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请参考下面2篇:
【题名】:水利工程
【摘要】: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动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特性;受漩涡作用的水下块石的起动流速;复式河槽流量计算方法比较与分析;二维溃坝洪水波的演进绕流和反射的数值模拟;分部面积超蓄产流法;天然河流被改变条件下的降雨径流预报模型;面向对象方法在河网非恒定流计算中的应用;水工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抗剪作用的试验研究;新老混凝土粘结面渗透性能试验研究;水工结构土石坝沉降一填筑灰色监测模型分析;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分缝形式及破坏机理研究;碾压混凝土拱坝单向间隔诱导缝等效强度研究。
【题名】:水利工程
【摘要】: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突扩突缩式内流消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湖底地形对风生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动水环境中有限宽窄缝湍射流的水力特性研究;双局部行进波对流的时空结构;水工材料 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的解析解;跳回失稳研究;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防渗层配合比优选方法研究;堤基渗流管涌发展的理论分析。
2.急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与应用探讨摘要]鉴于GPS相对于全站仪等传统测量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优势,本文通过对几个工程测量实例的实施、对比及分析,就工程测量中如何对GPS技术进行优化与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GPS静态定位动态定位工程测量1.GPS定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最好的导航定位系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宽,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经过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全面建成和发展,必将给导航和测绘行业带来深刻影响。
2.GPS定位技术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的对比分析自2003年单位引进4套美国TRIMBLE(天宝)5700 GPS双频接收机(静态定位精度5mm+0.5ppm*D)以来,笔者一直从事GPS的定位和测量工作。分别完成了朝阳区温榆河河道改造工程控制测量、海淀区莲西商务楼竣工控制测量、顺义残疾人培训中心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燕山石化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大安山矿区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天津塘沽滨海旅游度假村控制和数字地形测量、天津地铁勘察定位、京沪高速铁路勘察定位、沈大客运专线勘察定位、外交部职工住宅楼勘察定位等大小数十项工程的控制和测量工作。
在近几年来的工程测量中,通常都是天宝3602DR全站仪(测量精度±2'',±(2mm+2ppm*D))和天宝5700GPS联合进行,两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发挥各种仪器的使用价值。全站仪测量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势,但是受通视条件影响较大,遇有障碍物时需多次转点,使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而GPS测量对通视条件则没有要求,但由于测量数据都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得来,只有保证仪器能够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才能保证测量成果,因此,它对仪器周边的建筑、构筑物要求较高。
全站仪测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各个方面已经是十分成熟,而GPS测量在国内刚开始不久,好多技术都在试验阶段,各方面都有待完善。虽然这两种测量技术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两者在实际工程测量中应用时,在满足国家规范的同时两者之间相对测量精度能达到多少,特别是GPS测量相对业已成熟的主流的全站仪测量之间的测量误差,笔者多方查询,各方面文献均未作出相关报道。
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两种测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研究,希望能对今后的测量工作起到一个指导和借鉴作用。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试验,笔者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对GPS测量和全站仪测量在测量成果精度上作了一些对比、总结和探讨。
