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势与政策论文一篇,题目“美元霸权是怎么形成的
二战后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关贸总协定》的签定,成立货币基金组织。
共同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开始崩溃。再然后,尼克松总统实施浮动汇率制,美元基本上代替黄金成为硬通货。
美元霸权形成。 因为是二战后,作为主战场的欧洲经济一落千丈,东亚的中国更是经历了百年的战火,紧急面临崩溃的局面。
相对于亚欧,远在北美的美国是唯一没有被战火波及本土的国家,又因为二战期间罗斯福实施新政,将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政府调控。所以美国的资本积累极其丰厚,常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所以战后,美国是世界上黄金储备最丰富的国家,银根也最稳定,美元也最有实力成为通用货币,当然,发展到现在,经济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主要方面一是本国银根不稳定,有大量的掌握在中国等大国手里。而是欧元的冲击,“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是全球个发达国家组成的正经联盟,拥有非常庞大的经济实力,是对美元冲击的主要力量。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也被简化的形容为增印钞票。通过增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以此来达到刺激经济,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
超量美元一旦经由货币当局创生出来,便不会凭空消失,而必然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按照参与广义生产过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将经济体系细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故一般货币至少有三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和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
另外,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能够很容易地流向国际市场。 由上观之,易知美元(包括其他能够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的三种流向及分别的影响。
第一,流向实体经济。这种情况下,货币参与真实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降低社会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并通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和货币幻觉,促进真实经济的增长。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货币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真实经济的发展。当超量货币流入实体经济时,居民消费价格(CPI)和GDP平减指数等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也即通货膨胀。
第二,流向虚拟经济。金融深化程度加强必然带来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提高。
目前,代表虚拟经济规模的全球金融资产名义价值与全球GDP早已相去甚远,仅金融衍生品一项即逾600万亿美元。较之流入实体经济,超发的货币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
当大量货币流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时,就会出现金融产品和资产品价格膨胀的情况。 第三,金融体系内部循环。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前景感到悲观,导致经济社会的信用创造机制萎缩,大量资金无法贷出,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极少,银行体系只得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较为明显。
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在极短的时间内倍增,但同时银行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也基本上等额增加,流通中的现金规模变动极小。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美国经济已连续5个季度复苏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2.美国的第二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多数舆论认为,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引发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搞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那么,美国新政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策,它的本质是怎样的?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
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
记者: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时间巧妙地安排在中期选举之时,其意图是希望政治经济兼修。它的如意算盘能够实现吗?
唐双宁:我看结果不那么乐观。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有可能引起三种后果:
一是损人利己。损人是肯定的。“量化宽松”表面上是美国“自扫门前雪”,本质却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市场,汇率波动加剧,冲击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搞乱国际金融秩序,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利己是愿望。前三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速分别为3.7%、1.7%、2%,趋于收窄;截至今年10月份,失业率连续18个月停留在10%左右,是26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消费信贷出现超过26个月的环比负(零)增长,消费者信心难以恢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寄希望量化宽松政策或许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和就业,奥巴马或可捞回一点政治主动,为此再次铤而走险。
二是损人不利己。量化宽松是一剂“猛药”,但未必是“良药”。美国现在的问题是,企业不愿借,银行不愿贷。美国消费不振、投资信心缺乏、失业高位徘徊的根本原因不在货币量的大小,而在于社会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恶化,金融秩序的基本面遭到破坏。不采取治本之策,仅靠货币数量推动可能只是政策上的一厢情愿或策略上的掩人耳目。正如弗里德曼比喻货币政策时所言,“你可以将马拉到河边,但不能逼着它喝水”。凯恩斯也说过:“你不能推动绳子(绳子是拉的)”,美国正是在用货币量这根绳子来“推动”复苏与就业,可谓舍本逐末,损了别人,未必利己。
三是损人害己。要进一步指出,从长远看量化宽松可能是饮鸩止渴,既损人又害己。“损人”有两方面,一是对经济复苏正常但通胀预期已经抬头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无异火上浇油;二是对试图邯郸学步的日本、英国等少数国家,将跟着别人吃错药。
而“害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过度负债,美联邦财政将难以为继;二是美元长期贬值,“货币领袖”地位的基础动摇;三是美国政府行不义之策久矣,必然饱尝“失道寡助”之苦!
