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围绕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题目自拟,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1、就业条件,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2、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3、时间条件,指的是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在我国,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才能就业。
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臻激烈,对就业者的各种压力势必愈来愈大,若要在就业竞争中取胜,拥有一定的技巧也是必要的。
1、首先要给自己职业定位。在择业之前,必须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制定两个或二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要藐视自己,分阶段性进行,职位、工资待遇等等均应循序渐进。如果你真的感到定位无所适从,那你就根据你的兴趣或爱好先“拜师学艺”,或先从业“普通工”(无需特殊要求的或作业简易的工作,如剪线工、装配工、送货员等),或请家人、亲朋好友当你参谋作定夺。古人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职业无贵贱之分。事事皆要有人为,行行都有状元出。
人才市场2、多渠道捕捉就业信息。有了目标之后,你就要广泛收集相应的就业信息,尤其是招聘(工)信息,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从职业中介机构、劳动力和人才交流市场,也可托熟人、亲戚朋友、同学,多渠道获取谋职信息,为自己拓宽就业门路奠定基础!
3、分析对比,锁定岗(职)位。从就业信息中,选择自己的理想职位,然后按此单位招聘(工)要求,与自己现有的能力条件作比较,认真分析自己能否胜任。在此同时,你还必须从网上或通过熟人、电话咨询等等方式了解该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单位的性质、从事行业、工作方法和单位的价值观、经济效益、工资待遇等等,便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更能准确地锁定符合自己目标的且“力所能及”的岗(职)位,如果仅是关于“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等条件不符合招(工)聘要求,但经分析这些条件又不影响你胜任工作的,你也可锁定。一般你至少要锁定2个职位,3个单位。
4、做好应聘前的必要准备。锁定了现有的单位与职位,你就得做些必要的应聘准备:1、根据应征岗(职)位写简历,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易扼要,特出岗(职)位相关的经历、技能和荣誉,以便顺利获得面试机会;2、有计划地向单位预约面试时间,不同单位约见时间间隔2-3天为宜;3、温习应聘职位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巩固一下专业技巧,避免面试或笔试时不知所措,给人留下“滥竽充数”的印象;4、不妨预先托人向锁定单位介绍和推荐自己,尤其当你“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等条件不符合招(工)聘要求的情况下,但切忌“过火”,弄巧成拙;5、尽可能地打听到锁定单位历任此岗(职)的人员,向他(她)们讨教一下工作要领和经验,特别是关于面试的;6、通过上网搜索和实际观察来了解和加深应聘职业的形象,并以此强化自己。
5、规范面试的容貌、衣着和言行,塑造职业形象。1、面试去时,需根据应聘职位修饰一番自己的容貌、衣着,俗话说得好“做什么应该象什么”,切忌当管理去的如“瘪三”,做普工去的似“老板”,给人留下不踏实的感觉;2、时常注意你的言行举止,把握每一个细节,它是你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你塑造形象和表现自己的机遇。如进办公室要敲门,看到杂物挡道要摒除,移开椅子要归位,介绍情况和回答问题时要紧扣主题,发表意见和相互交谈时要措词恰当、多用职业语,等等;3、要充满信心,设法通过你的容貌手相、衣着打扮、知识能力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让对方感到你很象是从事这类工作的;4、当你某几个条件不符合招聘要求,但你又是真才实学的,你不妨大胆提出“真金不怕火烧”的试证,让单位征服于事实面前。
6、要把单位当成学府,要把工作视为深造。就业之后,要居安思危,要把单位当成学府,要把工作视为深造,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取同事之长补自己之短,学多种知识、习多种技能,有条件还需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为自己的晋级、转业和再就业夯实基石。这样你才会“是直木做梁,肩负千斤;是弯木成犁,耕耘大地!”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难 现状 成因 人才缺口 解决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的扩招,2003年, 毛入学率达到17%,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400万人, 在2003年382万人的基础上又增加20万人, 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 我国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 精英” 阶段进入到“ 大众化” 阶段后,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 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2003年高校首批扩招后212万大学生已走向社会,2004年又有280万大学毕业生完成学业走出校园,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
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1] 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将异常严峻。
据教育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
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
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 2005年,教育部,希望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尽管如此,但有关专家还是认为上述数据有“水份”。 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式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使大学生“ 就业难” 问题日益凸显, 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现在社会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
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 “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二、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生产第一线。由于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就业观念陈旧,择业定位偏差,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
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
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
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
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其余部分。
3.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论文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
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
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
新一代大学生。
4.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1.认识有误区 (1)都是扩招惹的祸。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
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
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2)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
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应届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的价值都是很有限的,因此更应该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
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2.整个社会就业现状差强人意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与一个国家就业需求状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失调有关。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 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 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
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 200~2 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
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目。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
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
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2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
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2.社会:观念与时。
5.求一篇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的论文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步伐,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渐宽,超越学历之外的劳动力职业素养问题逐渐为用人单位关注。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现场告示需双证上岗。市场向求职者发出了明确信号,表明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职业资格证书正成为职业准入的又一道门槛。
我想许多人还未认识职业准入的基本涵义。现在很多人缺乏对所投身职业的基本素养的了解,还不懂得学历与职业之间经常不对称的关系。当你的职业素养与工作技能不能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难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一方面大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如果大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率先跨越职业准入的门槛,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
