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小论文3000字左右
关于非洲的! 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东接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和曼德海峡与亚洲相邻。
面积302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是一个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
整个大陆的地形从东南 向西北稍有倾斜。东部和南部地势较高,分布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就在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东非大裂谷全长6000多公里,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伤疤”。 非洲中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广布着沙丘、砾石戈壁,只有少数地方由于地下水流出地表而形成绿洲,是沙漠中人烟比较稠密的地方。
非洲的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20%以上。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是非洲的四条主要河流。
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在干燥的沙漠里,由于尼罗河的泛滥而形成了一条带状的“绿色走廊”。
这里是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 。 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横贯中部,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
通常气温高,降水少,干旱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在茂密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地区,生长着许多珍稀动物,如猩猩、狮子、羚羊、长颈鹿、斑马和大象等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是非洲著名的经济作物。
非洲的地下资源也非常丰富,素有“世界原料宝库”之称。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一直占世界首位;石油、天然气及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储量也很大,常被称为“富饶的大 陆”。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非洲发现的大约20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
是迄今所见的人类最早的化石,非洲现有55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5.53亿(1985年),人种以黑种人为最多。 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增长的速度也高于全球经济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许多国际机构对非洲整体经济的预测依然乐观,认为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出色。非洲经济正以30年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自2003年以来,非洲经济摆脱了长期低迷的状态,开始进入稳步增长阶段。200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3%。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6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与去年的增速相同,但明年的增长速度可望提高到5.9%。 非洲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非洲国家近年来政治稳定,并实施了宏观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大部分非洲国家的财政平衡得到改善,非洲平均财政情况已从赤字变为盈余。同时,通货膨胀也得到较好控制。
第二,非洲人口中劳动力数量在未来十几年里将会有较快增长,将促使国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大。国际组织普遍认为,非洲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加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为非洲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非洲经济增长产生了拉动效应,带动了非洲国家加工业和出口的增长。
同时,初级产品商品价格的上涨,刺激了非洲国家的出口,改善了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仅2005年一年,非洲的贸易顺差就翻了一番以上。
第四,援助和外国投资增加。仅2003年和2004年,援助就增加了100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在逐年增长。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
数据显示,在上述两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东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最快。 当然,非洲经济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困难有待克服。
首先,面临全球高油价的挑战。如高油价持续下去,大多数非洲国家的通货膨胀将会上升,经济增长将会受到抑制。
对石油靠进口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会受到影响。其次,面临美元贬值的威胁。
如果美元进一步走低,致使美国进口减少,那么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的非洲国家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美元贬值对非洲的石油出口国来说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为大部分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结算的。
另外,非洲农业始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脆弱的非洲农业造成巨大损害,进而导致经济下滑。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振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人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经济是大有希望的。
2.求写关于地理方面的论文
地理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3.关于地理的论文
改变生活方式 节约三倍能耗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教授日前在2006住交会上发表演说时指出:“要提倡节约,保持勤俭节约的模式,反对国外的模式,反对跟国外生活方式接轨。
这是节约型社会的内容之一,也是建筑节能的主要保证。” 现在,建筑节能已成为从政府到建筑界到普通百姓的共识。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产值GDP能耗要降低20%。耗能大户的建筑产业面临能源瓶颈。
在各种各样的节能技术、节能标准、评估体系在各个媒体上大肆炒作之时,江亿提醒人们:首先要从节约做起,反对生活方式上的“与国际接轨”。 据介绍,绝大多数美国住宅的控制方式是:窗户一定是关着的,每小时一次通风换气,以此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
室内永远维持在18摄氏度到26摄氏度之间;一天24小时,温度低了空调就制热,温度高了就制冷——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而中国的状况是:室温只要在15摄氏度到29摄氏度之间就被接受,窗户是敞开的;如果人不在室内,绝不会让空调运作。
江亿分析说:“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能源消耗,美国是43度电,中国是不到10度。然而,当前中国的建筑节能规范是请美国人算出来的,这个标准认为每年每平方米的耗电量在55度以下就是节能住宅。
但据我们调查的1500多户上海市民的实际用电量,绝大多数都在20度左右,很少有到35度的。所以由'外来和尚'定的这个指标是不是适合咱们'本土和尚'还有待商榷。”
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能耗水平只要上升一小步,全球的自然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说得极端一些,如果我国的能耗指数上去了,全球就毁灭了。”
江亿说,“所以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又不过多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目标。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以大量占用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获取好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以美国为例,它在过去20年间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其消耗能源环境的指数却从7涨到了10;而中国这20年的能源消耗指数是从1涨到了近1.7。可以看出,美国是中国的6.5倍,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资源相当于一个中国人的6倍多。
江亿指出,尽管建筑业一直占据国内能耗的头把交椅,但是我国建筑每年的平均能耗是美国的1/3、欧洲的1/2。而每个人在建筑物里的能源消耗情况是每人每年2千瓦时,是美国的1/7、欧洲和日本的1/3。
江亿说:“是否开窗、连续空调或者间歇空调将导致能源消耗三倍以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很大不同。
所以要提倡节约,保持勤俭节约的模式,反对国外的模式,反对跟国外生活方式接轨。”:。
4.求一篇地理论文
我给你起个头吧,看我能写多少就多少,你一说论文,我就想起了3万字,估计不能写那么多,另外,你要什么阶段的论文呀?
