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勒是怎样论述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的
(一)法律的内在道德:程序自然法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事业”,法有其道德性。法的道德性有两个方面,即“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法的外在道德即“实体自然法”,指法的实质目的或理想,如人类交往和合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抽象的正义等等。法的内在道德即“程序自然法”,是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和适用等程序上的原则或法治原则是使以规则管理人类行为的事业成为可能的道德,也就是法律能够成为法所绝对必需的前提条件。
富勒特别强调法律的内在道德,并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律法的内在道德包括八个要素(法治原则)1.一般性(普遍性)2.公布。3.非溯及既往。4.明确。5.不矛盾。6.可为人遵守 7.稳定性 8.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
(二)法律的外在道德:实体自然法
富勒指出,程序自然法不涉及法律规则的实体目标,而是有关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的方式,世便能够有效地达到它所要实现的目的。实体自然法则事关法律的实体目标,这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富勒将“实体自然法”归结为最基本的两条:一是保持人类目的的形成过程的健康性;二是保持人类交流渠道的开放性。在他看来,正是交流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法律的外在道德指通常意义上的道德,即由“正确”、“好坏”、“公平”、“正义” 等原则和观念组成的道德。
法律为什么既要有内在道德又要有外在道德呢?富勒解释说,法律的内在道德是中性的,具有内在道德的法律可以为不同的法律实体目标服务。比如,围绕避孕问题产生了有关的道德问题,显然合法性原则本身不能解决这一难题。法律制度可能保持其内在道德而不论其规则是禁止还是鼓励避孕,但任何实体目标的采纳都离不开法律的内在道德。在某些情况下,对避孕的法律禁止也会危害法律的内在道德。正如人们常常能看到的,如果禁止避孕的法律停留在纸上,并知道这难以执行,那么法律的内在道德就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法律的执行。由此可见,作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内在与外在缺一不可。按照富勒的说法,法律的外在道德与正义是一致的。
法律的外在道德作为法律制度争取的实体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种实体目标与广泛的社会问题有关。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分析了法律的外在道德与效率、正义和反种族歧视、人本身及其自由、经济资源的分配、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设计等之间的关系。正如富勒在谈到追求的道德时所说的,人们追求的至善生活是经过平衡的多元目标,因此,人们在制定至善的法律制度时所追求的实体目标也必然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综合概念。
综上所述,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主要围绕分析法律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及其区别而展开的,其中程序自然法的概念及其八条合法性原则是富勒的主要理论贡献。
2.管理学论文管理与道德
管理与道德关系密切。管理伦理这门学科兴起也有很长时间。你给的题目还是有些大。管理是什么管理。公共管理还是其他。相对来说研究公共管理的著作蛮多。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必然要体现“善”和“应当”的价值取向,公共管理行为必然是一种伦理行为;而普遍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的发生和发展,即公共管理与伦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1.现代市场经济伦理诉求呼唤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公共管理产生于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公民社会,市场经济的伦理诉求必然使公共管理具有一种伦理价值取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必然要协调由于利益分化和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紧张状态,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追求善性的伦理化要求和价值取向。
2.现代管理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促成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关注现实的人的需求满足和价值实现,必然需要协调各种各样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伦理作为维系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础,势必会在公共管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管理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促使以道德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形成,也即实现公共管理的伦理化。
3.社会秩序供给的合理化要求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公共管理在提供社会秩序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
化、客观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同时更应该关注社会秩序在维护善、公正、正当等伦理价值方面
的作用和意义。
4.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的管理思维范式转换体现了一种管理伦理化的趋势。现代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的确立,人本原则的形成,责任意识的增强等等都体现了现代公共管理的人性化趋势。这种人性化趋势加强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公共管理的伦理化:管理者的自身道德责任感的增强,公共权力受道德约束的增强,社会公正观念的增强。(参见韩升的《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介绍,具体可以万俊人的《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以及如韩升等人的论文。
当然你写行政管理与道德也未尝不可。
3.法与道德的相关论文
从“恶法亦法”看法律与道德 ——有感于哈特、富勒论战摘要: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命题向来无法被法律人所回避,耶林曾将其成为法理学中的好望角,是任何想要在法理学海洋中徜徉的人都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在对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不同学派,持不同立场。本文仅以哈特和富勒的论战为线索,概述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争议,采哈特“恶法亦法”的理论来进一步阐述法律与道德的矛盾联系,并分析了“恶法亦法”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法律的道德性 恶法亦法 一、哈-富论战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长达十几年的哈-富论战始于1957年哈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讲“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之分”,为法律实证主义辩护并对富勒等法学家对分析法学传统的批判进行回应。针对哈特的演讲,富勒撰写了《实证主义和对法律的忠诚——答哈特教授》,批判分析实证传统,主张法律与道德、实然法与应然法不可分离。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界分了两组道德,一组是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另一组是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富勒认为“内在道德是指是法律成为可能的道德,也即程序的法律性原则,违反了法律的内在道德的法律不仅仅是恶法,而且根本就不是法” 。