中国社会向来有重学历重文凭的传统,许多人对于职业资格证书还谈不上什么深刻认识,一些学生和其他求职者还没有形成起码的职业准入观念。当大多数人拥有了学历后,其差别就是博士、硕士与本科及其各自专业不同。而市场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个人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能否适应新的岗位,就成为随之而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职业及岗位合适人才,需要员工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社会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发表过很多看法,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其中有教育与社会脱轨的原因,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在此我不多说了。针对在校的大学生,我只提以下几点建议:一、在校的几年时间,尽可能的多充实自己,不要浪费了这有限的青春时光。以后,很多知识绝对会用上的。这样进入社会后,有基础才会好发挥。二、专业技能的掌握。还有就是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加强,及有意识锻炼培养。这样容易和社会接轨,否则就会是脱节。就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竞争也会使一些人成为“弱智”。三、社会实践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开始在做了,但抓不住要点,目标性也不强,容易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自我主观性、挑剔性太强。找原因不从自身找,就不会有进步。最缺得就是主动面对困难和课题,不断克服困难,积极进取,最终才会体会到成功的意义,及突破性的丰硕收获。
6.大学生就业问题 议论文1500字以上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逐步呈现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一国向全球蔓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其他生活领域扩展的趋势。美国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中国经济及其他领域面临严峻形势。而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据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么多企业倒闭,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一、2009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10万,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主要表现在:
1、从国家宏观角度看:
(1)2009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由于国家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目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09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预计我国在未来几个月乃至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从用人单位角度看: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一些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院校,由于所设专业限制,所受冲击必将更大;(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从今年下半年各地举办的人才供需交流会以及我校举办的秋季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来看,尽管经济“萧条”,但一些知名用人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还是提供了一定的用人计划,但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可以明显感到的变化。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像以往那样给予新晋员工较长时间的实习和培训。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他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
3、从学生角度看:
(1)“硬件”缺乏。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目前的现状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专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2)“软件”缺乏。除了所需的“硬件”外,毕业生还需要一些“软件”傍身。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使得部分毕业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4)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毕业生打算延迟就业,期待危机过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殊不知,不及时就业一方面使自己前面的投入一无所获,另一方面也浪费了自身作为应届生应有的优势。
7.求一篇1200字的就业与创业论文
试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摘 要:围绕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和择业创业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指导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指导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 族全面振兴的时代,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求职 就业是每一个毕业生面临的人生重大课题之一,也是 每个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 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今天,人才走向市场,双向选择,就业的压力大,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对此,有的人认为是时代提供了 机遇,有的人则认为是社会对自己不公。
事实上,当代 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失去了“铁饭碗”,但却赢得了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想追求而无法得到的自由发展和平 等竞争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当然,机遇只会青睐 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对自己、对社会、对市场、对政 策、对就业有足够的认识,只有善于经营自己的人生,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毕业生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谋 划自己的人生,谋求自己的求职就业之路,从而获得理 想的职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当同学们即将完成学业,准备走出校门,迈入职业 岗位之际,需要了解我国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人才需 求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意识,掌握求职 技巧,不断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开设就业 指导课程,就是为了帮助毕业生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 新形式,做好就业准备,成功地步入社会。通过就业指 导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了解社 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 特点来正确、客观地确定职业方向,选择就业岗位,以 便开创自己的事业。
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急切地呼唤具备了创业意识、掌握了创业知识和技能、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 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新的世纪对未来一代公民的 素质提出了更多开拓创新精神的要求,也更需要倡导 和发扬新时期的创业精神,造就一代爱祖国、有胆识、有技能,敢于迎接挑战,参与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新 人。
就业指导有狭义和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指导 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 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包括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 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方面 的指导。
1 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1·1 就业指导 政策指导是就业过程指导的基础。不了解国家的 就业政策,在择业时往往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 性。
只有广泛地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使即将毕业的 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有关部门和省市制定 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及学生所在的学校制定的 具体实施意见,才能顺利的实现就业。1·2 择业指导 通过择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建立正 确的择业坐标,在择业过程中注意好社会需要与个人 关系,岗位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关系,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等,并告诉毕业生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如何 筛选、怎样辨别信息的真实性。
1·3 技术指导 在就业过程中,要准备好哪些方面的材料,这些材 料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要求。面试中如何捕捉主考官的 意图,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1·4 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就是就业与创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如何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怎样创新、创业,告诉人们怎 样参加面试,在职业生活中方法指导是具体的,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
