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论文(日语专业的)
****大约能分6章段 : ---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与自然观 1.在日本历史上至少有两件大事是值得纪念的,一是大化改新,日本融进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体系;二是明治维新,日本融入了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西方文化体系。
可以说这两次重要改革都使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变,促进了日本的飞速发展。 2.一直以来我们对日本人拒绝承认二战罪责感到不解和愤怒。
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出访波兰,他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庄重下跪,表示对纳粹德国二战中所犯罪行的忏悔,因此他获得了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一致提名,得到了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后来的科尔总理出访以色列,又是长跪于耶路撒冷,国际社会对此举好评如潮,德国也在世界人民心中逐步恢复了美好的形象。
而在日本呢,却有三位内阁总理大臣----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中曾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不顾世界人民的抗议,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矢口否认侵略罪行。 3.中国有句老话叫知耻近乎勇,想必受汉文化泽被千年的日本人应该是知道的,但迄今为止敢于发动侵略战争、有着武士道传统的日本人却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愿为之道歉,所以我只能把日本人看作是洋鬼子中的胆小鬼。
4.受汉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特别爱玩文字游戏,比如在他们的历史书中没有日本“战败”的字样,有的是“终战”,意思是说战争结束了,“侵略”叫作“进入”,日本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叫作“自卫”,凡此种种。 5.日本的有些声言给亚洲人民带来了伤害。
几年前,韩国总统金泳三就下令拆毁了国家博物馆,因为这座博物馆是昔日的日本殖民政府所在地,韩国人不能忍受日本人的妄语,用金泳三的话就是“治一治他们的坏毛病”。 6.的确,日本人坏毛病太多,对生活在小岛上的日本的轻微变态心理,我们这些大陆居民尚且可以同情和理解,但日本人做错了事不认帐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打个比方吧,日本人看见别人烤栗子吃,就一把把栗子抢了过来,结果手烫坏了,栗子也丢了,但他在想拿不到就先不去拿或者我戴上手套再去拿,而绝不认为那个栗子是别人的,自己未征得对方的同意去拿就是抢劫,以这样的思维出发,他们当然不会去向人道歉,这样的无礼只能招致别人的愤恨,结果就是永远吃不到栗子。 曾经在秘鲁当过总统的藤森,一旦面临身败名裂的危险,他竟然能扭转身去说自己不是秘鲁人而是日本人,其无耻到这种程度还会被其日本同胞所欢迎. 1 。
日本の歴史の中で、中国の文化と东洋文化のシステムには、新しいDahua 、日本には少なくとも2つの主要なイベントの记念すべきは、まず、2つ目は、明治维新、日本、欧州と米国の文化に欧米の文化のメインシステム。それは、これらの2つの重要な改革は日本の社会に大きな変化が起きているのであり、日本の急速な発展を促进したことができます。
2 。すべてに沿って私たちは第二次世界大戦は、日本を理解しなかったが、なぜ罪を认めることを拒否したと怒り。
1970年12月7日、ドイツのウィリーブラントは、ワルシャワのユダヤ人、彼は厳粛に殉教者记念碑の前でひざまずいは、ナチスドイツが第二次世界大戦の犯罪自白中、彼はノーベル赏委员会は全会一致で指名を获得したポーランドを访问は、1971年ノーベル平和赏を受赏しました。その后のイスラエルへのコール首相の访问は、エルサレムで长跪され、国际社会のレビューは绝賛するが、ドイツは良いイメージを徐々に世界の人々の心に戻っている。
日本では、内阁総理大臣している----の3つの名前を覚えてください----中曽根康弘、桥本龙太郎、小泉纯一郎、世界中の人々の抗议にもかかわらず、世界の世论を无视甚だしい、A级戦犯の靖国神社合祀の魂で、日本の军国主义者の霊を召唤する侵略の罪を否定してください。 3 。
は、古い中国では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日本の何千人もの人々の利益になるのは汉文化にほぼ容、おそらく耻の感覚を持つ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が、これまでと侵略戦争を开始する勇気は、伝统的な日本の武士道で自分の过失ではなく、不本意な认めざるをされる谢罪し、使用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ので、私は喜んされている日本人は外国人悪魔の腰抜けだ。 4 。
汉文化では、特にこのような日本语の歴史の本のように単语ゲーム、演奏が好きという言叶の日本の"败北"ではない、いくつかの"最终戦争"は、戦争の终结は、"侵略" "と呼ばれる意味"を入力すると、日本の北东部で开始Mukdenインシデント"自己防卫"と呼ばれる。 5 。
日本、アジアのいくつかの主张を持ち込んでいる人々に危害をしてください。これは、博物馆、日本の植民地政府の前の席です数年前、韩国の金泳三大统领は、国立博物馆の破壊を命じ、韩国、日本、金泳三との情报を载せることに、うそをつくことはできませんし、その悪いガバナンスの"ルールを1つ" 。
6 。确かに、日本も、日本の軽度の异常な心理学上の小さな岛では、本土住民の同情と理解することがで。
2.《十二怒汉》出现了什么社会心理现象
这是一种心理责任的分担现象,有试验表明当受困者向别人同时求助时,求助的对象越多越无法得到帮助,每个人都会想:这和我无关,还有别人呢.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求助的行为可以看成分子而被求助的人群则是分母,当求助的对象变多时,每一个人身上承担的心理义务就会越小,收到求助和执行救援之间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心理临界点的,心理义务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产生求助行为.
