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我老师要我写一编关于美育的论文
中国美育,还需要点什么? إ一、美育需要灵魂 美的精神是什么?美育的灵魂是什么?这是一个美育工作者不能不经常反思的问题。
在中国的美育家中,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蒋孔阳说美是自由的形象;高尔太说美是自由的象征……他们对美的界定中都有一个相同内容就是肯定美是一种“自由”。 从现代学校美育的实践看,美育之所以重要,也在于它能够使学生在审美和立美的生活中欣赏、获得人性的解放和个性自由。
因此,如果说美育有一个灵魂或精神的本质的话,那么它就是对主体的自由和解放精神的弘扬。目前的学校美育实践在百花齐放、色彩缤纷的同时也有许多与美育精神不相和谐的音调存在。
一些学校将美育作为只向外人展示的应景事物,而不做校内教育工作的日常和实在的功夫;一些教师着眼于培养少数艺术尖子而置学校美育对全体学生的心性陶冶的根本任务于不顾,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的美育活动中,学生完全被视为成人利用的工具而存在,被玩弄于股掌之中,毫无自由可言。 所以,扎实的美育需要我们经常反思什么是美育、美育的灵魂是什么等等这样抽象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否则,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之后剩下的却是一堆心灵的瓦砾。إ 二、美育需要风格 曾经有报载:一位美国的教育专家在北京某高校观摩一堂课堂教学之后,对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赞不绝口。
但是当他南下上海、广州看到的几乎全是北京那堂课的复制品之后,不得不表示震惊和遗憾。实际上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之一正在于它缺乏不同的风格。
本来审美或立美及其教育活动是最需要讲个性、讲风格的。但是中国的学校美育目前最大问题之一也在于不讲风格。
一样的歌、一样的舞,一样的课堂教学、一样的展示模式……偌大的中国美育舞台,能够相互区别的“节目”少得惊人。 所以中国的学校美育已到了应当注意追求风格的时候了。
所谓的美育风格既指民族风格,也指地区、学校特色和具体美育过程中教与学的特色。只有各国美育确立各自的风格,世界美育才有活力;只有各地、各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美育风格,中国的美育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在江西省樟树市,有一所农村中学——清江中学,他们无法找到北京、上海、广州那样优越的美育条件,但是他们利用了一个最廉价的美育工具——广播。一年多来,他们组织全校学生不间断地收听每周一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周日特别奉献”节目。
来自全世界的真善美的事迹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既是美育,又是德育,真可谓“美善相谐!”学校美育应当像江西这所农村中学那样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甚至因人制宜,扬长避短,生动活泼。 果真如此,万紫千红的美育局面就不难形成。
إ三、美育需要生活 在美育概念体系中,有小美育(艺术教育),也有大美育(自然、社会和艺术教育);有形式上的美育(美育课程),也有实质性的美育(精神陶冶)。两对概念的后者都是指向将美育与真正的生活联系起来。
换一句话说就是:真正的美育应当成为一种“生活”。美育当然要教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方法、技术。
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就更是如此。但是艺术教育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艺术精神,审美教育要教给孩子的首先应当是美的精神、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趣味等日用的生活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眼光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时,他就是在接受美育。因此在路边,在人群里,最普通不过的生活里发现美好、追求美的生活情趣才是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美育目标。
要使美育成为一种生活,艺术和非艺术的审美或立美活动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 它应当渗透进校园生活,成为无处不在的风景。
这就要求至少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校环境中应当尽力杜绝“丑育”现象。
我们在参观一些学校时,常常会看到一些质量低劣的绘画、雕望和音乐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其结果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欣赏品位不高,他们认为正在进行的美育的实际效果也就适得其反。
第二,要使美育与教学合一,换言之,不仅要挖掘各科教学中的美育资源进行适时和适当的教育,而且应当确立教学美、教育美的观念,使每堂课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所以,除了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之外,还应当提倡“教育(教学)美育”!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时间最多的分配是在教与学上。
一旦我们认真地确立了教育美育的观念,真正的审美环境和美育“生活”就会形成。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中,谁都会其乐融融!教育美育应当成为美育乃至整个教育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إ 。
2.跪求一篇美学美育论文要求联系生活
论历史美学与美育的基本范畴历史美学是以普通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历史学中客观存在的审美素材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社会美、历史人物美、历史自然美、历史艺术美以及历史著述美等为主要领域,来研究历史美的本质与因素、历史审美与美育、历史美与现实美的关系及其创造等审美关系问题的学科。
历史美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明显不同。历史学为历史美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历史美学则为历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提供了审视历史的另一双眼睛。
历史学包含了历史科学和历史美学,历史美学则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育是应用美学理论的教育实践,在具体实施中,既要服从美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历史美学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运用历史进行美育。
首先,是历史社会美。历史社会美是指历史上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的一切历史事物所具有的美。
当历史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处于上升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统治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关系基本和谐,这就是一种社会的优美。 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赋、减轻刑罚,表现了一种清雅恬淡之美。
又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煌煌大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表现了一种富丽辉煌之美。 历史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斗争。
人类正是在这些斗争中不断地使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从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创造着历史的壮美。那些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阶级、进步力量在斗争中展现出自由自觉的创造力,他们本身是美的。
