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体记忆的经典论文
2016年1月6日下午,以“倾听一个人的记忆”为主题,龙应台在京发表了演讲,这也是龙应台六年来第一次在北京、在大陆演讲。
——个人的记忆跟集体记忆细密地编织在一起,你的记忆决定了你会忠诚于谁,反叛于谁,决定了你的爱、你的恨。如果把集体记忆想象成一片织布,每一个个人的记忆其实是一根丝线,如果把个人抽出来,他就会断裂。
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里,龙应台写到,1959年当新安江变成大水坝,两个千年的古城被淹没,母亲的家乡——淳安的居民不得不迁到万里之外。母亲的两个哥哥,大哥迁移到了江西和安徽交界的衢州,二哥一家人则辗转迁移到了江西婺源。
在那里,她还找到了母亲的“书包”——一个老旧、褪色、扣子都扣不起来的盒子,里面还有母亲的笔迹,蓝色的墨水写的,右边写的是“此箱访客忽要开”(错把“勿”写成了“忽”),左边则是“应美君自由开箱”。 10岁的美君在那个时候就对全世界正气凛然地宣告这是她的财产,只有她有自由开这个箱子;在千里流移的过程里,外婆带着这个木头盒子,从淳安到婺源,走了几千里的路,这是她对24岁便离家不复返的女儿所有的记忆;到了2007年,龙应台又抱着这个箱子,从江西婺源回到了台北。
小时候,龙应台很羡慕同学们还有祖母过世可以请假,而自己作为所谓难民的小孩,对自己的外婆一无所知,“因为你是被连根拔起,放到另外土地上的植物”。这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断裂,后面牵连的是集体记忆,“她所代表的整个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江南生活记忆的所有一切跟我是断裂的,没有的”。
如果说经过多年隔绝,龙应台不知道外婆在哪里、到过哪里、手里有什么东西还算正常,民众对“集体记忆”的“集体忘记”便显得有些奇怪:如今,大陆的观光客到千岛湖旅游的时候就是去看美丽的山水,完全不知道水下面有两个千年古城。 “50年可以埋掉1500年的记忆,两个古城在水下,这岂不是应该人尽皆知,而且都记得的事情吗?可是那个记忆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我听到千岛湖观光的游客说,‘我们导游都说龙应台的妈的家在下头’,我对旅游还有贡献。”——战争过后,有些历史被划归为政治不正确的部分,遗忘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这就是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悖论,你不可能‘不记得’,但是你很容易彻底地‘不记得’。
如此大型的忘记,龙应台已经不是第一次碰到了。2011年7月,龙应台慕名奔赴詹天佑的宜昌铁路,从四川搭火车到宜昌,人们在火车上聊天说,去年修建夷巴高速公路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国军的骸骨。
他们是谁?有多少人?什么战争?却并不清楚。通过查找资料,龙应台发现,1940年6月,宜昌沦陷,日军向西北进犯,1941年春,国民党57军预备第四师在当地驻防,跟日军进行过四年之久的激烈战争。
有一位八旬老人透露,在当地埋葬的烈士有3000人之多。“你可不可以想象,你几十年、几百年都活在那个村子里,有长达四年的时间,你目睹着烽火的爆发,惨烈的战斗,那么多的鲜血,那么多的死人。
这种事情是可以被忘掉的吗? 3000个人埋在我的村子旁边,然后会不记得了,非常奇怪。”这种彻底的割裂是什么造成呢?当然是战争。
