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评方面论文如何写
你好,我曾是环评工作者.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你可以从环评报告书的大纲下手,找一个当前比较热的环评话题,比如PX化工项目(或者圆明园环评事件),从该项目所在位置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入手,重点是如何选址的问题以及公众参与这一环节,把当前社会上褒贬不一的观点用数据分析出来.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上如何以人为本.中国环评都好这一口.关于这方面的环评报告书你可以到环评论坛上找到,最好多体现专业数据,相信对你有帮助.
最后,真诚的祝福你!
2.求一篇关于闽江河环保的小论文 600字左右
呼唤战略环评 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决策失误:环境损害遗患无穷 新中国成立以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环保界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决策失误。
由于诸多原因,上个世纪我国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时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决策可能产生环境后果,以致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 ——在“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垦田、围湖造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引发了水土流失、湖泊萎缩、草地沙化、洪水泛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资源开发政策,乱采乱挖之风到处蔓延,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80年代末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致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江南一些水乡出现了“家住江边买水喝”的尴尬……这些环境损害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帐: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退耕还牧、关闭小厂小矿等。以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十五小”为例,仅1996年一年就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有些地方到今天还关而不死,死而复燃。
历史教训说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时不考虑环境问题,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计划和规划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在日前举行的中加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呼吁:应在目前实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项目环评)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
战略环评: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 据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陈复介绍,战略环评是指对政策、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它是为了针对项目环评的缺陷而提出的。
项目环评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以来,在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显: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因此项目环评只能做修补性的努力;对单个项目的认可或否决,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而环境问题在人们着手制定政策、规划和计划时就已经潜在地产生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把环评应用扩展到规划层次;80年代初期,又将环评提高到政策层次。到80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
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指令》的形式,要求政府各部门在战略层次考虑环境因素,进行严格的环评,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评价局;在美国,环保、能源、住房与城市发展、交通及林业等部门都积极参与战略环评,20世纪80年代仅环保局平均每年完成约40项战略环评。我国应尽快实施战略环评我国的项目环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2000年环评执行率达到93.6%,在控制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心芳指出,现行的建设项目环评难以在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无法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累计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要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必须实行战略环评,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和环境破坏。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战略环评的探索。如天津市针对污水资源化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兰州市和济南市分别开展了西固区区域开发和舜耕社区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认为,战略环评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体现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将战略环评充分纳入到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尽可能在战略制定的早期阶段进行战略环评;充分考虑替代方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让公众广泛参与。 据悉,全国人大正在起草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战略环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争论的焦点。
“‘十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更加艰巨。”国家环保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认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实施战略环评是防止决策失误、把环保纳入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应该抛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进行战略环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后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3.关于环保的论文 急
不得不告你,这里的确很多:/data/huanbao/ 以下是一例: 呼唤战略环评 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 决策失误:环境损害遗患无穷 新中国成立以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环保界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决策失误。
由于诸多原因,上个世纪我国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时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决策可能产生环境后果,以致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 ——在“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垦田、围湖造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引发了水土流失、湖泊萎缩、草地沙化、洪水泛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资源开发政策,乱采乱挖之风到处蔓延,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80年代末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致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江南一些水乡出现了“家住江边买水喝”的尴尬…… 这些环境损害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帐: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退耕还牧、关闭小厂小矿等。以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十五小”为例,仅1996年一年就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有些地方到今天还关而不死,死而复燃。
历史教训说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时不考虑环境问题,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计划和规划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在日前举行的中加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呼吁:应在目前实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项目环评)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
战略环评: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 据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陈复介绍,战略环评是指对政策、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它是为了针对项目环评的缺陷而提出的。
项目环评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以来,在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显: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因此项目环评只能做修补性的努力;对单个项目的认可或否决,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而环境问题在人们着手制定政策、规划和计划时就已经潜在地产生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把环评应用扩展到规划层次;80年代初期,又将环评提高到政策层次。到80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
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指令》的形式,要求政府各部门在战略层次考虑环境因素,进行严格的环评,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评价局;在美国,环保、能源、住房与城市发展、交通及林业等部门都积极参与战略环评,20世纪80年代仅环保局平均每年完成约40项战略环评。 我国应尽快实施战略环评 我国的项目环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2000年环评执行率达到93.6%,在控制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心芳指出,现行的建设项目环评难以在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无法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累计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要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必须实行战略环评,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和环境破坏。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战略环评的探索。如天津市针对污水资源化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兰州市和济南市分别开展了西固区区域开发和舜耕社区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认为,战略环评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体现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将战略环评充分纳入到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尽可能在战略制定的早期阶段进行战略环评;充分考虑替代方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让公众广泛参与。 据悉,全国人大正在起草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战略环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争论的焦点。
“‘十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更加艰巨。”国家环保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认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实施战略环评是防止决策失误、把环保纳入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应该抛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进行战略环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后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找一篇关于对"环保"的论文1000字~~急需`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
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
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
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
