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论文2000字
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可想而知,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结合社会需求。
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敢于推销自己。
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就业压力较大。再次,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毕竟那时工作的基本筹码,是民生之本,不在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把握个人追求。在工作中他勤劳认干,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
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一切好像和预期的一样? 鉴于这样形势,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
因此深受老板赏识,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工程顺利竣工。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
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被推荐到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当前就业问题上,半年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做好职业规划。
张某,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 总之,同时还要面见各种各样的客户。
这无疑是个好的事情。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因此,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
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敢于推销自己,课程已经都结束了,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未能察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
在这方面他显得很困难,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最近几年,他以为这次会得到奖励。
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注重能力培养。小涛欣喜万分。
众所周知的、计算机等级证书。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公司的一员。
想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灵活的交际能力,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他凭借自己非凡的口才,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而他自己因为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之下不难发现,让他管理一项小工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想一想有多少我们熟悉的人。相互促进。
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领域的基本知识都一窍不通。 进入二十一世纪。
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可结果出人意料,需要就业的人数多。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
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出去找工作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因此造成事故,开始他来到一家合资建筑公司,那么还怎么去开展工作。 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来应聘的人很多,而是要管理大家充分的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他失败就失败在忽略了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日新月异。
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就业期望过高。首先,原因是施工工人偷工减料。
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其次。
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谁知再新的职位工作一段时间感到力不从心。
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每次工作都完成的很出色。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毕业也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一味的追求学习,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以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学好基础东西。
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上司看他办事能力很强。
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他被停职了,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2年后被升为部门经理。 小涛马上就大四的毕业了,虽然要求各种各样。
几天之后他接到通知去上司办公室。因为在他的大学生涯中认清就业形势,例如,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发展的前提,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面对的是。
2.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文
就业专家: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亟待修正 现在许多高校在大力提倡“先就业后择业”,从就业结果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值得商榷。
作为权威的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认为,“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一年内频繁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试错,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工作稳定性产生了质疑,最终导致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急速上扬。
大学生要及早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进行选择才是科学就业观。 在2009中国就业与职业规划论坛上,来自商丘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办副主任丁枫谈到,王一敏老师在演讲中指出,从职业规划角度讲,青年阶段最重要的发展课题是职业的选择,现在如果让其先就业有个饭碗,将个人的选择置后,如果目标和起点无法结合,就是浪费时间、精力和人生,也希望大学就业指导师对学生们的人生负责。
如今丁主任所在的学校每年毕业生4000多名,在校生高达18000人,就业压力十分巨大,依据王老师的观点,学校每年将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暂时不能就业,他们可能会在家无限期地待业,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向阳生涯高级专家王一敏指出,舒伯理论中提出职业生涯阶段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从成长期、探索期,再到确定期,维持期,然后再下降,涵概了五个阶段十一个发展内容,到了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一目了然。在青年阶段不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如果在上升时期随便找一个饭碗再考虑今后长远发展,很可能会导致选择不明智,甚至是浪费生命。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业和择业是不矛盾的。先择业就是规划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即今后到底想做什么方面的工作,想在哪个领域里长期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现在要如何迈开第一步。
有的人一下子定位很高,要当总统,当总裁,非要进微软,非要当财务总监。其实这是职业目标,但定位有些高了,高得脱离了实际,所以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其实很多职业目标可以从低位开始,等达成了后再调整步伐,将目标再拔高一些,踏踏实实地一个一个目标去实现,这样才是一个好的规划。 什么叫明智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切合实际的,遵守“妥协”原则。
妥协不是贬义词,是中性或是褒义词,关键是要看选择时妥协的结构。一个交大毕业生一进微软八千元月薪,他很满意,进去之后就不满意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总是在打杂,所以要找到百分之百满意的工作非常困难。
这时是不是可以想一下,进到这家企业失掉一些,得到多少。二八开也是优秀的,失掉三得到七也是优秀的,得和失在迈开第一步时是非常清晰的,得失是为了今后的目标。
这一步不一定要跨的非常高,其实是不矛盾的,当中有一个操作的流程。相成为MBA,第一步并不一定要到微软去,可以先到一个小企业小机构去,但需要做选择。
选择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大学生应该是先选择、后就业。 向阳生涯首席组织生涯管理专家马士斌认为,先择业后就业实际上不矛盾。
学生首先要树立规划的意识,包括要确立毕业后甚至是终生的目标。但当真的毕业后面临选择时可以妥协,退一步。
应该让学生树立起规划的意识,有了规划意识,哪怕眼前的选择不是通向目标的最佳路径,但是自己心中是有数的。而且现在社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可以有调整后再选择的机会。
所以,可以用职业生涯规划来指导大学生先就业。 人的职业生涯有规划可循,五个阶段是有时间、有规律的,可预测,可规划的。
所以,进行职业规划可以让人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命动,使自己处于主动掌握的地位中。无论当前有多么复杂的选择,澄清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明确职业定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硬道理。
参考资料:向阳生涯 职业规划。
3.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思考(论文)1000字左右 坐等,谢谢了
提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
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为此,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产生原因,对于大学生自身、高校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一个局部或者仅限于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2007年毕业生人数为495万,待业人数为144万;2008年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待业人数为160万左右。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左右,远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
而2009年毕业生人数达610万,加之历年累积,2009年加入就业大军的高校毕业生将会超过700万人。由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赋闲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积聚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对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大学生就业难,而且一年比一年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限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
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
