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FID技术毕业论文摘要翻译
In this paper, and designed a low cost, small, broadband, high-gain UHF RFID tag antenna, the first of the RFI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as reviewed, the system describes the basic RFID and working principle, classification The typical division of work and the frequency RFID applications, and determine the basic antenna forms.
Then,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icrostrip antenna design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ntenna coupling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tructure, determine the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antenna and the substrat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the low-frequency capacitance measurement method. Through computer simulation software IE3D antenna current, the antenna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attern of such antennas to achieve the most optimized to get good radiation performance of microstrip rectangular patch antenna. Actual production of the antenna and compares the measured and simulation results, rectangular microstrip patch antenna or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o meet the targets required to prove the theory of the antenna.
2.RFID技术的原理 要一篇论文 在线等
RFID是什么?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埃森哲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弗格森认为RFID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3.RFID技术及应用 开题报告
1.论题、背景、意义 论题:RFID技术及应用研究 背景: 2003年11月,全球零售巨头业沃尔玛公司要求其前100位供应商在2005年1月1日前实现商品快速自动识别即这些商品都要贴上RFID标签,而到2006年底,所有供应商都要采用RFID标签。
欧洲最大的超市麦德龙也跟着宣布类似的计划。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安排,我国推动“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领域全力起飞,科技部拨款1.28 亿元用于支持其研究应用,力争实现我国RFID领域技术突破与自主创新。
几乎是一夜之间,曾经感觉遥远而陌生的RFID技术开始风靡全球,成了物流行业中一个最热门的词。如果一个物流企业没有把RFID提上日程,仿佛这个企业就已经落伍了。
无线射频技术究竟能给物流行业带来什么?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意义: 本文以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为出发点,将该技术与统的条码识别作比较,总结出RFID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进而对于RFID技术在物流诸多环节如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再结合沃尔玛集团和麦德龙集团的案例,阐述RFID技术给物流行业带来的巨大效益。虽然RFID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但价格成本居高不下、标准多样不统一,成为制约RFID发展的主要瓶颈。
最后,提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2. 研究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高速正确的数据传输提供了条件,也为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机遇。
现代的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物流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里面,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
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引领下,RFID在物流的诸多环节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能有效解决供应链上各项业务运作数据的输入/输出、业务过程的控制与跟踪,减少出错率。如果每件商品都贴上了RFID标签,无需打开产品的外包装系统就可以对其成箱成包地进行识别,从而准确地随时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例如种类、生产商、生产时间、生产地点、商品颜色、商品尺寸等等。
RFID系统可以实现商品从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上架、最终销售,甚至退货处理等所有环节的实时监控,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自动化程度,而且可以大幅降低差错率,从而显著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由于RFID技术免除了跟踪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对物流管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势必成为21世纪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由此可见,RFID技术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物流方面。
在本课题之前,已有许多完备的理论。1. 徐济仁,陈家松,牛纪海在《射频识别技术及应用发展》中,详尽介绍了RFID技术的概念及其优于传统条码的特点。
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将代替条码成为主流的识别技术。 2.付俊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研究》中,主要介绍RFID技术在仓储环节的重要作用,强调仓储环节使用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3.杨松在《电子标签安全性不容忽视》中,主要介绍了目前制约RFID技术发展的一大问题--安全隐私问题,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3. 主要研究内容 在第一章RFID技术介绍中,主要介绍了RFID系统的组成及简单原理。
在第三章RFID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研究中,详细阐述了RFID技术在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重要作用。在第四章应用RFID成功的案例中,以沃尔玛集团和麦德龙集团为例,简述其应用该技术的过程及该技术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从其他学者、专家对这个问题的文献研究中总结出自己 的思路和观点。技术路线为:首先,明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即射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其次, 搜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总结提炼出中心内容。最后,提出自己的思路,规划论文框架。