——不管某一些记忆如何重大,不管是什么国家,为了更急迫、更重大的目标,都会被有计划且强有力地封锁。记忆特别容易消失,要把它找回来,则非常费劲。
龙应台又以二战中的卡廷惨案为例,说明战争对记忆的掩埋。她讲述了卡廷事件的真相,而这样的惨案,在中国大陆还远未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1941年,波兰整个国家的精英治理阶层,全部被杀,将军、上校、牧师、教授、医生、律师、工程师、作家、记者、飞行员……共计28000多人。
资料显示,二战中,丘吉尔和罗斯福知道卡廷事件的真凶不是德军,而是苏联。为什么不说?因为那个时候,德军是敌人,苏联是友军。
政治家们为了所谓的大局,把真相锁在了抽屉里。”“在波兰这么小的国家,2万人不见了,却被忘记了超过半个世纪。
漫长的冷战期间,波兰都是苏联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在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如果境内的异议人士说这件事情、做任何纪念活动,还会被自己的政府惩罚。一直到1990年的10月,戈尔巴乔夫跟波兰总统见面时,亲自把卡廷事件的资料交出。”
“可以想像,这2万多人是有家属、有后代的。这些记忆还如游丝一样飘在空中,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连游丝都不见了。”
“最新的信息是在2012年,12位波兰被害人的15位家属,到欧洲法庭控告苏联。欧洲法庭在2013年进行了最后的判决,承认这件事情是屠杀,但是,时间太久远了,法官最终判俄罗斯政府支付5000欧元的诉讼费。”
—— 从威权时代到民主开放,我以为自己的记忆是修复过、推翻过、重建过的,但事实证明,不管你在哪个年龄上就以为已经做完了,事实会告诉你,它是你一辈子要不断地去审视、不断地去看、不断地去追问的事情。“当赵先生给我看他身上的东西,以及他手上那个还留有青色,但明显是被割除过的印记时,我非常非常震动。”
龙应台本以为自己的记忆是被重塑过的,已经无限接近于“真相”。
2.有没有优美的毕业离别文章
又是毕业的日子,又是离别的日子。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筵席,总有散的时候。我觉得在学校几年也像一场热闹的宴会,当几年之前我们一起赴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想到过这一天,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它会那么快结束。当我还在原地回想的时候,已经有人匆匆的从身边走过,走出校园,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可以挥斥方遒。
在这个阳光热辣的季节里,我们就要离去,为着更好的宴会,更多的热闹。
几年之前我还在喜悦的走在这个古仆的校园里,憧憬着。毕业之后,我将忧伤的离开,因为啊,我实在舍不得。
毕业了,你是不是还有很多的话要说,是不是还有很多的心愿没有实现,是不是还想对一起经历过这几年的同学,老师说一声什么?
爱情,友情,还有眷恋的校园!!
这就走了
从此天各一方
会怀念吗
即便天色将晚
凤凰花开
心头总会有些感怀
离歌声声
梦里依然轻轻吟唱
就要吃最后一顿饭了
再举杯不知是来世还是今生
就要在站台上挥泪洒别了
也许命运将把这次再见变成永远不能再见
留些记忆吧,在脑海里
说些话语吧,在内心底
唱首老歌吧,在空气中
写些文字吧,在岁月里
…… 别宴已尽,离歌随起
断桥孤山今朝别
老燕衔得新泥回,
问君何时载誉归?
