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竹的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学课堂在线 >> 学生天地 >> 动动小手 >> 小论文 >> 正文 小论文:竹之子 作者:佚名 点击数:96 更新时间:2007-2-2 正直的人都喜爱竹,因为它“中通外直,亭亭净植”,又耐酷寒炎热,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
走进春天的竹园,满眼都是绿色,根根翠竹参天耸立,高处枝节上杂乱,但还有些韵味地生出几片“个”字形的叶子。不时,一阵微风吹过,竹子轻轻晃动,“沙沙沙”的一片。
当你沉浸在这环境中,请问你是否注意到长满绿苔的地面上不经意的几处突起,头顶尖尖的,这可爱的小东西就是竹笋。 事实上,竹笋只是竹子的芽,要不怎么说竹笋是竹之子呢?当我们看到它那灰溜溜的矮个子,上细下粗,浑身坚硬,很难想到数年之后它就会长成高大挺拔、质地细腻的竹子。
也许你会认为它丑,因为它不懂得用色彩鲜艳的外衣包裹自己。的确,竹笋外部只有一片片的青皮,它们保护着里面幼嫩的芽。
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雨滴霜打,青皮一片接一片地干枯、脱落了。当最后一片青皮落下时,一个奇迹也随之诞生,沉默了许久的生命终于在今天爆发了。
昔日的“矮个子”变成了今天的“男子汉”。我们可以想到,小小竹笋为了这次质的改变,经受了多么大的磨难,它就在默默间成长了。
当然,还有些笋并不是在春天长出,而是在寒冷的冬天破土而出。面对着残酷的环境,它并没有为命运的捉弄而哀叹,相反它更努力地加快了自己生长的步伐,因为它们深知:只有艰苦的磨炼,才能成为高大、粗壮的竹子。
所以今天,我们用到“冬笋”一词,这也是它们所创的奇迹。 笋在外部成长时,内部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竹形成了,中心空了,分节了。
可见它越成长,反倒是越“虚心”了,这是我们应学习的。 笋不但是竹的芽,它也具有竹的一切精神。
当然,竹都是由笋长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笋都能长成竹。有些被风雪冻死了,有些缺水干死了,等等,但生存下来的并不畏惧,坦然面对大自然的选择和考验,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
笋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在我们身边就有无数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他们外表也很一般,平时不被我们重视,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又经过了生活的洗礼,最终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英才,这是努力的结果。 我赞美笋,因为它是竹之子,更因为它富有竹的精神。
2.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竹的论文
仅供你参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直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百花虽佳无久傃,翠竹长青四季贤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屈原在《离骚》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也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韦应物有“新绿初苞结,嫩气笋犹香。
”、杜甫有“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赞美的是新竹嫩笋韩翊《在秋斋》里有云“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说的是竹子在霜风中的动态描写;柳宗元的《竹》里有云“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把竹子坚韧挺拔,不畏风雪的铮铮傲骨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清高的政坛斗士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真实写照。
除此以外,李峤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白居易的“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李白的“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流”等等,都是赞美和描写竹子的不朽的佳句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击万磨仍坚韧,君当如竹,中空外直自有节。 人之有节,犹竹之有节也。
竹有节,故能劲立。人有节,故能坚刚。
君当如竹。 竹,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
叶似剑锋而不外露,微垂亦不自备。 任而东西南北风,屹立不摇。
纵使古今万世愁,一肩担尽。
3.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竹的论文
仅供你参考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直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百花虽佳无久傃,翠竹长青四季贤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屈原在《离骚》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也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韦应物有“新绿初苞结,嫩气笋犹香。”、杜甫有“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赞美的是新竹嫩笋
