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样才能写好关于越剧的论文呢
这要看你打算写哪一方面的了。
选题是首要的。先去看一定数量的材料,选择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说给你要写的文章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范围。
然后围绕你所定的这个框架再去选材料。这回选好的材料要精读,读出深度来你自然就会有话说了。
在这同时你需要做一些实践考察,光看资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所以,找资料要分两步。
你现在无从下手说明还没选好题,现在你找资料要广泛。但不是说找到任何资料就去做详细的分析,你只需要大致看一下,确定你要写哪一个方向的文章。
在确定之后再去选那些与这个方向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才是需要深入分析和研读的。建议多看些史料。
历史保存了一个事物最全面的信息。越剧为什么具备今天的特点,今后她要往哪里去,这些问题都是与越剧的历史发展深刻相关的。
读史料要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否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泛泛之言,不足为据,仅供参考。
祝你顺利。
2.越剧流派论文
越剧流派 -------------------------------------------------------------------------------- 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
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 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一个剧种,流派唱腔越丰富,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剧种也就越繁荣、越成熟,表演范围也越广。
目前,越剧有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范瑞娟创立的“范派”、傅全香创立的“傅派 ”、徐玉兰创立的“徐派”、戚雅仙创立的“戚派”及“王派”、“陆派”、“毕派”、“张派”、“吕派”、“金派 ”等其它流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庄而带悲剧色彩的妇女形象,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袁雪芬的嗓子,音色 并不特别亮,音域也不特别宽,她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
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等。
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戚雅仙、张云霞、金采凤、吕瑞英、筱月英、朱东韵等。 二、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尹桂芳音域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尹派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 ,代表作有《盘妻索妻》的“洞房”,《沙漠王子》的“算命”,《浪荡子》的“叹钟点”等。
尹派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等等。 三、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范瑞娟戏路较宽,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也 善演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
作为[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成为显示流 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稳健轩昂,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有阳刚之美。
范派弟子在观众中较有影响的有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章瑞虹等。 四、傅派: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
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 、动力以情的魅力。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劈山救母》的华山圣母,《情探》的敫桂英,《杜十娘》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李娃传》的李亚仙,《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等。
傅全香的嗓音条件很好,而且真假嗓结合,曲调波澜起伏,重视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被誉为 “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傅派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胡佩 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何英、陈颖、颜恝、陈岚、陈飞等。
其中何英、陈颖这两位傅派新秀,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 五、徐派:徐派由徐玉兰创立。
她演出的多是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徐玉兰嗓音条件好,音哉宽,在曲调方面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男玉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在气息控制、共鸣运用、板式转换等方面,都有别出心裁的创造。
徐派的特点是华采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代表作有《北地王》的刘谌,《西厢记》的张生,《春香传》的李梦龙,《红楼梦》的贾宝玉,《追鱼》的张珍,《西园记》的张继华等。
徐派的传人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翁荔英、刘觉、徐持平、钱惠丽等。 六、戚派:戚派由戚雅仙创立。
戚派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 戚雅仙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音域不宽,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迂回。
戚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
3.越剧论文参考文献
越剧论文参考文献。
张艳梅论著的《中国越剧走向何方——近20年来中国越剧研究》,对近20年来越剧演出情况,从剧目到创意,都进行了剖析,也揭示了演出的成功和其不足之处,感悟、剖析越剧的得失深浅。这本著作梳理和剖析了越剧在进入现代化社会和语境中的诸多困境和种种探索,越剧界的前辈和今日不甘寂寞的探索创造者的活跃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语言表达清新流畅和简洁。她将研究对象限定在“近20年”,以凸显这一时段的特殊性,并在《中国越剧》的第一章集中阐述90年代以来越剧的“现代”语境,以对全书起到提纲挈领式作用,为全部研究厘清概念、夯实基础。在其后的章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越剧群体进行具体了研究,这种分类法有利于研究的展开。
这本书很具体很详细,请在当当网上购买电子书看吧!
4.怎么样才能写好关于越剧的论文呢
这要看你打算写哪一方面的了。
选题是首要的。先去看一定数量的材料,选择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说给你要写的文章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范围。然后围绕你所定的这个框架再去选材料。这回选好的材料要精读,读出深度来你自然就会有话说了。在这同时你需要做一些实践考察,光看资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
所以,找资料要分两步。你现在无从下手说明还没选好题,现在你找资料要广泛。但不是说找到任何资料就去做详细的分析,你只需要大致看一下,确定你要写哪一个方向的文章。在确定之后再去选那些与这个方向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才是需要深入分析和研读的。建议多看些史料。历史保存了一个事物最全面的信息。越剧为什么具备今天的特点,今后她要往哪里去,这些问题都是与越剧的历史发展深刻相关的。读史料要同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否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泛泛之言,不足为据,仅供参考。祝你顺利!