和山俊秀,池水清明
四载岁月常依依,
此去须怀报国志,
不忘春风化雨情
3.历史论文
第二篇,稍短,写的不错,实在找不到500字左右的。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
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
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
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
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
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
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
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
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
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
4.征文,主题是:毕业了,青春也散场了
又是一个告别的季节,又想起我们的那个夏天! 毕业了,青春该散场了,带着不安的希望忧伤的心情,我告别了四年黄金班的岁月。
告别的季节一切都变得苍白,连祝福和鼓励的话语都显得软弱无力,对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我说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话:对于这座城市,我并没有归属感,我知道自己迟早会离开。 离开象牙塔里简单而厚重的生活,我们失去了最后一点优越感。
面对这个杂乱无章的社会,我显得那么无知,力不从心。在这样一个极度缺乏文化底蕴的角落,我所追寻的优雅,充满质感和激情的生活不见踪影,剩下的只是孤独,茫然和无边的思念。
那些莫名的失落感在心底肆虐,让人无处可逃,一遍遍的吞噬我的信心和勇气。如果看不到希望和前进的方向,那不管你用什么样的速度和节奏,转过身却发现自己还在原点。
深深的绝望让我又一次震撼于西西弗斯的坚定。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声旁……这些忧伤的旋律在心底一次次响起,往事如歌如梦,怎样才能跟过去告别却永远少一点坚决。
亲爱的朋友,当再次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是否还会记起我们那些年少轻狂的誓言。当那些尘封的梦想被无情击碎,随风散落一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坦诚勇敢的坚持下去吗? 夜色可以隐藏很多事情,更容易酝酿失落的情绪。
在深沉的夜色中才可以更加真实的看到自己如何渺小。忽然想起这样的忠告: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选择要走的路。
既然不甘寂寥的生活就选择绚丽的燃烧,即使成为灰烬也再所不惜;即使是流星也有划过苍穹的壮观,这样至少不用悲叹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希望能在某个温暖的午后还能想起;那一年的冬天被你感动。 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大都市里闪烁的霓虹充满诱惑却缺乏真实,擦肩而过的人们冷漠而苍白的脸庞到底隐藏着哪般的忧伤和脆弱呢;幽暗处的狂欢时时洋溢着酒精和毒品的味道,而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却在这物欲横流的夜色里崩溃了最后的防线。
一切宿命的苦难都昭示着强大生命力的饿延伸。希望我可以屏弃所有的浮躁和世俗,让心灵得到安宁,为自己承载的梦想和希望,为了埋葬所有了然无趣的生活,诀别没有激情的人生。
为了所有曾失去和正在失去的青春。草长莺飞的六月,我们却在夏天的清风里轻轻的握别,为了这次的道别,我们都用了整整四年的青春去铺垫。
最后一个夏天,我们挥手说再见,或许永远也不知道是否能再遇见。毕业了,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人伤怀,又有多少人欢悦。
毕业了,彼此道别一声珍重,这悉数珍藏的盛夏光年,在我们唱多少遍的骊歌声中盛年真的便不再来了。毕业了,曾经说好了不哭泣,到最后却总是忍不住落下如这个盛夏般炙热的眼泪。
毕业前,最后一次漫步校园的时候,无数的祝福和期待在泪眼婆娑的离别中轻轻诉说,学校沙哑的广播入耳的歌声是一些纯真年代怀旧的骊歌,听着却也染起了浓浓的怅惘和伤感。毕业前,和即将离开的死党一起去看了一场午夜电影,情节写满离别的忧伤是在为年轻生命悲欢聚散歌唱,这些都是我们临行前最初的茫然和惊颤。
