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射线检测毕业论文英文摘要
International pressure vessel welds for testing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non-destructive testing.Non-destructive testing is essential to an effective too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 a country's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s importance has been recognized. In November 1978 China established a nat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 NDT - NDT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Chapter.Commonly use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s: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RT), ultrasonic testing (UT), 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MT) and liquid penetrant testing (PT) of four. Other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s: eddy current testing (ET),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 (AT), thermal imaging / infrared (TIR), leak test (LT), AC fiel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CFMT), magnetic flux leakage testing (MFL), far-field test Detection methods (RFT) and so on.。
2.我的毕业设计是一片关于网络渗透技术的论文,求能人给点相关的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Web服务缓冲区溢出渗透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缓冲区溢出漏洞是安全漏洞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更为严重的是缓冲区溢出漏洞占了远程网络攻击的绝大多数,这种攻击可以使的一个匿名的Internet用户有机会获得一台主机的部分或全部的控制权。由于这类攻击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取得主机的控制权,所以它代表了一类极其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以缓冲区溢出作为一种渗透测试的手段是非常有意义的。
缓冲区溢出是渗透测试中的重要手段。现在大多数缓冲区溢出程序都是基于C/S架构的,所以其使用的便捷性受到一定限制。本课题采用现在最流行的B/S架构,并且最终实现了将缓冲区溢出作为Web服务来检测远程主机有无溢出漏洞并提醒用户尽快修补此漏洞的目的。本文深入介绍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以及三种常见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实例化地介绍了缓冲区溢出程序的执行流程;shellcode的编写技术;Java网络编程技术。
在对原理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给出了缓冲区溢出作为Web服务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以及Web服务的其他辅助功能块(网络安全新闻管理、网络安全论坛)的设计和实现。其中缓冲区溢出模块和监听模块采用JavaBean技术实现,其他部分均采用JSP技术加以实现。
总的来说,本渗透测试平台实现了缓冲区溢出的方便性和广范性以及安全性,并且可以加载任意的已经编译成可执行文件的溢出程序。比起传统的C/S架构下的测试平台前进了一大步。
关键字:渗透测试、缓冲区溢出、JSP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 绪论 5
1.1 课题背景 5
1.2渗透测试概述 5
1.2.1渗透测试的的专业性 6
1.2.2 渗透测试的三个阶段 6
1.3 论文安排 8
第二章 缓冲区溢出攻击技术 9
2.1 缓冲区溢出基本原理 9
2.2 常见的缓冲区溢出形式 11
2.2.1 栈溢出 11
2.2.2 堆溢出 12
2.2.3 格式化字符串溢出 13
2.3 缓冲区溢出执行流程 16
2.4 shellcode技术 19
2.4.1 shellcode的编写语言 19
2.4.2 shellcode本身代码的重定位 20
2.4.3 shellcode编码 21
第三章 Java网络编程技术介绍.23
3.1 JavaBean技术 23
3.1.1 JavaBean的概念 23
3.1.2 JavaBean的特性 23
3.1.3 JavaBean的属性23
3.1.4 JavaBean在JSP页面里的部署24
3.2 socket网络编程技术 .24
3.3 Java数据流 25
3.3.1 数据流的基本概念 25
3.3.2 数据流的分类介绍 25
第四章 缓冲区溢出渗透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7
4.1 测试平台框架设计27
4.1.1整体框架设计 27
4.1.2网络安全新闻发布模块设计 28
4.1.3网络安全论坛模块设计 29
4.1.4缓冲区溢出渗透测试模块设计 31
4.2 缓冲区溢出渗透测试编码实现 34
4.2.1缓冲区溢出漏洞选择 34
4.2.2溢出模块实现 34
4.2.3监听模块实现 34
4.2.4本地执行命令实现 36
4.2.5缓冲区溢出状态实现 39
第五章 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 42
5.1实验准备 42
5.2 SqlServer2000打sp3补丁前 43
5.2.1实验数据 43
5.3 SqlServer2000打sp3补丁后 45
5.3.1实验数据 45
结束语 47
参考文献 48
致 谢 49
3.求一篇3000字的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
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
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
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
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
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4.关于软件测试的毕业论文要怎么写
这个地址有很多软件测试相关文章,去看看有没有你要的
一些文章的标题等等:
性能测试工具在测试工作中的重要性 性能测试目前基本是靠工具实现的。 作者:性能测试人员发表于:2008-06-13 02:11:53 点击:7 评论:0 查阅全文。 项目开发中软件测试类型的分类 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进行测试有没有必要。 作者:项目经理发表于:2008-06-13 01:59:23 点击:2 评论:0 查阅全文。 如何建立软件测试管理体系 建立软件测试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软件测试在软件质量保证中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 作者:软件测试人员发表于:2008-06-11 23:45:38 点击:20 评论:0 查阅全文。 软件测试概述 软件危机曾经是软件界甚至整个计算机界最热门的话题,用软件测试去度过这场危机。。 作者:软件测试人员发表于:2008-06-11 23:23:25 点击:10 评论:0 查阅全文。 将软件测试的思想融入软件开发中 在软件开发中就开始渗透软件测试的重要性。 作者:软件测试工程师发表于:2008-06-11 23:17:33 点击:7 评论:0 查阅全文。 软件测试之压力测试实例 压力测试的概念,某公司压力测试的实例。 作者:软件测试工程师发表于:2008-06-11 23:10:57 点击:17 评论:0 查阅全文。 软件汉化测试与一般测试的异同 软件汉化时候的测试问题。 作者:软件测试人员发表于:2008-06-11 22:55:44 点击:8 评论:0 查阅全文。 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
参考资料:
5.求一篇于测控专业有关的学年论文~~~3000字
测控技术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实用控制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控制技术在走融合的道路,测控设备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快,技术更新日新月异。
电子和信息产业的高度繁荣和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根据目前测控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测控产品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工业测控设备维护、营销和具备智能化测控产品的初步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测控专业面对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测控技术毕业应具备精密仪器设计与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该专业既可以在科研单位进行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工程检测领域,计算机应用领域找到适合本专业个人发展空间。
关键词:测控;仪器;设计与制造;检测;应用 1、引言:本专业用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测控技术的作用 学习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知识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予和仪器应用能力设计与开发。
3、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知识与能力 (1)具有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
市场经济及企业等管理基础知识; (3)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 (4)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4、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上火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的测量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量要求使人类有了日这一开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时代。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兴学、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参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她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本专业最令人感兴趣的方向恐怕要数光盘生产了,很多同学认为这属于制造业,实际上由于对精度的严格要求,使她归于测控与仪器专业。
5、总结 从今天进入信息科技时代来看,仪器、仪表是实现信息的获取、持续、存贮和提示物质运动的必看工具,是当今普遍称之为时代标志的信息,科技的三大支柱的必要手段,也是新技术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测控技术与仪器》,百度百科 [2]《应用文范文》 这个符合吗?。
6.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多少合格
本科毕业论文的查重率一般是在20%以下,就是合格了。
那么什么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你大学几年里边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应用。首先老师会给你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有的包括毕业设计,有的包括毕业实验。
你如果选择毕业设计的话,就按照相应的课题去进行一个专业相关的设计。你如果是时毕业实验的话,你会根据一个实验的步骤去完成相应的实现,并且得到最终的结论。
那么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大段大段的抄袭文献里或者说是。在网上能够查到的任何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当你查重的时候会影响你本科毕业论文的复制比。
这样的话,他你的复制比如果高于20%,有的高校是高于30%。这样的话你的毕业论文是没有通过的,所以说在你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你要引用一些文献,而并不是照抄这些文献。
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你的复制比处在一个非常合理的范围内。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后你的文章是可以进行接受的。
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把本科毕业论文当做儿戏,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去进行。完成,然后,因为这是对你四年所有专业课程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你对自己一个综合能力的评价,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完成。
