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论文怎么写
先搞清楚什么是操作风险,影响操作风险的因素,再从实际出发,怎么来防范,就行了撒,
你再加点分嘛,我给你提供材料
操作风险分
一,人员因素(内部欺诈,失职违规,知识技能匮乏,核心雇员流失,违反用工法)
二,内部流程(财务会计错误,文件合同缺陷,产品设计缺陷,错误监控报告,结算支付错误,交易定价错误,
三,系统错误(内容不说了,这与管机房的有关)
四,外部事件,(外部欺诈,洗钱,监管规定,自然灾害,恐怖威胁,等0
根据自己的职务选几件,来加以控制撒,
加分的话,再给你讲几条控制方面的重点,
你这玩意太麻烦了,打老半天字了,哎,
主要业务控制
一,柜台业务,,,,,,,,
二,法人信贷业务
三,个人信贷业务
四,资金交易业务
五,代理业务,,,,等,详细的不写了自己想,打字太多了,
风险的缓释
一,连续营业方案,可以对,物资,电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受损或不可用的防范,
二,保险,可以对财产,营业中断,高级职员责任,错误与遗漏,未授权交易,等的防范和减少损失
三,业务外包,可以通过业务外包来转移操作风险,
不写了,你这分得的不值呀兄弟,呵呵,,
2.论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与防范”该怎么写
呵呵
1.首先找到新巴塞尔协议(第三版)里面有内部风险控制要求与计量方法(word版)
2.还有一本风险控制30国协议(机工版)里面对定性及控制点有论述
3.两本论文集南开出版的操作风险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4.免费的网络资源巴塞尔银行下属的风险控制委员会
收费的可以查EL
5.专家,呵呵这个在国内好像还没有吧,介绍一个克鲁兹Cruze你在做数学模型是多看看他的结论
6.操作风险的经典案例要算巴林银行那次,你如果不打算作数模(我也不建议,样本点太少),那就看一本叫“我是如何搞垮巴林银行的”的书,搞一搞案例研究吧
3.求论文: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以及评价方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 内容提要:“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提出了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要求,为探索降低操作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体形式以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对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防范对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也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04 年6 月 “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提出了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要求。
据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6期报道,我国从2000年到2004年共发生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银行业案件75起,其中人民银行6起,农业银行15起,建设银行17起,中国银行18起,其他金融机构10起,除涉案金额不祥的13起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4.15亿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也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2004 年6 月 “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提出了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要求。
据金融信息参考2005年第6期报道,我国从2000年到2004年共发生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银行业案件75起,其中人民银行6起,农业银行15起,建设银行17起,中国银行18起,其他金融机构10起,除涉案金额不祥的13起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高达24.15亿元。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具体形式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借鉴国外操作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组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控制失效或低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
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都在变革之中,由传统的组织结构及控制方式,向“公司化”的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转移,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发生失效或低效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就比较容易引起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种由组织机构及控制方式的作用或内在功能失效产生的内部操作风险,就是组织风险。 2、管理风险。
是指由于管理人员以及管理职能失效,产生操作风险,而使得实际管理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加强管理是控制操作风险的有力手段,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下降等,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或低效,从而引发操作风险的产生。
这种因管理人员以及职能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管理风险。 3、技术风险。
是指由于技术工艺、设备及手段等不完备或失效引发操作风险,从而使得技术控制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技术控制手段越来越先进,……以上这方面的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被称为技术风险。
4、人员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及外部相关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地作弊或责任心不强、判断失误等原因而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内部人员舞弊是由于员工素质低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原因造成的人为风险;外部人员舞弊是外部不法分子与内部人勾结、利用商业银行的缺陷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诈骗,以造成商业银行或他人资产损失的行为。 5、法律及制度风险。
是指由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商业银行制度缺陷,而造成商业银行及他人资产损失的现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在改制时期,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商业银行制度及业务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已经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还没有完全起作用。
因此,通过完善及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降低操作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运行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等因素,可以把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内部欺诈(Internal Fraud)行为。
…… 71起操作风险案件共产生经济损失295821万元,其中内部欺诈产生的经济损失高达199677.43万元,占全部损失金额的比例为67.50%。在国外,内部欺诈也是产生操作风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 2、外部欺诈(External Fraud)行为。是指商业银行外部的人员采用抢劫,伪造凭证或票据进行诈骗,开具空头支票或使用银行卡恶意透支,利用计算机盗取他人及银行货币资金,破坏金融行业计算机系用以及采用其他的违法手段使商业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行为。
…… 3、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Execution Delivery & Process Management)失误。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业务及管理人员由于。
4.求一篇:谈谈你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的论文,3000字以上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
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5.求一篇关于我国邮政储蓄银行操作风险的论文
年入170亿保全系统盈亏平衡,变身银行如何确保各方利益成关键 利益分割难以平衡 国家邮政局有关人士对是否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传言缄口不言。
29日下午,记者未能从国家邮政局获得权威信息;之后致电湖北邮政系统一位知情人士,他也表示,目前他们并未接到国家邮政局的任何文件,系统内也没有明确听到关于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消息。 不过,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单独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整个邮政系统都不希望看到。”
据他介绍,之所以风行上述说法,原因之一就是邮政储蓄收入已经成为邮政系统全部业务收入的重头戏。以武汉市为例,武汉邮政局下辖储汇、函件等6个专业局,去年储汇局的收入已占到整个邮政局业务收入的30%左右,名列第一。
放眼全国,邮政储蓄已成为邮政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将近170亿元的利润保证了整个邮政业务的基本盈亏平衡。 “事实上,由于邮政承担着全国普通服务的重任,靠邮储收入补贴整个邮政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但是,“近年来,邮政只享受存款利差而不承担贷款风险的营业模式开始受到非议”。 正在撰写“邮储改革”论文的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洪表示,“每年能给邮政系统带来上百亿元转存利润收入的邮政储蓄,牵动着邮政、央行、财政部、农村信用社等多方的利益纠葛。
