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史记》可以参考的文献有哪些
不知道你要写的是哪个人物 所以参考书很难列 我是文献学的 把《史记》相关的几本必要的书列上
中华书局十卷本 1959年版
钱穆 《史记地名考》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史记索引》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
崔适的《史记探源》
还有几个有名的人的提到《史记》的书
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选自《观堂林集》中华书局 1959
高步瀛 《史记举要》
等等
不知道你写的哪个下层人物 最近读到《外戚世家》窦广国见窦太后的那一段感人 记得写上去啊
2.史记感想
◇ 从蔺相如看《史记》 ◇ 在二十四史中,《史记》堪称人物塑造方面的绝对翘楚,它为我们贡献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形象,屈原、荆轲、管仲、廉颇、刘邦、项羽、李广、东方朔,莫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蔺相如可以说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秦庭之上大义凛然,抗声喝斥秦王,最终完壁归赵;渑池之会不顾生死,迫使秦王击缶,保全赵国尊严;功成而不自傲,折节团结廉颇,促成将相和好。蔺相如才干超群,智勇兼备,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几乎达到了封建士大夫完美形象的极致。
司马迁之所以对蔺相如如此不吝赞美,不仅因为蔺相如在历史上确有功绩,更深刻的原因在于蔺相如这一形象与司马迁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的契合。 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属于统治阶级下层,这使得他对于那些出身平平而又有所作为的人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
司马迁曾自叹,其先代世为周代史官,父司马谈又任汉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但在统治者眼里和乐工伶人一样下贱,甚至为世俗人所轻视。然而史官非精通典章、天文、历算、史事者不能充任,在当时属于顶尖的高级知识分子,文化地位的超拔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必然在司马迁胸中燃起郁勃不平之气。
司马迁十岁即诵古文,二十岁起遍游天下,探幽访古,四十岁开始撰写《史记》,作为史官,终极意义的宏大与现实价值的微渺,必然带给司马迁深沉的文化思考和无尽的人生感喟。这是司马迁推崇那些出身低微而才能杰出、成就大业者的心理基础。
陈涉不过一佣耕之人,因揭竿大泽,首义反秦,即被司马迁列入《史记》中专记诸侯、王之事的?世家?,可谓推崇备至。 至于蔺相如,原是一寄食家臣,因和氏璧事件,主动请缨携璧赴秦。
秦是素无信义的无赖之国,惯会恃强凌弱,去和他们将道理、办交涉,无异于以羊投虎,恐怕赵国君臣都以为蔺相如保住人头就难保和氏璧。但蔺相如不仅完璧归赵,自己也安然无恙。
渑池之会,赵王不敢不赴秦王之约,行前连后事都安排好了,三十天不回,即着太子即位。 可见强秦之威,已经到了无人敢撄其锋的地步。
会盟之际,赵王被逼当众鼓瑟,大损赵国体面。在赵王都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的时候,又是蔺相如挺身而出,以命相胁,逼得秦王当众击缶,挽回了赵国尊严。
秦国的百万雄兵、不世声威,在蔺相如眼里简直如儿戏一般,不可一世的秦王,被蔺相如玩弄于股掌、呵斥如厮仆,蔺相如之大智大勇可谓冠绝当世。 对于这些出身庙堂之外的寒素之士,司马迁抱着赞赏、鼓励的态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史记》草创未竟,司马迁即在47岁时因李陵事直言获罪,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这种极端残酷而侮辱人格的刑罚对司马迁思想和肉体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对司马迁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出狱后,司马迁被任命为通常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这对他更是奇耻大辱。在拒辱而死和生以有为的艰难抉择中,司马迁最终认识到:要死有所值,为了这个大的目标,可以强忍其它方面的苦痛。
屈原自沉汨罗,司马迁尚垂涕惋惜;李广自刭沙场,司马迁则不置可否;项羽刎颈乌江,司马迁已颇有微词。 反观蔺相如,当于秦庭之上,持璧倚柱,怒发冲冠,甘愿就死而不以璧授秦;渑池之会,张目怒叱,大义凛然,欲以颈血溅秦王。
蔺相如之勇,说到底是置生死于度外。秦王之忍气吞声,或为贪图外物,或为顾念安危,总之是有所羁恋,遂以王侯之尊,俯首辞谢于前,忍辱击缶于后,何其可笑可叹。
。蔺相如可谓善死者,大义所在,不问生死。
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司马迁选择了忍辱以生,对蔺相如的视死如归,他同样是激赏的。当生时隐忍百端,当死时慷慨以赴,这正是司马迁生死观的两个方面。
除此之外,司马迁对蔺相如的高度赞美还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蔺相如出身于宦官门下,以世俗眼光而论,卑贱不过阉人,宦官家臣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
廉颇之所以对蔺相如官位高过自己不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蔺相如出身卑贱。司马迁怀不世之才,不幸身被腐刑,沦落宦者之位,与出身宦官门下的蔺相如恰好同病相怜。
司马迁笔下的蔺相如,敢于同当世最有权威的大人物对抗,以大智大勇慑服对手,凭一己之力保全赵国的镇国宝物和外交尊严,从布衣之民一跃而为上大夫、上卿。 面对廉颇的无理挑衅,蔺相如能泰然处之,以人格力量感化对方。
无论在智谋、勇气、道德上,蔺相如俨然成为天下第一人,什么秦王、赵王、廉颇,这些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当世英豪在他面前都显得那么卑下、虚弱、可笑。在潜意识里,司马迁是把蔺相如作为自己的理想化身来加以赞美、膜拜的,通过蔺相如这一形象的塑造,司马迁也完成了自己积郁的渲泻。
《史记》在后世获得了广泛称赞,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着眼于《史记》不囿于史实的单纯叙述,在文字背后还蕴涵着太史公的旷世悲愤。在完成对三千年历史的轮廓勾画和细部描绘后,太史公也超脱了个人命运与天道人伦的对抗,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大境界、大静穆。
《史记》成书不久,太史公悄然辞世,寿终天年抑或自行弃世,无从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太史公之死,不愧重。
3.《史记》目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三 殷本纪第三卷四 周本纪第四卷五 秦本纪第五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三 殷本纪第三卷四 周本纪第四卷五 秦本纪第五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卷。
4.史记的论文,6篇,字数不限,兄弟急需,多谢了
1、高祖论得天下
高祖论得天下:
萧何、张良、韩信
汉五年五月(应为公元前202年事)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他提出了汉初三杰的概念:萧何,韩信,张良。