韩翊《在秋斋》里有云“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说的是竹子在霜风中的动态描写;柳宗元的《竹》里有云“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把竹子坚韧挺拔,不畏风雪的铮铮傲骨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清高的政坛斗士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真实写照。除此以外,李峤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白居易的“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李白的“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流”等等,都是赞美和描写竹子的不朽的佳句
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千击万磨仍坚韧,君当如竹,中空外直自有节。人之有节,犹竹之有节也。竹有节,故能劲立。人有节,故能坚刚。君当如竹。
竹,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
叶似剑锋而不外露,微垂亦不自备。
任而东西南北风,屹立不摇。
纵使古今万世愁,一肩担尽。
4.关于竹简的历史论文
竹简 我国古代的文字,最早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后来又有铸之于钟鼎,凿刻于石碑上。
而用于阅读的,则主要是竹书。在东汉发明纸张之前世界上没有纸书。
竹书和纸书的装订方法完全不同。这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大致能看得出来:几根长短不一多少不等的竹片,用绳子或皮条串在一起,就是被称为“册”的竹书了,也叫简策。
《说文·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
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意思是说,长短不一的竹简用两根绳子编串在一起就是象形的“册”了,而“册”的作用是书写天子的符命,即诸侯进见天子时接受册封的命令。
但实际上“册”的书写内容要广得多,并不局限于天子的符命,如《战国策》就是当时用“册”编串而成的一部史书 竹简在书写之前,有一道杀青的工序:用火烘烤除去油焦。杀青时,竹油会像汗水一样渗出,所以竹简又被称为汗简。
汗简上记载的历史就叫青史,也叫汗青。古人所说的“青史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青史”和“汗青”,指的就是历史。
与纸书相比,竹书不易翻烂,但编串的绳子却会磨断,所以又有形容勤读的成语“韦编三绝”。 “典”字从甲骨文看,是在“册”下面加一横两点(读若箕),即多了一双手。
意为用双手把“册”供奉在上。俞正燮《癸巳存稿》说:“典者,尊藏之册。”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典了。“典”也是“册”,但不是一般的“册”。
到了金文和篆文时,双手已被省去,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典”字。许慎认为“典”指的是五帝之书,五帝之书当然就是经典,所以就要高高地搁在上面。
经典的书在后世是被奉为典范的,所以后来就引申出典范、典型和准则、法则等意思来,还把一些重要的礼仪称为典礼或大典,并与“雅”组合成新词“典雅”,以表示文章或人物的高雅等。 现在虽早已不是竹书时代了,但在诸如“字典”、“法典”和“罄竹难书”、“功垂竹帛”以及表示修改错字的“删”等字词中,都还明显地保留着竹书时代的一些痕迹。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5.关于竹文化的文章
翠竹我爱亭亭玉立的小草,我爱香气扑鼻的花儿,但我更爱清秀挺拔的翠竹。
它身穿绿色盛装,高高挺立着,这就是我最爱的——翠竹。走进翠竹,它那一株株竹挺拔向上,绿色竹身中微夹着黄色的节,将翠竹点缀得分外美丽。
翠竹的竹叶上滚动着亮晶晶的露珠儿,显得晶莹剔透。翠竹像好朋友手拉手一样,相互交叉着,显得密密麻麻的。
一阵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一个个慈祥的老人发出的爽朗的笑声。刚出土的新笋全身是毛,粗而尖,笔直地指向蓝天。
它们就这样常年翠绿一片,郁郁葱葱,使人看了心旷神怡,精神舒爽。翠竹的全身都是宝。
竹筒能雕刻,煮香竹饭,织成各式各样的竹器;竹叶能包粽子,做口哨,是最好的燃料,不晾晒也烧得;竹笋能食用……竹对人类可是有数不胜数的作用啊!翠竹的生命力也很顽强,它不用松土施肥,也不用浇水治虫。无论从石缝中还是石块底下,无论在薄土里还是乱草中,翠竹都破土而出,笔直向上。
它们就好像坚强的卫士,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它们总是坚强不屈,昂首挺胸地屹立着,还是那么直,还是那么绿。我喜欢那青翠欲滴的翠竹,我喜欢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的精神,更喜欢它的风格和品质。
它既不与粗壮高大的榕树斗壮,也不去与娇杨绿柳争春,而是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以特有的青绿顶风傲雪送给人们缕缕春意,依旧神采飞扬。这顽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所需要的精神吗?我爱翠竹。
6.关于竹文化的文章
翠竹
我爱亭亭玉立的小草,我爱香气扑鼻的花儿,但我更爱清秀挺拔的翠竹。它身穿绿色盛装,高高挺立着,这就是我最爱的——翠竹。
走进翠竹,它那一株株竹挺拔向上,绿色竹身中微夹着黄色的节,将翠竹点缀得分外美丽。翠竹的竹叶上滚动着亮晶晶的露珠儿,显得晶莹剔透。翠竹像好朋友手拉手一样,相互交叉着,显得密密麻麻的。一阵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一个个慈祥的老人发出的爽朗的笑声。刚出土的新笋全身是毛,粗而尖,笔直地指向蓝天。它们就这样常年翠绿一片,郁郁葱葱,使人看了心旷神怡,精神舒爽。
翠竹的全身都是宝。竹筒能雕刻,煮香竹饭,织成各式各样的竹器;竹叶能包粽子,做口哨,是最好的燃料,不晾晒也烧得;竹笋能食用……竹对人类可是有数不胜数的作用啊!