有时候斗争胜利了,正义战胜了邪恶,人民为之欢欣,历史回响着英雄的赞歌。有时候斗争失败了,邪恶吞噬了正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流血牺牲。
他们的精神感人肺腑,他们的失败和牺牲,意味着有价值的、可宝贵的东西被摧毁,表现出悲剧性的崇高美。 在他们的身后,树立起人类解放道路上一座座壮美的丰碑。
其次,是历史人物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人物美在历史社会美中据最突出的地位。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数百个,这是我们进行历史美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物美主要表现于其进步性、人民性、正义性和爱国主义。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伏羲神农教人渔猎耕稼是美的;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美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顺应历史潮流振国兴邦是美的;商鞅吴起王安石锐意变法革除积弊是美的;陈涉吴广登高一呼解民水火是美的;孔孟老庄以睿智启人教化万民是美的;屈原贾谊李杜苏辛不朽诗文惊天地泣鬼神是美的;苏武持节牧羊、祖逖击楫中流、岳飞英勇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是美的;李时珍遍尝百草著录药典为民除病祛殃是美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是美的,关天培为国尽忠的行为是美的“;六君子”慷慨就义的豪气是美的;孙中山奔走呼号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美的;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身上,更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之美、大公无私的心灵之美、铿锵豪迈的语言之美、英勇献身的行为之美。 这些历史人物是人类社会几千年大浪淘沙产生出来的精英,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作为人的整体的人格美。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典型的反面人物。他们站在历史潮流的反面,阻碍或延缓历史的进程。
他们是丑恶的,是作为真善美的对立物得存于史册的。在历史教学中揭露历史上的丑,反衬历史上的美,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任务。
第三,是历史自然美和艺术美。在我们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历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材料。
历史自然美是指与人类历史进程有关的自然或“第二自然”的美。如那养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泱泱大河是美的;那宜于耕种的冲积平原是美的;人类制造的最古老的石器工具所具有的曲线和对称是美的。
历史艺术美主要是指作为历史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工艺史、美术史、音乐史、文学史、建筑史中那些典型代表作品的美,这类内容不胜枚举。第四,是历史著述美。
历史著述美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方面。 图文并茂的历史教科书,那精美的插图、生动的文字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美感。
历史教师的教学作为一种历史的“述”,也应遵循美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的真与美的关系。 历史教师研究历史美学自觉地调动历史审美情感,就能赋予历史以血液、生命和灵魂,给历史教学带来活力和生机,使之感奋人心,陶冶性灵,从而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3.我需要一篇五百到一千字的美育课论文(关于音乐得内容),谁可以
音乐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美育按照音乐审美的特殊规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感受美、欣赏 美和创造美,达到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品性、净化灵魂、提高思想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美育;全面发展 , 美的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说具有特殊的作用,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素质已成为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素质,会影响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心理以及情操、思想作风和价值取向等素质的健康发展。 一、音乐美育的基本性质 音乐美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音乐美育坚持德智体美等诸育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情感与认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它不是狭义的技艺性教育,不局限于培养训练学生的音乐才能和技巧,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完善和和谐个性的人。智者普罗塔哥拉认为:“音乐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识谱、唱歌,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音乐学习中养成自制以摒弃一切陋习。
通过和谐的旋律来陶冶性情。)音乐美育应该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玩味和领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音乐美育如何促进人向善呢?我们知道,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社会舆论和行为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它往往只诉诸于人的理智,总是以说教形式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和客观社会的价值标准,其教育手段和形式显得呆板、严肃和单调。而要使道德教育真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扎根,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已很难完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
要使人们的言行、情感、思想意识等自觉地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音乐审美教育将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音乐审美教育既不带任何强制性,又不带个人功利性,它是在诉诸人的情感和唤起人的情感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的,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刻、持久。
音乐美育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感性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善。音乐美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良知和德性得到积累,并进而凝聚和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道德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逐渐变得更为纯真和善良。
人们希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构筑起一个完善的心理审美心理结构,使其具备强烈的音乐审美感受力和敏锐的音乐审美判断力。这样,人们在接受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就可以把音乐的美感和他们体验到的快乐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德性和行为变得更为完善、更为高尚。