1·5 心理辅导 针对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心 理方面的问题,如焦急心理、怯场心理、害怕失败心理、盲从心理、应聘失败的心理调节等。通过心理辅导,可 以帮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以平常心参与角 逐,参与竞争,这样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经受挫折的 能力。
1·6 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中心。它的任务是将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的具体 工作中去,并落实到择业标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 方面。
思想教育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指 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从实际出 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避免和纠正在择业中的短期行 为,抵制眼前利益的诱惑,到艰苦的行业中去,到社会 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创业。思想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帮助毕业生树立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光 明磊落,淡泊名利,做一个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从毕业 生个人方面来讲,关系到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 的实现;从社会方面来讲,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和社会的稳定;从教育本身来讲,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 终实现。当然,能否顺利就业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毕业 生对职业岗位的选择。
就业指导不会扩大社会需要,但可以指导毕业生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达到社会需求 与个人职业志向的统一,纠正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一 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业指导会帮助毕业生用正确的 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 新的就业形势能力,提高求职择业的技巧,从而为毕业 生顺利就业。
8.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题目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角度:强调时间上的对比变化,即过去容易,现在难。
(如果你能写横向对比,即中国与外国的对比更好,不过估计会比较难)
1.分析大学生群体的变化:
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
推荐角度:人数,社会阶层,教育质量等
2.分析就业的变化
现在的就业模式与过去的不同
推荐角度:经济模式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与市场经济时期的不同),例如过去是分配,现在是自主择业等。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3.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造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原因
4.分析大学生期望值高于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的原因。
推荐角度:大学生收费导致教育成本提高,相应希望得到更好的收益;上世纪末经济过热的影响;行业利润的不均匀等
5.提出改进的方法
1)从大学生角度谈
2)从国家政策角度谈:经济政策,人才政策等
9.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小论文)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
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57-0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
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
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
10.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 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 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
客 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 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 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 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 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 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 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 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 “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 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 中曾被把握为“实存”。
《现代汉语词典》里,“生 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 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 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 存在。”
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 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 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 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 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 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 度。”
[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 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 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 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 难,能够从容应对。
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 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 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 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 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 命活动。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
[2]一 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 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 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 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 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 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 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 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 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 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 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 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
站在高等教育的 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 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 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 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 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 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 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
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 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 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 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 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 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纵观我 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 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 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 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 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 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 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 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