7.写一篇3千字左右的异常入侵检测方法的小论文
2: 入侵检测系统(IDS)概念 1980年,James P.Anderson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将入侵行为分为外部渗透、内部渗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1]。
即其之后,1986年Dorothy E.Denning提出实时异常检测的概念[2]并建立了第一个实时入侵检测模型,命名为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1990年,L.T.Heberlein等设计出监视网络数据流的入侵检测系统,NSM(Network Security Monitor)。自此之后,入侵检测系统才真正发展起来。
Anderson将入侵尝试或威胁定义为: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的企图。而入侵检测的定义为[4]:发现非授权使用计算机的个体(如“黑客”)或计算机系统的合法用户滥用其访问系统的权利以及企图实施上述行为的个体。
执行入侵检测任务的程序即是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也可以定义为:检测企图破坏计算机资源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用性的行为的软件。
入侵检测系统执行的主要任务包括[3]: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审计系统构造和弱点;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向相关人士报警;统计分析异常行为模式;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审计、跟踪管理操作系统,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入侵检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响应。
入侵检测的目的:(1)识别入侵者;(2)识别入侵行为;(3)检测和监视以实施的入侵行为;(4)为对抗入侵提供信息,阻止入侵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3: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的D.E.Denning于1986年首次提出一种入侵检测模型[2],该模型的检测方法就是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描述模型,并以此同当前用户活动的审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偏差,则表示有异常活动发生。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结合这两种方法的优点,人们设计出很多入侵检测的模型。
通用入侵检测构架(Common Intrusion Detection Framework简称CIDF)组织,试图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准化,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一般称为CIDF模型)。它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四个组件: 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 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 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 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 它将需要分析的数据通称为事件,事件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系统日志中的信息。
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其它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事件并产生分析结果。
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修改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通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4: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现有的IDS的分类,大都基于信息源和分析方法。为了体现对IDS从布局、采集、分析、响应等各个层次及系统性研究方面的问题,在这里采用五类标准:控制策略、同步技术、信息源、分析方法、响应方式。
按照控制策略分类 控制策略描述了IDS的各元素是如何控制的,以及IDS的输入和输出是如何管理的。按照控制策略IDS可以划分为,集中式IDS、部分分布式IDS和全部分布式IDS。
在集中式IDS中,一个中央节点控制系统中所有的监视、检测和报告。在部分分布式IDS中,监控和探测是由本地的一个控制点控制,层次似的将报告发向一个或多个中心站。
在全分布式IDS中,监控和探测是使用一种叫“代理”的方法,代理进行分析并做出响应决策。 按照同步技术分类 同步技术是指被监控的事件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在同一时间进行。
按照同步技术划分,IDS划分为间隔批任务处理型IDS和实时连续性IDS。在间隔批任务处理型IDS中,信息源是以文件的形式传给分析器,一次只处理特定时间段内产生的信息,并在入侵发生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
很多早期的基于主机的IDS都采用这种方案。在实时连续型IDS中,事件一发生,信息源就传给分析引擎,并且立刻得到处理和反映。
实时IDS是基于网络IDS首选的方案。 按照信息源分类 按照信息源分类是目前最通用的划分方法,它分为基于主机的IDS、基于网络的IDS和分布式IDS。
基于主机的IDS通过分析来自单个的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审计踪迹和系统日志来检测攻击。基于主机的IDS是在关键的网段或交换部位通过捕获并分析网络数据包来检测攻击。
分布式IDS,能够同时分析来自主机系统日志和网络数据流,系统由多个部件组成,采用分布式结构。 按照分析方法分类 按照分析方法IDS划分为滥用检测型IDS和异常检测型IDS。
滥用检测型的IDS中,首先建立一个对过去各种入侵方法和系统缺陷知识的数据库,当收集到的信息与库中的原型相符合时则报警。任何不符合特定条件的活动将会被认为合法,因此这样的系统虚警率很低。
异常检测型IDS是建立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即任何一种入侵行为都能由于其偏离正常或者所期望的系统和用户活动规律而被检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