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果树栽培论文要3000字+在线等
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浅谈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
到目前,我省果品生产在农业种植业中的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跃居第三位,已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顺利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省委、省政府对果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经认真调研并多方征求意见,提出我省果树发展战略及对策。
一 、国内外市场果品供求情况(一)总体概况全世界共有176个国家生产果品,主要有苹果、柑桔、葡萄 、香蕉等。1996年,世界果品总产量为4139亿公斤,其中落叶果树中的葡萄574亿公斤,苹果500亿公斤,梨130亿公斤,桃104亿公斤。
产量以亚洲最多,欧洲居第二位,大洋洲最少(见表1)。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巴西等20个国家(见表2)。
1998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已达545亿公斤,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世界果品的年进、出口贸易量约为400亿公斤,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主要有苹果、柑桔、香蕉、梨、葡萄等。
1998年我国的果品进口量略大于出口量,均为7亿多公斤(海关统计数),分别占世界果品出口、进口贸易量的3.6%。从流通情况看,发达国家果品流通主体明确、市场体系健全,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果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市场销售,一直到消费者食用均实现了恒温环境和气调贮藏,产业链延伸较长,产业化程度较高。
目前,这些国家有80%以上的果品靠此流通方式进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而发展中国家果品流通主体不太明确,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不高。
从消费情况看,1996年世界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已达70公斤,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一直保持在100公斤左右,多的在200公斤以上;发展中国家果品的消费水平较低,属季节性消费,人均果品年消费量在50公斤以下。我国人均果品年消费量约为45公斤。
鲜食果品在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加工产品在消费总量中也占一定位置。(二)市场对果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国外市场要求果品外观精美,果形端正,果实表面光洁,个头较大、整齐;着色品种上色均匀、全红;果品内在品质佳,果实固有风味浓郁、糖酸比适中,属无公害果品,无检疫对象,须进行采后商品化处理。
欧美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严格,不能带有活生物体,且按其提出的方案定园生产,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对果品质量要求不太严格,一般中档果也能接受;中东市场由于世界各地的果品都在向其涌入,对热带果品比较挑剔,对落叶果树中的梨、苹果等果品十分欢迎,但对其质量要求也较严格。另外,进入国际市场的果品要求包装精美,形式多样;包装器具大小适宜,耐贮运、不易变形,目前包装物正在向小型、透明化方向发展。
国内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大中城市的果品超市及高档宾馆、饭店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与出口果品基本相同,特别是一些名特果品、错季果品、时令果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不很严格。据调查,目前国内市场对精品果的需求约占15%,对中高档果的需求约占50%,对一般果品的需求约占35%。
(三)国内外市场预测目前,国内外果品的消费仍以苹果、梨、柑桔、香蕉等大宗果品为主,以特稀果品、时令果品和错季果品为辅,季产年销。总的特点是多需求、多层次、多样性。
国际市场上以欧洲、北美、大洋洲、日本及东南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这些地方的果品生产量也比较平稳;非洲、中东、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果品生产量较小,市场潜力较大。今后我国及我省果品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量的重点应是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亚、俄罗斯及蒙古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果品消费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按我国食物构成发展规划和平衡膳食标准年人均食用果品80公斤计算,尚有近一倍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农村果品市场潜力巨大,以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市场前景最为广阔。总体看,随着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的急剧增加,果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同时,消费者对果品的追求及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较大变化,已逐步形成求新、求异、求名的消费心理和少量多次的购果习惯。总的趋势是,对大宗果品的需求趋于平稳,销售价格稳中有降;一些名特优新果品、时令果品、错季果品和板栗、核桃、杏仁等干果,市场竞争力增强,销售价格上升或基本平稳,生产经营效益明显。
