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医结合论文咋写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
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
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
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
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
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
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
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
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
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
2.中西医结合专业怎么写论文啊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 关键字:患者 治疗 临床 结石 排石 疗效 积液 输尿管结石 黄芪 金琥 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疗效观察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教院云阳教学部中西医结合2005级 熊树林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8例,予以自拟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对照组74例,予以黄体酮、消炎痛、心痛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B超或X线腹痛部平片的变化,两组均以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6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痊愈率78.2%,有效率16.7%,总有效率94.9%;对照组痊愈49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痊愈率66.2%,有效率13.5%,总有效率79.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尿路结石 黄芪金琥排石汤 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笔者自1999年9月至2007年8月采用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取得满意疗效。
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治疗组共78例,均为门诊病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2年。
结石部位,肾结石48例(结石直径0.3~0.8cm),输尿管结石28例(结石纵径0.7~1.0cm,结石横径0.4~0.8cm),膀胱结石2例(结石直径0.7~1.0cm),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2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液25例。对照组74例,男54例,女20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8岁。
病程最短半天,最长3年。结石部位:肾结石47例(结石直径0.3~0.8cm),输尿管结石26例(结石纵径0.7~1.0cm,结石横径0.3~0.8cm),膀胱结石1例(结石直径0.9cm),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19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液21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或结石大小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 l 有腰痛、肾绞痛、血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或无以上临床表现; l 经影像学检查(B超、X线腹部平片)证实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l 除使用阿托品、山茛菪碱、黄酮类平滑肌解痉药外,未使用其他排石剂; l 患者肾功能良好,肾积液患者肾积液程度在中度以下者; l 排除结石横径>0.8cm,纵径>1.0cm,有证据表明为较长时间输尿管梗阻性肾病,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严重负氮平衡及精神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内服黄芪金琥排石汤处方黄芪60g核桃仁20g金钱草30g海金沙(包煎)30g鸡内金20g金砂牛(研末冲服)10g郁金15g琥珀(冲服)3g地龙15g牛膝20g木香(后下)5g ,加减:湿热蕴结加石苇15g黄柏10g;瘀血内阻加桃仁15g赤芍15g;肝郁气滞加香附15g;血尿者加小蓟15g白茅根15g;脾肾不足加党参20g杜仲20g补骨脂15g。每天一剂,用2500ml冷水浸泡15分钟,煎取药液1000ml,共煎2次,取药液2000ml,每天分4次口服。
2.2.对照组肌注黄体酮20mg,每天2次;消炎痛25~50mg,每天3次;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每天3次。 若疼痛严重时,两组病例均使用安热静2支肌注(年幼及年老体弱者酌减,安热静每支含安乃近0.25g、冬眠灵10mg)或者杜冷丁60mg肌注,山茛菪碱10~30mg,维生素K120~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合并感染者使用敏感抗生素,两组患者均以治疗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两个疗程之间停药3~5天。
两组患者每次用药后半小时均作跳跃及倒立运动15分钟左右。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l 痊愈: ⑴结石排出,并收集到结石标本,复查B超或X线腹部平片,结石阴影消失; ⑵虽未收集到结石标本,但在某次排尿过程中有明显的结石排出感,复查B超或X线腹部平片阴影消失; ⑶虽无明显结石排出感,但经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多次复查B超或X线腹部平片结石阴影消失。
l 有效: ⑴肾结石通过输尿管第一狭窄降入输尿管上段,或输尿管结石自上段降到下段或多发结石部分排出; ⑵结石虽无移动,但经治疗后患者肾积液明显减少,或连续X线腹部平片或B超观察,结石变小或结石出现裂解溶碎现象。 l 无效: /paper_a1gq5l/。
3.您写过的中医毕业论文,可以给我看看吗
额,兄弟。
不是我不给你,我也不知道,求人写的。刚刚查了一下,好像少好多。
我已经毕业4年了,论文也交4年了。这些不知道够不够。
也没段落了,你自己分一下吧!名字好像叫什么中医的哲学什么什么的中医的哲学方法论我们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中医用自己的哲学观念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就是中医的哲学方法论。西医用它自己的哲学观念来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
中医的哲学方法论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智慧;西医哲学方法论同样体现了西方人的智慧。今天我讲中医和西医两家的哲学方法论,目的是使大家明白这两个医的核心思想,它们各自有各自认识疾病的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你学医时可以相互借鉴,可以有选择地融合,提高自己的学业。不是学医的朋友,你对两个医有相当深度的了解,对你选择健康也是很有意义的。
西方医学的世界观是什么?医学的世界是生命世界。西医是怎样认识生命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西医的世界观。
认识生命的方法和改造生命的方法就是哲学方法论。西医怎样认识生命?西医从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
这可能要上溯到两千年以前,西方人的祖先在牧畜生活中,从解剖畜牲开始,在人体的解剖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西医在数百年以前就从解剖人体认识人的生命改造人的生命。
这就是西医的解剖学与外科技术的渊源。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显微技术出现,西医借助显微镜进入了人体的微观世界,从器官组织的分割到细胞与组成细胞的更细的物质。
为了进入人体生命的微观世界,必然用分割的方法。在人体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物质量变,直接表现看生命的常态与变态。
也就是有没有疾病,疾病的进退变化。西医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到人体生命微观世界,发现了物质的量变与人体生命疾病的有无进退,西医走向了成熟。
因为西医在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世界里,形成了完整的哲学方法。 在微观世界中对生命的物质量变取得的认识,建立了一套认识疾病的物质量化标准。
