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5000字左右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文秘杂烩网
2.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
3.机电的毕业论文
补偿式交流稳压器软件设计 论文编号:JD1001 论文字数:12403,页数:25 有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 摘 要 二次电源作为负载的能量供应装置,在电路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我国,交流电网的电压波动较大、干扰较多,二次电源已成为许多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供电装置。安全可靠、技术性能符合负载要求的电源,可使负载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否则,可能使负载的技术指标降低,甚至会损坏负载。
因此,作为二次供电电源,交流稳压电源己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军事设施、医疗仪器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电子设备和机电设备可靠运行的基础设备,为了延长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工厂的经济损失,应保证其供电电压的稳定。尤其在工业现场环境下,电网品质差,电网波形畸变严重。
因此,研制一种高效可靠的交流稳压电源作为负载的二次供电电源十分必要。本课题是利用单片机(AT89S52)控制技术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并按补偿电压的大小接入或切除某个补偿变压器,进行快速适时调节,保证了了供电电压的稳定。
该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模块:补偿单元、调节单元、单片机控制单元、半波整流单元、A/D转换单元、保护单元及报警单元。 关键词:补偿式、交流稳压器、单片机、A/D转换 Abstract secondary power sources took tthe energy supply device of the load,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rcuitry.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in alternate current network the voltage is more fluctuations, and more interference, secondary power source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power supply device in many electronic devices. Safe and reliable, with technical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power load, the load can be fully functional play, or else possibly causes the load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o reduce, even can damage the load. Therefore, as a secondary power supply,AC voltage-stabilized source has been widely uses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military installation, the medical instrument and the daily life and so on each aspect, becomes the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and the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reliable movement foundation equipment, in order to lengthen the service life of current collector, reduces the economic loss of factory . should guarantee its power line voltage the stability. Especially in the industrial field environment,the electrical network quality is especially bad, the electrical network waveform distortion is serious. Therefore,it is very necessary to develop a highly efficient and reliable ac voltage-stabilized source as the second power supply of load.This topic is us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T89S52) to control switch component the make-and-break, and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compensation voltage access or the removal of a transformer compensation for quick timely adjust, guaranteed a supply voltage stability. The main design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major modules : Compensation module, regulatory modul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ontrol module, voltage detection module, A/D conversion module, protection module and alarm module. Key Words :compensated mode ,AC voltage stabiliz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The A/D conversion 目 录1 绪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现状。
.12 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主电路结构。
.3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基本原理。
..3 2.1.1 系统总体设计和原理框图。
3 2.1.2 系统工作原理。
4 2.2 主电路研究。
.4 2.2.1 主电路结构。
.4 2.2.2 主电路工作过程。
.53 控制系统软件方案的设计 。
6 3.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6 3.2 相关元器件介绍。
.6 3.2.1 ATMEL公司AT89S52型单片机性能及功能简介。
6 3.2.1.1 主要性能:。
6 3.2.1.2 功能特性描述。
.7 3.2.1.3 引脚说明。
.7 3.2.2 ADC0809型A/D转换器。
.10 3.2.2.1 ADC0809的内部逻辑结构。
10 3.2.2.2 时序图。
..12 3.2.2.3 ADC0809应用说明。
..12 3.3 设计任务。
13 3.4 A/D 模块程序设计。
..13 3.5 采样程序设计。
14 3.6 数据处理。
.17 3.7控制指令输出。
..17 3.8 连锁设计。
.18 4 软件仿真与调试。
.21 结束语。
..23 致谢。
.23参考文献。
.24附录1 硬件电路原理图。
..。
4.如何写一篇机电一体化5000字的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 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 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 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
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 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 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 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 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 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 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 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 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 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 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 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 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 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 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 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 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 而且可以简化设计。
目前,技术人员正致 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 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 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
为 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 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 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 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 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 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 采用多C 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 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 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 O P技术和智能化。
系统能提供 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 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 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 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 加强了C N 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 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 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 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 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 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 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 IM 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 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
它 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 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 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 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 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 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 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 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 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 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 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 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 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 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 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 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 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 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 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 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 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 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 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
5.求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或论文5000千字左右..