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泥潭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后果?
唐双宁:之所以可能出现三种后果,盖缘于美国危机的深刻性和世界经济的二元性。仅就二元性而言,当今世界在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贸易平衡、资本流动等领域广泛存在,而当前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是复苏的二元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为两大阵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预期)压力。复苏的二元性可能使宽松政策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
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种二元性决定了美元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难以两全。美国本该履行双重责任,但却置他人于不顾,这既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更助长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国际金融文化。
在这种二元性背景下,量化宽松的三种后果实属必然,差别在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短期可能出现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则呈现“损人不利己”的困境,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的泥潭。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该作何反应呢?
唐双宁:综合起来,无外乎三条,一是合纵连横。紧密联系新兴经济体,求大同,存小异,捍卫共同利益;积极争取欧元区中间国家,加强政策协调,互助互利。二是积极抵御。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积极构筑“防火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掌握汇率主动权,调控好“双向波动”的时机、幅度和节奏。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3.如何解读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1、量化宽松有可能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这一点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大量的流动性释放,一方面会导致美国长期维持低利率,另一方面会导致美元贬值,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两者有可能大量热钱会进入中国谋取套利(利差套利和升值套利),大量外汇占款导致的强制性货币扩张,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推高物价和房价,重演2010至今的通胀。
3、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没有上限,美元的肆意贬值导致像中国这样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将白白蒙受储备损失。
PS:楼下回答得也很精彩,你将二者整合一下吧。
4.如何解读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1、量化宽松有可能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这一点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推动作用;2、大量的流动性释放,一方面会导致美国长期维持低利率,另一方面会导致美元贬值,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
这两者有可能大量热钱会进入中国谋取套利(利差套利和升值套利),大量外汇占款导致的强制性货币扩张,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经济过热,推高物价和房价,重演2010至今的通胀。3、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没有上限,美元的肆意贬值导致像中国这样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将白白蒙受储备损失。
PS:楼下回答得也很精彩,你将二者整合一下吧。
5.美国的第二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
多数舆论认为,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引发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搞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那么,美国新政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策,它的本质是怎样的?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
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 记者: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向全球注水,时间巧妙地安排在中期选举之时,其意图是希望政治经济兼修。它的如意算盘能够实现吗? 唐双宁:我看结果不那么乐观。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有可能引起三种后果: 一是损人利己。损人是肯定的。
“量化宽松”表面上是美国“自扫门前雪”,本质却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市场,汇率波动加剧,冲击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搞乱国际金融秩序,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利己是愿望。前三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速分别为3.7%、1.7%、2%,趋于收窄;截至今年10月份,失业率连续18个月停留在10%左右,是26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消费信贷出现超过26个月的环比负(零)增长,消费者信心难以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寄希望量化宽松政策或许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和就业,奥巴马或可捞回一点政治主动,为此再次铤而走险。 二是损人不利己。
量化宽松是一剂“猛药”,但未必是“良药”。美国现在的问题是,企业不愿借,银行不愿贷。
美国消费不振、投资信心缺乏、失业高位徘徊的根本原因不在货币量的大小,而在于社会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恶化,金融秩序的基本面遭到破坏。不采取治本之策,仅靠货币数量推动可能只是政策上的一厢情愿或策略上的掩人耳目。