毕业前,不经意的瞥见对面哪个男生宿舍的晾衣杆上飘着一白色床单,上面写着“别了,大学”四个歪歪岌岌的字眼,但那是一种青春即将散场的自由张扬。还记得论文答辩那天,我们成熟的脸庞和当初幼稚未脱的模样已不再一样;还记得捧着毕业学位证的那天,穿过空荡荡的教室轻轻关上了自习室的门;还记得穿着学士服拍留念照的那天,我们贪婪又眷恋的想要留住每一处曾经熟悉的风景;还记得吃散伙饭的那天,我们干了最后一杯喝到烂醉也无所谓;还记得掩上宿舍们拉着行李离开的那天,我们不断的挥手又转身擦拭噙满泪的眼睛;还记得走上月台的那一刻,最后一次回望这座城市时交织的心痛……真的毕业了,再也不能享受学生证买火车票打折半价了……真的毕业了,再也不能嚣张无故躲在宿舍打电脑翘课了……真的毕业了,再也不能一群人在学校拥挤的食堂刷卡了……真的毕业了,再也不能因抄近路而无情踩踏那块草坪了……再见了,梧桐树下的秋千!再见了,斜阳轻风的长椅!再见了,那个图书馆里长发飘飘的女孩!再见了,那个自习室里帅帅的背影男孩!再见了,这无数次路过的林荫小径!再见了,同宿四年的好姐妹们!再见了,睡在上铺的兄弟们!再见了,我的大学四年!再见了,我的老师同学!这一切,真的该说再见了……走了四年,仿佛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这里曾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四年后依然又是另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这四年,如一朵盛开绚丽的花。
毕业了,青春真的散场了。你看时间如流沙,奈何我们谁也握不住它,毕业后各奔天涯,再见却遥遥无期了。
毕业了,青春散场了,也正等待我们下一场的开幕。于是,就着星辰月露展开翅膀迎梦飞翔,梦想也便灿若星河。
敞开激情,带上梦想,开始人生另一场华丽的演出,那一场正等我们拉开序幕上演精彩。
5.求一篇离别的文章
大学离别的文章 六月的校园闷热得让人心慌,街上摇摆的红裙子白裙子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天空一如以往的湛蓝,校园也不因我们的离去另一批学生的到来而有丝毫的改变。然而我的心头却躁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不安:我就要离开校园了,离开我曾经热爱,热恋,给我自信的政法。
也许,不再回来。看着低年级的同学在路上很潇洒地甩头或者交头接耳地谈论着某一位教授,我仿佛看见了四年前的自己。
只是时间在我还来不及感叹它快的时候已一溜烟过去了。 一 躺在宿舍冷硬的床板,我无奈地睁着双眼。
屋角的一只蜘蛛正爬过来又爬过去,我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不是死水更胜死水。兴许在床上躺的时间长了,我全身酸。
"那只蜘蛛到底要爬向哪个方向"------我的神经开始错乱。 二 一天到晚的无所事事,我不知道对于快要毕业的学生,你说这是潇洒还是病态?我无意追究。
我开始害怕回家,害怕见所有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这一切只因我临近毕业. 宿舍的话题开始多了起来,只是关于女孩子的不多。因为大四的学生认为这样将会使自己流于浅薄,至少是幼稚。
00年代的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会所有美好的东西或者说合理的东西都抱有怀疑。他们用另一种逻辑看社会,并为此自觉成熟。
他们倾向于生活在一个真实而不完美的世界而不是相反,并且习惯于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据说这才是生活。黑格尔也因说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句而备受推崇。
…… …… 三 十一点半,宿舍准时停电。"他妈的",黑暗中大家同时吼着这么一句。
晚上对于我们这些懒散的毕业生来说,只有麻将和酒精。我们乐于在宿舍聊一些有用或者没用的东西,或者发一发牢骚-----这似乎也是毕业生的一种通病。
很多同学都在办理感情手续。而我和我的她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她留在兰州,而我却身处异地,我不知道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爱过,还有多少人可以延续,外界的诱惑,内心的波动,坚守这份感情,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多余的热情,更需要的是彼此的信任.太多的貌合神离,我们见的已经几乎麻痹,我只希望,我们在彼此心底保存着那份最真的情感,这些就已经足够.大学四年下来,看多了校园的风花雪月。
从最初的跃跃欲试到如今的心如止水,是一个沸点到冰点的过程。我无意去讨论感情的是是非非,我只是等待有一天能为她披上雪白的婚纱,他老人家说了,没有实践就出不了好的理论,现在,我也这样想。
四 在外校的学生都忙乎着毕业论文的时候,我们依然心安理得地窝在宿舍打牌。我们的魏院长有一句深得人心的名言:文章是抄出来的,但抄谁都会,真正会抄就不容易了。
在我们不懂抄书真谛的时候,我们无知地悠闲着。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我们个个无动于衷,至少表面上如此。
只是那由于时间久而有点变声的卡带多少给了我们一点怀旧的伤感。来自老狼的"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还有那毕业生的主题曲"the voice of silent"以及理查德马克斯的"right here waiting",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忧伤。