正是利益分割的难以平衡,导致了邮储改革方案至今不能落定。” 湖北邮政储汇局试水 2月9日,为共同开发个人零售金融市场,武汉的两家金融机构——湖北省邮政储汇局与中信实业银行武汉分行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据了解,湖北省邮政储汇局与中信实业银行武汉分行合作协议的框架,涵盖各种个人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具有邮政储蓄存单和凭证式国债的客户,可以向中信实业银行通过质押获得贷款;中信实业银行则可充分利用邮政储汇局遍及城乡的网络优势,为更多的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湖北省邮政储汇局主要从事个人零售金融业务,其储蓄存款近年稳步增长,存款余额达到81亿元,成为该省内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信实业银行截至去年底存款余额达109亿元,在本地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 基于此,湖北省银监局的一位负责人认为,两家金融机构实现全面合作,这在湖北省还是首次。
有业内人士认为,类似的动作在全国来说也不多见,“事实上,它似乎在逐步印证此前外界关于邮政储蓄改革方案的说法。” 折衷方案日渐成形 在这个方案中,除了继续委托国家开发银行对部分资金进行运用以外,邮政储蓄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货币市场操作,购买货币市场的短期投资产品。
除了购买国债以及政策性金融债以外,该方案还将允许邮政储蓄购买国有大型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 “邮政储蓄接下来将具备证券投资功能,允许邮政储蓄资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可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等风险相对较低的证券投资产品,最终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的易宪容教授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利用邮政系统的网点将必须支付邮政系统一定的费用;同时,为了配合邮政储蓄改革,发改委方案提出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政策性邮政业务进行补贴。
显然,这个方案既解决了国家邮政总局担心这块肥肉将被吃掉而不愿意邮政储蓄银行独立的难题,又解决了邮政储蓄离开邮政网点支持将难以生存的困难。 根据上述方案,改制后的邮政储汇局业务范围将仅限于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向其它商业贷款机构提供协定贷款以及一些低风险投资项目。
这只是邮政储蓄改革的第一步。根据该方案,在实现了资金运用多元化后,邮政储蓄下一步将发展成独立的邮政储蓄银行。
采访过程中,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发改委的相关方案至今看似无声无息,实质上蕴藏着很强的爆发力。方案意在使得邮政储蓄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但如何实施却一直缺乏可行性方案。
去年9月,央行将邮储资金推向了市场,迫使邮储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为自己的新增存款寻找新出路。然而,这样的改革方案还是受到了多方诟病,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并不尽如人意。
据邮政系统内部人员透露,“这项改革让邮储业务损失了至少40%—45%。”因为尽管央行为邮储的资金出路提供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市场运作和商业银行大额协议存款”三个主要方向,但由于受到邮政储汇局程序烦琐、时间过长的运作程序限制,至今鲜见成功案例。
6.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其防范论文答辩,大家帮忙想想老师会问什么,
1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1.1 全程性。
经营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项目和各个业务环节中。不论是信贷、储蓄,还是投资,不论是票据交换,还是账务处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稍有不慎,风险就会由“造成损害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损害,甚至是严重的损害,如贷出的资金控制不好无法如期收回本息,储户挤提造成流动性风险,支付差错或收入假票、假币造成损失等。
即使是库存资金,也会因为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造成损失。对商业银行来说,没有风险的业务是不存在的,没有风险的资产也是不存在的。
1.2 不确定性或多变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根源与某种人为因素有关,从而决定了其经营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市场环境、企业行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商业银行出于竟争压力,也在不断开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这也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变化。
1.3 风险损失的突发性。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许多风险因素事先往往不易把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危害,令银行措手不及。
如由于储户的提款需求具有随机性,难于事先预测,特别是自有资金较少、吸纳存款数额和储户多的银行,一且因某种原因(如小道消息误导)使得同时提出提款要求的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银行正常的备用资金,就会使银行难以应付。再如信贷 客户不经银行同意将贷款用于风险很高的投机活动,贷款抵押物因火灾损失而产权所有人又未对其投保等,也会给商业银行造成突发性损害。
2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
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以下工作:①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
②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③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④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⑤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2.2 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2.2.1 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2.2 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定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
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
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2.2.3 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
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
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2.3 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3.1 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
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
7.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是怎样
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杨天玲 一、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内生性为主 从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来看,主要因内部因素而引发,如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善或失效;银行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因此操作风险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但是银行作为社会性企业或组织,其业务计划的完成还需要其他组织予以配合,其他组织同样也存在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如提供通讯线路租赁业务的电信公司技术故障而导致银行IT通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操作风险也具有一定的外生性。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是外生性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发生风险的因子主要是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外部因素。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履行合约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发生风险的因子主要是债务人的履约能力等外部因素,如借款企业遭受重大的资产损失而导致借款无法正常归还。 (二)涵盖全部业务 一个银行要使用人、流程和技术来实现业务计划,这些因素中的每一项都可能产生一些类型的失败,因此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
但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发生的环节仅限于与之相关的部分业务环节,如发放贷款、吸收存款;主要涵盖业务发展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后勤保障部门基本不涉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必须贯彻“三全”原则(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三)难以度量性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的是,影响操作风险的因素基本上在银行内部,并且风险因素与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大小之间不存在清晰的联系,通常操作风险以不经常发生的离散事件等形式出现。
虽然经过近几年对操作风险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历史数据的积累,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严重性(损失大小)计量还是主要依赖于业务管理者的经验来获得,因为发生较大损失的经验和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都是不足的,远没有产生一些标准的模型。 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量化技术目前基本成熟,基本采用数据模型进行风险的计量,如信用风险中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CreditMonitorTM(KMV模型)和CreditMetricsTM(信用计量模型)等;市场风险中广泛使用的缺口分析、外汇敞口分析。
8.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郭玉民兰圣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
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一)分类。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