而内在道德对应的正是愿望的道德“善的生活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的力量的道德”而不是义务的道德。在富勒看来,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他分别从实然和应然的角度来论证法与道德分离的不可行性。
在实然方面,富勒指出许多法律规范本身就根植于社会道德,很难从中抽离,而且大多数法官会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补充解释适用法律。在应然层面,他分析了割裂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种种弊端,会给“法律就是法律”的形式主义留下可乘之机。
而哈特则在《实证主义和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一文中表明了他对混淆道德与法律的深深忧虑。他认为如果把道德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入法律之中,就会导致有人以违反道德原则为由不遵守法律,以致大大影响法律的权威和效力,从而破坏“对法律的忠诚”。
同时哈特还指出道德具有四个特征:第一,重要性。法律和道德相比,道德在这个社会中具有较高的重要性,法律规则与之相比则处于较低的地位。
第二,非有意改变性。哈特承认,从历史上看,法律的发展会导致道德观念的变化,但是,法律和道德的不同在于,法律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立法活动建立、改变和废除原有的法律,而“道德规则或原则却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改变和撤销”。
第三,道德罪过的故意性。哈特认为,道德的谴责可以因为“我无能为力”而得以豁免,就如果行为人采取了可以采取的所有办法,人们就不会刻意地批评他,但是在法律领域,情况就不是这样,“在所有的法律制度中,对这种免责的采纳在许多不同方面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法律的“严格责任”领域。
情况更是如此。第四,道德强制的形式。
哈特认为,道德强制和法律强制的形式是不同的,就道德强制而言,它“不是通过威胁或借助惧怕或利诱所施加”,它可能受到罪恶感、羞耻感或者良知的影响,而法律强制的典型形式是体罚或不幸后果的威胁 。 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波斯纳在《对道德理论与法律理论的质疑》一书中所评述“法律与道德的重叠程度是不同的”这一观点是中肯的。
也即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将之完完全全分离开来是不现实的。比如夫妻忠诚义务的入法。
然而,这只能说明一部分法律中体现着道德,并不意味着只有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才是法律,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就不是法律。由此,法律有了两种面貌:善法和恶法。
“善法是法”这一观点无论哈特还是富勒都同意,而“恶法是否是法”成了冲突的焦点。二、“恶法是不是法”的讨论关于“恶法是不是法”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
公元前399年,三个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犯下两条罪状:一、渎神;二、腐化和误导青年。当时雅典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和神事不同见解者,治罪惩罚。”
不论苏格拉底如何机智,雅典最后还是以281票对220票判他死罪无赦。临刑前,老朋友克力同借探望之机告诉苏格拉底,朋友们决定帮他越狱,而且一切已经安排妥当。
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认为雅典的法律不公正而且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就是愚腐,但仍然无法说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倒是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制裁难道就正当了?我们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经过与克力同一番“探讨”,苏格拉底最后从容赴死,选择用生命捍卫“恶法”。 引发关于“恶法是不是法”争议和反思的另一个案例就是曾经令所有法学家头痛的“告密者案件”。
1944年,联邦德国一位军官的妻子为了脱离其丈夫,向纳粹当局密告其夫曾发表诋毁希特勒和政治当局的言论。结果,根据1934年纳粹政权的一项法令,其夫被判处死刑。
1949年,这位妇女在联邦德国法院被指控犯有1871年《德国刑法典》规定的非法剥夺他人自由的罪行。这位妇女辩解说,她向当局告发其夫的行为是依法进行的,她并没有犯罪。
她的丈夫是根据当时的法令。
4.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
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 “信息至上”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 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
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
“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
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 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
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
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 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
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
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
5.求一篇3000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摘要: 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管理者为组织制订目标和利用组织的资源去实现这一目标。
国家和 企业都是组织,因而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处于中心和主流地位, 因而这一思想在为中国封建社会提供治理国家理论的同时, 也有可能为现代企业提供理念和 动力。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管理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远源流长, 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创造出来的属于 全人类的共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给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今,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仍在中国乃至世界继续发挥着重 要的影响和作用。
现代社会中的人并非机器,而是有意识、有感情和有社会关系的“人” 。每个人都有其特 殊的社会关系及以此为依托的复杂的人文背景, 科学管理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 它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人的心理观念、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呈现 出多元、多变的特点,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些因素构成了我国人文背 景的特异性, 这种特异性常常与科学管理制度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文化在我国各 个领域都存在着很大影响,研究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方面的影响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 ,如果用现代管理理论来诠 释,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 “格物——致 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
我国古代的儒学思想家认为,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 式和方法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乃至国家,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内地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奥、台及东南亚久负盛 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家族式企业, 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 化。