机电毕业设计目录_机电毕业论文
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来源:一流设计吧 发布者:16sheji8 发布时间:2008-9-10 8:55:58 阅读:5442次
机电毕业设计目录
001CA6140车床主轴箱的设计
002DTⅡ型固定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
003FXS80双出风口笼形转子选粉机
004MR141剥绒机锯筒部、工作箱部和总体设计
005PLC在高楼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006Φ3*11M水泥磨总体设计及传动部件设计
007车床变速箱中拔叉及专用夹具设计
008乘客电梯的PLC控制
009出租车计价器系统设计
010电动自行车调速系统的设计
011多用途气动机器人结构设计
012机油冷却器自动装备线压紧工位装备设计
013基于AT89C51的锁相频率合成器的设计
014基于普通机床的后托架及夹具的设计开发
015减速器的整体设计
016金属粉末成型液压机的PLC设计
017可调速钢筋弯曲机的设计'
018螺杆空气压缩机
019膜片式离合器的设计
020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021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022双铰接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设计
023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024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025卧式钢筋切断机的设计
026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027新K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的设计
028压燃式发动机油管残留测量装置设计
029用于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同轴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030知识竞赛抢答器设计
031自动洗衣机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本文来自: 一流设计吧() 详细出处参考: /onews.asp?id=1219
6.机械类的毕业论文的题目
机械设计类论文题目 1. 300*400数控激光切割机XY工作台部件及单片机控制设计 2. DTⅡ型固定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 3. FXS80双出风口笼形转子选粉机 4 .JLY3809机立窑(加料及窑罩部件)设计 5 .JLY3809机立窑(窑体及卸料部件) 6 .JLY3809机立窑(总体及传动部件)设计 7. MR141剥绒机锯筒部、工作箱部和总体设计 8 .PB006糖尿病专家系统开发 9. PB012自动组卷系统 10. PF455S插秧机及其侧离合器手柄的探讨和改善设计 11. PLC在高楼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12. 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弹丸循环及分离装置、集尘器设计) 13. 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滚筒及传动机构设计) 14 .SF500100打散分级机回转部分及传动设计 15 .SF500100打散分级机内外筒体及原设计改进探讨 16 .SF500100打散分级机总体及机架设计 17 .VC005基于WebCam的人脸检测技术 18 .X700涡旋式选粉机 19. YQP36预加水盘式成球机设计 20 .Z30130*31型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21 .Φ3*11M水泥磨总体设计及传动部件设计 22 .Φ1200熟料圆锥式破碎机 23. 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镗削头设计) 24 .柴油机齿轮室盖钻镗专机总体及夹具设计 25 .柴油机气缸体顶底面粗铣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 26 .车床变速箱中拔叉及专用夹具设计 27. 乘客电梯的PLC控制 28. 出租车计价器系统设计 29. 电动自行车调速系统的设计 30. 多用途气动机器人结构设计 31 .工艺-WH212减速机壳体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32 .管套压装专机 33 .机油冷却器自动装备线压紧工位装备设计 34 .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35 .基于普通机床的后托架及夹具的设计开发 36 .减速器的整体设计 37. 金属粉末成型液压机的PLC设计 38. 可调速钢筋弯曲机的设计 39 .空气压缩机V带校核和噪声处理 40 .螺旋管状面筋机总体及坯片导出装置设计 41 .模具-Φ146.6药瓶注塑模设计 42 .模具-冰箱调温按钮塑模设计 43 .