就故事来看,能帮助少年的是整个陪审团,但分配到每个陪审员身上的心理义务就少得可怜了,所以之前的敷衍完全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但幸好,故事理被安排了意外,就象现实中也会出现概率外的事件一样,有一个执著者扭转了事件,就象每一个观众所希望的那样,有了一个好结局.
另《十二怒汉》我最早是在译林看到的,当时的编者似乎加了一些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之类的话,就现在的观点这是不可取的.电影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娱乐观众,只要你看了,并有所感悟便是好电影.
3.求一份《十二怒汉》的影评,1500——2000字
愤怒中的公平与正义 ———《十二怒汉》观后感 东北师范大学03社会学 WSJ 内容提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男人的电影,但是由于它的魅力,依然让包括我的很多女同学津津有味地看了两个小时。
对它的解读,可以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也可以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本文就是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关于它的正义的方面来解读它。
关键词:罗尔斯 公平 正义 《十二怒汉》 (一) 何谓正义? “如果我们承认伦理学是一种思想,就必须承认它与政治或宗教等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伦理学不承认任何一种观点的权威地位,它不打算偏袒,它不为"某 些人或多数人"(some or majority)着想,而是为"所有人或每个人"(all or every)着想。
这条原则把思想与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因此,伦理学将以所有人或每个人所追求的价值作为无疑的前提,去说出如何获得这些价值的真理。”
————赵汀阳:《不含规范的伦理学》 对于正义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在各个领域里都留下了探索的脚步。
但是各个学科的价值旨趣不同,关于正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也在追求正义,但是这与伦理学的正义不一样,就象赵所说,它为“所有人或每个人(all or every)着想”,我想这是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
就伦理学内部而言,关于正义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探 讨正义观念,严格地讲只能限于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要说变化,也只能说正义观念在西方的演变。
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正义观念因为以人为本位, 就注定了这种观念将随着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在古希腊、古罗马,人们认为把人分为奴隶和自由民是正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划分人群的方 式逐渐被人类抛弃,被认为是不正义的;中世纪处死异端被认为正义,而后经过文艺复兴,又被抛弃,被认为不正义。
直到上个世纪,欧洲列强对其他小国的无端侵 略还没有被认为不正义,美国蓄奴也还得到大量基督教信徒的认可,本世纪初,美国的妇女都还没有选举权。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着不少非正义观念等待解决。
而且有大量观念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中被认为是正义的,现在也开始受到怀疑(如人类以动物为食物就开始遭到质疑,以至于许多西方人提出动物的权利,可是这在佛教中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不正义的,现在却开始得到宽容和尊重(如同性恋问题),从这样的演变中,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脉络就是所 有的变化都贯穿着一个主线——尊重人的权利,甚至这种尊重将延续到动物、植物以及不会说话的大自然。 正如上文所说,正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古典伦理学家,近代以及现代的伦理学家都对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本文的所说的正义,主要是指罗尔斯的正义观。
相对于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人与人之间,不仅宗教观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学观念大相径庭, 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也各异其趣。
非但如此,观念与观念之间,还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势不两立。然而,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们,必须生活在同 一个社会,接受同一个政府的统治。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有关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上,我们究竟有没有相互重叠的共识?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想回答这些问题。他观察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关于人的本质或人生价值的全面性理论,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还是哲学的,都不大可能获得社会所有成员的一致支持。
因此,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不能像古典理论家那样,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预设前提。这样一种尽可能不预设人生目的和价值观的正义理论,以什么为基础呢?罗尔斯说,公平。