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获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 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 管理的根本任务是管理者为组织制订目标和利用组织的资源去实现这一目标。
国家和企 业都是组织,因而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处于中心和主流地位,因 而这一思想在为中国封建社会提供治理国家理论的同时, 也有可能为现代企业提供理念和动 力。
以下便是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首先,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他对自己应当有什么样的要求?应当树立什 么样的经营思想和理念?这是能否办好企业的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对人 (君子)的道德要求在这方面就很有参考价值。如办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为己"还是"利他"? 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去赚钱?办企业赚了钱干什么?如何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社会、自然的 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可以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得到启发,甚至找到答案。
这个问 题的解决, 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高企业家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和追求 的。 其次,战略决策作为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其重要性、方法虽然在现 代管理科学中已经有较多论述,但中国古代无论在治国或战争中的大量案例及其经验总结, 无疑对现代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它们能将将干巴巴的决策理论转变为丰 富多彩的管理实践, 为现代企业领导展开了一幅幅战略决策正确和错误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哲 理画图。
只要细细体味与思考,企业家将能从中获得很多灵感与启发,使自己的战略决策不 犯或少犯错误。 第三, 管理的另一重大问题是用人问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这方面也有着极为丰富的 理论和实践。
汉高祖刘邦在与大臣们议论他的成功之道时曾说:我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 不如张良,治理后方、不断向前方运送粮草不如萧何。他们三人都是人杰。
但我能使他们为 我所用,所以我成功了。他把自己的成功归之于用人,这是有道理的。
中国历来十分重视用 人问题,有许多成功经验。如用人要德才兼备、要用人所长、要用人不疑等等。
现代企业领 导要用好人,保证企业经营上的成功,可以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获得很多启示。 在谈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时, 必须讨论一下以前谈得很多的两部中 国名著:《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它们曾一度作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用于企业管理的 代表。
应该说,这两部名著对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有重要启发价值的。原因在于,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与战争有相似之处,"商战"这一名词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 点。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为了争夺市场,这与作战双方战斗是为了争夺土地是相似的。因此, 研究作战规律的《孙子兵法》与起"图解"《孙子兵法》作。
6.管理道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一)管理道德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分析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责任,此时,企业的管理道德就起作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就会影响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和态度。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与其管理道德紧密相连。一些中小企业在面对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获得暂时生存还是以质量上乘的产品在市场上为自己明确定位来发展壮大的选择时,管理道德将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二)企业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社会价值之导向之作用。企业外向道德与内含道德,都受到社会物质生活状况及其所决定的社会价值导,向所制约,社会舆论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对企业道德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倡导正确的价值观,是企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法。(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道德建设的最直接的途径。二者相互渗透、同步发展。企业价值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和核心,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必须加强企业道德建设,(3)加强制度管理,进行利益诱导,为克服企业道德中的软弱无力现象,必须将道德建设与严格管理相统一,注意运用利益诱导的杠杆,从物质利益的角度促进企业道德建设。必须强化激励机制,鼓励善的道德行为,使企业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4)领导以身作则。企业能否有生命力,最主要的力量有两种:道德本身的力量、领导者的人格力量。加强企业领导的道德建设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者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之能力;二,企业领导者要加强道德修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与自我提高,自觉进行道德实践;三,领导者要垂范道德规范。职工的自我教育,要运用集体力量让职工对道德行为互相仿效、感染和激励:互相监督和制约违反道德的行为
可以参考这个网站
7.需要论文一篇:围绕中国管理哲学关于管理主体的道德品格修养及其管
多年以来,西方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我国的管理学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热潮。
但是,尽管西方的管理思想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新的理念,但把它搬到中国企业界,就存在一个消化、适应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管理智慧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探讨中式管理之道,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学中的一门显学。葛荣晋教授的新著《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就是在这一领域所做的耕耘和探讨。
《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是葛荣晋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从体用结合的高度,走综合创新之路,按照“以我为主,合壁中西、会通古今,自成一家”的原则,来构建自己独有特色的中国管理学体系。