模具-电机炭刷架冷冲压模具设计 44 .模具-水泥瓦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分析 45 .膜片式离合器的设计 46. 内循环式烘干机总体及卸料装置设计 47.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8 .设计-AWC机架现场扩孔机设计 49 .设计-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50 .设计-ZL15型轮式装载机 51. 设计-插秧机系统设计 52. 设计-工程钻机 的 设 计 53 .设计机床-S195柴油机机体三面精镗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夹具设计 54 .设计机床-车床主轴箱箱体右侧10-M8螺纹底孔组合钻床设计 55 .设计-搅拌器的设计 56 .设计-精密播种机 57 .设计一用于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同轴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58 .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59 .实验用减速器的设计 60 .双铰接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设计 61. 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62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63 .卧式钢筋切断机的设计 64 .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65 .新K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的设计 66 .新型组合式选粉机总体及分级部分设计 67 .压燃式发动机油管残留测量装置设计 68 .知识竞赛抢答器PLC设计 69 .知识竞赛抢答器设计 70 .自动洗衣机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7.跪求机械类毕业论文
谈机械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 摘要:本文论述了影响加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几个因素,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粗糙度;表面;刀削 从影响表面粗糙度的成因可以看出,影响 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切 削刀具有关;第二类,与工件材质有关;第三类,与加工条件有关。1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1.1切削用量切削参数选择的不同对表 面粗糙度影响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切削速度在一定速度范围内,塑性材料 容易产生积屑瘤或鳞刺,所以应避开这个积屑 瘤区,如用中、低速容易形成积屑瘤。切削深度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基本上 没有影响,但过小的切削深度将在刀尖圆弧下 挤压过去,形成附加的塑性变形,增大表面粗糙 度值。
进给量减小进给量可减小残留面积高度,但过小的进给量将使切屑厚度太薄。当厚度小 于刃口圆弧半径时,会引起薄层切削打滑,产生 附加表面粗糙度。
1.2刀刃在工件表面留下的残留面积被 加工表面上残留的面积愈大,获得表面将愈粗 糙。用单刃刀切削时,残留面积只与进给量f、刀尖圆弧半径ro及刀具的主偏角kr、副偏角k1r 有关。
减小进给量f,减小主偏角、副偏角,增大刀 尖圆角半径,都能减小残留面积的高度H,也就 降低了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值。进给量f对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大,但f值较 低时,虽然有利于表面粗糙度值的降低,但影响 生产率。
增大刀尖圆角半径ro,有利于表面粗糙 度值的降低。但刀尖圆角半径的增加,会引起吃 刀抗力的增加,而吃刀抗力过大会造成工艺系 统的振动。
减小主、副偏角,均有利于表面粗糙 度值的降低。但在精加工时,主、副偏角对表面 粗糙度值的影响较小。
1.3工件材料的性质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 对表面粗糙度都有较大的影响。积屑瘤的影响(塑性材料)在一定的切削 速度范围内加工塑性材料时,由于前刀面的挤 压和摩擦作用,使切屑的底层金属流动缓慢而 形成滞留层,此时切屑上的一些小颗粒就会黏 附在前刀面的的刀尖处,形成硬度很高的楔状 物,称为积屑瘤。
积屑瘤的硬度可达工件硬度的2~3.5倍,它可代替切削刃进行切削,由于积屑 瘤的存在,使刀具上的几何角度发生了变化,切 削厚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将会在已加工表面上 切出沟槽。积屑瘤生成以后,当切屑与积屑瘤的 摩擦力大于积屑瘤与前刀面的冷焊强度或受到 振动、冲击时,积屑瘤会脱落,又会逐渐形成新 的积屑瘤。
