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一篇“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的论文
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务院批复8省市试点方案的要求,继续推进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同时再选择部分省市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
研究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运营办法,逐步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今年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学生、儿童等非从业城镇居民。
同时,继续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建设。 二是着力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完善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的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基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监管。
三是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
今年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将以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煤矿企业参保成果,继续做好制造业、商贸餐饮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力争到2007年底实现多数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劳动保障部门将抓紧研究制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以及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
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试点。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加强土地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时主要和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没有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原则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四是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同时,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
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深入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 五是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2.求"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为论文题目的论文
你好! 给你一篇作为参考。
1)农村生态和劳动力资源恶性循环 统计表明,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中,尽管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增加,但无论是增加绝对值,还是增加幅度,农村远低于城镇,直至出现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8年的2.51增长到2007年的3.33。2008年上半年,情况有所改变,但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有关,因而很难持续。
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会更大。 造成城乡差别扩大的原因很多,在我国,由于化学农业和杂交良种的推广,我国粮食产量打破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的减产僵局,实现连续4年增长。
尽管这些增加的产出有一部分来自额外土地的使用和杂交良种的推广,但多数来自化肥和农药的更大使用。以化肥为例,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球的1/4,但消耗的化肥却占全球化肥总使用量的1/3,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为400公斤,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
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固然推动了农业增产,但这些化肥和农药不仅可能会污染环境(如地下水),而且食品中的化学残余物还会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这与WTO环保标准相去甚远,从而自损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造成国家就业压力,并形成中国劳动力价格特别是农民工价格过于低廉的局面。
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环境保护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确保人类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发展,于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得到迅猛发展。有机农业是按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有许多问题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国际市场止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一倍以上。
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以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合理施用化肥的生产模式相比,产量至少降低30%。
据此有人断言,我国如果全部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按每年人均消耗粮食400公斤计算,将有2.9亿人没饭吃。因此,有机农业不能盲目在全国推广。
事实上这里有个误区,由无机农业过渡到有机农业开始难免出现单产下降,但经过土质的调整和劳力智力的投入,可以迅速恢复到原有水平,而对于原来并没有采用无机农业的土壤来说不存在产量下降的问题。 (2)历史欠账太多 三农承担着向全国提供充足农产品的重任。
统计表明,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中,尽管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在增加,但无论是增加绝对值,还是增加幅度,农村远低于城镇,直至出现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98年的2.51增长到2007年的3.33。而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要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城乡差距会更大。
造成城乡差别扩大的原因很多,这里仅简析历史欠账问题。 历史上的当权者都知道粮食的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话最有代表性。
封建社会许多新政权的发祥地都是在农村或牧区,但在政权正式建立之后,重点自然而然转移到城市,三农不过承担向全国提供充足农产品,兵员和劳工任务罢了。 农村作过包围城市的根据地,农民做过主要依靠对象,农业作过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三农承担粮食生产的重任没有变,国家投资重点不在农村没有变。
农村在经济,文化,科技,通讯,交通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没有变。因而农村的积累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的劳动力和智力资源也向城市单向流动,城市化的提出更加深了这一趋势。
过去对粮食价格的长期管制并没有对农民进行合理补贴,导致农村除土地以外积累微薄。由资源价格上涨产生的好处,农村得到的要比城市少得多,农村提供的劳动力资源反成为最廉价的商品,考虑到城市低保金是以人头发放的,农民工实际收入比城市低保户也高不了多少。
(3)对策 ( 一) 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城乡差别的本质是城乡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差别, 因此城乡差别的缩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所设计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是指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不是重蹈过去割裂城乡发展的覆辙, 而是要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城乡生产力发展的差别。
( 二) 转变政府的政策导向政府的职能决定它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主导。因此, 城乡差别是扩大还是缩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要选择缩小城乡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
3.要一篇“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的论文
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务院批复8省市试点方案的要求,继续推进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同时再选择部分省市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
研究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运营办法,逐步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今年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学生、儿童等非从业城镇居民。
同时,继续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建设。 二是着力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
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完善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的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基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监管。
三是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
今年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将以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煤矿企业参保成果,继续做好制造业、商贸餐饮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力争到2007年底实现多数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劳动保障部门将抓紧研究制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以及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
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试点。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加强土地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时主要和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没有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原则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四是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同时,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
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深入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 五是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4.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论文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现状(一)农村养老保险压力巨大 (二)农村合作医疗取得较快进展,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三)农村社会救助区域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应保未保人员 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 (二)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范围,加大覆盖面 (三)多元化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四)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内容就不一一列出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制度的问题。
关于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的论文研究的内容太过广泛。希望楼主能主要强调体制,多找关于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资料。
也可以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某一单个问题下手。比方说农村的医疗,如何去建设和完善。
5.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时期推动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把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作为主要矛盾,把生活宽裕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其他支农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生活宽裕是农民一直向往但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
2004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说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这是其一。其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试点中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仅覆盖约20% 的人,而且筹资水平低。