2.1 GPS静态定位(四等)和全站仪定位工程对比静态定位基本上都是用在测量控制上,故本研究分别是朝阳区温榆河河道改造工程控制测量和海淀区莲西商务楼竣工控制测量的控制测量数据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两种定位方面的坐标成果数据,具体测量数据如表1、表2所示。通过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现在的GPS静态定位(四等)和全站仪定位精度已经很接近,平面和高程误差都能控制在10mm之内,测距相对误差在7万分之一以上,都能够满足3等以下导线测量和3等以下水准测量的测量规范和生产要求,但是GPS静态定位比全站仪定位更高速、高效,应用范围更广阔,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GPS测量已经成为工程测量的首选手段。2.2 GPS动态测量(RTK)和全站仪测量动态测量一般用在精度要求较低的测量工程。
如地形测量、勘察定位等方面,本研究选用天津塘沽滨海旅游度假村控制,沈大客运专线勘察定位和数字地形测量和外交部职工住宅楼勘察定位成果进行比较,相关测量数据及比较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通过以上工程实例,可以看出GPS动态测量(RTK)与全站仪的平面误差基本上在250mm之内,高程误差在50mm之内。
能够满足工程勘察初勘平面误差0.5 m,高程误差5cm,详勘平面误差0.25m,高程误差5cm的规范要求,同时还能满足常规地形测量1∶500比例尺以上地形测量的工程测量规范要求。GPS动态测量可以很好避免全站仪测量时繁琐复杂的分级控制过程,能够很好克服测量点之间的通视问题,能减少一半的测量人员,从而节约大量工作时间、大幅提高测量工作效率。
2.3GPS在工程测量中的优化经验与思路通过对以上的测量数据对比和经验总结,我们对GPS测量定位技术的性能、精度和使用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我们后续的许多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工程技术要求,制定不同的施测方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使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后来进行的大兴黄村动车段勘察定位工程中,施工场地建筑密集,通视条件极。
3.求水利工程方面毕业论文
标签](论文、毕业论文、水利工程论文、经管论文、环化论文、计信论文、教学论文等) 摘要:水力数值模拟的专题之——自由水面模拟;关键词:水利 天然水体 自由水面 模拟 我们认为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 VOF模型在水利工程天然水体自由水面模拟中的推广应用是有很大前景的,对于一般性的中小工程,VOF模型基本上可以代替水工模型实验,可以演算不同工况的水力计算;对于重要和大型工程,利用VOF模型和水工模型实验相结合,可以减小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并且数字模型和水工模型互相对照,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有效。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实际工程中的边界条件较为复杂,VOF模型的模拟中边界条件必须准确可靠,使其尽可能的符合实际工程的边界条,以达到最优的计算效果。本文以作者参与的几个工程实例为契子,抛砖引玉的介绍VOF模型在水利工程中的自由水面模拟计算。
一, 排水连接井。 工程介绍:这是一个海边火电厂的排水建筑物,为充分掺气将溢流堰做成与水流方向斜交30度角,连接井进口尺寸为2X2.8X2.8(单位:米,以下同),出口尺寸为3.5X4.5,溢流堰采用WES剖面,堰顶水头0.50m,设计流量为24m3/S,采用VOF计算模拟如下: 连接井结构图(图1.1) 连接井自由水面及流场矢量图(图1.2) 连接井自由水面及剖面图(图1.3) 连接井自由水面局部(图1.4) 图1.1是连接井的三维结构示意图,简化起见,没有表示出构筑物的尺寸,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连接井是进口高,出口低,中间有一个斜交的溢流堰将其分成两部分(在1.3图可以明显看出剖面中的溢流堰形状)。
图1.2是连接井的自由水面及流场矢量图,其中水相和气相的流场都非常清晰,而在溢流堰附近发生明显的紊动流态。 图1.3、1.4的可以看出由于高差的存在,水流携带气流混合进入水相的深层。
本模型可作为判断掺气情况、是否发生气蚀的参考,同时,由于本连接井是位于地面下的封闭结构,该模型计算可以定量分析所需通气量的大小,这个是其他任何试验模型无法比拟的。二、泄洪洞泄洪水力模拟(二维) 工程介绍:某水力电站的泄洪洞,由于利用前期导流洞,做成一个“龙抬头”的泄洪洞形式,泄洪流量为1500个流量以上,洞口高程51m(相对出口高程,以下同),塔顶高程113m,堰面为WES剖面,堰顶高程53m,出口为自由出流。
泄洪洞纵剖面图(图2.1) 泄洪洞无压流自由水面(图2.2) 泄洪洞无压流压力分布(图2.3) 从图2.2、2.3可以看出,“龙抬头”泄洪洞在无压流情况下类似堰面流,在这种情况下,堰顶的流速大,压强小,尤其是在闸门槽下游位置,极易发生气蚀。请注意一点,隧洞是否有压还是无压流并不由程序自动判断,隧洞泄洪流态判断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判断隧洞是有压流还是无压还需根据相关的规范及水力学公式计算后确定,因为模型的上下游边界条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由软件的使用者判断输入,下面作者就仅仅改动下游边界条件为OUTFLOW后的情况做一模拟: 泄洪洞有压流自由水面(图2.4) 下游边界条件改变后水位很快上升到闸门槽中,隧洞也由无压流变为有压流,由此可见,边界条件的确定是很重要的。
三维泄洪洞泄洪水力模拟与二维模型大体一致,需要说明的是三维模拟的收敛条件更苛刻,计算所耗费时间将更长。 三、普通水闸泄流三维模拟。
水闸过流是最常见的一种低水头,高流量的水力现象,上游多为堰面溢流,下游为多为淹没出流。本工程为一低水头重力式水闸,上游堰顶高程6m(相对下游河床标高),下游挑流鼻坎标高2m,闸室宽度6m,现模拟水闸蓄水后全开的工况,堰顶水头为6m,为模拟多个闸室联合泄流,将模型的上下游边壁设定为Axis-boundary(图中绿色细线边框)。
室出流自由水面(图3.1) 闸室出流自由水面及流场矢量图(堰面未表示)(图3.2) 闸室出流总压力场(颜色深为压力大)(图3.2) 图3.1是闸室闸室出流自由水面,可以看出,由于水深较深,堰面的形式对水流流态影响不大,水面基本上是沿一个斜面自由出流,在水流进入下游河床时,由于扩散段的影响,边壁的水面比中部水流降得更低。 图3.2可以明显观察到下游鼻坎下的水流洄流流态。