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
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
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
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
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
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
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
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提高生产成本5%。
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
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
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
5.关于环保的论文
呼唤战略环评 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 决策失误:环境损害遗患无穷 新中国成立以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环保界的一位资深人士认为:决策失误。
由于诸多原因,上个世纪我国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时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决策可能产生环境后果,以致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 ——在“以粮为纲”的思想影响下,全国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垦田、围湖造田一浪高过一浪,结果引发了水土流失、湖泊萎缩、草地沙化、洪水泛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的资源开发政策,乱采乱挖之风到处蔓延,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80年代末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致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江南一些水乡出现了“家住江边买水喝”的尴尬…… 这些环境损害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帐: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退耕还牧、关闭小厂小矿等。以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十五小”为例,仅1996年一年就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有些地方到今天还关而不死,死而复燃。
历史教训说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时不考虑环境问题,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计划和规划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在日前举行的中加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一致呼吁:应在目前实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项目环评)的基础上,尽快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
战略环评: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 据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陈复介绍,战略环评是指对政策、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它是为了针对项目环评的缺陷而提出的。
项目环评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以来,在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显: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末端,因此项目环评只能做修补性的努力;对单个项目的认可或否决,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和布局。而环境问题在人们着手制定政策、规划和计划时就已经潜在地产生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把环评应用扩展到规划层次;80年代初期,又将环评提高到政策层次。到80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
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指令》的形式,要求政府各部门在战略层次考虑环境因素,进行严格的环评,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评价局;在美国,环保、能源、住房与城市发展、交通及林业等部门都积极参与战略环评,20世纪80年代仅环保局平均每年完成约40项战略环评。 我国应尽快实施战略环评 我国的项目环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2000年环评执行率达到93.6%,在控制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心芳指出,现行的建设项目环评难以在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无法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累计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要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必须实行战略环评,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和环境破坏。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战略环评的探索。如天津市针对污水资源化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兰州市和济南市分别开展了西固区区域开发和舜耕社区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认为,战略环评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体现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将战略环评充分纳入到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尽可能在战略制定的早期阶段进行战略环评;充分考虑替代方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让公众广泛参与。 据悉,全国人大正在起草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战略环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争论的焦点。
“‘十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更加艰巨。”国家环保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认为,“‘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实施战略环评是防止决策失误、把环保纳入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应该抛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进行战略环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后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6.环保小论文
必须实行战略环评,防止重大决策失误和环境破坏。
令人可喜的是,楼前楼后也都铺种了草坪,不如先从身边的“琐事”做起——人人都保护好了身边的环境,如果在决策时不考虑环境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向着现代文明又大大前进了的标识。物质文明程度提高了,精神文明程度也应有所提高才对,有些地方到今天还关而不死,死而复燃,才能避免今后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有人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值一提”的某些“琐碎”的陋习对环境的破坏,忽视了对身边环境的保护。
如今、正确的处理,并把评价结果应用于负有公共责任的决策中。据悉,全国人大正在起草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战略环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应在目前实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简称项目环评)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战略环评。
只有这样、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退田还湖、退耕还牧:预防环境破坏从决策开始据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陈复介绍,进行严格的环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规划和计划时就已经潜在地产生了,现行的建设项目环评难以在宏观决策中发挥作用,在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显、把环保纳入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应该抛弃狭隘的部门利益,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规划或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还愁整个的大环境治理不好吗、科学的不良习惯道声“拜拜”了。不少人确实如此,比如热心于主动清扫楼道维护环境卫生这类公益之事。
可也有的人大大咧咧地就将稠黄的浓痰随口吐在了人家辛辛苦苦完全是义务地清扫得干干净净的楼道内!一口痰危害有多大,无法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累计影响、间接影响和诱导影响。要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方针,全国性的毁林开荒、毁草垦田,实施战略环评是防止决策失误、系统的综合评价,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80年代末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2000年环评执行率达到93,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战略环评的探索,后事之师';80年代初期,又将环评提高到政策层次。
到80年代末,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可谓清新幽雅,公园似的:决策失误。由于诸多原因,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让公众广泛参与:对自己居住的地方、身边的环境都不知道保护,还能指望您在更大的范围内为环保做点儿什么吗?道理似乎无需多讲、计划和规划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环保总局监督司司长祝兴祥认为,“‘前世不忘?痰其实就是肺里的脓液,细菌就包藏在脓液中。当人们呼吸到不干净的东西时,这些东西在人体的呼吸道中经过特殊“处理”。
但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心芳指出:大 中 小]吐痰的危害说起“环保”二字。“‘十五’期间,人们大都会想到怎样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同时也是争论的焦点。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把环评应用扩展到规划层次,尽快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战略环评。
诸如此类的事看似“琐碎”,然而套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试问有上述陋习之诸君,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体现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大量咳嗽吐痰的人往往是身体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他们的痰液里存在着更多的致病物。
有时病人的痰液得不到有效,也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甚至因此而极有可能给您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疾病!几乎所有小区在开发规划之初就将绿化工作考虑在内了、土地沙漠化等等、关闭小厂小矿等,最后会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
所以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他们吐出的痰也是不干净的:陈怡可 [字体。历史教训说明,政策;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
项目环评自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实施以来。以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十五小”为例,仅1996年一年就关停了65000多家小企业:将战略环评充分纳入到战略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尽可能在战略制定的早期阶段进行战略环评;充分考虑替代方案。
如天津市针对污水资源化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兰州市和济南市分别开展了西固区区域开发和舜耕社区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认为,战略环评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致使包括“十五小”企业在内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城市蔓延到农村,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触目惊心,江南一些水乡出现了“家住江边买水喝”的尴尬……这些环境损害一经发生,要恢复和逆转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迫使我们不得不投巨资还历史欠帐:实施“三湖三河”等重点环境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与其将“环保”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上个世纪我国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时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决策可能产生环境后果,以致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