人们一旦有了这种美好的心灵和行为,就可以自觉地按照高尚的审美理想去审度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和行为,同时,根据美的标准和尺度去判断自然、社会、人的丑美。而由于整个社会审美心理的普遍形成,又能改变和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环境。
音乐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途径渗透于人的健全发展过程,它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教育门类。多年的音乐审美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育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获得健康的发展,能调节、培养、丰富人的情感结构,使人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积极的审美意识。
这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真的启迪,而且给人以善的诱导、健的促进。 二、音乐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如前述,音乐美育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教育过程,它引导人对美进行感受、鉴赏,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通过对美的感受,引动其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使之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当学生接触那些表现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政治信念的音乐作品时,总会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思想教育,产生对人生的极大热情。I8世纪英国杰出的音乐家罗杰•诺斯指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例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至今仍然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和激励我们奋斗的最强音。学生在感受、领悟、演唱这些作品时,总会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受到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
演唱和聆听这些音乐作品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作品所表现的那个年代,对民族的危难有了更深刻的、更具体的感受,从而促使我们今天更加努力地学习。 通过欣赏、认识、理解音乐美,可以净化灵魂、陶冶品性,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想境界,从音乐作品所塑造的美的典型中领悟人生的价值,使之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践证明,那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倾向的音乐作品,可以产生直接的、巨大的感染力,使人充满道德激情,摆脱狭隘的个人利益,成为社。
4.求关于《美学与美育》论文
美学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靠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德国古典美学之前,西方美学主要是一种形而上的美学,以探求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作为主要目的,关注的是远离生活世界的美、美感、艺术的自然的或认识的本原,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就是: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尽管美学家们得出了汗牛充栋的抽象结论,然而对于人们实际的审美活动、艺术创造和欣赏却没有直接的作用,往往显得隔靴搔痒,无法解决人们所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审美和艺术问题,好像是天堂里的声音,难以在现实中引起回响和共鸣,更无法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之中予以实施。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引发了“实践话语的转向”,从康德开始,要求美学成为“自然向人类生成”的中介,席勒更是把美学及其研究的美、审美、艺术当作了使人类恢复“人性完整”和解放人类、批判现代性、使人得到自由的手段。然而,这种回到生活世界的苗头却被窒息在黑格尔的庞大的、严整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之中。
但是,美学的感性的、现实的、生活的本根却并没有完全被掐断。在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批判中生活的本根又得到了复苏、萌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就是其明显的标志。
真正把美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所以,是马克思把美学研究的根基奠定在了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上,使美学研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并且,马克思这一思路以极大的影响力影响了后来的现代派和后现代美学家,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克罗齐的直觉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美学、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到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理查兹的语义学美学、维特根斯坦的分析美学、俄国形式主义美学、英美形式主义美学、法国结构主义美学,都把美学问题与人、人类社会、人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补充: 从美学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的角度看,美学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种形态:精英化形态、大众化形态和市井化形态。精英化也可以叫做贵族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精英化就是指,社会上极少数生活富裕、文化素养较高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高于一般人们的阳春白雪、锦上添花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
它一般具有文雅性、先锋性、精神性。大众化也可以叫做平民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众化就是指,社会上极大多数生活已经达到温饱或小康、具有中等以下的文化水平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下里巴人、自娱自乐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
它一般具有通俗性、时尚性、娱乐性。市井化也可以叫做庸人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市井化就是指,社会上一部分暴发商贾以及依附于他们的文化人和追随他们的小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
它一般具有商品性、奢华性、身体性。我们认为,美学的本根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让所有的人们都不仅仅是在虚拟世界之中梦幻着审美化的生活,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审美化。
美学和美育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一个很早就被哲学家和美学家关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孪生姐妹。在美学研究中重视艺术对人的熏陶和影响一直是美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古希腊的美育理论中,就特别注重艺术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身体教育和心灵教育,即体育和美育。