图3.3的压力场是静水压力(测压管水头)的分布,可以作为结构计算依据,例如下游的水垫塘护坦配筋、挑流鼻坎配筋等等。 /lwzx/ShowClass.asp?ClassID=166&page=6。
4.求几篇水利方面的论文,谢谢最好是没发过的谢谢
虹吸泄洪 每建一座拦水大坝,首先要保证该水利工程的安全。
洪水到来之即,使洪水能快速顺利通过,就需要一整套泄洪配套工程,传统的泄洪工程,技术含量高、设施庞大:具有宽而深的引洪道、钢铁铸造的巨型闸门、大型起吊闸门设备等等,这些设施笨重而耗资巨大,寿命短、不易维护。 如果改用虹吸泄洪,根本就不需要以上的投资(并能克服以上缺点),仅仅只建造数根虹吸管和相配套的小功率抽气机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虹吸管正常运行条件,是管顶部与坝内水面不超过十米(一个工程大气压),我想大多数大坝,安全水位与泄洪水位不会超过十米,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大坝,都可用这种方法泄洪。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堤坝中间,根据需要的横截面积,横向建造几道虹吸管就可以了。
进水口设在坝内安全水位线下,出水口设在坝外的底部(尽量提高出水孔与坝内水位的落差),虹吸管顶端处在泄洪水位线上。并在虹吸管的顶部开一小孔与抽气机相连。
坝外的出水口应建造一个蓄水池(既可盛水密封虹吸外管:保证抽气时虹吸管真空,又可作为出水消能池)。 虹吸泄洪可以自动运行:当洪水来临,大坝内的水位逐渐升高,当水位达到或超过泄洪水位时——水位与虹吸管顶部持平或稍高,这时洪水流入虹吸管内,把空气排净,使虹吸管处于真空状态,这时虹吸管正常工作。
由于出水管的关口与坝内水位落差的作用,产生强大的吸力,使洪水高速飞泻。 当水位降到泄洪线以下,进水管口以上,虹吸泄洪仍能正常运行。
当水位降到安全水位线——虹吸管的进水口露出水面,虹吸泄洪就自动停止。但当洪水再度升高到泄洪水位时,虹吸管再度自行排洪。
虹吸管不仅能全自动泄洪,还有很方便的可控性:装上抽气机,在虹吸管正常工作范围(水位在安全水位线与泄洪水位线之间)内都可以,随时利用抽气机把虹吸管抽成真空,提前泄洪;利用抽气机管道的进气阀门,随时打开,停止泄洪。 虹吸管不仅可以用于大坝的泄洪,而且最适应水力发电的进水管道。
用抽气机的抽气使虹吸管输水,或进气停水,使水力发电设备随时开机或关机。再一,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输入一定的进气量,控制输水管的流量,从而调节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虹吸现象用于泄洪和发电机的进水管道,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既省工,又省建造水闸及附属设备的高昂费用,可用于大小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
5.急需一篇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
.淮河流域病险水闸现状。
淮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闸600 多座,这些水闸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防洪调度、保障流域的防洪安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水闸大部分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工程设计标准较低,施工质量差,有很多是“三边”工程,同时建成后运行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正常维修养护经费无正常渠道投入,工程更新改造、除险加固费用投入不足,在运行过程中逐渐产生老化病害,导致工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下降,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安全隐患。为此,调查分析病险水闸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建议,尤为重要。
2.病险水闸主要成因。
2.1 设计标准偏低由于这些水闸建设年代久远,防洪标准、结构强度、主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抗渗稳定、消能防冲等设计标准均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
2.2 主要建筑物施工质量差由于这些水闸很多都是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建设管理程序不完善,加上当时经济实力、施工技术条件、施工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限,以及对洪水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很多建筑物混凝土强度、浆砌石砂浆强度等均偏低,建筑物内配置钢筋很多均为圆钢,甚至有用竹竿代替钢筋的现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3 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这些水闸经过多年运行, 随着河床演变,部分建筑物下游消力设施不能适应现状河床,导致消力池消力不力,产生水流冲刷,引起海漫及防冲槽破损,甚至引起河床下切;经过多年运行,建筑物表面碳化及裂纹、裂缝严重,甚至产生露筋现象;止水及观测设施老化损害严重;启闭设备老化,缺乏防护装置,钢丝绳老化,闸门锈蚀严重,启闭时甚至有卡阻现象,电气设备老化严重,绝缘差,损耗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在汛期,由于闸门不能正常启闭,给工程度汛带来极大压力。
3.处理措施建议。
3.1 增强抗滑稳定性对于闸室抗滑稳定不满足要求的, 可采取增加上部结构重量、加长或者加厚底板、增设阻滑板、增设抗滑桩或预应力锚固等措施来提高闸室抗滑能力; 对于挡土墙抗滑不稳定的,可采取墙后增设排水设施、墙后换填摩擦角较大、重度较小的回填料,或者降低墙后填土高程等措施,减小墙后土压力;或者在底板下增设阻滑桩、墙后增设锚杆等措施增强挡土墙抗滑能力。
