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条件反射的论文
条件反射Question 1 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
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如果无关刺激与引起动物躯体运动的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则可形成防御运动条件反射。有的条件反射较复杂,它要求动物完成一定的操作。
例如,大鼠在实验箱内由于偶然踩在杠杆上而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则大鼠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只有当某种信号(如灯光)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
这样多次训练强化后,动物见到特定的信号(灯光),就去踩杠杆而得食。这种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
它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
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无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前者称为阳性条件反射,后者称为阴性条件反射。
在机体生活过程中,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建立,而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条件反射发生了消退,又有一些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这样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适应。Question 2 条件反射所形成的机制是什么?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曾经推想过,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条件刺激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兴奋灶在多次结合后,两个兴奋灶之间形成了暂时联系。但这一推想得不到实验的证明。
目前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与中枢许多部位都有关系,其中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起着重要的作用。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
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
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第1阶段:UCS UCR 非条件反射 第2阶段:UCS 无关刺激 UCR(食物)(流唾液) (食物) (铃声) (流唾液)第3阶段:CS CR 条件反射 第4阶段:CS NO UCS非条件刺激(铃声)(流唾液) (铃声)(消退) CS条件刺激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
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
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
因为如果。
2.关于条件反射的论文
条件反射 Question 1 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最常见的条件反射是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给狗进食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是非条件刺激。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
但是,如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
由条件刺激(铃声)的单独出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食物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可见,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如果无关刺激与引起动物躯体运动的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则可形成防御运动条件反射。有的条件反射较复杂,它要求动物完成一定的操作。
例如,大鼠在实验箱内由于偶然踩在杠杆上而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则大鼠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只有当某种信号(如灯光)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
这样多次训练强化后,动物见到特定的信号(灯光),就去踩杠杆而得食。这种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
它的特点是,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某种运动或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
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无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前者称为阳性条件反射,后者称为阴性条件反射。
在机体生活过程中,条件反射可以不断建立,而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条件反射发生了消退,又有一些新的条件反射建立,这样使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适应。Question 2 条件反射所形成的机制是什么?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曾经推想过,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条件刺激兴奋灶与非条件刺激兴奋灶在多次结合后,两个兴奋灶之间形成了暂时联系。但这一推想得不到实验的证明。
目前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与中枢许多部位都有关系,其中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起着重要的作用。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
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
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第1阶段:UCS UCR 非条件反射 第2阶段:UCS 无关刺激 UCR (食物)(流唾液) (食物) (铃声) (流唾液) 第3阶段:CS CR 条件反射 第4阶段:CS NO UCS非条件刺激 (铃声)(流唾液) (铃声)(消退) CS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
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
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
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
因为如。
3.试析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并结合实践说明其在营销
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如在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刺激;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
4.经典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顿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对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由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创立。
经典性条件反射即: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本就能引起有机体特定反应的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而使有机体对中性刺激作出特定反应。
而经典性条件反应学习理论则是:
有机体的学习即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而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学习的基础(2)联结的建立是条件刺激(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替代-联结学说)
是华生把心理学和营销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这刺激反应理论,市场营销活动都可以被视作对购买者行为的刺激,如产品、价格等,通过观察消费者的反应和购买选择来发现他们的购买决策,包括产品的选择、厂牌选择、购物商店选择、购买时间选择和购买数量选择。
: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
5.论述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之间的差
不同点如下。
1、就条件反射长生的实质(刺激与反映之间的关系),经典条件反射的顺序是“无条件刺激”在“反映”之前;而操作条件反射相反,“反应”在前,“无条件刺激”在后.
2、从个体反应性质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极其相似.但操作条件反射中却截然相反.
3、从条件反射来看,经典条件反射中条件是诱发性行为,是被动的,是反应性行为;二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则属于自发性行为,是主动的,是操作性行为.
4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6.谈谈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的把握这个度,不在泛滥盲目的应用这个定律,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 1.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新的课文时,我建议采用下面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前制作好课件──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讨论回答文章的问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探讨思维能力)──用课件展示来总结学习要点、过程及要求(使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举例示范操作(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布置任务,要求每人完成一份学习报告(使他们主观能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进一步加强知识内容的掌握)。 2.要恰当地运用强化手段,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以帮助学生克服窘境、摆脱考试焦虑等。
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以致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3.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以改变身体的反应,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或消除不良的嗜好。 反射性成程序性学习记忆,又称内隐性学习记忆,也就是技巧性或运动性学习记忆,它与习惯的养成和适应性反应有关,学会以后不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是一连串的自动化动作。
例如.学习弹钢琴或学习打字,口是一开始需要用脑考虑和用眼睛看琴键或字盘.一日学会以后就转为程序性的自动化操作,而日常常保持终生不忘。反复训练对这类学习记忆特别重要,反复训练可以增强相关神经通路上的突触可塑性和有关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易化了一连串动作相关肌肉群的活动,舞蹈、体操、杂技等项日的学习训练过程也都属于这一类。
7.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理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论及它们营销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内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
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
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
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
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
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
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
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
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
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
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
8.简述行为主义的两种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此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一直运用于精神治疗、教育和儿童的抚养等领域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经典性条件反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