二、我省果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果品业现状建国以来,我省果树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六十年代中期,主要发展的是苹果、梨等;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以苹果、梨、桃、红枣、板栗等为主;第三次高潮是九十年代初期,果树生产得到全面发展,面积、产量、产值急剧增长(见图1、2)。到目前,全省果树面积已达1870万亩,其中结果树900多万亩,年产果品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
2.你好,我想请问一下,我要是写毕业论文或者办公是用ipad pro好一点
首先, Jamie Pham 提到,当他看到 iPad Pro 之后,他马上有了抛弃 iPad Air 的理由。虽然 iPad Air 是一款很优秀的平板电脑,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办公设备,主要原因是它没有多任务处理能力。
2.jpg
回归正题,那么用iPad Pro办公的好处是什么?第一就是便携性,12.9 英寸的 iPad Pro 与 9.7 英寸的iPad Pro相比,后者更受那些商务人士的青睐,他们普遍觉得, 12.9 英寸的 iPad Pro 再搭配一个键盘,那还不如继续携带 MacBook 实在,所以 9.7 英寸的 iPad Pro 的大小和性能都恰到好处,你甚至可以在床上一边处理下工作,然后一边看电影放松一下。
屏幕
很多分析师都称赞iPad Pro的屏幕表现出色。而从使用体验角度去考虑, iPad Pro 确实配得上这些赞誉,不过很显然苹果在改进屏幕方面依然还有进步的空间,对于经常要对着平板电脑办公的人来说,一块可以保护他们眼睛,更好的屏幕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多任务分屏功能等
这就是 iPad Pro 为什么受商务人士青睐最重要的原因,多任务分屏功能,视频画中画等,这些复杂而又强悍的功能让 iPad Pro 成为了一款生产力工具,这无疑给需要的人提供了足够的支援和帮助。
硬件
iPad Pro的扬声器表现同样是惊人的,而且它的相机功能同样齐全,用它来播放视频会议文件或者记录会议,它都完全可以胜任。
3.jpg
说完了优点,我们自然还要看看缺陷。
昂贵的价格
如果你要购买正牌的 iPad Pro 配件(这很理所当然),那么你还需要支付不菲的费用。不过唯一的好消息是,或许 iPad Pro 可以兼容 iPad Air 2 的一些配件,这也为我们节省了一点资金。
没有3D Touch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用不上这个功能,但是对于那些忙得焦头烂额的人来说,能方便一些,他们自然也想方便一些,可惜 iPad Pro 并没有让他们如愿。
没有文件系统
好吧,它毕竟不是 MacBook ,但是如果 iPad Pro 拥有文件系统,是否那些商务人士们会更加的欣喜若狂呢?答案其实很明显。
Jamie Pham 也指出,iPad Pro虽然很棒,不过利用 iPad Pro 开展工作,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有的消费者还是宁愿用 MacBook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苹果并不会那么轻易放弃iPad,而企业市场也是苹果重点关注的目标,在未来,苹果看起来会让 iPad Pro 继续商务化。
3.论文
全球化时代,不管一个企业的规模多么强大, 如果没有持续创新的产品技术以及迎合消费者的 营销理念、产业战略联盟等创新的商业模式,都不 可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和持续领先的市场地位。
目 前,苹果公司被誉为国际上创新最成功的企业之 一,波上顿咨询公司与《商业周刊》评选出了2006 年十大创新公司,“苹果”不出意料地成为No.1。 美国《福布斯》杂志与纽约的维瓦尔迪伙伴调查公 司合作,选出了过去4年全球20大高增长品牌, 其中居首位的也是苹果公司。
从20世纪70年代的苹果.II引发计算机的革 命,到现在iPod系列音乐播放器掀起数字音乐的风 潮,苹果公司以其领先市场的iPod系列便携式数字 音乐播放器和iTunes在线音乐商店引发了数字音 乐的舂莹命,其产品被世界范围内的用户认同。虽然 今天的苹果公司比较成功,其实苹果公司在发展过 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文通过分析苹果公司 的创业历程,深入剖析其创新的商业发展模式,从 中发现和总结对我国企业有启发的一些经验,为我 国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使用的桌面机。
计算机市场份额和强大的利润空 间,当时一些小型公司生产了价格在400美元左右 的微机系统,这类机器刚一推出就非常抢手。这意 味着,小型计算机,特别是个人电脑开始不断替代 大型机,这常发生在分布式网络上。
在1984年, 个人电脑开始赢得电脑市场上的更多份额的趋势 已经建立起来了。苹果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商业背景 下看到了商机,开始了创业历程。
2.创业乡争I巩1976年3月,沃兹尼克和乔布 兹合伙创建了苹果公司。在不少产业中,领先企业 通过成功利用建立在已有组织和技术能力基础上 的一系列累积技术创新来实现根本性技术常常是 由新进入产业中的企业所开创的。
苹果公司设计出 更高级的苹果.II型微型计算机。为了占有市场更大 份额,公司在市场销售渠道、资金和策略等方面采 取了有效的措施。
在市场方面,他们找到固定的公 司为苹果公司作广告,维持多年,且一直事后付款; 在资金方面,使用风险投资人的资金,大型金融企 业对新鲜技术的内在保守主义为小型创业企业开 辟了巨大的新机遇,这些企业开始之初就创造了新 的系统。而苹果公司正是在个人电脑领域给风险投 资机构信心。
4.毕业论文怎么写啊
二、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 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论文的写作同样有规律可循。
帮助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使学生克服对论文写作的畏难情绪,使得这项在学生眼中高不可攀、神秘艰辛的工作变得富有情趣和收获。 1.论文在写作之前要有一个积累知识和材料的过程 进行任何一项学术性的研究都必须要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上进行,不能凭空想象。