本书从理论上对中国式的管理哲学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在对中国与西方管理理论进行了充分的比较以后,作者指出,所谓管理学,也就是商道即人道的‘修己治人之学’,是一门大写的“人学”,本质即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这是中国管理学与西方管理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西方管理学偏重从管理程序和管理手段角度规定管理的本质,把企业员工当作“经济人”或“机器人”,而不强调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势必会造成对管理主体的忽视。中国哲学所谓“人”,是指有道德、有智慧、有理想的“全面人”。
所谓“以人为本”的“人学”,即是孔子说的“政者,正也”,把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终于“正人”的历程。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治人”之前首先要“修己”,只有把自己管理好,才能管好他人。
所谓“治人”,是指在“修己”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实施有效管理的问题。“修己”是体,即管理主体的道德品格修养,“治人”是用,即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是管理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要素。
也就是在这这一意义上,才把中国管理视为一门管理哲学。 在如何管理的问题上,作者把中国管理哲学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无为而治”,二是“有为而治”。
在“无为而治”模式中,包括了道家学派的“顺其自然”,儒家学派的“修德于己”,法家学派的“治吏不治民”和黄老学派的“治大不治小”。在“有为而治”模式中,则包含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的刚性管理,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兵”的智慧性管理。
这样简捷明晰的划分,高屋建瓴,精辟透彻,形象地勾勒出中国式管理哲学的体系框架。对于这两种模式,作者结合了大量历史典故和现代企业管理的案例,通过分别对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管理哲学的价值取向、内容特质、思维方式的系统分析,阐释了“无为而治”和“有为而治”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区别,揭示了儒道法兵各家的管理哲学思想运用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巨大现实价值。
如道家思想对企业家涵养的培育,儒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法家对企业制度建设的指导以及兵家谋略对商战中谋略的作用等,我们都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只有把这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构起系统的中国式管理哲学思想体系。
作者对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的管理思想所作的系统分析,是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从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出发,把哲学原典与现代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作者所言,本书采用的是现代经典诠释方法。
“……绝非是从古代中国哲学文献中寻章摘句,而是以自己多年的人生阅历去解读圣贤之书,以社会实践体悟和验证它的真理性,经过现代诠释,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这也就决定了该书有很多独到创新之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富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比如“有无相生”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有无相生”,是说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
作者指出,这一古老命题对于当代企业的创新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智慧如果运用于企业管理,“行使管理权于无形之中”,就是一种高超的管理艺术。
又如义利观是一对哲学范畴,古人、今人已经进行过充分的论述。孔子提出“义以为上”作为人的行为准则的唯一取舍标准。
这里所谓的“义”主要是从道德层次来说的,即赚钱 “不缺德”。作者根据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又阐发出新的内涵。
“义”不仅包括孔子所说的道德伦理,还应当包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意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注入法治观念,赚钱还要“不违法”,合法合理的赚取企业利润,这就为现代企业家指出了一条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对儒家管理思想本身的发展。
这部著作,不仅适合现代管理者和企业家阅读学习,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定能开卷有益,启迪心智。
8.求一篇关于职业道德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势蓝有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本文着重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等三个方面来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闻,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一、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个复杂而又协调的整体,各行各业与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行业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劳动态度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各行各业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建立起彼此协作和谐的关系,社会化大生产速度才能提高。 (二)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保证作用社会风尚的好坏.往往是通过各行各业的职业风气这一“窗口”表现出来。
各行各业的风气是职工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的总体现,而整个社会的社会风尚又是各行各业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的综合反映。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风尚好转、巩固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只要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并贯穿于行动之中.那么,工厂就有好厂风,商店就有好店风,医院就有好院风,学校就有好校风等等。行行都有了好风气,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优良风尚。
另外,从当前的社会情况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反腐倡廉的最有效办法,也是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让全国人民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每个行业从本行业做起.以形成各行各业处处讲职业道德、时时讲为人民服务的气候。
如果是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的社会风尚。 (三)对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起促进作用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工作技能,但能否尽职尽责关键在于他的职业道德修养程度。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从而自觉钻研业务改革创新、提高效率、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职业道德原则的具体化,是职业范围内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行为要求,它在职业活动中调整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一)、在岗爱岗敬业乐业在岗爱岗、敬业乐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忠实地履行岗位责任,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才可能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人们把这种道德现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称为敬业精神。从业人员不会天生就爱岗敬业,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总要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满意到满意,从不热爱到热爱,最后达到将自己的身心融人到职业活动中献身本职的境界的过程。
