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疟疾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何进展
疟疾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尤其在非洲,疟疾至今 仍是除艾滋病外的第一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02个国 家和地区有疟疾流行,受疟疾威胁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约有 300万人死于疟疾。
由于疟原虫已对氯喹和伯氨喹等老牌抗疟药产生耐药 性,使其对人类的威胁更加严重,因而人类迫切需求新的有效抗疟药。 为 此,美、英、法等国均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开发研制新型抗疟药。
然而,他们筛 选了几十万个化合物,都未能成功。 令人鼓舞的是,目前,我国抗疟药的研究和应用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科技工作者利用得天独厚的中医药优势,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相结 合,在数年的研究和实验基础上,首先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对疟原虫有较好杀 灭作用的青蒿素单体化合物,并以此为先导物,经结构改造,又研制出蒿甲 醚、青蒿琥酯(蒿甲酯)和双氢青蒿素等新型抗疟药^这些新药由于疗效显 著,已被世界医药界所公认,并称之为“疟疾的克星”和“20世纪后半叶最伟 大的发明”。 此外,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对预防和治疗血 吸虫病亦有显著疗效。
目前,上述新药已推向国际市场,并在42个国家和 地区获得国际药物专利注册,使数以千万计的疟疾患者免于死亡。2003年 世界卫生组织又资助500万美元向全世界推广,并列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 用药目录中,成为全球一线抗疟药。
青蒿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作用机制独特、作用广泛,除有抗疟作用外,还有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调节免疫等作用,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临床现已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急性白血病、治疗红斑狼疮和免疫性疾病等,还 用于农业防治病虫害、牲畜疾病等。
目前我国抗疟药的产业链仅用了青蒿 成分的6%„,如果能形成综合开发的大产业,青蒿价值将会极大提升。但遗 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青蒿素的研究已偃旗息鼓,但看好青蒿素潜 在价值的国外研究机构,数10年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停止,并且已取得较大 进展,不仅开发了青蒿素的多种衍生物,还发现了许多新用途,如美国已将 青蒿素类制品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对各种癌症的治疗都申请了专利。
2.有关医药类的毕业论文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
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
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
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
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
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
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抗疟疾药物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