不可否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绝不能因此把高校扩招错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试想,如果今天毕业的大学生当年不去上大学,是不是就不存在就业的问题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高校作为生产大学生的“工厂”,从根本上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大学就读,是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不是在制造就业问题。
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5%左右。这些统计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社会发展的合理需要,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这样,在看似“过剩”的假象下,大学生为何就业难?社会和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牵涉到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
由于我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我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
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
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据上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同。
无疑,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就业,而西部或农村地区几乎无人问津。这导致了在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想就业的地方不能就业,能就业的地方又不想就业,从而造成了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 3、高校扩招的影响。
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5年为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
而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2009年有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比上年增加1.77万人。
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则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主观原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4.大学生就业与法律的论文
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首要大事便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然而,由于目前存在着就业难的客观现实,某些用人单位动辄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甚至随心所欲———或者随意处置双方的法律关系,不是拒签劳动合同,就是在订立的合同条款上显失平等;或者不合理地加大工作指标、压低劳动报酬,甚至不给劳动者缴纳“四金”。因此,学习与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成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今后畅行职场的必修课。
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 我国《劳动法》和《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均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目前仍有某些用人单位逃避约束,以各种借口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对此,有关专家对劳动者提出两条建议:与其“任其宰割”,不如趁早远离这样的单位;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法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签约过程中具有知情权《条例》第八条规定:“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前,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情况,用人单位应当如实说明。”
知情权指劳动合同当事人了解有关信息的权利,通过当事人行使而实现。 换句话说,《条例》虽未规定当事人有义务主动告知对方每一个与工作有关的细节,但只要对方询问,就必须提供有关信息,而且,必须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以避免欺诈等情况的出现。
劳动合同必具七项条款《条例》第十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劳动合同期限;(二)工作内容;(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劳动报酬;(五)劳动纪律;(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专家建议,签订合同时,劳动者可参照单位和社会的平均标准或一般标准。
同时,国家对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时、劳动安全保护等所作规定,也可作为参照。另需指出的是,社会保险在我国属法定保险,因而未被列入必备条款。
用人单位不得收取定金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违反规定的,应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劳动者本人。
最低工资不包括四项内容 晨报记者在今年5月曾经报道,本市一些单位、企业每月支付员工600元工资,其中包含交通费、伙食费等所有费用。这些用人单位称,600元工资已高于上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535元,因此符合国家政策标准。
对此,本市劳动部门有关人士指出,最低工资不包括4项内容,即企业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加班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伙食补贴(饭贴)、上下班交通费补贴、住房补贴。用人单位所发工资数额是否符合最低工资标准,要看除去上述4项内容后是否低于535元,如果低于该标准,劳动者可拨打电话83666向劳动部门投诉。
超时工作与加班费据悉,某些民营企业尤其计件制单位,经常加大生产指标迫使劳动者工作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对此,《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如果“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超过36小时”。亦即说,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有权拒绝。
另外,如果劳动者同意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向其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劳动报酬(休息日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劳动报酬,法定休假日则须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劳动报酬)。 对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支付赔偿金。
非沪籍毕业生在沪就业也须办理“三金” 外地来沪就业的某高校毕业生应聘一家私营企业,但企业以该毕业生无上海户口而拒绝为其缴纳“三金”。 对此,有关人士指出,根据《上海市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有为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在职人员有为自身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义务;在职人员由所在企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和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对于没有上海户口的外地员工,可凭借人事局办理的居住证(居住年限标明一年或一年以上)要求企业帮助办理养老保险;没有居住证者可持外劳力就业证,办理外劳力综合保险。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均为公司承担养老保险22.5%、医疗保险12%、失业保险2%;个人承担养老保险7%、医疗保险2%和失业保险1%。
试用期不能单独约定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当事人为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而约定的特定期限,而现在有些单位却将试用期作为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一个手段。 《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试用期。
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的,不得设试用期;满六个月不满一年的,试。
5.以就业为话题作文(800字)
成才与就业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我认为,只有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培养三种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健康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
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 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二、要提升三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提升学习能力要做到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 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大学生只要不断挑战自我,尽自己所能,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就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投身建设社会的实践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6.急需结合实际谈大学生就业的论文要新颖的,大约三千字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文章摘要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经济学;社会学 一、经济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我国多位学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
这些研究有的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需求和供给以及大学生市场均衡问题;有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投资理论、产权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等进行研究;还有的延伸到发展经济学,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 (一)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
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 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丁元竹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就业三大问题之一,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 ;牛金虎认为现行大学生就业统计由于统计对象范围过宽、统计口径太窄、统计指标太粗,造成就业统计缩水,人为夸大了就业难度 。 (二)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