5.越剧流派论文
越剧流派 -------------------------------------------------------------------------------- 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
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 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一个剧种,流派唱腔越丰富,它的生命力就越强,剧种也就越繁荣、越成熟,表演范围也越广。
目前,越剧有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范瑞娟创立的“范派”、傅全香创立的“傅派 ”、徐玉兰创立的“徐派”、戚雅仙创立的“戚派”及“王派”、“陆派”、“毕派”、“张派”、“吕派”、“金派 ”等其它流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她演出的多是善良、端庄而带悲剧色彩的妇女形象,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袁雪芬的嗓子,音色 并不特别亮,音域也不特别宽,她以真情实感取胜,重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韵味很浓。
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等。
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戚雅仙、张云霞、金采凤、吕瑞英、筱月英、朱东韵等。 二、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创立。
尹桂芳多扮演风流潇洒、文雅温柔的书生。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不飘浮。
尹桂芳音域不宽,唱腔多在中音区运行,很少用高音;她的鼻音较重,演唱时按“字重腔轻以情带声”的原则把字音吐清而别具风味,又善于运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的起伏。尹派特色是深沉隽永,流畅舒展,缠绵柔和 ,代表作有《盘妻索妻》的“洞房”,《沙漠王子》的“算命”,《浪荡子》的“叹钟点”等。
尹派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等等。 三、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
范瑞娟戏路较宽,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郑元和、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也 善演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
作为[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规范,又独标一格,成为显示流 派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稳健轩昂,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有阳刚之美。
范派弟子在观众中较有影响的有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章瑞虹等。 四、傅派: 傅派由傅全香创立。
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 、动力以情的魅力。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劈山救母》的华山圣母,《情探》的敫桂英,《杜十娘》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李娃传》的李亚仙,《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等。
傅全香的嗓音条件很好,而且真假嗓结合,曲调波澜起伏,重视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被誉为 “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傅派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胡佩 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何英、陈颖、颜恝、陈岚、陈飞等。
其中何英、陈颖这两位傅派新秀,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 五、徐派:徐派由徐玉兰创立。
她演出的多是倜傥热情、豪爽多才的人物。徐玉兰嗓音条件好,音哉宽,在曲调方面吸收了绍剧粗犷悲壮的特点,京剧刚健、坚实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剧早期男玉唱腔中朴实、淳厚的因素,在气息控制、共鸣运用、板式转换等方面,都有别出心裁的创造。
徐派的特点是华采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曲调大起大落,跌宕明显。代表作有《北地王》的刘谌,《西厢记》的张生,《春香传》的李梦龙,《红楼梦》的贾宝玉,《追鱼》的张珍,《西园记》的张继华等。
徐派的传人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翁荔英、刘觉、徐持平、钱惠丽等。 六、戚派:戚派由戚雅仙创立。
