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近20年社会急剧转型,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弱势群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就存在,估计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有八千万之多,对它们的制度保护和法律救济非常急切和重要。我国的社会保障目前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优抚等内容。
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覆盖面窄,差异大,与发达国家的统一国民待遇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属于弱势地位的人等。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弱势群体"之弱。
解决对策
1、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
把再就业问题列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就业扶持要向贫困群体倾斜,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加大三条保障线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逐步调整现有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建立和健全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各种经济类型的劳动者都覆盖在安全网内。
解决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企业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3、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把解决失业问题和城镇扶贫纳入宏观调控之内,应准确掌握失业率、下岗职工的动态情况和劳动争议、劳动关系的紧张程度等,有必要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一套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制度,以便及时调控和采取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城镇扶贫管理体系,使扶贫工作制度化、社会化。
扩展资料:
弱势群体应该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弱势群体的成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既可能是客观的或自然的,如社会的制度安排,生理特征上的健康状况低下,先天或后天残疾等;也有可能是主观的或人为的,如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歧视。
2、贫困性是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画等号,但至少是高度重叠的。
3、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这主要是表现在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较低。他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他们对利益的表达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势群体
2.如何看待社会弱势群体,要两千自左右的论文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社会保险系统的服务对象是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怎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善等弱势群体的关系,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关注和善待弱势群体,是社保系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应首先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善待弱势群体是保持党群关系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关键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这一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善待弱势群体是根本性措施。 首先,善待弱势群体能够通过保发展来增和谐。
善待弱势群体要求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道理多数人都懂。社会保险保什么,如果只理解为保稳定显然没有到位,在保稳定的同时,实质上是保了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本化,劳动力商品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从全社会再生产来看,资本和劳动力商品这一对矛盾的统一性就是由社会保障来维系的。
所以说,养老保险本质意义是保障社会再生产,也就是保障经济发展。我们要通过做好社会保险工作促进发展,而发展又是解决一切不和谐问题的根本,所以善待弱势群体可以起到以发展增和谐的目的。
其次,善待弱势群体才能保改革促和谐。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我省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生产经营困难。
省委、省政府下决心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一年的攻坚,已基本完成国企改制任务,重塑了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社会保险部门充分发挥了“减震器”、“安全网”的作用,承担了大量的改制成本,帮助企业做好安置人员工作,维护参保职工的利益,将改革的 “阵痛”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比如改制企业提前五年内退人员,企业丧失管理能力的,由我们各级社保局管起来,这就是为国企改革分忧。 再次,善待弱势群体能够以公平求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受、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学者在解读这一定义时指出,这六方面都涵盖公平的意思,而和谐社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公平。
可见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当前情况看,弱势群体地位低下、话语权不多,诉求能力有限,经济基础薄弱,心理素质脆弱,应该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最大受益者,只有善待他们才能体现公平公正。
社会保险是二次分配,又属于社会生活范畴,本身做的就是维护公平的工作。善待弱势群体,实现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是社会保险部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直接贡献。
第四,善待弱势群体能够以稳定保和谐。当前人数最多的群体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
他们的困难和问题不解决,社会就很难稳定。特别是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看社会财富还难以很好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尤其是我省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弱势群体生活还不富裕,有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既养老还要养小。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还经常发生,上访的仍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很重。
这两年虽然基本没有因为养老金和失业金发放问题的上访了,但涉及社会保险方面的个案上访仍存在。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社会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更要强调善待弱势群体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化解矛盾,更加关注弱势群体。 (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善待弱势群体 1、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变市民。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亿多,农村还有1.5亿富裕劳动力需要转移。大量的农民工进城,由于文化水平、自身素质的限制,绝大多数在从事着苦、脏、累、险,收入较低的工作,成为城市中新的弱势群体。
这些人的未来保障问题怎么解决,养老、失业怎么保障,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2、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改革,使弱势群体不断分化组合,呈现不稳定状态。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单位变为企业,优势企业变为劣势企业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地分化组合,重组、兼并、破产随时在进行,这些变化使社会弱势群体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是我们社保机构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3、社会的老龄化加速到来。
据统计,我省1999年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省份。虽然老龄化是世界性的趋势,但我国的特殊性在于来势猛,绝对数大,未富先老。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都是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阶段以后,即。
3.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什么好
提供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3 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4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5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 6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研究 7 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8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生存保障问题研究 9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0 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11 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3 关于构建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研究 14 农村土地产权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16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7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18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19 基本养老保险逃费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研究 21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22 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风险及其控制 23 “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企业年金研究 24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25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 36 论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 37 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38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9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 40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研究 41 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研究 42 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 43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44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养老保障功能研究 45 应对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46 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47 东亚国家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48 新时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9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 50 中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51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52 城镇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初探 53 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中的政府责任 54 农村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构建路径研究 55 制度边缘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56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 57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 58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9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 60 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 61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方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62 河南省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63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 