其三,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 以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型社会。而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过渡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救济。主要是国家针对灾害的突发性特点, 采取应急措施。
在对待贫困户方面, 国家通过设立扶贫基金,帮助发展生产。同时,为解决贫困者的生活问题,部分地区开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
但全国各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参差不齐,如北京、浙江、广东、福建、辽宁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他省份虽然也在部分地区实行农村低保制度,但还没完全实行,根据有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总人数为488万人,不到需要保障人口总数的3%。二是五保供养制度。
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以《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予以法规确认的制度。到2003年底,全国实际五保供养人数为254.5万人、敬老院2.4万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50.3万人。
从保障的程度上来看, 五保老人年平均五保金1200元,但因各地财力不足, 实际到位一般只有800元左右,三是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早在1986年前后,各地就陆续展开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目前全国基本上都已开展此项工作,由于社会及制度等多方面原因, 在资金保障等方面不是很完善。
几经起落,在经历了试点、全面推广和整顿规范几个阶段后,目前又处于试点阶段,到2003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542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16.1亿元。
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其总体覆盖率还不足10%。
农村医疗保险方面,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而且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缺位状态。
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依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缺乏监督保证机制,法律层面制度设计不完善 我国宪法对社会保障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体现在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我国参加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也明确规定 :“本公约缔约国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但是,我国《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缺乏规范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门法律。法律的缺失导致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资金的管理不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立法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现行的法律依据大多是准法律与相关文件,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地位与作用、保障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机构的的建设等,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再加上执行中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受益缺乏信任感。 (二) 没有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机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 把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就知道我国投入的力度是偏小的: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我国只有10%左右,且这10%的投入也基本给了城镇居民。
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可以说主要是资金缺乏的问题。应该说,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拥有雄厚的财力来安排养老及医疗保险,农民也有较多的机会获得兼业等,因此收入状况比较理想。但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很多地方是吃饭财政,即使是略有。
6.求一篇“论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论文
加强社会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充分发挥社会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分蛋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最主要社会矛盾之一。为此早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的宏伟蓝图。但是我国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与政府的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快与制度执行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渴望参与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政治诉求与社会保障公共选择的偏好显示机制缺失等矛盾。 总的来看,要实现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宏伟蓝图,就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战略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填补制度缺失,使城乡居民都覆盖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内;二是提高管理服务体系的制度执行能力,使建立的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深入,特别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的推进,当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设已经落后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弊端愈加显露出来: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承载力不。
7.求一篇“论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论文
一、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0余年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质上
直接影响着计划经济时代依托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保障。
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面向农村居民的
社会保障制度不随之改革并加以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风险便会持续增长。因此,自20
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有关部门便开始在农村开展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试点。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社会保障改革
1(1)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农村救灾保险(3)农民养老保险。
(4)农村合作医疗。(5)农村其他社会保障试验。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在一些农村地区还自发出现
过其他社会保障试验,如建立农村老年人集体福利设施、兴建农村幼儿园,以及为农村子女教育提供补贴,等等。农村扶贫虽然难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确实取得了良好的减贫效果。
总之,20世纪80—90年代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建立新型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先行试验作用。
2.新世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真正意义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进入本世纪以后才开始的。它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它是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
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增加对农村医疗保
障投入后,农民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在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3)探索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农村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不再可靠而且,在养老保障上存在的巨大城乡差距,直接损害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4)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完善。全国取消农业税,五保供养被全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即政府替代农民成为供养农村五保户的责任承担者。
(5)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扎实推进。
(6)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取得新进展
(7)农村救灾能力不断提高
(8)其他社会保障
除了上述外,面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还有医疗救助、教育救
助等。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展较快,一个以最
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大制度为支架,辅之以其他社会
保障制度或政策措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资料来源:
8.怎么写题目为《试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并指出,发展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社会救助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优抚安置起着安定特定阶层的生活的功能。
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而具体的阐述。 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社会的。
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
调节器”。相应地。
社会保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缺失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转变 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速度应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两者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
由于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费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应逐渐转为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
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前者远比后者高。
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内这种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还可能扩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西北、西南边远区仍然是大趋势。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社会保障的二元化格局 我国近6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近4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人的70%。
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
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建设还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
在解决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
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革原国家保障项目外,还必须建立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对于仍应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说,基本不存在多层次保障的问题,而对养老、医疗保险则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仍然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实际上也局限在国有企业,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
因此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开辟了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四)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保障项目和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的层次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都不同程度地偏低。
基本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保障的共济性受到制约。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一直是按属地进行管理的。
属地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项目方面。从“企业自保”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分割。
易贫富不均,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共。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