戚派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 戚雅仙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音域不宽,旋律多在中、低音区迂回。
戚派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浓厚,曲调朴实,花腔。
6.越剧的作文
生活,因越剧而精彩 你,便是越剧。
没有华丽的协奏,没有艳丽的服饰,更没有疯狂的粉丝。你有的,仅是古戏台前的浅吟低唱,伴着江南水乡的摇橹,以及百年不变的轻柔和高雅。
生活,因你而精彩。因为有你,我逐渐认识到戏里戏外的人生百态,因为有你,我朦胧中爱上了那缠绵的古典诗韵。
不知曾几何时,开始迷恋上你。只记得小时候总爱依偎在奶奶的怀里,似懂非懂地听你,看你。
《桃花扇》、《读西厢》、《宝玉哭灵》,不知不觉间,眼眸中便噙满了泪水。奶奶这时候就笑着说:“这丫头,长大了也一定是个戏迷。”
奶奶说得没错。月影在变,逃不出阴晴圆缺。
果然,当同龄人在疯狂地传唱着流行歌时,我依旧在如痴如醉地欣赏着你。不爱那富丽堂皇的京剧,不爱那雍容华贵的昆曲,更不爱那花枝招展的黄梅小调,只钟情于你,轻柔高雅的越剧。
几乎一有空闲,我就会打开音响,悠闲自在的听着,哼着。我成了地地道道越剧迷。
在网上,我加入了一个越剧的论坛。此后,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且充实。
在那里,我找到了许多你的爱好者,只是因为爱你,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知己。 慢慢地,我看你,不再只是单纯的剧种,而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质朴纯真的袁派,真诚隽永的尹派,俏丽婉转的傅派,更有唱绝了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徐二王派……沉醉在这些流派中,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一份精彩呢? 你的丰富与博大,让我受益匪浅:《五女拜寿》让我看尽世间百态;《梨花情》让我体会到亲情与金钱孰轻孰重;《一钱太守》让我认识到为官清廉受人爱戴,为官贪心则会让人唾弃…… 因为有你,我充分了解到江南这份故土的风情。因为有你,吴越的声音,如同江上的歌谣,自古至今,飘香不散。
因为有你,生活,变得如此精彩。
7.有没有关于越剧的文章,提供一下
谁翻乐府旧谣
文/苏枕书
喜欢越剧,因为爱那份温柔缠绵轻灵动人。眼波流转,水袖轻扬,云步轻点,温柔喟叹。山水清秀的江南孕育了越剧的诗情画意。沪剧太芜杂,黄梅戏忒土,扬剧过于烟尘气,至于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更与灵动无缘。越剧的桃红柳绿痴男怨女雨恨云愁风月无边,最是熨帖人心思。《红楼梦》,《西厢记》,《陆游与唐婉》,《追鱼》,《碧玉簪》……一提便牵扯出一段情愫。花心思雪肚肠,惟有越剧消受得起。
恋上越剧的人必是痴情者。轻吟浅唱间,宝玉黛玉眉眼深情,鲤鱼精一往情深,唐婉凄哀的眼神钻碎人心,山伯英台翩翩化蝶……越剧在情上作文章,看天地看前后,唱不离一个情字。江山功名如烟尘,哪抵得过孟丽君一声娇嗔。仙道神力本无妄,哪替得了断桥相会西湖泛舟。翠绸青衫里,啼不尽青山隐隐绿水幽幽。
越剧的唱腔以婉约轻灵为主,那是西窗竹影烟波画船,是流水落花燕语呢喃,是寒塘鹤影冷月诗魂。越剧的服饰婉丽秀气,软烟罗香云纱碎花云绸豆绿水缎,盈盈一握小蛮腰。原先多为女串生角,眉眼姿丽的女子,将小生演得那般风流俊朗。越剧,只能浸在婉转花香润在朦胧烟雨里。细碎的唱词,温静的底蕴,缓缓吟轻轻唱。
在我们的小镇上,不少老人喜欢越剧。闲来无事,就一起聚在镇子的小桥畔,或者穿堂风而过的弄躺里,猫儿蜷在脚旁,岁月静好,他们沉浸在古老的旋律里。
我祖母亦欢喜听越剧。老家青瓦白墙的院子里,老广播刺刺拉拉放一段甜糯婉转的越剧,栀子花正开着,润润的小雨下得没有尽头。祖母在走廊里绣古老的花样,一面轻轻哼唱。日子就在这绵长的唱腔里拉扯得很长,宛如祖母手里的丝线。
看《可凡倾听》一期节目:红楼梦圆。越剧名家徐玉兰王文娟老师来了。二人年事已高,却皆精神矍铄。二老言语间是软糯的越腔。当年拍摄越剧电影《红楼梦》的琐事细细想慢慢谈,台下大批戏迷缓缓想悠悠忆。人人脸上都有韶光飞逝的沧桑与积淀,旧梦重回的温馨与陶醉。也只有越剧,容养着这份天长地久细水长流。
记得浙江小百花艺术团曾经赴台演出,场场爆满,多少人拭着眼角沉浸在那旋律与腔调里。演出结束后,一个八十多岁的台湾老太太,到后台去,颤抖着声音唱: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
老太太说,这些年啊,就盼着这乡音……
在场者无不动容。
有一段时间,越剧如旗袍、国画等传统艺术一样不景气,剧团四处奔波亦收效甚微。小百花艺术团于是走过了不为人知的坎坷波折。陶慧敏、何赛飞等优秀的越剧演员纷纷转型。俊女子茅威涛领小百花艰苦创业寻求发展。小百花二十岁生日,终于迎来了越剧的春天,姹紫嫣红秀色满园。茅茅组织了小百花会员,大家一起参加“告别二十年”大型越剧表演会。会员们每人都领到一枚小小的徽章,是一朵花,凝结了深爱与痴情,执著与坚守。大家将徽章别在胸口,都泪光闪烁。茅茅在表演会上罗衫广袖,对那泪水浸染歌声渗透的舞台深深拜,深深拜。
谁翻乐府旧谣,恰心事随风飘。
8.我急需一篇戏曲演员表演方面的论文 能帮帮我吗
论文一定要自己写,这样才能达到你的实才水平!下面你可以参考发挥祝你成功!我国273个戏曲剧种中, 有5个戏曲剧种脱颖而去,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京剧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评剧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越剧
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