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教师论文: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孩子“告状”是难免的,他们便“告状”;时说的别人的缺点,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搬弄是非等坏习惯,你应该怎样呢,或受了委屈,但不应完全相信自己孩子的话,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1。
孩子"。成人应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但遇到大事,我忙着呢,应鼓励。
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3?”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中吸取教训,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所以。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有的孩子喜爱“告状”,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或简单地应一句。
当孩子“告状”时,适当安慰孩子。成人应耐心倾听:“**这样做不对,减少忧虑,孩子喜欢告别人的状,而向成人“告状”,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
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解决问题,成人应做出什么反应呢、不要养成孩子爱“告状”的习惯。爱“告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成人应留心、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
4。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
2,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辩别是非的能力,而对自己的缺点、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2,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弄清事实,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1。当孩子“告状”时、以尊重,想想是谁的错,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
当孩子“告状”时,成人不应以“去,帮助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道了、小事都“告状”的孩子就让人头疼了。”这样的方法去对待,这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通过“告状”;告状",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并启发孩子,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幼儿园教师论文: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有的孩子喜爱“告状”。
爱“告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
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2、“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辩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所以,孩子喜欢告别人的状,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当孩子“告状”时,成人应做出什么反应呢? 1、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
当孩子“告状”时,成人不应以“去,我忙着呢!”或简单地应一句:“知道了。”这样的方法去对待,这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成人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2、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成人应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适当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应鼓励、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想想是谁的错,该怎样解决问题。 3、通过“告状”,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
孩子"告状"时说的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成人应留心,并启发孩子:“**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呢?”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中吸取教训。
4、不要养成孩子爱“告状”的习惯。孩子“告状”是难免的,但遇到大事、小事都“告状”的孩子就让人头疼了。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3.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
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
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
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
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
(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
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
(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
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
(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
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
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
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会表现出不耐烦,还没等幼儿表达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会看”等等来回答或不问青红皂白的就责怪幼儿。2、应付式还有的老师遇到幼儿告状时,惯以“哦”、“我知道了”、点点头等方式来应付幼儿,说后并没有具体的处理方式。
3、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是一件好事,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值得鼓励。因此,老师只要有幼儿来告状,第一反应就是对幼儿表扬一翻,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幼儿爱告状的习惯。
4、一味斥责有的老师为了不要让幼儿养成爱告状的习惯,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斥责,不管有没有理,先责备一顿在说。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听到孩子“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老师,阳阳打我了。”
“老师,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点心。”对于这种告状的现象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
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通过对某园中、大班一个月内的调查内容加以记录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高达5次之多,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爱告状呢?告状又有哪些特点呢?四、幼儿告状的类型及教师正确的处理方法(一)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4.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毕业论文1000字
要成为一名全优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师德、师智、师能。
师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师智主要指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和敏捷的思维;师能主要指具有胜任教师工作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师德和人格。
因此需要我们树立良好的幼儿教育观念(一)、树立正确儿童观 儿童和成人一样,是享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应受到尊重并得到满足。因此教师与幼儿交往时的态度、方式都应让幼儿感到安全、没有压力、受重视,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
、(二)、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 当我们把幼儿看做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教了,不等与幼儿学了,教师教完了,不等与幼儿学会了。老师准确地把握把“教”,什么时候“教”, “教”什么。
在幼儿园中重教育过程,轻教育结果。教育内容是全面地、启蒙性的,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教育活动。
(三)、良好的教师观 新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工作不仅仅在付出,在同时也在发展着自己,完善自己,是教育过程的研究者,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 的自我发展者等教育观。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 才能促孩子发展,才能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以前,不少人误将教师画、跳、唱、弹等技能视为教师的教育素质,但实践表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这种个人专业技能方面再好,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幼儿教师。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觉得,幼儿教师的素质关键是教师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那么幼儿教师要具备那些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 记得有一位园长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好的幼儿园教师的难度,不比当一个好教授的难度小。
(三)教师要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施教能力 一是生活化,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教育内容,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和场所,二是兴趣性和生成性教育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不是感兴趣的也要通过一定方式让孩子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
因为都学过教法这点就不多讲了。利用我们所学的游戏的方法,用幼儿能接受的教学语言,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施教。
幼儿园 教师要做全才。幼儿园教学是不分科的,各领域相互渗透的。