64 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 65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 66 我国现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 67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研究 68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 69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探究 70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研究 71 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政府责任 72 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3 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4 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与对策研究 75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78 我国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 79 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80 建构城市贫困大学生统一社会救助体系 81 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8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研究 83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84 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85 城镇灵活就业问题研究 8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87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88 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89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90 家庭功能变迁中养老模式的选择 9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92 人口迁移中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93试析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 9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刍议 95论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96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机制 97论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 98论我国工伤保险的预防职能 99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100论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 101论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 102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 103医疗保障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 104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 105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106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保障 107论医疗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 108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9 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110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111 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的思考 112 论我国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责任 113 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 114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4.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的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向
中文摘要: 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和理论界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分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将城市弱势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说明他们所处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各层次群体之所以弱势的原因,从理论角度说明应该对城市弱势群体进行权益保护的理论依据,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倡议对其进行系统的权益保护,并在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 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弱势群体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第三部分,指出了弱势群体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提出建立我国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体系建议。
目录:
中国城市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
引言 8-9
一、对弱势群体的界定 9-12
(一) 弱势群体的概念 9-11
(二) 弱势群体的划分 11
(三) 城市弱势群体的构成 11-12
二、城市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2-32
(一) 老、弱、病、残、妇等人群的弱势现状及成因 12-20
1、老、弱、病、残、妇的弱势现状 12-19
2、老、弱、病、残、妇的弱势原因 19-20
(二) 下岗失业者群体的弱势问题分析 20-24
1、下岗失业群体的现状 21-23
2、下岗失业群体的弱势原因 23-24
(三) 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弱势问题分析 24-30
1、农民工群体的弱势现状 25-27
2、农民工群体权益缺失的成因探析 27-30
(四) 城市自流人群的弱势问题分析 30-32
1、城市自流人群的弱势现状 30-31
2、城市自流人群的弱势成因 31-32
三、弱势群体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32-35
(一) 势群体的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公平公正思想的实现 33
(二) 弱势群体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 33-34
(三) 弱势群体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34-35
四、建立我国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体系 35-50
(一) 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法哲学依据 35-38
1、个人天赋共同财产说 35-36
2、分配正义思想 36
3、权利优先于善 36-37
4、平等关怀和尊重的权利 37
5、超越现代性的法 37-38
(二) 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权利保护理论意义 38-40
1、保证社会弱势群体尊严权利的享有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基本标准之一 38-39
2、社会弱势群体各项权利的享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 39-40
(三)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实现 40-45
1、建立城市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 40-43
2、建立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 43-45
(四) 建立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45-50
1、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45-47
2、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47-50
5.弱势群体的现状
“弱势群体”扩大化是社会之痛,它不但加剧了社会不公,破坏了社会正义,也打击了人们的上进心,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要减少社会“弱势群体”,别无他法,一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首先消灭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再就是把一切纳如法律轨道之内,通过法律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让公民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经济上强势了,权利上也强势了,自然也就没有“弱势”之说了。
需要从收入分配机制上加以保障,政府应当将收入再分配问题置于突出位置,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人群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二,要赋予不同群体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在公共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上要形成合理机制;第三,要科学设计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收支体制、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确保弱势群体的权利,通过制度变革使国家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
6.关于保障问题的社会学思考的近三年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弱势群体,也通常被称作社会弱者群体,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来界定.弱势群体是对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弱势群体从主体的性质出发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包括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贫困群体、农村贫困群体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前两者是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正在形成中得弱势群体也日益成为焦点.正在形成中的弱势群体指困难企业的贫困职工 、犯罪的青少年、贫困单亲家庭、居无定所和固定职业的城市流动人口等.生理性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处境困难的儿童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1)下岗职工.这部分人群再就业能力较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体制外”的人.通过打零工或者做些小生意谋生的人,以及残疾论文范文孤寡老人.(3)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往往受到城里人的歧视.(4)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1.公共政策利益表达机制上的缺陷.由此,导致弱势群体缺少正常的表达渠道,即使是已有的表达渠道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其声音就会越来越微弱,甚至丧失话语权.他们的利益受损以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方式,使公共政策无法通过损益补偿机制对受损的利益给予合理的补偿.2.公共政策回应机制上的缺陷.由此,导致对弱势群体本来就被弱化了的利益诉求缺少及时的回应.由于弱势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力弱,公共政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到位,直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越积越多,到了不解决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威胁到了政府的合法性的时候,才做出已经迟到了的回应,势必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
7.论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几点建议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单一,覆盖面窄,为维护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就要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体现在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多的偏向农村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其次,完善我国的保险制度,主要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等。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援助体制,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特殊身份,为他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还要完善司法救济程序,目前普遍存在诉讼费用高、司法审判时间长的问题,在实践中药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制定专门保护弱势群体的专门法律。
促进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增加就业就会,吸纳劳动力较多的服务业;并落实优惠政策,采取灵活的用人措施,组织失业和下岗人员以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时等灵活就业形式搞劳务承包。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