5.研究计划 (一)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20日为开题准备阶段,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二)2011年3月21日——2011年4月20日,依据参考资料进行研究,完成论文初步框架,交送指导老师,接受中期检查; (三)2011年4月21日——2011年5月10日,为展开研究阶段,形成论文初稿,完成学院所要求的外文翻译工作; (四)2011年5月11日——2011年5月20日,对论文初稿进一步修改完善,完成论文终稿,交指导老师评审; (五)2011年5月21日——2011年5月27日,论文终稿的打印、装订,填写相关毕业设计表格,交由评阅老师评审,并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六)2011年5月28日,毕业论文答辩。
4.RFID技术的原理 要一篇论文 在线等
RFID是什么?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操作快捷方便。
埃森哲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弗格森认为RFID是一种突破性的技术:"第一,可以识别单个的非常具体的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第二,其采用无线电射频,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数据,而条形码必须靠激光来读取信息;第三,可以同时对多个物体进行识读,而条形码只能一个一个地读。此外,储存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5.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温控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明阳办公网
中国网络大学
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XXXXXXXX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6年05月15日
附表1XX学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系别:电气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本科|
选题名称: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题目领域类型:1.科学 技术 √ 2.生产 实践 □ 3.社会 经济 □ 4.其它 □|
选题理由:|当今社会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系统在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到工业冶炼,物质分离,环境检测,电力机房,冷冻库,粮仓,医疗卫生等方面,小到家庭冰箱,空调,电饭煲,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温度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指导教师意见:|该生的研究课题比较符合当前的实际,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 | 签名: | 年 月 日|
系领导小组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注:本表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填写。附表
6.我写论文关于RFID的
我过去和朋友主要在这个领域
基于RFID技术的运动计时与定位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系统构成。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部分包括:检测通道、RFID 数据库服务器 监拉终端读写器、传输模块、监控终端、数据库服务器和RFID标签;软件部分包括:后台数据库和应用软件
软件部分的设计
软件设计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知道系统的软件结构分为三大部分:赛前数据管理、赛间数据管理、赛后数据管理。
(1)赛前数据管理。比赛之前,在数据库系统中将参赛运动员相关数据与RFID电子标签自身唯一ID号绑定,并通过RFID读写器初始化RFID电子标签中的用户存储空间。
(2)赛间数据管理。比赛期间,当运动员通过部署在赛场不同位置的检测通道(由RFID读写器和RFID天线组成)时,检测通道向RFID电子标签的用户区域写入相关区域信息,并将相关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实时地传送到监控中心,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相关输出接口传送给裁判、救援或观众的信息屏上。
而关于你说的这个我推荐你看一本书
《Encyclopedia of RF and Microwave Engineering》
美国的,这当中应该有你所要从事儿大的方向的一个描述。
7.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原发布者:乳酸君2号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RFID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系部:管理工程系班级:物流06C2姓名:游娟娟学号:064621232指导教师:许斌目录1RFID概述1.1RFID的基本概念1.2RFID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1.2.1RFID的工作原理1.2.2RFID的系统结构1.3RFID技术的特点2RFID技术标准及优势分析2.1RFID技术的标准化现状2.1.1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化情况2.1.2RFID技术的中国标准化2.2制定符合我国RFID应用的标准的意义2.3RFID技术的技术与应用优势分析3RFID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及遇到的瓶颈与解决方案3.1RFID技术与现代智能化物流管理3.2RFID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3.3RFID技术在应用中遇到的瓶颈与解决措施4RFID的发展趋势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内容摘要:选择RFID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研究RFID技术原理、标准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探讨在我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特别是配送管理中的应用前景,指出物流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RFID技术,即无线射频技术。从最早的国防军事作战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其应用范围遍及制造、物流、医疗、运输、零售等行业。RFID技术被应用于门禁管制、防伪、偷窃、动物芯片、以
8.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温控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热电致冷器件特别适合于小热量和受空间限制的温控领域。改变加在器件上的直流电的极性即可变致冷为加热,而吸热或放热率则正比于所加直流电流的大小。Pe1tier 温控器的设定温度可以在一个较宽的范围内任意选择,可选择低于或高于环境温度。
在本系统中我们选用了天津蓝天高科电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半导体致冷器件 TES1-12739,其最大温差电压 14.7V,最大温差电流3.9A最大致冷功率33.7W。
1.5 其它部分
系统采用Samsung(三星)公司生产的真空荧光数码显示屏 VFD用来实时显示当前温度,以观察控制效果。键盘和串行通信接口用来设定控制温度和调整PID参数。系统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
2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开始工作时,首先由单片机控制软件发出温度读取指令,通过数字温度传感器 DS18B20 采样被控对象的当前温度值T1并送显示屏实时显示。然后,将该温度测量值与设定值T比较,其差值送 PID控制器。PID 控制器处理后输出一定数值的控制量,经DA 转换为模拟电压量,该电压信号再经大电流驱动电路,提高电流驱动能力后加载到半导体致冷器件上,对温控对象进行加热或制冷。加热或制冷取决于致冷器上所加电压的正负,若温控对象当前温度测量值与设定值差值为正,则输出负电压信号,致冷器上加载负电压温控对象温度降低;反之,致冷器上加载正向电压,温控对象温度升高。上述过程:温度采样-计算温差-PID调节-信号放大输出周而复始,最后将温控对象的温度控制在设定值附近上下波动,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波动幅度会逐渐减小到某一很小的量,直至达到控制要求。为了加快控制,在进入PID控制前加入了一段温差判断程序。当温度差值大于设定阈值Δt时,系统进行全功率加热或制冷,直到温差小于Δt才进入PID控制环节。图4为系统工作主程序的软件流程图.