(四)、要有较强的观察力(扑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孩子的观察、对其他事物自然想象的观察等。比如:落在地上的雪,同样都是阴面,是土地上的先化,还是落在石头(铁盖)上的先化?为什么?这就需要做教师的去观察、主动去探究。
再如: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蜂鸟)最大的鸟是?(鸵鸟)大家都知道,小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他可能会问老师鸟都吃虫子吗?有吃虫的、也还有吃米粒的(还有吃草叶等植物的鸟),鸟都怎么吃虫子?(有的鸟很聪明借助于小棍捉虫吃,是人与自然节目播的)。(五)、要有使用媒体教具和自制玩教具的能力 主要是自制玩教具,因为我们周围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很丰富,我们要动脑、动手去制作符合教育需求的玩教具。
丰富幼儿的生活,美化环境。另外,实际生活中使用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如:正确使用实物投影仪、会用电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等。
(六)、要有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要学会与孩子交流方式方法;要学会与同事合作艺术;还要学会与家长沟通技巧。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教师的事,家长有义务配合幼儿园工作。
与家长沟通不等于告状,要在沟通中使家长知道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因此在形式上,对采用一对一的形式,显示出对孩子的尊重。
有的可以一对多,就是采用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还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内容上,可以介绍孩子在园一天参与活动 的表现如何,情绪怎样,习惯养成等现象;也可以是发现的个别现象(比如:孩子老咬指甲,都出血了,就是不听话。
与家长一起找原因)不管怎样,教师与家长讲话要讲究策略,不能信口开河,语气要婉转,表达要清楚。不要以为与家长熟了,就把孩子的毛病直接讲给他听,如:你们孩子老咬指甲,都出血了,就是不听话。
孩子听见了心理紧张,家长听了这小毛病你都不改,打!家长也可能采取管不了就不管的消极态度。那么就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
应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孩子咬指甲或咬其他物品是内在精神压力的一种表现方式。例如: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幼儿是父母或教师管教得严厉等。
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开始咬指甲或其他物品,一旦形成习惯,即使不紧张,也会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告状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更咬,只有从消除孩子精神压力入手,要和家长共同商讨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多肯定孩子的长处,多鼓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心情愉快等)一般说,劝戒和责罚不能取得好效果。
尤其是有矛盾的时候,应更要注意。(七)、幼儿教师要有健康身体和心理 教师。
5.如何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以请求帮助为主。
幼儿告状如此频繁,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如何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1. 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 在为打包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3. 在处理为引起别人注意、希望承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避免幼儿不良心理的产生。
4. 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5. 对因报复别人或为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教育,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 诚相待、友好相处,不窥探他人秘密,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1. 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 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
事时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6.如何看待幼儿告状行为
教育随笔:教师应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普遍。
根据观察,班级中一半以上的幼儿在一天当中会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一天会有数次告状行为产生。
如此之多的告状行为常常令老师感到应接不暇。而在处理这些告状行为时也常感到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人们通常所说的告状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依靠他人的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而在幼儿群体中,当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人的某种行为违反了之前制定的生活、活动规则时而向老师检举他人的一种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处理问题时存在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依赖性的表现。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
同时,因受到年龄发展层次的限制,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逐步产生的过程。他们对好与坏的认知和辨别表现的非常直接:“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
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通常幼儿的告状行为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揭发或检举某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1、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及肯定: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2、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如:幼儿在玩玩具时为了争抢玩具而对同伴动手,这时这名幼儿反倒跑来向老师告状说他人的如何如何。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3、为了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某某有在打人了”“某某玩好玩具没有收拾”“老师,有小朋友把卫生间的门堵上了”。这时幼儿往往是希望通过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处理而对自己的是非判断做出表扬和肯定。
4、为了维护之前制定好的集体生活活动规则:如:“某某把脚放在桌子上了”“某某去拿玩具玩了”“老师某某插队”等等。5、为了帮助同伴:如:幼儿看见同伴伴被人欺负,马上向老师告状“某某乱拿别人的玩具”等。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对于这些告状,每位教师所持态度也有所不同,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通常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而是的处理效果不佳:有时,一些幼儿的依赖心理较强,不论遇到任何为题都会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帮助解决处理。
告状次数多了,老师往往失去耐心,在处理这些问题是表现出态度粗暴,厌烦。或者有些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感到不耐烦而不能从幼儿角度出发,切身考虑幼儿的心理,对幼儿的任何告状行为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有时遇到一些在班级比较调皮、吵闹的幼儿告状时,往往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简单的对调皮的幼儿进行批评指责。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待不同原因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也应区别对待。
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老师当然应该主持正义,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多数情况下,幼儿告状并不是为了维持是非原则,而是出于得到老师的赞扬或其他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味维护告状者,而对被告孩子加以批评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额能力,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同时给予孩子以错误的引导。对那些依赖性强喜欢告状的孩子,还可以采取帮助他出主意的方式,让他自己独立处理,一旦处理成功,老师则应及时鼓励发展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在处理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弱且依赖心理强的孩子在产生豪装行为时,老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他,让他独立处理,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
同时可以让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这些能力弱的孩子共同讨论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更多的孩子进行良性引导。
还有少数孩子所以喜欢告状,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老师则更不能支持助长,因为这样,会导致这种孩子养成处处监视他人行为、窥探他人秘密的极不健康的习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造成人格上的重大缺陷。因此,对于这种行为老师应及时制止,绝不纵容。
以保证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形成。从某一层面上说,幼儿告状是他们逐渐融入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欢迎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幼儿的告状行为不要急于做出评价。
应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在此基础上耐心指导,悉心引导。
找到问题的症结坐在,再对症下药。同时要相信幼儿有你能力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鼓励他们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的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让幼儿学会在与同伴交往时相互沟通交流,学会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处理孩子告状行为时,不可以偏概全。
要认真细致有耐心,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坐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