正如弗里德曼比喻货币政策时所言,“你可以将马拉到河边,但不能逼着它喝水”。凯恩斯也说过:“你不能推动绳子(绳子是拉的)”,美国正是在用货币量这根绳子来“推动”复苏与就业,可谓舍本逐末,损了别人,未必利己。
三是损人害己。要进一步指出,从长远看量化宽松可能是饮鸩止渴,既损人又害己。
“损人”有两方面,一是对经济复苏正常但通胀预期已经抬头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无异火上浇油;二是对试图邯郸学步的日本、英国等少数国家,将跟着别人吃错药。 而“害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过度负债,美联邦财政将难以为继;二是美元长期贬值,“货币领袖”地位的基础动摇;三是美国政府行不义之策久矣,必然饱尝“失道寡助”之苦! 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泥潭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后果? 唐双宁:之所以可能出现三种后果,盖缘于美国危机的深刻性和世界经济的二元性。
仅就二元性而言,当今世界在经济发展水平、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贸易平衡、资本流动等领域广泛存在,而当前最主要的是两点。 一是复苏的二元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分化为两大阵营: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复苏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缩;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态势基本确立,面临通胀(预期)压力。复苏的二元性可能使宽松政策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后果。
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种二元性决定了美元的流动性与稳定性难以两全。
美国本该履行双重责任,但却置他人于不顾,这既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内在矛盾,更助长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国际金融文化。 在这种二元性背景下,量化宽松的三种后果实属必然,差别在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短期可能出现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则呈现“损人不利己”的困境,长期看,必陷入“损人害己”的泥潭。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该作何反应呢? 唐双宁:综合起来,无外乎三条,一是合纵连横。
紧密联系新兴经济体,求大同,存小异,捍卫共同利益;积极争取欧元区中间国家,加强政策协调,互助互利。二是积极抵御。
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积极构筑“防火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掌握汇率主动权,调控好“双向波动”的时机、幅度和节奏。三是完善自身。
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6.文育论文发表靠谱, 的美国经验》一文呼吁中国模仿美国启动量化宽
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Easing)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第三轮量化宽松还没出,市场一直在期待着。因为市场认为qe3推出是一个利好消息,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推高资产价格。
第一轮的效果主要是给市场注入流动性,拯救危机,是在雷曼倒闭后退出紧急救市的。第二轮的效果主要是刺激经济,增加流动性。
是10年11月4日宣布启动的。对于量化宽松政策,一直有争议。
量化宽松本质就是印钞票,美元是世界货币,印的钞票基本不在本国流通,不会造成本国通胀,却会给美元输入过造成通胀,推高资产价格,造成资产泡沫,短期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期却是一有害的。美元这种不负责的态度致使美元的地位不断下降。
7.美国的量化宽松问题有什么
目前来看,市场基本预计伯南克将维持现有政策。
从美联储官员近来的讲话来看,很少官员认为应当立即缩减QE,更多官员倾向观察2-3个月的经济数据之后再做决定。这也与伯南克之前在国会证词时所说的时间周期大致相符。
近期以来,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好坏兼有,就业市场复苏亦没有预期般的强劲。这可能使美联储转变口风,甚至要设法改变投资者预期,其将会淡化即将要退出量化宽松的决定。
从此前美联储官员等讲话上来理解,目前美联储面临著是否缩减QE规模的问题,也即逐步减少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量。另外,投资者需注意的是即使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只是意味著宽松步伐放缓。
大部分的资金回流美国将是美元上升利率就会随着美元上升利率开始上升,但这将是后话。
8.请介绍一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定义
量化宽松是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2]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有助降低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和降低银行同业隔夜利率,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
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刺激贷款
在部分准备制下,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其余的资金可作贷款之用。从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增加的存款,银行可通过借贷,再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供应,即存款倍数效应(deposit multiplication)。例如,假设存款准备金的要求是10%,量化宽松每创造$10,000,可产生的最终货币供应为$100,000。
量化宽松向本土银行同业市场提供充足流动资金,大大降低借贷成本,最终期望所有借款人都能受惠,以支持整体经济运作。一般来说,量化宽松可支持整体经济,并“有助纾缓或遏抑经济逆转的影响。”
虽然被形容为“开机印钞票”,但量化宽松通常只是调整电脑帐目。一个国家要实行量化宽松,必须对其货币有控制权;所以,举例,欧元区个别国家不能单方面推出量化宽松政策。
例子
当以减息来增加货币供应行不通的时候,央行便可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通常在利率接近零的时候出现。其中,日本银行于2000年代初期实行量化宽松以对付通缩。针对2007年开始的环球金融危机,美国联邦储备的伯南克以量化宽松手段应付。英国也同样以量化宽松作为金融政策以减低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11月美国也采用量化宽松措施以刺激本国经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美国量化宽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