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写一篇关于肖邦的论文,帮帮忙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
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
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
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
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
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
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
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
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
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
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
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
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
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
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
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啊,上帝啊,你是存在。
2.毕业论文 写肖邦要怎么写
你好阿、帅哥、好巧额、我也是钢琴专业的学生。 毕业论文也马上就些了。。 不过我要弄的是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我给你点小建议阿。 其实你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去背肖邦的曲子、你看过肖邦传没有?? 你看过之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建议你阿、可以看看网上那些关于肖邦的生平小事迹、当然比如一些著名的曲集、比如、协奏曲、练习曲、夜曲、波兰舞曲、马祖卡之类的、= = (好像都是经典) 等等等等、这些是必须要知道背景的、还需要让别人帮着弄麽- - 靠! 比我还懒 、最重要一点阿、答辩时候当然你要准备几首非常熟悉的曲子的背景、还有从细节上没一个段落的感情分析、和声分析、处理分析、还要知道他年代的和他相关的一些代表人物。 对于他的作品创作上有什么帮助和影响等、不要死记、每首作品多少年创作的、要知道为什么创作、因为什么创作、给谁创作、创作时候心里想的什么、
希望我的回答 能够帮到你、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们相互探讨( 其实我也想准备肖邦来着- - 但我更喜欢拉赫 蛤蛤)、
3.我要写一篇关于肖邦的论文,帮帮忙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
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
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
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
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
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
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
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
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
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
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
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
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
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
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的消息。
这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写给梯图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啊,上帝啊,你是存在。
4.求一篇肖邦《辉煌大圆舞曲》的论文
此曲作于1831年,呈献给罗拉·波斯沃德小姐。
这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虽然是第一首有编号的圆舞曲作品,但其实是肖邦在世时发表的第五首圆舞曲了。舒曼说这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此曲曾被俄国舞蹈家福金用于舞剧《仙女》群舞场面的配乐。
作品共五段:
第一段降E大调,3/4拍,急板。一开始是四小节引子用同音反复,节奏型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色彩。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为全曲华丽而轻快的气氛定了基调。
第二不分的主题转为降D大调,运用向上大跳的音程的
5.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第 一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老师在授课时于我们分析了论文应该注意的事项,讲述了相关论文的格式和一些有代表性的论题以及阅读资料的重要性,大体内容如下:
1) 首先是选题。题目的确定意味论文大致内容的确定。所以在这方面要选好想好。
2) 有了题后,就要查阅论文的相关资料以及书写时注意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清楚哪个地方能用什么资料?用什么?哪个地方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
3) 老师重点指导阅读相关资料,并指点写作方法。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二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就一些关于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的制定等方面的问题。老师通过电话对我
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指导。从而让我对毕业论文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我的论文提纲的提出修改意见,并在构思论文的框架、行文及思想表达上给于补充.从而我在整理上完成论文初稿。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三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审阅初稿,老师对初稿作出修改,提示论文观点存在的问题,调整文章布局,在行文、语言表达等提出观点。格式方面作出要求并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或建议。从而为我下一步的继续增加了信心。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第 四 次指导主要内容记录
老师对上一稿作出修改。并对文献综述进行指导。通过几次修改最终定稿,并做好注释、参考文献、资料装订等扫尾工作,最后我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终于完成了论文,从而形成定稿。在这我很感激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帮助,让我的大学时代有了个好的结束,为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想说声,老师,您辛苦了!
