的亩产。
粮食生产周期为4~5年,大体上为两年一平一丰收,1995年来连续几次的粮食丰收使供给过剩,从1999年起,我国粮食进入歉收期。 2. 由自然因素产生的粮食问题。
①从1949年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3.24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到1998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8.01亿亩,虽然生产了占全国67%的粮食、60%的经济作物和80%的蔬菜,但却耗费了大量的灌溉用水。
②我国耕地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水土流失的剧烈侵蚀,全国年均有100万亩耕地因此丧失利用价值。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统计显示,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③土壤侵蚀造成耕地水、土、肥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干旱的发展。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仍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④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有关人士预计,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
在工业与农业争水时,农业显然居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中国大陆需要1000吨水来生产一吨小麦,价值大约200美元。
3. 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限制粮食供给能力。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供应的地区结构和品种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消费需求,我国南方每年有近2000万吨稻谷喂猪,而东北粮仓却产生卖玉米难。
广东省早稻积压,但同时进口大米。吉林两次卖难积压的玉米都是产量高、粉质多、口感不好的粉质玉米,而南方产粮大省积压的粮食主要是早籼稻。
以湖南省为例,市场畅销的粳稻、糯稻仅占稻谷总产量的3%,籼稻占94%,每年粮食收购总量的90%是早籼稻,而早籼米垩白度高,口感不好。 4. 粮食需求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单位预测,我国粮食到本世纪末的需求量约在5-6亿吨之间。按照人均400公斤消费量、13亿人口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2亿吨。
若按照人均500公斤的需求水平计算,则需要6.5亿吨。而按照农业发展规划,我国的粮食生产即使经过努力到本世纪末达第二个台阶,即5亿吨的水平,那么,届时在第一种需求格局即我国粮食消费构成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将出现2000万吨的缺口,而在粮食间接消费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的需求格局下,将出现1.5亿吨的缺口。
5.跪求关于写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影响的论文资料,急,谢谢大
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1998年的报告,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十亿。要确保这么多人口的生存,粮食问题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90年代全球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1.7%,略低于80年代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而同期世界所有用途的粮食和农产品需求仅增加1.6%,大大低于80年代2%的实际年均增长率,预计90年代全球粮食和农产品总的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的有效需求。说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世界粮食是安全的,世界粮食及农产品生产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世界存在的粮食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战后发达国家粮食人均产量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有些发达国家的粮食越来越“过剩”。
尽管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足,但发达国家的存粮却大量积压。因为发达国家为维持粮食的较高价格,宁可积压或销毁,也不愿低价供应发展中的粮食不足国家,而这些粮食不足国家却往往由于无力购买,而使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在世界粮食生产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1994年,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曾在《谁来养活中国人?》一文中指出,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那么他们将使世界挨饿。
但是,我国从1999年起已连续4年粮食减产,靠挖库存来平衡需求。而库存粮食很有限,去掉陈粮最多还能挖抵两年。
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下降,由当时的5.12亿吨下降到2002年的4.57亿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从1998年11378.7万公顷下降到2002年的10390万公顷;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 具体来说,我国近几年的粮食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 粮食生产周期限制粮食的亩产。
粮食生产周期为4~5年,大体上为两年一平一丰收,1995年来连续几次的粮食丰收使供给过剩,从1999年起,我国粮食进入歉收期。 2. 由自然因素产生的粮食问题。
①从1949年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3.24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到1998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8.01亿亩,虽然生产了占全国67%的粮食、60%的经济作物和80%的蔬菜,但却耗费了大量的灌溉用水。
②我国耕地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水土流失的剧烈侵蚀,全国年均有100万亩耕地因此丧失利用价值。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统计显示,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③土壤侵蚀造成耕地水、土、肥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加剧了干旱的发展。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
目前,我国仍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④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有关人士预计,2050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要比现在增加1400亿公斤以上,这意味着农业灌溉总用水量必须增加。
在工业与农业争水时,农业显然居于不利的地位。因为中国大陆需要1000吨水来生产一吨小麦,价值大约200美元。
3. 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限制粮食供给能力。主要原因在于粮食供应的地区结构和品种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消费需求,我国南方每年有近2000万吨稻谷喂猪,而东北粮仓却产生卖玉米难。
广东省早稻积压,但同时进口大米。吉林两次卖难积压的玉米都是产量高、粉质多、口感不好的粉质玉米,而南方产粮大省积压的粮食主要是早籼稻。
以湖南省为例,市场畅销的粳稻、糯稻仅占稻谷总产量的3%,籼稻占94%,每年粮食收购总量的90%是早籼稻,而早籼米垩白度高,口感不好。 4. 粮食需求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联合国经合组织等单位预测,我国粮食到本世纪末的需求量约在5-6亿吨之间。按照人均400公斤消费量、13亿人口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2亿吨。
若按照人均500公斤的需求水平计算,则需要6.5亿吨。而按照农业发展规划,我国的粮食生产即使经过努力到本世纪末达第二个台阶,即5亿吨的水平,那么,届时在第一种需求格局即我国粮食消费构成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将出现2000万吨的缺口,而在粮食间接消费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的需求格局下,将出现1.5亿吨的缺口。
5. 农民生活水平、国家政策、耕地面积的占用、退耕还林所导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82年和1989年都出现过农民卖粮难的现象。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有共同之处,表现为农民手中的粮食卖不出去,国营粮食部门不愿收购,市场粮价低落,但两次卖难有重要区别:第一次卖难是在温饱需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仓储运输及粮食加工能力不适应粮食生产的发展;第二次卖难是在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之后,城乡居民的消费。
6.中国粮食现存的粮食问题与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世界性质的粮食危机,中国在开放市场条件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一)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根据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7.2000字论文:农民种粮积极性调查报告
从土壤肥沃的齐鲁大地,到绿意盎然的冀北平原,记者走过了广袤的田野,走村串户,感受到了丰收的喜庆气氛。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他们逐步成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
种粮积极性充分调动
“有人说种粮食富不起来,我看不一定。种粮也能致富,我们村就是一个例子。”山东省邹平县孙镇冯家村村委会主任林维胜说。
“冯家村搞小麦育种搞了几十年,全村2400多亩耕地都用来种小麦和玉米良种。去年一共收了140万公斤小麦,平均价格比普通小麦高50%。光是小麦良种一项,村民就人均收入2000多元。”
但当记者问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时,老林也说了一个数字,全村1170多口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还不到一半。其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这样的情况不单在这一个村发生,记者在河南、河北、江苏等地采访时都有这样的发现。
如果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分析,种粮与其他产业以及打工相比效益偏低。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农民应该减少粮食种植,但实际上,减少的仅仅是种粮的农民,各地的粮食种植面积近年来还有所增加,粮食的产量也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现在我们种粮能得到中央好政策的实惠,而且种地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出大力流大汗了,我们种粮劲头儿足,实现了多年增产!”老林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农民种粮的底气十足,来源于“一保一降”。
“保”是指中央的惠农政策和各项补贴“一竿子插到底”:今年,国家在预算安排“三农”投入比去年增加1300亿元、达到562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其中的206亿元是直接补贴给农民的资金,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在增加对农民补贴的同时,从2004年起,国家还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至今全国以最低收购价累计收购粮食925亿公斤,对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应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的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春季国家再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
从地方看,山东省今年共落实各种补贴资金60.45亿元,比上年增加28.76亿元。其中粮食直补9.16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2.22亿元,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2.8亿元,粮食良种补贴6.2726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别是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小麦种子包衣率、统供率,促进了良种良法有机结合,项目区小麦整齐度高,为全省小麦均衡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毕业论文(以《粮食和世界》为题的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