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思考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安全感因此而下降,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疏离和不满情绪加重。
所有这些都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信心,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影响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人们对贫富差距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机会平等与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一)收入水平悬殊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0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入户只占4%左右。
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认为贫富差距是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收入来源呈反向变化趋势,两极分化显现如果将收入界定为由工资收入、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社会福利、津贴补贴、赠与等内容构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富人与穷人的收入来源在近年中出现了方向几乎相反的变化:富人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增值速度快的特点。
表现在,第一,补贴津贴和资本收入,如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等等在总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同时收入地位较高的群体常常得到更高的福利分配;第二,现代富人通常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如高学历、丰富的管理经验、勇于创新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等,更容易占据高回报的职业位置,获取高额收益。
穷人的收入来源呈现出相反的倾向:近年来逐步萎缩、价值递减。表现在,第一,构成穷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工资收入。
此外低收入者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住房等支出,收入水平不能满足必要的、基本的消费性支出的问题日渐突出;第二,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下降,收入回报递减。这是由于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构成的非技术性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三)消费能力悬殊中国目前存在的2148万极端贫困人口是以人均年收入668元这个标准划定的。按这个标准人均日消费达到2元便算是脱贫了。
实际上联合国规定的世界通用贫困线标准是人均日消费仅1美元,这是中国现行标准的4倍还多。如果按这个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将远不是现在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将跃升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我们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最近20多年来经济政策的偏向。20年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形成了一个恶习,这就是只给富者以优惠政策,只给富裕地区和富裕的个人以优惠政策。
(一)税务不合理《福布斯》发布的“全球2005税务负担指数”称,中国税务负担排名全球第二。与此相对,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税收的65%来自工薪阶层,富人占总人口的20%,但是他们上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的10%。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一点,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其一,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其二,保障标准偏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尚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大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地区政策不平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先天因素,但政府政策不平衡的人为因素也需要予以重视。本来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经济中天生就有地理上的优势,可以长期保持比内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它们却在最近20年中一直在政策待遇上享有比内地多得多的优惠。
(四)教育机会、权利不平等2002年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另一方面,实施差别化的高考分数线,本意是为了保护弱者,从而更充分地保证平等的实现。
但事实上,这一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最终的形态是各种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到了今天,这一政策基本已经背离了其初衷,现在能够享受“低分待遇”的并不是那些最穷苦的农村,而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实践表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如此不平等教育只会拉大贫富、城乡差别,并不断“马太效应”下去,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
在社会贫富分化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社会分配不公,贫富。
2.谁能给我发一篇详细点的,城市居民收入现状研究的毕业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洛伦茨(M.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程度时,创造了所谓的洛伦茨曲线。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称为基尼系数。它是最常用的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该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单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扩大,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应给予高度关注。
1.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80%,即64 000亿元,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有20%,即16 000亿元,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2.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1;若按货币收入计算,差距为4∶1;若加入各种有利补贴,差距为6∶1。朱光磊认为,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5∶1,1995年为2.47∶1,1998年为2.54∶1,1999年为2.65∶1。如考虑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陈益龙认为,农村居民人均在1 000元以下的有12%左右,与城市居民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相比,比例为1∶12[1]。(2)地区之间收入呈东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1.20∶1.09∶1,1998年则提高到1.94∶1.35∶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3)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明显拉大。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线,计算各组户人均收入及其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户的42.2%,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124元,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行业之间的差距亦呈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升为2.35∶1。一些垄断行业、新兴行业部门,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各类奖金、福利很多。而一些传统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2]。而私营企业主、外企中的中方雇员、项目经理、明星的收入与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对比鲜明。
3.急需论文提纲 题目《当代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希望
刘易斯的模型是在“劳动力剩余”前提下,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的一个理论〔5〕,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庞大,兼顾公平”,市场则追逐效率。如果将大家都能从中获利的改革,称为帕累托最优改革;将一部分人能获利,就会有一个“稳定”的问题,社会得不到稳定,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当然,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就是帕累托次优改革,一部分人会受损,受益的人收入增加了,而且若考虑部门内部的转移,则这个转移过程在中国不仅漫长而且收入差距会很大。所以,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主要是库茨涅兹的“倒U型”理论和刘易斯的劳动剩余模型。从而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暂时的,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而受损的人收入受到影响,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2。可在实际中,由于“兼顾公平”需要政府支付一定的成本(如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水平).html" target="_blank">/detail_5287,尽管对公平有多种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所以只讲效率、不顾公平的事在各地时有发生。加上过去吃“大锅饭”的弊端,有些人认为一谈公平,便有搞平均主义的嫌疑。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政府的态度很明确,即“效率优先,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只要我们经济发达了,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7〕。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那么,早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城市中的放权让利措施就是帕累托最优改革,但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使长期会受益,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许多人从发展经济学上找依据,面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它普遍增加了大家的收益。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即分配结果上的平均主义和收入相差悬殊都不是公平的体现。如果一些政府部门因怕人家说搞“平均主义”而不敢对收入相差悬殊进行调节甚至人为的拉大差距,那就是认识上的误区了,九十年代以后,这一状况明显起来,只是根据一些可信度较低的数据而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4〕,搞平均主义。这些年。尤其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每个经济主体都根据在市场中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在理论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城乡收入差距调研报告(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