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 那么,什么才是公平呢?罗尔斯说,理性的个人,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
公平就是没有偏见。那么,什么才算是“摆脱自身种种偏见”呢?这个要命的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第一个关键点。
他必须给出一个清晰而严密的定义,才能依据它推导出他的一整套理论。 2006-5-22 22:06 回复 wsj2725 1位粉丝 2楼 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
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
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样一种人人都无知,因而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罗尔斯管它叫“原初境况 (original position)”。
罗尔斯的看法是,我们人类有通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摆脱一切偏见,达到像未投生灵魂那样思考的境地。 最后罗把他的正义原则阐释如下:第一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权利;第二原则:社会经济不平等应当(a)尽可能地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的人,(b)权力和地位在机会均等基础上对每个人开放。
在这两大原则中,平。
4.正在写关于中国人,日本人和欧美人パーソナルスペース的日语毕业
我个人认为,人际距离和指示代词的联系不是很大。因为指示代词不仅用于指人,更多是指物。日语指示代词多和日语的语言成熟度有关。相较于汉语和英语,日语显得不够简洁和灵活,保留了诸多原始语言的特征,如丰富的拟声词和词语的冗杂。现代语言中词汇的概括性强、抽象性强。举个例子吧,比如原始部落的人要描述花这个概念,就要一一列举所有的花,因为他们的语言里只有对单一花品种的称谓,却没有统称,而我们说“花”就行了。日语的指示代词分有こ、そ、あ,而汉、英语中只有那和这,可以看出汉、英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比日语强。
敬语是等级社会的产物。古汉语是有发达的敬语系统的,日语的敬语系统应该是在古汉语影响下形成。汉语经历了近代新文化运动后,具有等级色彩的敬语在日常语言中逐渐消失,但那些客气礼貌的表达倒是有的,在任何语言里都存在。像汉语里的“您”、“烦请”、“劳驾”、“冒昧”、“见谅”等等,英语里的“Would you mind。"、"May I。""Could you。"、"I wonder whether it's possible for you。"等等均能表达不同程度的尊他和自谦。故而,广义上的敬语在现代汉、英语种也存在,只是日语的敬语更成系统罢了。而敬语的存在更多体现的是等级意识,体现的是不同等级人群间的人际距离。
因此,我建议楼主可以分类研究,将研究对象分成同等级(即相同民族、社会地位、辈分、性别的群体)人际关系和跨等级人际关系。我个人认为日本人的同等级人际距离应该小于中国人和欧美人,因为古代日本社会是由农村社区组成,农民之间形成了一种自发的互利互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日本人所谓的绊(きずな)的基础,它比古代中国官府、欧洲教会硬性将农户捆绑在一起的乡里连坐制度和庄园制度更具有凝聚力。而在跨等级人际关系上,日本人之间的距离则远的多,从敬语上可窥一斑。
当然都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不过,话说我自己的论文还没起稿呢。。。>_<
5.日语毕业论文怎么写
日语毕业论文是指题目还是内容,最主要看你写什么了。我写的语法方面,不容易,开始也是搞不懂,还是莫文网的高手帮忙,很效率的说
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
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
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
汉-日双语者在日语短语理解中对日语量词的通达
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
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
关于日语复合动词习得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
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
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
日本学校语法批判——兼论我国日语语法教学改革
回顾与前瞻 日语借词的研究
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
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
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解析
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
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从中日心理距离差异看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敬语学习
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会话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日语汉字词对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负迁移研究
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
日语授受句研究述评
6.「いじめ
文部科学省の?雇饯??题行?拥壬街?悉沃T??题に関する调?摔扦希い袱幛颉涪僮苑证瑜耆酩ふ撙??して一方的に,②身体的,心理的な攻?膜蚓@続的に加え,③相手が深刻な苦痛を感じているもの。
なお,起こった?鏊涎¥文谕猡??わない。」としている。
なお,??々の行?椁い袱幛说堡郡毪瘠闻卸悉希砻娴?#12539;形式的に行うことなく,いじめられた?雇饯瘟?訾肆ⅳ盲菩肖Δ长趣笄肖扦ⅳ搿? 简单地说就是校园暴力。尤其是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暴力行为。
但是其中也提到不分校内外,所以译成普遍性暴力问题可能比较好。