其实,忧伤的并转载自阅内网) - 大学,大学(毕业诗之一)_书骨精_新浪博客 我们的脚印 重叠其上 色彩丰富的校园 校长以多种角色 生活在我们中间 也许于某一天早晨 敲开某一扇门 五六个懒虫像被揭掉屋顶 在和蔼的目光下 尴尬异常 温暖异常 你看不到那些走远的大师 他们化为树叶 一年一度扑簌满地 落叶纷披的小道上 时常有学生手持典籍 争执遗留的问题 而先哲们不语 在石头和草间 摇头或颔首 而我们注定走出花地 最后一道篱笆悄然敞开 阳光在花园口外 闪闪烁烁 我们开始满含热泪 用酒湿润门槛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飞天》,1992年第1期 4、大学离别----毕业诗 小学生活真快乐, 六年之前入母校, 欲别母校心中苦, 老师同学陪伴我。 多谢老师严管教。
相逢尊师难亦难。 六年之后要分别, 今时离别莫伤悲, 便引“无题”在心头, 恋恋不舍情难绝。
功成名就返母校。 “蜡炬成灰泪始干”。
回感 我幼时的生活才会如此动人, 忘不了校园青青的草地, 因为有您——老师。 忘不了张老师慈祥的面庞, 回想起每一个笑声; 忘不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回想起每一张笑脸; 有欢乐,也有泪水。
回想起每一段快乐; 聚,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 回想起每一段喜悦。
感情在无声中交流, 仿佛都闪烁着您的爱心, 友谊在默契中增长。 都蕴含着您的深情。
同学一同走过的岁月, 一份令人珍惜的友谊。 纯洁的幼年, 虽然我们马上就要分离, 犹如冬天的温暖和夏天的凉爽, 但师生之间的情谊地久天长. 总是您带给我舒心的微笑。
忘不了您:亲爱的老师。 5、六月 夏 银杏还是清脆的绿色 而心痛已经渐渐的弥漫开去 最后的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 考完最后一场式是和学业告别 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的告别 然后直到一个一个朋友离去的日期 开始一场场告别 告别朋友 告别同窗 告别三年已经习惯的许多生活 已经习惯了宿舍的生活 习惯了晚上的卧谈会 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一起收进来 偶尔逃课的时候会有人代答到 吃饭时尝两口别人的菜 几个人用同样的钥匙打开同一扇门 离别的日子越来 越近 学校周围的饭馆总是挤的满满的 所有的朋友在那里举杯为过去的日子和情感 为将来的分别和伤感 还记得入学第一天的我们的自我介绍吗 还记得我们的新生杯篮球赛吗 还记得保长的梦话 猪头的鼾声吗 还记得我们一起逛街 一起喝酒 一起聊天 一起抽烟 一起唱歌吗 那些荒堂的 搞笑的 忧郁的 飞扬的 愤怒的 喜悦的 无比快乐的时光一去不返 而那种放肆的幸福我想以后再也不会有拉 再也不会有龟头的烟 我会用心记住每一个人的样子 记住我们青春的容颜 因为那里有我最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怀念 再见了 宿舍的演员们 我们呆过的这个屋子即将成为我们的历史 而一切的回忆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成了脑海里泛黄的书签 下一站不知道还会是什么样的风景 突然想到了一首诗的开头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最后环视一下空荡的宿舍 对着空无一。
9.毕业论文《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及引导》
有专家预测:新世纪,我们正进入一个个性消费的时代。
而CMMS(新生代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5的调查也显示: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80后”一代的青年,是社会时尚经济的主流消费者,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有自己的见解和取舍,有自我化的价值观,追求个性彰显,与众不同,“我有我风格”,这些都导致了更加前卫、个性、新鲜的消费行为,于是个性化成为他们消费的必然选择,成为他们体现自身可区分可辨识的、独特的、个性DNA的方式。少数高收入青年,身着名牌服装,开着跑车,住着高级住宅,以此突出白领消费的个性化。
而大多数青年人受自身收入限制,并不能将高档名牌生活化,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消费的个性元素化。个性可以选择,更可以创造。
当大街上到处是千篇一律的面貌时,如何改变,如何在人群中凸现,成为思想活跃的青年人考虑的问题,于是“个性消费DIY”这个名称开始风靡。 他们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应潮而生的饰品制作店成为他们消费的首选去处。
