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17、《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18、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19、《庄子》的神话意象
20、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比较
21、《史记》人物塑造论 22、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23、汉乐府与《诗经》中
弃妇形象比较
24、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25、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27、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28、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
29、三曹诗歌比较
30、论“正始诗风”与“建
安风骨”的关系 31、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
比较
32、南朝乐府特色及其成
因 33、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
系
34、《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35、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36、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37、论唐人的咏马诗
38、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山水、田园)
39、中唐山水田园诗(可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
40、李白诗与酒的关系 41、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42、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43、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性
44、唐宋咏物诗之比较(也可着眼于一个朝代,或者某一主题)
45、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46、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47、论李贺与李白诗歌想象艺术的异同
48、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2.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好写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37
、
《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38
、
《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39
、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40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41
、
《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42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43
、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4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
45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6
、
.
曹操与诗文革新
47
、
.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48
、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49
、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50
、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51
、
.
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52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53
、曹植诗风的衍变
5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5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56
、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5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58
、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59
、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60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61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62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63
、
.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64
、
.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65
、
.
谢灵运与山水诗
66
、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67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68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69
、论《子夜歌》
70
、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71
、
《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72
、
《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73
、
《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古代文学的论文题目有什么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4.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好写
-- [推荐]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论《诗经》的讽刺艺术 论《诗经》史诗的叙事艺术 论《诗经·国风》的借景抒情艺术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 论《诗经·国风》中的人物心理描写 论《诗经·国风》的含蓄美 论《诗经》的自然景物描写 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试论《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论《诗经》语言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论《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左传》与《国语》记言差异论 《左传》中的细节描写 论《左传》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影响 《战国策》说辞风格论 《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论《战国策》对后代的影响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 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谈《孟子》中的比喻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 从《孟子》看孟子的人格魅力 论《庄子》散文的诗意表达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论《庄子》的“三言” 论《庄子》散文的描写艺术 《庄子》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分类 《韩非子》散文寓言艺术浅探 《孟子》与《韩非子》寓言异同论 论屈原对楚巫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 论《离骚》中“求女”寓意 谈《离骚》表现心灵冲突的艺术 论《离骚》比兴的象征性 《离骚》政治理想与中原主流文化 论《九歌》中的神灵形象 论《九歌》的代拟艺术 论《九歌》中神人塑造艺术 论“楚辞”体与汉赋的关系 历代骚体诗通论 论汉初政论散文的基本特征 《谏逐客书》与《过秦论》之比较研究 试论《史记》的对照艺术 汉初三杰论 论司马相如赋 论汉赋的铺排特色 论汉赋对后代诗歌艺术的影响 东汉纪行赋的抒情艺术 魏晋抒情小赋研究 论魏晋赋对初唐诗歌的影响 汉乐府叙事诗研究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论汉乐府民歌的写实艺术 汉乐府中女性题材作品研究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论《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论曹操诗歌 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 论曹植的游仙诗 论曹植对“宓妃”形象的再创造及其意义 论“正始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关系 嵇康与阮籍诗歌风格比较 论正始诗歌与玄言诗关系 傅玄论 张华诗歌抒情性研究 潘尼《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 左思《娇女诗》与李商隐《骄儿诗》比较研究 陆机诗论与创作的关系 潘岳与陆机诗歌抒情方式的比较 郭璞《游仙诗》与东晋玄言诗之关系 南朝宫体诗与南朝乐府民歌的关系 萧绎宫体诗研究 《文选》战争诗研究 《玉台新咏》所选宫体诗研究 从《世说新语》看西晋文人的心态 东晋玄言诗的生成研究 萧纲文学集团的文学理论 陈代诗风的新变 简论齐梁诗风对花间词的影响 《文选》分类与萧统文学思想的关系 简论玄言诗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散文的艺术成就 陶谢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比较 南朝山水诗研究 南朝诗僧研究 论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 六朝写景书启的研究 论六朝骈文的抒情艺术 论六朝骈文对近体诗的影响 永明体研究 “竟陵八友”论 “庾信文章老更成”的综合考察 唐诗中咏西施的篇章论析 唐诗中咏昭君的篇章论析 唐诗中咏杨贵妃的篇章论析 论唐人的咏马诗 唐诗中“日”意象分析 唐诗中“云”意象分析 论唐人的咏云诗 论唐人的七夕诗 论唐人的登临诗 论唐人的登第诗、下第诗 论唐诗中咏中秋月的篇章 论唐人的牡丹诗 论唐人的咏雪诗 论沈佺期、宋之问的贬谪诗 论盛唐的五言绝句 王昌龄与李白七绝比较 李白五绝与七绝异同论 论李白的政治理想、政治活动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李白的古题乐府 论李白对鲍照的继承 论李白的代言体乐府诗 论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杜甫的组诗 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 论杜甫的绝句 论杜甫对韩孟诗派的影响 论杜甫对元白诗派的影响 论韩愈诗中的谐趣 论韩愈文中的谐趣 韩愈散文创作对诗歌的借鉴与吸收 论孟郊的苦吟诗风 柳宗元山水诗与谢灵运山水诗之比较 论柳宗文散文风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诗情诗境 论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 白居易《秦中吟》与《新乐府》比较谈 论白居易的闲适诗与陶诗的关系 论白居易闲适诗对后代的影响 论元稹、白居易的寓言诗 论“元轻白俗” 论李贺与李白想象艺术的异同 论李贺的影响 论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 温李新声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中晚唐池州诗人研究 唐代诗人与宣州 唐传奇对六朝小说与的因与革 论唐传奇中人与物的互变 论诗歌在唐传奇中的地位与作用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比较论 论唐传奇中的佛道思想 论唐传奇中的门第观念 论花间词的美学意义 花间词与宋词的雅化 论梅尧臣诗歌的“以俗为雅” 论王安石的绝句艺术 欧阳修散文研究 论柳永词中的夜 论柳永词语言的俗与雅 柳永词与宋词的雅俗之争 论柳永词在北宋的影响 论柳永词中的名利心 苏轼词与北宋词坛的本色之争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词在北宋的影响 论苏轼在岭南的诗歌创作 论苏轼在海南的诗歌创作 论苏轼的骚体诗 论苏轼的题跋 论苏轼的楼台亭阁记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创新 论宋人。
5.200分悬赏,求论文,题目 古代诗歌与建筑景观
我国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因此在我们对各朝代建筑史进行研究时,建筑实体本身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史书记载以及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描述.这中间既包括专门性的建筑论述如《考工记》,《营造法式》等,也包含对当时建筑艺术和成就进行描述记载的各种绘画,诗词,音乐作品等,艺术之间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艺术的相通性使我们得以在研究某个艺术门类的同时发掘其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内涵,提升我们的建筑审美情趣.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古诗词的分析来探讨其中所描述的建筑艺术意境以及建筑与诗词的关系.一,透过诗词读建筑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为了生存而发明工具,为了生活而创造艺术,艺术伴随人们改变自身栖居场所的过程而发展.