3 结论
本文设计的基于单片机数字PID控制的精密温度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温度控制精度达到±0.1℃。经4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系统工作稳定,有效地降低了辐亮度标准探测器的温度系数,使辐亮度标准探测器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其高精度,为实现基于探测器的高精度辐射定标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创新点:在原来基于PC的PID温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单片机、数字式温传感器DS18B20和半导体致冷器组成的精密温度控制系统。该温控系统的应用为高精度光辐射测量仪器-辐亮度标准探测器的小型化、智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9.自动温控系统的毕业设计
用18B20来控制#include 5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摘要:目前,一个学习与应用单片机的高潮在全社会大规模地兴起。 学习单片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用80C51单片机自制了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及编程方法。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模/数转换器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成本低、应用面广等优点,可以说,智能控制与自动控制的核心就是单片机。 目前,一个学习与应用单片机的高潮在全社会大规模地兴起。学习单片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用80C51单片机自制了一个温度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及编程方法。 1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控制系统的要求,主要是保证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稳定性好,不振荡,对系统的快速性要求不高。以下简单分析了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过程及实现方法。 现场温度经温度传感器采样后变换为模拟电压信号,经低通滤波滤掉干扰信号后送放大器,信号放大后送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单片机,单片机根据输入的温度控制范围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设备完成温度的控制。本系统的测温范围为0℃~99℃,启动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后首先按下第一个按键开始最低温度的设置,这时数码管显示温度数值,每隔一秒温度数值增加一度,当满足用户温度设置最低值时再按一下第一个按键完成最低温度的设置,依次类推通过第二个按键完成最高温度的设置。 然后温度检测系统根据用户设定的温度范围完成一定范围的温度控制。2温度检测的设计系统测温采用AD590温度传感器,AD590是美国模拟器件公司生产的单片集成两端感温电流源。 它的主要特性如下:2.1流过器件的电流(mA)等于器件所处环境的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度数;即式中:Ir-流过器件(AD590)的电流,单位为mA;T-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2.2 AD590的测温范围为-55℃~+150℃;2.3 AD590的电源电压范围为4V~30V;2.4输出电阻为710MW;2.5精度高。 AD590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10倍,再送入模/数转换器ADC0804,转换后送单片机。根据AD590温度传感器特性以及放大10倍后的电压值与现场温度的比较发现,实际温度转换后送入单片机的值与按键输入数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值,模/数转换器送入单片机的数值是按键输入值得2.5倍。 由于单片机不能进行小数乘法运算,所以先对按键输入进行乘5,然后根据运算结果及程序状态字的状态再进行循环右移一位,如果溢出标志位为低电平时直接对累加器进行一次带进位循环右移,如果溢出标志位为高电平时,先对进位标准位CY位置为高电平,然后再进行一次带进位循环右移,通过上述操作使按键输入的温度值与模/数转换器送入单片机的温度值相统一。3结论给出了用单片机在0℃~99℃之间,通过用户设置温度上限、下限值来实现一定范围内温度的控制;给出了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连接电路以及软件程序,此系统温度控制只是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的一例,相信通过大家的聪明才智和努力,一定会使单片机的应用更加广泛化。 参考文献[1]李广弟,朱月秀,王秀山.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7.[2]万光毅,严义,邢春香.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4. 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博士硕士论文、期刊论文等)可以对你提供相关帮助,需要的话请加我,7 6 1 3 9 9 4 5 7(扣扣),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温控射频技术毕业论文10.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