翠竹的生命力也很顽强,它不用松土施肥,也不用浇水治虫。无论从石缝中还是石块底下,无论在薄土里还是乱草中,翠竹都破土而出,笔直向上。它们就好像坚强的卫士,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它们总是坚强不屈,昂首挺胸地屹立着,还是那么直,还是那么绿。
我喜欢那青翠欲滴的翠竹,我喜欢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私的精神,更喜欢它的风格和品质。它既不与粗壮高大的榕树斗壮,也不去与娇杨绿柳争春,而是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以特有的青绿顶风傲雪送给人们缕缕春意,依旧神采飞扬。这顽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所需要的精神吗?
我爱翠竹!
7.有人写过关于竹子的论文吗
[论文关键词]竹子;园林;意境 [论文内容提要]竹子兼具自然美的“形”和灵魂美的“意”,向来为人们所喜爱,她被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景观建设竹子在园林中应用的主要形式有:(1)作为园林的主景;(2)在庭院种竹;(3)与其它元素组合成景 竹虽无牡丹之华丽无松柏之伟岸, 无桃李之妖艳,但却是园林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她集形态美色彩美音响美风格美于一身,在园林绿化中观赏价值极高,翠竹青青,千姿百态;她根生大地,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处尚虚心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沉淀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带出无限美感与神往,且上升为人生哲学竹景,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竹景耐人寻味,意味无穷,百看不厌,在园林中被广泛应用竹子对中华文明史发展影响之深作用之大历时之长,是其他多种文化所不及的,中国不愧有“竹子文明的国度”之誉[1] 一主景中的竹 在园林中以竹为主景的主要包括竹林竹径竹篱三种形式,其中又以竹林和竹径造景者居多 1.竹林 竹林是指用单一或多种竹种大规模种植成林,可以是散生竹也可以是丛竹形成的景观于壮观之中,也不乏秀丽清雅之美,其碧玉妆身,翡翠裁衣,明净深邃,四季常青,耸绿叠嶂;竹海之中,劲竹挺拔,风吹竹涌,竹波万里涛声阵阵,同时还散发出淡淡清香从古至今情寄幽篁的高雅之士不胜枚举,其中魏晋间的“竹林七贤”(《魏氏春秋》)唐时“竹溪六逸”(《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他们更是爱竹敬竹崇竹尚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唐代诗圣白居易则是居必园园必竹,其庐山草堂则“仰观山,俯听泉, 旁竹树云石”,早竹乡里悠然自得 清代圆明园“天然画图”,以万竿翠竹为其中“五福堂”造景,呈现出“竿竿清欲滴,个个结生凉”的竹园景象现今浙江安吉的“中国大竹海”浙江莫干山竹林金佛山方竹林洞庭的君山竹林北京紫竹园上海万竹园等都是以竹林取胜的园林 2.竹径 竹径的特色是四季常青,形美色翠,幽深宁静,表现出一种高雅潇洒的气质,有诗云:“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夷陵幽居》李涉)“竹径通幽”是竹子在园林应用中最常见的造景手法这种竹径的特点是“幽”和“曲”,可增加园林的含蓄性,又以优美流畅的动感,引发游人探幽访胜的心情,也可产生宁静幽深的意境;徜徉在“一径万竿绿参天”的清寂山路,惟见修篁夹道,竹树缤纷,浓荫叠着浓荫,绿色连着绿色,绵绵无尽凉风起时,掀起阵阵竹浪,丝丝之声沁入心脾,使人烦恼全无,溽暑全消,这也正是:“翠滴千竿遮径竹,寒生六月洗心泉”意境的体现 竹径, 以杭州云栖竹径最为著名, 它是一条具有特殊风格的园林小道, 踏上竹径, 安闲寂静, 曲径通幽后又豁然开朗, 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同时使人感到含蓄深邃,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园林意境[3] 二庭院种竹 我国私家园林用竹子造景的历史悠久, 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用竹子造景的成功例子如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倚玉轩”, 以及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在我国庭院中被大量应用,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其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之美,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竹子比德 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竹也”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符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趣有“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御咏竹》张九龄)“贞姿曾冒雪,高洁欲凌云”(《送钟元外赋竹》孙岘)又有“奇花照烟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等诗句,形神兼备地高度赞扬了竹子虚心向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竹石》郑板桥)周芳纯《竹诗词自序》中云“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竹在庭院景观中被广泛应用,向来被文人雅士所喜爱,宋代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后人则说:“肯信移来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医”(《竹》文徵明)竹景,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她高风亮节,四季常青,姿态优美,虚心文雅,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product.free.10005639.1/。
8.关于“诗画中的竹”论文,求点资料,谢谢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竹诗画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 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诗》曰:“翟翟竹竿,以钧于淇”。