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几乎个个都是全才:米开朗基罗既是建筑家,雕刻家,又是画家和诗人;达芬奇既擅长艺术,还精通科学……而在我国古代同样有许多身兼数职的才子,他们有的既是朝廷大臣,又同时是诗人,画家,建筑家,园林家,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明清的计成等等.这反映了文学艺术与建筑艺术的交叉与结合,于是在诗词园地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之花缤纷开放,撇去作品所涵1,庭院深深深几许—诗词中的建筑特色原词: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J坏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口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妹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姜姜千里.天涯情味.仗酒拔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雾.这首词给我们提供了武昌安远楼的各方面信息,同时通过艺术手法可以感受到词中所描写建筑的缥缈意境,从一个侧面展现安远楼在当时的功用效果,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感悟,注重人本思想的特色,与西方石头建筑的神本思想相去甚远.词前注解中说明了安远楼的建造年代为宋淳熙十三年丙午冬季(1186年),而前两句"月冷龙沙,尘清虎落"揭示了建筑的时代背景,即建筑是在局势较为安定的情况下兴建的(当时武昌为宋朝抗金的战略要地,"龙沙"指塞外,"虎落"指护城笆篱),因而给楼命名为"安远",这是道明楼名来历."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这三句话是由远及近地描述安远楼的外观和细节:先展现楼的整体气势为高高矗立的多层楼宇,这反映了宋代建筑中修筑高楼己盛行.接着描述建筑红漆栏干曲折环绕,琉璃檐牙向外伸张,说明了建筑的用材和色彩.接下来的"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可以判断"此地"便是黄鹤山,也就是著名的黄鹤楼所在地,这可以在后文的"叹芳草萎萎千里"得到确定,因为词的下闽大多化用了崔颖《黄鹤楼》诗意.最后一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霏"则是描写的安远楼周围景色,我们可以推测到安远楼在当时的武昌城与黄鹤楼一样是一个制高点,可以尽览周围一片雨后晴朗的暮色,这是在现在高楼林立的武昌所无法重现的景观了.102通过这首词,可以帮助我们重现已不存在的安远楼的建筑景观.2,雕栏玉砌应犹在—诗词中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建筑形式非亭台楼阁莫属,这一类建筑可居庙堂之高,如皇城之中的钟鼓楼;可处江湖之远,如送客千里的"长亭连短亭"……他们从兴建之初就被设定为某种意境,因此也最容易入诗.亭台楼阁往往唤起诗人们的不同感触,或坦荡或悲凄,或抒怀或流连,我们也得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古代建筑形式的特点: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说明当时建筑以两层为多,上到三层的除了塔以外还较少见,因此用了一个"更"字凸现建造于北周时期的鹤雀楼在当时能达到三层高的独特之处.而同时唐代诗人的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则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胜唐时期建筑己经能够建造的比较高的程度.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建筑史的时候体会到唐代楼阁建筑向高处发展的趋势与建造水平的进步.王夫之在他的《宋论》中提到,早在北宋初年一些官僚"建亭台,邀宾客,携属吏以登临玩赏,车骑喧闻,见于诗歌者不一",这种为吟诗赋词而兴建亭台的做法是诗词促进建筑发展的一个佐证,而登亭台楼阁以作词抒情遂成了宋代词人的一个传统,词人们塑造的各种意境因亭台楼阁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四时景物各异,以及登临时的心态各异而千差万别,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远境界,亦有"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感伤情怀,但都传达给后人一个信息,即亭台楼阁在当时被赋予的游憩功能以及其在景观设计中起到的造景作用是不可忽视而且非常成功的.这能帮助我们在做古典景观时通过理解诗词意境做出合乎情境的设计,而不是做出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假文物来.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苑羹V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
6.有关顾城诗歌的论文选题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
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 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
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
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
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
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
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
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
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
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
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
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 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
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
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
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
“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 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
“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
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
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7.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首先,秦代只有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好写。排除。
然后,如果你擅长写赏析类的可以考虑挑一篇赋或汉乐府。(横写)
或者集中剖析一个作者,如司马相如、晁错等。(纵写)