5.史记论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是皇帝的近臣。友人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想到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感到很为难,没有回信。待任安触犯刑律下狱,被判处死刑,司马迁写了这封回信。直面自己的遭遇和经历,说明自己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是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司马迁没有选择去死,而是忍着众人的嘲笑和误解,接受屈辱的宫刑换取活命,赢得修史的时间,这才有流传至今的《史记》。
一个人的慷慨赴死,一时的意气可能更为干脆,但是司马迁对于自己的生、自己的死造成的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假如不受宫刑之辱,按罪服法,自己像一个蝼蚁般自生自灭,名节得不到承认,仍不免受到众人的嘲笑。更重要的是,还有自己和父辈的心愿未了,史书还没有完稿。两代人的未竟事业,终究还是要留下遗憾。
是忍着屈辱生,还是义无反顾死,司马迁是经过一番挣扎的,他把一个人的受辱,分成依次递进的几等,而宫刑处在最下等。但是,强和弱是形势所决定,勇敢和怯懦也是势位所造成。历史上一些有着曲折遭遇的名人,更证明了这一点。选择生并不代表自己怯懦,选择死并不表明自己勇敢。
司马迁选择了“生”,身心忍受着极大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他的寂寞,不可与人诉说,特别是对于不能理解的人,更无废话的必要。他唯有用事实说话,终于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忍着屈辱生存的心愿已了,而他的友人任安也走到了生死边缘。所以才有这一封对友人推心置腹的书信,坦诚心扉的字里行间,彰显了司马迁的伟大人格。
司马迁的信,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他从历史上得出结论。古人干一番事业,都有一定的艰苦付出,这才有流传到今天的一段很著名的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们的人生和作为,没有一个在平安、顺畅环境中的水到渠成,都要在逆境中发愤,坎坷是磨练一个人意志的试剑石。
一个人的大智慧,是能屈能伸,不逞匹夫之勇。想走的更远,要先退一步,什么也不要说,用行动、用成绩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和无怨无悔。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舍生取义”的迂回策略,泰山的死,鸿毛的轻,只是在情势所迫中的一念之间。司马迁的坚韧是能够选择之后,坚持的义无反顾。
此信是司马迁的绝笔,以后的历史再也见不到他的文字。他的卒年成了一个谜,受任安案的连累,受此封直抒胸臆的绝笔信影响也未可知,毕竟他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和朝廷。
值得欣慰的是,写此信的时候,《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已经完稿。司马迁可以无撼赴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6.史记 论文
我这里有篇原创的。
正好是我们前几天的考试题目。 史记,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反而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做了预言。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
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鲁迅先生誉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入木三分。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
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
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
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史记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 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
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
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
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
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
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
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
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
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
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
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
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
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
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
7.史记论文怎么写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 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 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 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 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 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 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 的范围。
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 证过程和结论。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 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 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 版物信息。 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 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
6、善于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 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史记毕业论文参考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