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如一句说用竹午在淇水边钓鱼,这里的“竹”无法用其它植物代替。《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述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外,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欲。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清代杰出艺术家“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胃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二、丰富多彩的咏竹诗词自古咏竹之诗甚多,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归为神话传话、赞美品格、抒情言志和记载用途等各类。(一)表现竹与神话舜妃女英、娥皇泪洒竹秆而成“斑竹”的动人故事自古为世人传诵。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它其实是桂竹的一个变型。由此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的咏竹诗。
如:“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
毛泽东同志在《答友人》这首诗里写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唐代诗人高骈曾有“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的诗句。
(二)赞美竹的品格这类诗很多,表现了竹子虚心、气节、坚韧和友情等各方面,现略举数首如下:表现虚心:“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 表现气节:“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表现坚韧:“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有此三人。”
表现友情:“谷口春残百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三)借以抒情言志情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日来相照。”
竹,素有花中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等美称。梅花凌寒傲雪,风骨高洁,超尘脱俗,先众花而报春;兰生深山幽谷,恬淡闲适,暗香馥郁,长叶潇洒飘逸;菊花披风凝霜,蕊寒香冷,孤芳自赏,耻与百花争艳;而竹枝瘦节劲,中通外直,气节冲霄,给人以虚心隐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夜春雨,笋芽破土而出,陡现千竿新竹。春江水暖,竹外桃花,青葱馥郁,或立山谷或依水湄,一片苍翠无限春光。
盛夏时节,玉竹修篁,满目清凉,绿荫蔽日,清风翠微,为人们固守着一片心底的惬意;月上竹梢,竹映月辉,风吟竹唱,竹舞风随,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待到秋至,群芳飘零,而竹青碧依旧,不畏风雨,不惧秋寒,凛然不屈,与霜露为伴,坚守着那生命的绿色,不卑不亢,不折不挠。
雪压竹梢之际,北风卷地百草折,竹枝仍挺拔如常,宁折不屈,盈润青翠,高亢着生命不息的颂歌,在肃杀中带给人们一幅别样的生机。 再淡雅的花,纵使有九分的素丽洁净,也还有一分的娇羞妩媚;再高大的树,即便有挺拔的身躯,也未免卑躬屈膝,弯腰驼背;再旺盛的草,即使葱茏葳蕤茂密簇拥,也无法改变一岁一枯荣的宿命。
而竹,非花非草非木,无论低矮灌木,还是巍峨种群,无论零星散枝,还是赫然丛簇,四时常青,生机盎然,或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曼妙,婆娑袅婷;或如浩然贯正气的须眉男子纵横捭阖,直插云霄。 青翠新竹,摇曳着诗的意象,散发着画的淡香,送来一股清凉悠闲的竹韵,轻吟着一种婉约和空灵。
那片片翠竹,坐拥着的是一身清冽的绿,在云淡风轻中,把生命的绿意一丝丝地展现,一缕缕地挥洒,诠释出一份清高,一份谦逊,一份平和,一份从容。 竹,随遇而生,凌霜傲雨,枝杆挺拔,干云而上;竹虚心直节,伟岸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备受历代文人墨。
9.关于竹文化的作文
大文学家苏东波:“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苏氏诗中,我们可领悟到,竹子不是俗物,它具有许多人格化的高贵精神与品格。热爱竹子,可使人变得精神和高尚起来。所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竹子情有独钟,将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对竹子的精神和品格赞不绝口。那么,竹子到底有哪些高贵的精神与品格呢?
竹子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依依似君子,无敌不相宜”。竹子不论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只要给它一杯泥土、一滴雨露、一缕春风、一丝阳光,它或刺头于荆棘之中,或吐露锋芒于破岩石隙之间,以“箨落长杆削玉开”,“更容一夜扦千尺”之势勃发向上。
竹子有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坚贞气节。竹子“不学蒲质柳,贞心常自保”。不屈服于雪压枝头,不屈服于狂飙折腰,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纵使一时被摧眉折腰,但它“身临屈出有骨折”,只要“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子有永不变色的英雄本色。“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竹叶青青不肯黄,枝头楚楚耐严霜”。无论是酷暑之烈日炙烤,还要严寒之雪染霜侵,经春历夏又秋冬,始终是郁郁葱葱,绿叶素荣,“不改青阴待我归”。
竹子有无私奉献精神。竹子不但能在炎热的夏天给人们带来阴凉,在寒冷的冬天为人们遮挡风寒,而且竹子一身都是宝,并以此奉献社会和人类。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竹子不单在过去有如此广泛用途,随着人类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进步,竹子的价值由过去一般的食品和使用价值渐渐地向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等方向提升和发展。竹子艺品、竹文化品、竹园林等不断推陈出新,并以竹文化、竹文明的丰富内涵在不断的丰富和美化这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精神情操。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竹文化的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