再者,你熟悉历史的话,可以写一下司马迁班固、以及汉代的政论文。(交织写)
具体选哪一点,你自己去看书,看对哪一篇、哪个作者、哪个故事感兴趣。
总之,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能力选择合适的题材,要写自己感兴趣的,能抒发不同见解的。
写作内容丰富的对象,如史记、乐府,一定要小口深挖,不能泛泛而谈。比如可以参考《左传》中重耳的人格发展分析。选取一个人物纵线解析。
相反,纵贯一个时代文学某一个特征的写法会显得的很大气。但是也是要选取一个切面。
记住,选个少见的素材让人有新颖感,但选题太偏会不容易收集到支持你论点的材料。不要怕一个选题被很多人写,只要你的观点独特,也可以写的很新颖。
另外,提醒一下,论文要想写的好需要有时间放,所以早点动笔,以便反复修改。
补充:如果我自己写,那就选择:论秦汉的讽谏艺术。总结几个特征,用屈宋做一下引,可纵贯李斯贾谊等政论到司马相如之大赋至新序说苑中的故事及仲长统之昌言等等。例证充足,脉络清晰。具体特征要搜一下,排除与之雷同的观点。
8.有关顾城诗歌的论文选题
——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 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顾城的诗并没有在题材的历史性、精神的原始性等方面做过追求,总是呈现童话般的纯净。
而在这纯净之中,同样具有民族性,这在思维方式上就体现为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 辩证思维的基本特点是:认为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中西方在辩证思维上也存在差异。西方辩证思维强调对立双方的斗争和排斥,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矛盾的解决方式。
而中国的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体认世界本身便是一和谐或和谐历程,其中所有事物之间的差异与冲突均无本体上的真实性。”⑾“看重对立双方的依存与调和,以动态平衡为目标”⑿。
因此更强调整体性,注重综合,轻视分析。 《杨树》是顾城八岁的诗作,其中就已透露出诗人的辩证思维:“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凡物必有消有长,失去一个方面,必在别的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往返循环、运动变化的观点有着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认识对诗人来说并不是经过分析得到的,而是形象地,在自然层面上的领悟。
到了《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诗人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立传达无可奈何的心情。
可以说这种辩证思维更具情感性,是在人生层面上的表现。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中的辩证思维则是哲理的,是辩证思维在社会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至于后期诗作中的《小说·X》:“地球是一滴蓝色的水/中间住着微弱的火焰”辩证思维又回归到自然原始层面上了。 虽然我们不能说辩证综合思维或是其他什么思维更能接近真理,但是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往往能使诗歌在情感的共鸣之外还具有哲理性的领悟,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没有理性作为深层意蕴的感性,将是单薄的。同时这种思维形式使诗浸染着民族的色彩,与遥远的古中国文明遥相呼应。
直觉体悟也是我国民族思维形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
⒀主张直觉地把握世界,而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世界。刘长林在《中国系统思维》中指出:“中国美学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论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寓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
这就启示我们,与其说直觉体悟是类比推理的广泛运用,勿宁说这是体认到自然与人之间存在“异质同构”关系的结果。顾城认为:“诗人在感知和表达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性逻辑、判断、分类、因果关系。
他在一瞬间就用电一样的本能完成了这种联系。”“诗人总是通过灵感——彻悟的方式去发现世界和人所未有的、新的、前所未知的联系。”
⒁并举了“太阳是甜的”这句诗的形成为例。诗人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些灯火/是孤独的/在夜里/什么也不说”(《有些灯火》)由灯火的孤独沉默体悟到人的孤独、人的不被理解的精神处境。“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从“你”、“我”、“云”之间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的转换,从而体悟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一层层拉开树枝/你看树站着睡觉”(《桥》)由树与桥的关系,体悟到人生态度的多元性。“人们拒绝了这种悲哀/向天空举起彩色的盾牌”(《雨》)由雨天打伞体悟到拒绝的姿态。
而雨——悲哀、伞——盾牌、举起——拒绝的对应呈现出复合跳跃的关系。 正如道家主张以“坐忘”来保持心境的纯静,从而直接与道契合。
当顾城进入“无我”状态,他与世界联系的最主要方式也就只剩直觉体悟了。而这种体悟就体现得更跳跃、更直接。
直觉体悟与辩证综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杨树》,在辩证综合的同时也是一种直觉体悟,在失去臂膀——睁开眼睛与物的消长规律之间无法用逻辑来分析,它是不可论证的,是顿悟。
同样,《远和近》在直觉体悟之中也充满辩证的色彩。“你”与“我”的空间距离是近的,心理距离却很远。
“你”与“云”的空间距离是远的,心理距离却很近。 谢冕称“新诗潮”中涌现的诗人为“崛起的一代”。
“崛起”正是因为有着坚实的土壤,这便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一种接纳与融合,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可以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但是他精神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永远不会被取代。
诗贵在创新,但没有基础,创新无从谈起;没有背景的创新只是一种标榜。顾城的诗正是在民族文化肥沃的土壤中开出的一朵朴素而美丽的小花。
他诗中的“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使他的诗具有孩童般的天真、纯净;而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又使诗挣脱权威话语,实现本质的回归;至于以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来观照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使诗在时空转换、意识流手法等外来的艺术手法之中发散着民族文化的浓郁芬芳。 转帖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关于古代诗歌的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