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 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从表象上看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但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 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三)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反映 根据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一个人想在逐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抢眼,只有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变弱的情况下,就业选择充当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市场选择机制是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工作层次两者相匹配,市场选择过程本身就带有求职者信号的人力资本存量。
杨伟国将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一般化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矩阵图”,表示大学选择就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所在地区的组合,认为大学生偏好于选择行政级别高和大城市的单位就业,原因之一就是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 (四)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 正如贝克尔指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
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就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他形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马扬和张玉璐认为,无论哪。
7.急需一篇“大学生就业法律常识方面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需要了解的法律常识 大学生就业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 一、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范围: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 (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
2、不适用劳动法的情形: 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公务员及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二、劳动法中的强行性规范 1、招用职工: (1)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禁止的行为:提供虚假用人信息;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人员;收取报名费、登记费、培训费、保证金、押金、集资款以及其他费用;质押劳动者身份证和物品;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和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2)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者报名登记之日起10日内确定是否录用,确定录用的应在10日内到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录用备案。 2、劳动合同: (1)用人单位自录用劳动者之日起必须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应依法履行、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临时工”、进城打工的农民以及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也应当与放长假的职工、请长病假的职工以及其他非在岗但仍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到期,应当依法续签或办理终止手续。
(2)试用期规定: 劳动合同期限 不得超过的试用期 6个月以下 半个月 6个月-1年以下 1个月 1年-2年以下 2个月 2年-3年以下 3个月 3年以上 6个月 (3)劳动合同必须经劳动争议仲裁部门鉴证。 3、集体合同: (1)企业不得拒绝职工提出的进行集体协商的要求; (2)参加集体协商的双方应向对方提供协商所需的有关情况和资料; (3)企业应当支付职工协商代表参加集体协商或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占用工作时间的相应工资; (4)不得违法解除职工协商代表的劳动合同。
4、工作时间: (1)标准工时:每日8小时,每周5天。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的,应向劳动保障部门履行审批手续。
(2)休息休假。 ①公休假日,每周2天;不能实行标准工时的用人单位,至少要保证劳动者每周休息1天。
②法定休假日:每年10天。 ③加班加点: 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每天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5、工资: (1)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工资,并按约定的日期支付。 (2)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区县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不包括的项目有:①加班加点工资;②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③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④用人单位通过贴补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人。 (3)加班加点的工资支付标准: ①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②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③法定休假日安排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4)用人单位可代扣工资的情形: ①个人所得税; ②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费用; ③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扶养费、赡养费、抚养费和损害赔偿等款项; ④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5)对扣除工资金额的限制: ①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可扣除工资用于赔偿,但每月扣除金额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余额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则应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标准的20%。 (6)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时,应首先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1)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2)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3)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4)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5)女职工生育应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6)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7)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8)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7、职业培训: (1)用人单位不得招用未经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人员。
(2)实行就业准人的职业,应当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8、社会保险: (1)缴费单位必须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必须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 (2)缴费单位不得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帐册、材料或者不设帐册,致使社会保。
8.论文《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这里有些/news/20091019192710.html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就业难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更加充分暴露。
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成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如何看待、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应当值得党和国家、政府的重视,也应需要整个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一些实际性、有待关注的具体问题。
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着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基本现实,剖析了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挖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以期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就业难 生活难 问题 对策 社会关注 人文关怀 一、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并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
这一热点和焦点性问题,不但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现状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思考和讨论。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杨在华教授曾在《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就提到:自从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以来,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弱势群体”予以界定。
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在高校中由于性别、经济贫困、生理残疾、心理障碍、竞争失败等原因而处于不利境地、并且出现了学习、生活、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残疾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容貌不佳的“丑生”等等均属于“弱势大学生群体”。
在“毕业即失业”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可谓形势异常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
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三、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对策 1、大学生自身问题 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其自身的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又有社会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所存在的问题”这样一个局面。 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
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其次大学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要有勇于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挖掘、开拓创业市场,转变“靠父母”、“靠国家”、“走公务员之路”的传统就业思想;要积极的打破思想束缚,给自己一腔激情。 2、企业存在的问题 自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
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