(二)、诚实守信平等竞争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遵守诺言。平等竞争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在市场面前一律平等,即面对同等的条件,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处于同一个竞争起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愈趋激烈,无论是从业人员自身,还是他所服务的部门,面对竞争,他们的行为不仅要符合法律,而且要符合职业道德,否则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就会导致市场活动的无序性,造成社会经济活动的混乱.危害性极大。 (三)、办事公道廉洁自律办事公道、廉洁自律指从业人员在行使职业职权时要公平公正、公私分明,约束好自己的行为。
这一道德要求就是提倡从业人员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克己奉公、不谋私利,自觉维护公众利益,抵制行业歪风,要“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特别是手中有一定权力的从业人员,如果能做到办事公道、廉洁自律,就不仅能够维护公众和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且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所谓顾全大局是指从业者在处理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部门内部领导之间和干群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应有全局观念,切忌只顾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单位、部门和地区的正当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团结协作是指从业人员之间以及单位之闻,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下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活动。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处理单位内部、单位与单位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不能以大局为重,搞好团结协作,对于促进企业进步、社会繁荣和实现个人。
9.毕业论文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
曾经在美国《读者文摘》中看到一篇题为《有德才能服人》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数位名人成功的范例,归纳起来,其寓意就是“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这一原则已被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所认同。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给人们的生命赋予方向、意义、内涵。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良知,使人明白道理,而不只是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对道德观念、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以及运用它去进行道德判断,它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自觉性。目前,中专学生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以“小太阳”自居;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尽人意的丑恶现象又不断向他们渗透,这些都容易在他们的心中形成金钱、权利至上,崇尚物质利益和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观念。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它在道德品质结构中起着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的倾向与愿望,当其得到肯定、积极的正面评价时,会更加激励他采取从前的行动;反之,如果在否定、消极的负面评价下,他的行为会受到抑制、削弱直至消失。当然,对于不正确的行为,我们给予否定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继续采取错误行为的强度,但是当一种正确的行为也得不到肯定评价时,便会产生负面效果。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作出选择的毅力和精神,它既表现出为实现道德行为的坚持不懈努力,也表现出经常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道德的动机。面对一些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会使从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感到迷惑茫然、百思不解。意志坚定的学生会勇敢面对、战胜这些、超越自我,意志动摇的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继而影响其道德行为,有些学生会随波逐流,渐渐把从前那些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符合道德标准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善恶的评价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真诚、呼唤美好,所以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道德行为的追求,但并非时时、事事都能如己所愿。一个人在他的道德情感中如果没有或少有理解、尊重与宽容,他会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其任意践踏。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份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它们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 论文网。要使学生具有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对正确道德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修养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晶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及道德评价能力的获得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纪律的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善恶评价。了解社会的好坏及美丑标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力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要记住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绝不是过去生活在单一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接触空间和活动范围。因此,应该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手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原本抽象、概括的原则及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这些原则、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一些典型事例,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这些事例作出判断的机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评价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管理道德毕业论文富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