地理环境造就世界人民
我们知道经济地位不同造就了社会地位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取决于文化的摄取不同。
从古代文明来看,人类的智慧取决于河流和海洋,无论是幼发拉底河还是底格里斯河,无论是长江还是黄河,无论是地中海还是爱琴海,在这些富有智慧的水源周围,最古老的国家应运而生。
位于长江黄河的中国,由于土地平坦,地形复杂,野兽等生物较少,首先由游牧进入定居社会,这使得亚洲人呈现体态较小,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位于欧洲的白种人,长时间战乱和与野兽为伍,总体健硕,这是地理因素造就的种族差异。(继续往下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亚马逊河流域)
人民习惯也按照以上的写,将世界的文化起源阐述,总结。
语言差异要以中国为主,缩小讨论范围,据林说明,例如少数民族地区(西藏,新疆,内蒙)西北地区(甘肃,陕西)中部地区(安徽,河南)西南地区(四川,贵州)边疆地区(云南,)高原地区(青海)沿海地区(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广东,广西,台湾)东北地区(辽宁,长春,黑龙江)华南地区(山东,河南,北京)等,各地方言特点。例如东北方言由于气温寒冷,少数民族较多,鼻音重,平卷舌不明了,西南地区,主要是四川话,l,n不分,中音在尾音等,分析各地方言
然后是经济,还有人流走向,都以中国为例,比如将东南和西南比较,东北和西北,
最后是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四川地处盆地,常年阴雨,所以喜爱辛辣,东北少数民族影响,喜爱烧烤,辛辣,糯米,炖菜,广东海鲜,福建客家菜,上海鱼鲜,北京京酱(烤鸭,肉丝)陕西河南山西喜爱面食,浙江湖南湖北喜爱米食,东北喜爱糯米和面包。东北喜欢白酒,西南喜欢米酒,黄酒等
估计写完回到1万字
5.求一篇地理论文、600字左右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
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
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
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
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
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
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
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
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
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
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
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
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
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
6.哪有大量免费论文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二、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
7.毕业论文——地理科学专业选题
摘要】:地理科学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中增加实验内容选题,可丰富论文内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教师科研活动和实验室建设。
有效缓解在毕业论文中出现的内容空泛、拼凑、无创新等问题,配合其它实践教学改革,可实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实验选题 毕业论文质量 地理科学 实验内容 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 实验室建设 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 理论知识 【基金】:山东省高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2005386) 鲁东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511) 【分类号】:P90-4 【DOI】:CNKI:SUN:KJXI.0.2007-32-008 【正文快照】: 地理科学专业是文理交叉学科,在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视野外实习,认为是其特色,而对室内实验技能要求不高。
但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加强地理科学专业室内实验,增加实验内容选题,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
8.初中地理论文600字
一、服饰与地理
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
1、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3、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三、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根据降雨的特点,北方农村以平房、土房为主,南方以斜面瓦房为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例如,居住区的交通、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隔等因素。
四、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用峡谷的急流乘皮筏漂流;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撬出行;在茫茫沙海中骆驼成为“沙漠之舟”。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的时间或交通方式。如雷雨天一般不宜乘坐飞机,可选择乘坐火车;易发泥石流的地方,适逢雨季,就不能到这样的地区去旅游。外出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