由此可见,积屑瘤的生成、长大和脱 落,使切削发生波动,并严重影响工件的表面质 量。脱落的积屑瘤碎片,还会在工件的已加工表 面上形成硬点,因此,积屑瘤是增大表面粗糙度 值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鳞刺的影响在已加工表面产生鳞片状毛 刺,称作磷刺。磷刺也是增大表面粗糙度值的一 个重要因素。
形成磷刺的原因是由于切屑在前 刀面的摩擦和冷焊作用,使切屑在前刀面上产 生周期性停留,从而挤拉已加工表面。这种挤拉 作用,严重时会使表面出现撕裂现象。
脆性材料加工脆性材料时切屑呈不规则 的碎粒状,加工表面往往出现微粒蹦碎痕迹,留 下许多麻点,增大表面粗糙度值。1.4工艺系统的高频振动工艺系统的高 频振动,使工件和刀尖的相对位置发生微幅振 动,使表面粗糙度值加大。
1.5切削液切削液在加工过程中具有冷 却、润滑和清洗作用,能降低切削温度和减轻 前、后刀面与工件的摩擦,从而减小切削过程中 的塑性变形并抑制积屑瘤和鳞刺的生长,对降 低表面粗糙度值有很大作用。2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磨削时,砂轮线速度比较高,砂轮表面有无 数颗磨粒,每颗磨粒相当于一个刀刃,磨粒大多 数为负前角,单位切削力比较大,故切削温度较 高,磨削点附近的瞬时温度可高达800~1000℃。
这样高的温度常引起被磨削表面烧伤,使工件 变形和产生裂纹。同时,由于磨粒大多数为负前 角,且磨削厚度很小,所以加工时大多数磨粒只 在工件表面挤压而过,工件材料受到塑性挤压,沿磨粒两旁产生塑性流动,划出无数的细微沟 槽,磨削温度又较高,更加剧塑性变形,进一步 使表面粗糙度值增大。
影响磨削粗糙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砂轮的线速度随着砂轮线速度的增加,在同一时间里参与切削的磨粒数也增加,每颗 磨粒切去的金属厚度减小,残留面积也减小,而 且高速磨削可减少材料的塑性变形,使表面粗 糙度值降低。工件的线速度在其他磨削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随工件线速度的降低,每颗磨粒每次接触 工件时切削厚度减少,残留面积也小,因而表面 粗糙度值低。
但工件线速度过低时,工件与砂轮 接触的时间长,传到工件上的热量增多,甚至会 造成工件表面金属微熔,反而使表面粗糙度值 增大,而且还增加表面烧伤的可能性。因此,通 常取工件线速度等于砂轮线速度的1/60。
纵向进给量采用纵磨法磨削时,随纵向进 给量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值也增加。光磨的次数光磨次数多,表面粗糙度值降 低。
光磨系无进给磨削,是提高磨削表面质量的 重要手段之一,砂轮的粒度越细,光磨的效果越 好。砂轮的性质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砂轮的粒度粒度越细,则砂轮单位面积上 的磨粒越多,每颗磨粒切去的金属厚度越少,刻 痕也细,表面粗糙度值就低。
但粒。
8.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题目
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塑料电话接线盒注射模设计 塑料模具设计 同轴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托板冲模毕业设计 推动架设计 椭圆盖注射模设计 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五寸软盘盖注射模具设计 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心型台灯塑料注塑模具毕业设计 机械手设计 机械手自动控制系统的PLC实现方法研究 汽车制动系统实验台设计 数控多工位钻床设计 数控车床主轴和转塔刀架毕业设计 送布凸轮的设计和制造 CA6140车床后托架夹具设计 带式输送机毕业设计论文 电火花加工论文 机床的数控改造及发展趋势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毕业论文 机械手毕业论文 基于ANSYS的齿轮泵有限元分析 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机床数控系统中应用探讨 矿石铲运机液压系统设计 汽车连杆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论文 数控车床半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数控多工位钻床设计 数控机床体积定位精度的测量与补偿 数控机床维修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塑料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新型电动执行机构 液力传动变速箱设计与仿真论文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论文 中型货车变速器的设计 数控钻床横、纵两向进给系统的设计 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 Y210—2型电动机定子铁芯冲压模具设计 双坐标十字滑台设计及控制 注射器盖毕业设计 二级减速器的毕业设计 需要可以找我们 Q Q : 1 0 7 0 2 6 5 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