3.2 改善消能防冲性能对于消力池、海漫及防冲槽不满足要求的,可采取加深或延长消力池、增设消力坎或二级消力池、延长海漫长度、增加防冲槽深度、在消力池或海漫末端增设板桩墙等工程措施来解决。
3.3 裂缝碳化修补对结构强度没有影响的裂缝, 将裂缝内杂质碎片等清除干净后,可采取压力灌浆法对裂缝进行化学灌浆,也可根据裂缝情况凿成V 字型或倒梯形,并清洗干净后,槽内用水泥砂浆、丙乳砂浆及环氧砂浆等嵌补。
对因结构强度不够而产生裂缝, 应认真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计算,根据实际荷载情况,采取锚贴钢板法、加大截面法、粘贴玻璃钢法、增设杆件法等,这些加固方法在很多工程中均有应用,不再赘述
详细的M我说
6.要写一篇关于水利方面的论文
水资源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调节的各种行为。
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1 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
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 4~0. 6 ,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
例如,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极其紧张,浪费却相当严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数约为0. 45 ,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 %~50 %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 %~80 %。 1. 2 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
灌区处于两难境地,具有“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说法,实际上,作为事业单位,没有人事部门下达的行政编制,财政部门不安排事业经费;同时又要求它实行企业办法管理,它既没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种限制,不能像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现行的政策不利于节水。
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1. 3 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全国出现56 个漏斗区,总面积达8. 2 *104km2 ,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
例如,全国已发现地面塌陷700 点多处,秦皇岛市已经形成32. 4km2 的海水入侵区;黄河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1. 4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收不抵支,举步维艰 由于水价太低,全国平均水费为运行成本的50 %左右,导致经营单位亏损严重,生存处于困境,甚至难以维持生存。
1. 5 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农转非”是指农业水资源通过不同的途径改作它用。我国水资源“农转非”现象更加普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势更加明显,制约农业的发展。
1949 年我国农业用水量约为1001 *108m3 ,占全国总用水量1031 *108m3的97. 1 % ,到1998 年,该比例下降到74. 65 % ,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2. 9 %上升到24. 6 %。 2 我国水资源管理未来将出现的趋势 2. 1 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
必须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水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在的4000 *108m3左右水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 2 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部门等等。
在以往的水资源管理中,各个部门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系统地考虑问题,其最终的结果是有利则争,无利则推,使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的水资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管理水资源,是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中去开发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综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综合管理等,并且与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农业而言,为了实现水资源的综合管理,首先设立综合协调机构,从组织上为部门的联合创造条件,如国务院成立全国节水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全国节水农业工作开展;其次,制订多部门参与的可行的节水农业规划,节水农业发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并且将此规划作为有关部门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水利河道测绘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