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
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
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
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
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一)主观因素。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
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
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二)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
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
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
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
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一)培育风险理念。
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
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
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
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三)加强员工管理。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
9.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郭玉民 兰圣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
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一)分类。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
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
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
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
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
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一)主观因素。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
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
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二)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
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
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
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
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一)培育风险理念。
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
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
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
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三)加强员工管理。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
10.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请问该论
混业经营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普遍做法。
在混业经营制度下,较之于分业经营,商业银行可以实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西方各国金融业经营体制在20世纪普遍经历了“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体制的变革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金融理论界,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的理论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制度实践发展路径:混业-分业-分业的突破-混业经营的实践-海外混业经营试点的变迁来看,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实践操作中对商业银行许多混业经营的做法也是一种支持与推动的态度。
然而,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如何实现风险有效防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相关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缺朱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体制除了混业经营的共有风险,即道德风险、管理风险、传递风险外,法律风险与制度风险尤为明显。
对诸多风险下的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行分析,建立健全适合中国现实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法律体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正于缘此,全文的分析逻辑基础确立、分析框架选择和法律制度设计建构,都是在中国当下语境之中的。
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三章,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合理性进行分析。本章以混业经营内涵合理界定作为逻辑起点,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演变之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混业经营的优劣对比进行了辩证考量。
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对道德风险、管理风险、传递风险、法律风险与制度风险分别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本章提出在中国现实背景下的混业经营风险防范之合理性及其与法价值的同构。
第二章主要是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要对世界各国商业银行混业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有必要对各国不同的混业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本章首先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世界范围内三种混业经营模式,即以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英国为代表的银行母公司、非银行子公司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并且本章还对三种混业经营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各国混业经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范理论与制度实践之间的内在勾稽关系,为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模式采纳与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不仅如此,在本章第二节中,笔者还对世界主要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对混业经营风险防范国际法律规范做静态比较分析,并且对世界各国混业经营风险监管模式进行动态分析,在不同角度比较借鉴分析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制度理论借鉴的重要方面:即银行监管机构、资本充足性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为文章第三部分关于中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现状分析与制度重构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
本章对建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提出了制度构想。首先,笔者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认为法律体系不健全、产品创新与法律滞后矛盾突出以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自律法律的缺失是目前我国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最大缺陷。
以此为基础,本部分分综合分析、细化举措、微观设计三个部分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配套机制进行了论述。对混业经营风险的防范是全方位的,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也应树立起一个“网”的概念,即法律制度体系。
由此,塑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是我国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我们应完善混业经营立法,健全配套法规。就形塑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环境的细化举措而言,本部分从金融市场主体法律制度的协调与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法》的创制两个角度加以论述。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防范配套机制的微观设计部分,从强化信息披露机制、导入存款保险制度、优化“防火墙”制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几个方面予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虽然银行业混业经营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从法学的角度探讨混业经营的风险防范机制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笔者就此进行了一次或许不算成功,但却不乏勇气的探索。 关键字:混业经营,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商业银行 论文就是按着格式把你的东西填进去~~ 1。
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
关键词或主题词 5。论文正文 6。
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