自己挑选自己需要的原料,自行设计,然后用圆头钳等工具自己动手加工。最后交由店员做完结处理,一个个独一无二,极度带有自我特色的饰品、陶塑、小器具等等打上了“只属于我”的标记。
DVD,个人专辑也不再是明星们的专利,一个录音软件,一个麦克,一部电脑,加上自信的声音,在学习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后,就可以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专辑,最后,可以上传与网络,将此作为传播交流的媒介。投入消费的并不多,却使自身价值和个性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新的也好,旧的也好,只要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此外,个性创意写真,贴上闪片的眼睑,色彩混合的重妆,夸张的发型等等,都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个性消费风格,创造流行,将个性消费进行到底已经成为这代青年人不可避免的趋势。
娱乐消费 当代青年是青春、活力、时尚的,有着极大的求知欲和求新欲,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大多未完全步入社会,压力较小,时间也相对宽松,于是对各种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要比其他年龄层的群体旺盛,消费数额相当可观,尤其在经常性的日常娱乐消费及偶尔性的旅游消费方面,这种趋势有日渐加强的态势。 在经常性的日常娱乐消费方面,青年人群必将成为现实和未来的主流消费者,打台球、开party、进迪厅、影剧院、茶亭、泡吧等成为较普及、较大众化的方式。
除此以外,各种新颖、出奇、刺激和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年人,于是,蹦极、攀岩、滑翔、漂流、潜水、探险等等刺激性的活动,这代青年人往往是率先尝试的群体,成为都市生活娱乐消费的领导者,引领娱乐消费潮流。 在偶尔性的旅游消费方面,青年人群也是其中的消费主体。
新一代的生活消费观使他们将生活不单全部看作工作,懂得用偶尔出游来缓解压力,于是,选择向往的地方去探访,成为他们调解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大多选择节假日,“五一”与“十一”的黄金周更是出游的高峰。
同时,近年来盛行的自助旅游在青年群体中发展势头强劲,他们或是朋友结伴,或是通过网络上的交流平台,或是参加各种类似“自由人俱乐部”的户外自助旅行团队,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满足了他们“尝鲜”、“求新”、“探险”的消费心理,而且更能自主地安排游玩的日程表,符合他们期望中的完全自由化的生活方式。 可见,这一代青年人的娱乐消费选择范围并不局限于某几个方面,只要是符合他们个性要求、消费潮流、新兴时尚等特点,就必然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积极投身于这股娱乐消费热潮中,并成为其主流消费者。
潮流消费 当今的消费社会是一个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信息高度流通、各类时尚元素交织充斥、快速运转,突出潮流的经济社会。各种传统的和新兴的宣传媒体,各种视频的集中持续轰炸,不仅带来了感官上的直接刺激,更将所营造的“时下最流行消费理念”深植入心。
尤其是时刻关注最新鲜、最时尚、最前沿、最潮流的青年消费者,更是易受其影响,对原有消费观念产生了莫大的震撼,于是,他们在审视现有的生活时,发现其与期望中的流行、浪漫、自由、潇洒的元素相差甚远,便开始一批一批地投入到为这股新兴的消费潮流“添砖加瓦”的大军中,形象变得大于意义,并沉浸在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消费模式中。如近年来在青年中兴起的“韩流”,使得众多青年加入到追捧“韩潮”之中,他们穿着各种宽筒的、复古的、波希米亚风格的裤子,擦着浓重的眼影,拿着各式韩流时尚资讯杂志,津津乐道热播中的韩剧,甚至整容也成为一种潮流。
此外,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是科技上的突破,也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购物消费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这种新兴的、小范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快速便捷的方式尤其受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成为时下最具潮流的新生活思维模式。很多青年人说“如果一天不上网的话,心里就会感觉缺点什么似的”,Internet也是时下最流行元素的一手传播媒介,充满了各种另类、独具风格的潮流信息,也为青年人展现自我,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