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弹簧圈的治疗资料与方法
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GDC远端为铂金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2.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图说之二:怎样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规过程如下: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引导管(粗导管),将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生长动脉瘤的脑动脉)内。将一根微导管(细导管,头端比缝纫线粗不了多少)经导引导管送入载瘤动脉,并将微导管头端小心送入动脉瘤腔内,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弹簧圈,利用弹簧圈的机械闭塞作用以及继发的血栓闭塞作用,将动脉瘤隔绝于载瘤动脉的血循环之外,从而达到防止动脉瘤再破裂的目的。
左图显示微导管在血管内走行的途径,从股动脉-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一直上行到颅内载瘤动脉内,并进入动脉瘤(蓝方框所示)。右上图显示经插入动脉瘤腔内的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送入弹簧圈;右下图显示动脉瘤被送入的弹簧圈完全栓塞,手术结束。
上述方式是动脉瘤介入栓塞最简单的术式,即单纯通过一根微导管送入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适用于窄颈动脉瘤
所谓窄颈动脉瘤指的是瘤蒂窄而瘤体胖大的动脉瘤,弹簧圈容易稳定于这种动脉瘤的瘤腔中,不容易溢出到载瘤动脉内。对于宽颈动脉瘤,即瘤蒂较宽的动脉瘤,则需要用一些辅助技术使弹簧圈停留于动脉瘤腔内,而不致于累及载瘤动脉。这些辅助技术包括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和双微导管技术。在以后的文章中会逐一论述。
3.弹簧圈的发展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和栓塞材料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多采用可脱性球囊,主要用于栓塞的一些无法手术夹闭的动脉瘤,球囊很难适应动脉瘤不规则的形状,有可能撑破动脉瘤,引起动脉瘤破裂。此后,弹簧圈用于动脉瘤栓塞,但其可靠性差,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意外栓塞。近年来,新型可脱弹簧圈的应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栓塞指征不断扩大,疗效明显提高。GDC诞生后,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认为是目前栓塞动脉瘤最佳材料。国外有报道90%的颅内动脉瘤可通过栓塞治疗。国内1998年引进该技术,现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越来越普遍。一般说来,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原则上GDC适用于一切插管可到位的囊性动脉瘤。尤其对破裂早期的动脉瘤,因病情重,手术困难者,GDC栓塞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4.弹簧圈的发展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和栓塞材料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多采用可脱性球囊,主要用于栓塞的一些无法手术夹闭的动脉瘤,球囊很难适应动脉瘤不规则的形状,有可能撑破动脉瘤,引起动脉瘤破裂。此后,弹簧圈用于动脉瘤栓塞,但其可靠性差,一旦推出微导管则不能回撤,易发生意外栓塞。近年来,新型可脱弹簧圈的应用,使动脉瘤栓塞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栓塞指征不断扩大,疗效明显提高。GDC诞生后,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认为是目前栓塞动脉瘤最佳材料。国外有报道90%的颅内动脉瘤可通过栓塞治疗。国内1998年引进该技术,现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越来越普遍。一般说来,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原则上GDC适用于一切插管可到位的囊性动脉瘤。尤其对破裂早期的动脉瘤,因病情重,手术困难者,GDC栓塞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5.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图说之四:什么是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适用于宽颈动脉瘤
有两种操作方式。
第一种是先骑跨动脉瘤开口放置支架,再通过支架网眼将微导管插入瘤腔内,送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最后撤出微导管。
第二种是先将微导管插入瘤腔内,再跨瘤开口放置支架,随后经微导管送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最后撤出微导管。
两种方式的最后结果都是要把支架终生留置于载瘤动脉内。支架就像窗棂一样将弹簧圈屏蔽在动脉瘤腔内,在闭塞动脉瘤的同时保障载瘤动脉的血流畅通。
6.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常用辅助技术有哪些
宽颈动脉瘤通常指的是体/颈比小于2的颅内动脉瘤,此类 动脉瘤被认为可能不宜血管内治疗,因为弹簧圈常在动脉瘤内不 能稳定停留,可能突入载瘤动脉内,动脉瘤的填塞率较低,栓塞 术后复发的机会较高,常常需要辅助技术。
(1)双微导管技术:即同时将2条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 同时输送2枚弹簧圈,使其互相缠绕,增加弹簧圈稳定性,避免 突入载瘤动脉。 双微导管技术常用于颈/体比介于1/1〜1/2的动 脉瘤,此类动脉瘤在栓塞时往往微弹簧圈可以在瘤内成篮,但又 担心在后续填塞弹簧圈时会使原有的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而致 手术失败。
双微导管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第一根微导管送入微弹 簧圈(通常是有三维形态的微弹簧圈)在动脉瘤内形成稳定停 留的框架,不解脱该弹簧圈,利用第二根微导管送入柔软的微弹 簧圈填塞动脉瘤腔,最终先后送入的微弹簧圈彼此缠结并在动脉 瘤内稳定填塞。 一般第一枚先选择有三维形态的微弹簧圈,使其 在动脉瘤内尽量良好成篮。
(2)瘤颈重塑技术:动脉瘤颈重塑技术是指采用不可脱球 囊导管暂时性地对动脉瘤颈塑形,放置每一枚弹簧圈之前充盈球 囊,手术结束时将球囊撤除;采用这种技术可以防止弹簧圈突入 载瘤动脉和弹簧圈逃逸;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同时减少复 发、提高远期治愈效果。 动脉瘤颈重塑技术可用于大多数宽/较 宽颈囊性动脉瘤,最好用于动脉瘤颈宽度小于动脉瘤直径的动脉 瘤,否则仍然有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的可能。
用球囊将动脉瘤颈 封闭后再放置弹簧圈,术中易导致动脉瘤破裂、术后弹簧圈弹力 释放造成移位等;同时由于术中球囊反复充泄,可以造成载瘤动 脉内斑块断裂、继发血栓形成甚至是动脉瘤破裂出血等缺点。 (3)支架辅助技术:即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覆盖瘤颈, 经支架网孔超选微导管或微导管预置于动脉瘤内,填塞动脉瘤。
支架辅助技术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或逃逸的并发症;取得 好的栓塞效果,使致密填塞的可能性增大,提高远期治愈效果; 使部分夹层、梭形动脉瘤的治疗变为可能;比暂时性辅助技术效 果更切实;支架血管内皮覆盖后可达到动脉重建的效果,甚至有 微小动脉瘤单纯放置支架治愈的报道。 支架辅助技术主要的缺点 是术中术后支架内可形成血栓,术前术后需抗血小板治疗,术中 需充分抗凝,远期还存在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
(4)其他:包括多微导管技术、支架内球囊技术(balloon- in-stent)及覆膜支架技术等对一些特殊的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 治疗是有帮助的。 目前应用的覆膜支架因柔顺性差只适用于海绵 窦段动脉瘤,相信随着柔顺性好的覆膜支架问世,更多的宽颈动 脉瘤甚至是窄颈的动脉瘤可通过覆膜支架治愈。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弹簧圈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