同时为西医的对抗方法提供了疾病的“靶的”。如血糖、血脂、蛋白、抗原体等等,都是为对抗方法提供的根据,尤其对致病菌与病毒,区分的非常精细。
到今天我们可以说西医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方法论:对抗哲学。用分割的方法认识生命中的量变、认识疾病,用对抗的方法改造生命。
这就是西医的哲学方法论。就是西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西医对人类的贡献。如果没有西医开拓生命微观世界这条路,到现在人类还处于生命微观世界中的盲者。
西医有没有不足之处呢?西医和中医一样都有不足之处,而且西医的不足之处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是必然的。西医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呢?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治疗无力。
这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呢?因为哲学方法论是在微观世界中去认识生命,所以必然要用分割的方法;看到的是物质的量变,物质量的变化只能为对抗方法提供靶的。至于生命过程,如人体的功能运动,人体的生存本能系统的活动,并不在微观世界,而在生命的宏观世界中。
在微观世界中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西医看不到生命的功能性运动与生存本能系统的活动。西医改造生命的对抗方法是以物质的量变为靶的,无法了解到物质的量变是人体功能改变的结果。
这是对人体功能性在认识上的不足,当然在治疗上只能是局限在与物质量变的对抗中。 药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与医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都源出于对抗疾病的微观认识与对抗治疗理念。
比如;高血压降压,高血脂降脂、高血糖降糖。
这种对抗治疗,即使把物质量变降低到正常值,然而病仍不会痊愈。
这是为什么呢?血中葡萄糖浓度增高,血中脂肪浓度增高。
等等物质的量变增高并不是疾病本身,导致这些变化的功能性活动的改变才是疾病的本质。
但微观世界中只能看到物质的量变,看不到功能活动疾病本质。而且,西医的分割方法,不是简单地用刀来解剖,而且用生物化学的分解方法来打开生命微观世界的。
要改造这个有病的生命世界,也只能用化学的方法合成对抗的物质,改变物质量度。结果是病不能治愈,年复一年吃化学药。
越吃药病越多,吃药也越多,药害日深,肝肾损害不可避免。诸如此类的化学药,能不吃吗?除非有病不治,只要治,化学药不能拒绝。
这是药源性疾病不可避免的原因。仍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心脑血管“搭桥”、“支架”这类手术,在有些人心中,认为是高科技的救命手术。
其实并非如此,心脑血管病不是卒然而来的,是从高血脂、高血压、血管脂肪性硬化而来。这期间有很长一段吃化学药的过程。
心脑血管病完全可以用传统医学治愈的。“搭桥”术留下一个大创伤;“介入”法要长期吃化学药加抗排异的药。
病人体质要大折扣了。至于其他的器质性病变的切除治疗,特别是扁桃体炎用切除,胆囊炎、或结石用切除,脾用切除~~~~造成医源性伤害。
这一切都是西医的不足之处。 中医不可能进入生命的微观世界。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呢?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这话有人反对。
说两千年前中医开始从经验医学走进了生命科学,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
4.中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中医毕业论文是由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本科、研究生)撰写,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方面。
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论文写作得以加工融合,而转化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习环节。 毕业论文要表明作者己经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从事中医药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这种论文涉及的课题难度并不太大,毕业论文与学位(士)论文不完全等同。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是学位申请者为了获得学位而撰写,用于答辩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考核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我国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课程成绩优良,学士学位论文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即可授予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界尚未设立独立的学士学位论文,一般认为,撰写学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 1)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具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对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体会)。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
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
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
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
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
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5.求一篇医学毕业论文6000字,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
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
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
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
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
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拟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
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
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开好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
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
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
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
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
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
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
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
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
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
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
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
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
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结好尾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
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
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
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
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语言形象畅达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
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中西医结合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