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想写有关幼儿同伴冲突相关的东西,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
问题的提出 目前,幼儿同伴交往问题是学前教育学及心理 学研究者探讨的热门话题,人们把它视为幼儿社会 化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但是,对于幼儿 同伴交往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价值,尤其是同伴冲 突的特殊价值,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很少。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现在的论文,只要是原创都要收费,
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商业社会也没办法谁愿意免费给你写论文
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你在这问也没用,我去年的论文找
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诸葛
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文库写的】
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然后,选题,你的题==================质量还不错,你可以去看下
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
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
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
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
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
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
改。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
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
证内容不乱
2.如何看待孩子的同伴冲突
同伴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果元 同伴冲突在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对此很多家长感到焦虑不安,尤其是看到孩子间出现争吵、打斗等行为时,往往急于干涉。
我们习惯把孩子间的冲突看作儿童成长中的“负面事件”,力图消除和避免。其实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事件,对幼儿的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1.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的高发事件。同伴冲突是伴随着儿童同伴交往出现的,在幼年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
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行为大约一半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交往技能不断提高,冲突频率会逐渐降低。
2.幼儿同伴冲突类型多样。3岁前,同伴冲突都是关于物品、空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冲突,如争夺玩具、图书等。
3岁后,随着同伴交往的发展,冲突类型变得多样。除以上冲突仍占较高比例外,儿童谋求加入游戏群体引发的冲突(一方想加入,另一方排斥)、维护共同活动规则引发的冲突(对违反游戏规则、幼儿园行为规则的同伴进行指责)、敌意行为(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报复等)引发的冲突比例不断提高。
3.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特点,他们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在同伴交往中,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主张自己的权益,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控制同伴的行为。思维特点一样,但需求却各不相同,因此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时就很容易发生冲突。
此时,如果儿童能够通过协商、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把矛盾化解,避免冲突的产生和升级。但是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缺乏,因此冲突时常发生。
4.同伴冲突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我们很多人担心的相反,幼儿的同伴冲突,除极少数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外,大部分不仅无害,反而可以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首先,同伴冲突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去自我中心化。冲突中儿童认识到在自身需要外,其他小伙伴也有自己的需要,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容易产生冲突。
其次,同伴冲突促进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例如儿童在物品、空间冲突中最初形成的是“优势规则”,即身强力壮的同伴在冲突中获胜,取得物品、空间。
但是随着冲突的次数增加,儿童逐渐认识到“先前所有权规则”,即谁先拿到或使用某物品或空间,下次使用中具有优先权。 最后,同伴冲突提供给了幼儿学习和演练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
冲突中,如果孩子缺乏交往技能,使用抢夺、打人、破坏等消极的交往策略,往往会引发对方的愤怒、报复和成人的干预。因此儿童会尝试改变策略,在成人的教导下学习一些有利于冲突解决的积极策略,如协商、合作,并在以后的冲突中加以运用。
总之,经过了同伴间的冲突,儿童对自身、同伴和社会规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冲突中获得了成长。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当简单回避和消除孩子间的冲突,而应该以此为契机,开展社会规范和同伴交往技能的教育。
3.幼儿同伴冲突怎样处理
1.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及注重心理健康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教师除了运用策略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技能,还应从自身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回应幼儿冲突及自发解决策略。在情感方面应对孩子一视同仁,面对孩子的冲突,要态度公正。应该关注每一位幼儿,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等,从多方面了解幼儿冲突的原因,在解决冲突时不能简单粗暴了事,要因人而异。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习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时,放手让孩子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犯错,必须要求他道歉。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该变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4.如何应对中班幼儿同伴间的冲突
幼儿同伴冲突的含义: 所谓幼儿的同伴冲突是指幼儿个体与个体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抗状态或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是幼儿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幼儿同伴冲突是频繁而短暂的。在幼儿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对立或对抗,而这种对立或对抗是短暂的。同时冲突现象又是十分频繁的。在幼儿阶段,小班幼儿的冲突往往更加频繁。 其次,幼儿同伴冲突是一种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没有对立就没有冲突。往往“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对立”2,其中,既有心理上的也有行为上的对立。 再次,幼儿同伴冲突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关系至少产生于两个个体之间。在这一特殊的互动过程中,双方行为相互制约。 第四,幼儿同伴冲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是幼儿社会化的动因之一。适度的冲突可促进幼儿不断的社会化。 最后,幼儿同伴冲突是以一方反对另一方开始的,但同时这种反对也要得到另一方的对抗,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冲突。 当冲突来临时,教师就可以从容面对善加引导。现对教师可采取的主要途径进行:
1 移情训练法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他人感情的能力。5 移情训练是通过对受训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提高他们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分享能力。这种方法重在让幼儿进行情感换位及体验人他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情境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例如,面对采用消极策略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进行情感换位体验。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讲出所发生的事情,同时,教师要保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教师要给每个幼儿各自陈述事件的机会,让其表达对事件的看法。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讲出对方的感受。开始时幼儿可能仍会坚持为自己辩解,将事情归咎以对方。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观察对方的表情,从而体验对方的感受。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幼儿找出办法,让对方感觉好起来。
2 情境表演法 情境表演法是模仿某种具体的冲突情境,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并产生符合所演角色的行为。 在情境表演中幼儿可以感知自己的角色及理解他人的感受。对幼儿社会技能的提高极有好处。教师可预先设计冲突主题(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提供生动具体的冲突事件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体验各自角色及对方的情绪,并让幼儿说出这种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失败式结果的冲突中(玩具争抢),幼儿为了想玩他人手中的玩具而直接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想法。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该冲突事件,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充当玩具的拥有者,让想得到该玩具的幼儿来要。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方式引导其下一步的行为。如果幼儿说话态度强硬,教师应引导其温柔一些表达。还可以互换角色,使其更好地体验同伴的情绪情感。
3 艺术陶冶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故事或儿来陶冶幼儿的情绪情感,使他们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促使幼儿乐于交往、善于交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冲突类型分别设计编写故事,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让幼儿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例如,在双赢式结果的冲突故事中,教师要表扬故事中人物的做法,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本班平时发生的幼儿冲突,改变冲突双方的名字,编成情节生动的小故事,并配上表情图片,先将故事讲给幼儿听,在幼儿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让幼儿为故事中人物配上适当的表情图片,或者让幼儿自己动手画上适合的表情,旨在培养幼儿识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能力。
4 日常训练法 这种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活动中寻求机会,创设条件来进行教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中每人一套彩笔。但是,对于其他物品(如胶水)就可以少备一些,这样可为幼儿创造一个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机会,锻炼幼儿交往能力。这样当类似玩具争抢等冲突时,幼儿就有可能采用轮流或交换等方式来解决冲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认识表情的活动,让幼儿学会读懂他人的表情,增加感性认识,对移情训练也有一定好处。
5 适当的规则教育 幼儿园中有些冲突是由于幼儿不懂得遵守规则造成的。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规则教育。而这种规则教育一定要寓于游戏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使幼儿在学习、游戏及交往过程中遵守一定的规则,提高其社会交往的技能和水平。 综上所述,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应从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同伴冲突,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推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5.为什么中班幼儿的同伴冲突较为突出
纯引用, 中班幼儿又处在自我为中心的围城中,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而发生冲突和摩擦,这导致中班幼儿对同伴的偏爱分化明显,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幼儿间争抢玩具、互不相让、攻击他人、告状声不断的冲突现象发生。
中班幼儿的认知能力逐步发展,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迅速提高,幼儿对同伴的关系范围扩大,因此幼儿的交往增多,影响力有所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差异缩小了,受忽视的人数比例减少了,中班幼儿扩大着交往范围,幼儿之间开始喜欢玩一些竞技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出现许多冲突和摩擦,这导致同伴间的偏爱分化明显,受同伴喜欢的和受同伴拒绝的幼儿偏爱差异增大,个别认知发展水平己经达到去中心化的幼儿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并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班级中受欢迎的人。 中班幼儿对同伴偏爱的因素有了变化,变得更具体,也更加多元化。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态度,还需要有积极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处表特征,而中班幼儿对消极社会行为的知觉更加敏感,攻击同伴这样的消极社会行为让幼儿成为受同伴拒绝的人。 总之,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己经分化,同伴偏爱对象明确而具体,同伴关系处于鲜明的分化期。
6.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
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与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现象,有破坏性作用。实际上,冲突能帮助孩子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机会。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将孩子们分开。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代为处理。对孩子们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正所谓“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
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孩子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暂时冷处理,切忌从孩子的一时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他产生对立,导致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来说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孩子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孩子的交往活动,能使孩子形成安全感,这有助于孩子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应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说教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孩子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去做,但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应从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入手,并示范教授一些解决冲突的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他们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的。
幼儿教育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滴水穿石的过程。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只有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来确定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收获。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幼儿同伴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