学生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6.求"通过作品浅谈萧邦的音乐气质"的论文(1200字左右)
音乐对我来说从十六岁开始。
因为师范课程的安排所以去学了钢琴,又因为不善与人共处所以转向钢琴里寻找平衡。想象一个武林高手积累内功一样,疯狂地练琴,只为积累一种功力。
那时的音乐,就由手指开始接触起。 当手指热到一定的程度,炫技的冲动支配着一切,恨不能十个手指每刻都在发音,让钢琴象火车头一样轰鸣,心情也就象洪水一样得以宣泄了。
那时在俺心里只有技巧,技巧体现在速度上的得心应手、力度上的驾轻就熟,技巧在书本上体现为车尔尼599、849、299、740等这些钢琴教程。每个练琴的人都有个清晰的奋斗目标:599赶紧升级到849,849努力升级到299,299力争升级到740(俺的水平只到299。
通常师范毕业的学生599也不必弹完)。那时俺的目标就是更快、更有力,颇象奥林匹克精神。
只要看看谁腋下夹的车尔尼序列号更靠后,练习的曲号数字更大,谁就能更洋洋得意地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 俺在师范学校里学得不过瘾,又跑到音乐学院去学。
学钢琴得有个好老师。清楚记得那时的第一笔学费是13元人民币,相当于俺一个月的饭钱。
老师名叫沈华安,言语不多,神情专注,手指并非修长反而象胡萝卜,粗短地敲在琴键上看起来特有木头质感,但从钢琴背后愣是窜出了一个个奇妙的音色。咱的手掌虽大手指虽长,却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咱感慨:这就是练出来的呀!想学好钢琴,一个字:练! 沈华安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是和现在的一些多少有些骗钱的钢琴教师比的。
快毕业时我中断了学琴,因为学费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份节约不起的口粮。沈先生得知情况后给我写了封信,叫我继续去学,不必付学费。
这件事大概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所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一开始我是喜欢弹贝多芬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自己和贝多芬很象,弹他的曲子很适合自己的心情,我几乎天然地知道那些曲子里什么地方该响什么地方该轻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
并不夸张地说,只要手指技巧上过得了关,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我可以非常得心应手。 后来由于考级的需要,去弹了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感觉就不喜欢,不能把握得好,心里总觉得莫扎特的这个曲子怎么这么幼稚。
再后来就开始弹萧邦的东东了。别扭,这是手指的第一反应。
他的和声很怪,几乎每个音都要死记硬背似的,而不象贝多芬的东东,弹了上句就能知道下句是什么样子。整整两年后,才开始对萧邦的曲子有了一点点感觉,才开始慢慢体验为什么萧邦会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
这也可能是因为心境在趋向平和的缘故吧。心境对于感受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对许多钢琴初级的人来说,萧邦的作品根本无法去弹,原因是那种自由灵动的节奏太难把握,不知道重点应该落在哪里,不知道哪里应该换气了。有人说,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很多人不能弹,是因为他俩有一双蒲扇大手而别人没有,于是一些技巧难关根本无法逾越;而萧邦作品没有这样的技巧难关,人们只要足够用功,都能把萧邦的谱子弹下来。
但是,弹下来并不等于弹得好,不具备所需的音乐气质的人,弹出来也是味同嚼腊。比如我弹萧邦的降E大调夜曲,起初总无法摆脱贝多芬风格的影子,弄得非常别扭,左弹右弹不是味儿。
事实上,十年后的今天,俺仍然不能弹得完美。不过已经能够略微打动别人了,比如网友PULP听了后就说好听,AVA听了之后说她差点落眼泪。
以俺的业余水平能得到这样的表扬,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SIEG竟说“萧邦的东西太简单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了兄说你浅薄真是太语重心长了! 毕业之后我曾当过小学音乐教师。
我把传统的音乐教材扔到一边,打开音响,直接把贝多芬介绍给他们。我放了一段《命运》,7岁的陆超庠说,这仿佛是一个人在推石头,推到山顶了石头又滚了下来,他再推,再滚下来,他不断地这样推石头…… 这是陆超庠刚从哲学启蒙课上听来的西西佛斯的故事;当我放了段《悲怆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一个孩子说觉得不悲怆,有点快乐,问为什么,他说,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希望吧。
我总是这样放一段音乐,然后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有一次我自己在钢琴上弹里查德·克莱得曼的《乡愁》,二年级的小女孩王渊洁说:“这象一片云在天上飘,又好象一个人在思念故乡”。
我惊奇地问: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她摇摇头说不知道。可见,是音乐本身给了她这准确真实的感受。
我想说的是:音乐是由人的天生能力所感受的,而不是靠看书学习去感受的! 我不曾给他们听萧邦,因为萧邦的东西太飘忽了,他们听了之后什么也说不出来。其实我自己听了萧邦又何尝说得出什么? 我一直对十年前那个夏日午后记忆犹新,当小堂妹揉着惺忪的眼睛说:什么音乐呀?这么好听!之后,我突然象醍醐灌顶,感觉萧邦一点也不别扭了!而音乐对我的种种作用诸如医疗作用、发泄作用、振奋作用、戏剧作用等等等等,统统成了过眼云烟渐渐淡空,终而还原出音乐的本来面貌——纯澈的音乐:在我们无欲无求无想念的时候,她飘渺而来,和我们不期然地相遇,一份融洽一份亲切,带动了灵魂轻轻摇曳。
此时播放的,正是萧邦的音乐。借助一份突如其来的感悟,享受到了萧邦音乐的美,这份感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周记录本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