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说:“不读先王之书,不知学问之大也”。我们在选择论文的素材、组织论文的内容、确定论文的观点之前,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在对相关问题做了相对透彻的分析了解之后,自然会产生诸多的感慨和体会,这就是我们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契机。
因为学术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一样的,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人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同时前人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薄弱环节,我们总能在了解掌握前人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想对前人的思想观点进行完善补充,甚至是推倒重来,这就是我们论文写作的最初冲动。如果没有前人给我们打下充实的知识基础,我们将一事无成。
正如近代西方的一位伟大科学家所说的,“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那时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写作毕业论文时,不一定非要求你占有很多的资料,产生的观点一定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除了平时的学习积累外,起码应该先读几本书,进行一下论文检索,了解有关问题的一些最新研究动态,然后再动笔,这样才有东西可写,也有东西想写,写作效果会好得多。
有些同学要么觉得论文的写作高不可攀,不知从何处下笔,不知道写什么好;要么又觉得轻而易举,平时不怎么读书,不注意积累,临时看几本书,或书都不怎么看,在那搜肠刮肚,闭门造车,结果是写出来的文章或者只是一些感想心得,没有普遍意义,或者是将别人早已说过的观点当作自己的新发现,结果贻笑大方。 2.应了解和掌握相应的论文论证方法 对普通议论文的写作在中学和大学语文课程中都有讲授,但是学术论文尤其是法学论文的论证方法还是有它的特殊性,同时论述不同类型问题的论文有不同的论证方法。
比如侧重学理研究的论文多运用归纳法,即通过众多有说服力的实例、论据推导出主要的观点和结论。这种方法在论证时需要对所引用的实例和数据进行分析,要引经据典,寻找充分的理论、名家学说作依据,有时还要对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探讨;不但涉及中国的理论,还要有外国的理论,既有目前的理论观点有时还要展现古代近代现代法制发展的历史,有丰富的理论和史料作支撑,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学术上的价值。
这种论证方法多用在新思想、新观点的提出或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领域。如我国刑事诉讼法专家北京大学的陈瑞华教授在其《司法权的性质》一文中论证司法权的功能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司法权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为个人提供了一种表达冤情、诉诸法律的基本途径,使得那些为宪法所确立的公民权利能够得到现实的维护。”
为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我国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分析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四种司法裁判方式,即刑事审判、民事审判、行政审判以及违宪审查裁判,并对比了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司法制度中警察对公民实施逮捕、搜查等强制性行为的进行司法控制的程序性规定,使其论点变得充实有力。 而侧重实际问题研究的论文多用演绎法,即从大的、正确的前提出发来论证具体问题是否正确。
如对某条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或是对某个社会现象、具体法律个案的操作进行评价分析等,用这种方法进行论证应注重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法理解释和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践中去寻找依据,所引用的论据最终应以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或普遍被接受的法理为基准,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说服力。 3.应了解和掌握论文选题和表现方面的技巧 如何选择适当的论文标题,如何通过材料的堆砌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里面有一定的技巧,其中也有规律可循。
比如在选题方面,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其内容的表现与缩影,代表着论文的核心,整篇文章要围绕着标题展开论述,因此标题本身的选择首先必须简练凝重、含义深远,有标新立异的感觉,让人有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其次是论文题目不要太大,如果我们所选择的标题太大,那么需要围绕展开论述的范围就必须很大,这就使得文章的写作难度加大,要面面俱到,多方论证,容易受到作者知识面和相关素材的限制,很难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易使论文流于肤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题目,小文章”。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能清楚的表达你的思想观点并加以必要的证据支持即可,并不是非得长篇大论,小题目同样可以做成大文章。
题目小了,我们可以顺着这个问题深入下去进行研究,国际国内、过去现代,从不同的方面将文章的主题说深说透,加大文章的分量,效果同样很好。当然,对于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专项研究等大项目大制作,需要一个较大的标题,并配以博大精深的论证,但对于我们初习论文者来说,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始写作的时候,题目选小一点,较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