尽管柏拉图对诗和悲剧怀有偏见,认为它们迎合了“人性中低劣的部分”,主张把诗人和悲剧家逐出理想国。但是他对音乐却有极大的偏爱。
认为音乐的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深处”。亚里士多德也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并不把美育的内容局限于音乐之中,他认为整个艺术都是美育的内容,特别是悲剧,更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都可以净化灵魂。
贺拉斯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许多思想家、艺术家提倡人文主义,用文艺形式向宗教界和经院哲学宣战,主张人的能力的多方面提高,美育成了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就创建了“快乐之家”———学校;把学校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使儿童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熏陶和浸染。
5.求论“美育教育与和谐教育”的论文,2000字左右,十万火急,感谢
和谐教育为什么现实依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系统亦不例外。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凸现,改革进程已进入“黄金发展期”与“风险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教育以及教师职业给予更大的期盼,但在生活方式等方面,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却居于末位。
这充分显露出社会对教师(教育)的极大期待以及教师(学校)无能为力的窘状。有学者将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归结为: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关系之间的矛盾;教师本位和学生本位之间的矛盾。
除此之外,教育领域尚存在其他诸多的矛盾,比如:优质教育需求扩大与供给有限、自主办学与政府监管、教育投入(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教育价值的普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课程设计的通识性与职业化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事实上,社会乃至教育界自身对学校教育批评甚厉,如有学者分析学校不正常的教学状态,将其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教学阻隔”四类“教学疾病”。
陶行知在上世纪20年代曾批评当时中国教育患了“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如今这三种病不仅未去,还出现了新的病症,如“时髦病”(不断追逐花样翻新)、“寒热病”(忽冷忽热,跟着感觉走)、“名人病”(拉大旗作虎皮)等等。教育与社会、教育界内部存在着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激发人们思考:如何超越分歧,以和谐理念统领人们的思想,进而真正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历史依据——和谐教育是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理想目标,从古希腊的和谐教育思想到中国先秦时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都显示这一点。
在西方,和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雅典教育中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就是身心的和谐发展。
希腊以严整、和谐思想为美学精神,表现一种高度控制的激动,以及充满自信平衡的精神力量,这些都成为希腊的理性教育精神。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由、全面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未来依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和谐相处,这就需要和谐教育的引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的观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产生并流行,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英国大力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在所有学校中确立多元文化课程;美国在白人学校课程中,也引入不同于主导性价值观的文化,强调多样性的观点,推行弱势民族集团和全球社会的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多元文化主义的诸多观点现在已大大超出了西方的界限,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也认为,国际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战国时代”,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在接触和交流,各种文化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谐教育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超我四个层面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首先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从而提出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的命题。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本身就应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方。
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法治教育,一是道德教育。
法治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为缺乏的资源之一,因为专制社会中的法家教育思想及举措与当今世界以公民权利和义务为基础的法治教育是根本不同的。中国传统的“法”是皇帝的一人法,而现代法治国家的“法”是公民社会的契约,这是古今之“法”的根本区别。
中国需要从学校到政府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如果缺乏法治观念,在社会转型期就会出现社会不稳定的大问题。
同时,诚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诚”者“忠”也,中国传统德育里的核心概念就是“忠孝”。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中华美德普世价值的格言,是历久弥新的古训。守法教育与诚信教育是促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健康躯体的双足,缺一不可。
人与自我的和谐。人应追求完整的世界,既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并要使两者保持合理的张力。
人与自我的和谐是一种具有不同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它依随不同时期社会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如古希腊时代身心和谐的人,文艺复兴时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中国古代仁智合一的君子、贤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等。
6.美学论文该怎么写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7.论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美育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