7.谁能帮我写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啊,拜托针对任意一个社会心理学
写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的指导(自己写的才是自己的!) 社会心理学应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内容提要 当代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
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整合的关节点;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是整合的切入点;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优化整合的着力点;交互点是俱、群体、社会几个层面的交叉整合。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把个的和社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探讨整合起来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学大一统的整合社会心理学。 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
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
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还有在 。
8.我是日语专业的大四学生 现在要写毕业论文 关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在国民国家时代,人们喜欢讲些“国民性”的玩笑,下面的笑话,即是一例。
有一豪华客轮即将沉没,船长命乘客跳海求生,他对美国人说,“跳下去,你就是英雄”,于是,美国人跳下。他对意大利人说,“跳下去,你会赢得女人青睐”,意大利人
毫不犹豫跳了下去。他对德国人说,“按规则,你应该跳下去”,德国人二话没说跳了下去。最后,船长对日本人说,“大家都跳了”,于是,日本人就跳了下去。
的确,日本人有趋同意识,或者说是“集团主义”。那么,“集团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有研究分析,与游牧民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不同,历史上,日本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环境之下,不论修筑水渠还是建设道路,都离不开整个村庄的集体协作。
“村(mura)”一词与“群(mure)”有关,村庄的群体行为,是日本集团主义社会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这种文化之下,不论哪一个体,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言论损害集体的和谐。因为他们深知,一旦违背团体规则,他将受“村八分”处置,即除火灾等重大事件外,集团内部无人再与其往来。而其在一地失败之后,也难以在他地东山再起。为此,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极为谨慎。
日本人并非天生的集团主义者。他们的行为是训练的产物。从小学时代开始,多数孩子就加入学校组织的俱乐部,如体育、音乐、绘画等。在这里,与其受到专业技巧训练,不如说是受到集团意识的熏陶。
至于学校正规学习,不论学校还是学生反倒不如“部活”那样受到重视,如一孩子在“部活”中有人气,他或她就会受到尊重,甚至感到异性孩子投来的炙热目光。此外,地方的“祭”祀也能表现各地居民的集团精神。
公司选择职员,最重视的不是学力,而是集团协调能力,当然,当今世界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职员的协调能力,但是,日本要比其他民族更重视这点。日本各地有众多“祭”日,为地方传统庆典。在这种日子里,各地区乡亲全体出动,众多邻里肩扛神舆,激烈晃动,高度配合,步调一致地将祭祀游行进行到底。
但是,关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人们很容易忽视其背后的心理动力问题,即日本人作为群体,虽然表现出强烈的集团主义倾向,但在其个体行为心理动力方面,却存在更为强烈的个人主义。他们与其他民族相比,自我意识更强,他们更在意他人目光中的自己,按照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的话说,日本人的“他我”意识较其他民族更强。
所谓“他我”,就是某人自我意识构造中存在的“他人看到的我”。当然,这并非他人看到的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觉得别人看到的自己。
在日本人的集团中,个体更重视他人目光。这种趋势,让日本人的行为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他们觉得自己随时随地被“看到”。因为这种强烈的“他我”意识,日本人比其他民族更惧怕失败,也更渴望成功。这是日本集团主义背后存在的强烈的动力机制。
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中日大学生的显著区别就是,日本大学生不愿意提问。他们很害羞,不愿意在大课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在非正式场合,大家却都很积极提问。
作为集团的一员,虽然自己尽量融入“大家”,但他们越把自己与集团等同,也就越要放弃自己,这让他们的自我没有逃遁之处,这是日本人内心更加孤独的原因。因此,日本的艺术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孤独。
集团主义之下,多数情况下成员对外部的创造无法苛求,只好把注意力放在内部。这种追求导致对细节完美的追求。他们以为,细腻是艺术表现的极致。他们不断追求细腻,导致产业与生活层面也记录了对细腻追求的痕迹。这种特点造成了日本产品的精致。
集团主义让集团成员感到安心,但也造成谁都不愿负责,集体无责任。在集团社会中,元老政治发挥重大作用。这种传统来自农耕社会。除非特殊的时代,如明治维新时代以及二战后的特殊时代,一般来说元老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我们的媒体,虽然看到安倍晋三登上政坛高峰用时极短,却不知他获得的权力,原是权威政治下的结果。在日本,人们极端信赖权威。安倍虽是“年轻人”,但却享有以元老及显赫家系为担保的政治信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12怒汉社会心理学日文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