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历史论文要写些什么
大学历史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
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
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
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
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
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
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
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
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
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
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
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
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
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
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
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
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
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
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
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
2.历史小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历史小论文的格式无特殊要求,和平常一样,你只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再用事实论证就可以了。
****************************************************** 毕业论文格式标准 1、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 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论文主体部分字数6000-8000。 1.3 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
并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 2、编写要求 2.1 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为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为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 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页共*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五号宋体。 2.4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单独编页。
2.5 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 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 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题名页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必须有)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4.1 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
4.2 题名: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一般不宜超过30字。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题名页置于封面后,集资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二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二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三号黑体) 学 号(********三号黑体) 指导教师(********三号黑体) 专 业(********三号黑体) 年 级(********三号黑体) (********三号黑体)分校(学院)(********三号黑体)工作站 4.3 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要是结果和结论。
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题名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4.4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5 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5、主体部分 5.1 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5.2 序号 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1、***********(四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①*****************(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1)*****************(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5.3 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号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式3.5)等。
5.4 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3.3000字中国近代史论文和3000中国古代史论文
妒、压制,也不必暗自嗟伤,空耗心力。
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心力用在学术上,多增加一点成果 。这便是我的材不材观,并以之颜蜗居以自勉。
最后,谈一下一些前辈学者对我直接间接的影响与点拨。只举两例。
记得1948年在华北文法学院兼课的黎锦熙先生,给我们上“中国声韵学”,第一堂课便宣布:听完课,要动脑筋,提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期末考试,“如果完全照我讲课的笔记背,一字不错,别人给你一百分,我给零分!”对惯于死记硬背的我来说,这话无异于一声霹雳,振聋发聩,以至五十年后黎先生当年说话时的姿势、神态,记忆犹新。
那年期末考试,我才得65分,懊恼之余,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话的印象。我这一生,教学、科研在内容、观点上总力争有点新意,不愿落人窠臼,不能说完全是受黎先生的影响,但他的话对我启发极大,却是可以肯定的。
另一位直接给我很多帮助的是周一良先生。我认识周先生是在1972年调到历史系以后,但早闻大名,1964年已购买、拜读他的大作《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在与周先生交往,有幸亲聆教诲的近三十年中,深感他的最大美德就是真诚:真诚地进行学术研究,真诚地指导研究生、中青年教师(包括我这类由中转老的教师),真诚地与同事相处,真诚地奖掖后进,而毫无利己意图。“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他的名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初稿写就,征求意见。我在先睹为快,拼命学习,还抄下一些精采内容之余(因当时还不知何时能出版),也提了几点小意见。
如《陈书·虞寄传》“系马埋轮”一词,我以为既非汉代俗语,亦不出于《孙子》,而是源于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周先生不但表示赞许,而且后来《札记》定稿出版,他还在这一条目下转述了我的看法,以为“似与虞寄原意较近”。
这既反映周先生的谦虚美德,更是对我的激励、奖掖!十多年前一位已经毕业了的北大同学来信问我“茶”字的梵文读音与写法。我哪里懂?便带上此信当面请教周先生。
他说:多年没摸梵文,要查一查。过了几天他给我写信,作了解答;但又说,为了慎重,还要再去请教季羡林先生(似乎有一段时间季先生正好有事外出)。
不久,周先生又来信,并附上季先生给他的信,明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我便将这些信一并寄给了那位同学,虽然涉及的只是一个“茶”字,对方还是一位从未谋面的青年,周先生仍然分出自己极其宝贵的时间,如此认真负责处理,这一件事,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周先生一贯平等待人,一片真诚待人的美德。
这种美德给我的教育意义更大。当然,我得到周先生学术上的点拨也很多,同样终生难忘。
前面所举关于重视中国通史掌握问题,即其一。下面再举一例作为本文的结束。
80年代初我的《刘裕门第考》一文初稿,本来只提到陈寅恪先生将魏晋南北朝士族分为三等,自己并无定见。周先生看后认为三等说“陈先生似未伸论”,建议说:“我看士族大致分为高下两阶层较妥。”
据此,我又收集资料作了点考证,补充到初稿中去;并且后来一直坚持士族高低两级之分,追根溯源,实得力于周先生的点拨。 [1]如吕思勉先生曾将二十四史系统读过三遍,见《蒿庐问学记》第3页。
[2]以上分别见《廿二史考异》卷四十、卷三六。 [3]参看劳干:《两汉刺史制度考》,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
[4]侍中、中常侍、御史演变情况与尚书不同,但“文属”性质则一。其他官府如光禄勋属官也有“职属”、“文属”之别。
[5]以上看法详参拙作:《有关〈史记〉崇儒的几个问题》,载于《国学研究》第二卷,北大出版社,1994年。 [6]分别见《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7]辛弃疾词《鹧鸪天》:“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见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带湖之什”。
4.求一篇历史论文
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北京师大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
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新学期开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上,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
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
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
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
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
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①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②我这十三年;③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④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
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
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京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
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就直接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
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原设计是给成语故事配上图画,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怕学生兴趣不大或应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为。
5.请问怎么写历史论文
"大国崛起"的历史论文: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
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
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
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
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
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
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
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
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
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
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
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
6.以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学习砥砺人生,高考决定命运。一句句勤奋求学,熬墨蓄势;勤奋求学,不断超越……这些口号激励无数学子,完成了一代代青春学子向往美好的大学梦想。文化呈现出文化多样性,这需要我们要有‘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光去对待!面对各种挑战,学习至关重要。随意中国传统的教育让我们在有限学习生涯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头埋头苦读攻克背诵的难关,脱离了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一个人不是看他对知识了解多少,而是看他在现实社会中如何服务大众。因此,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创透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某学生说,学习好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个可以说是我们面临的——学习,这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学习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学习知识多了,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贡献,学习得到的知识可以说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知识的力量是精神的需要,是对物质产品的反映。知识是大众传媒,是服务社会的需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时时刻刻都在学习的人。所以,学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的需求。
一个国家文化需要我们学来知识来展示,鲁迅先生弃医从笔录,用一生撰写中华睡狮的觉睲,这离不开他从人民生活中的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一生谱写了《共产党宣言》这无异他为人民贡献作出的作品,这离不开他的学习、贝多芬用一生与命运抗争,歌颂了《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经典名曲的诞生、面对自己命运遭遇不安的司马迁,用华丽一生编写了《史记》……他们,他们,他们都在学习,这真的学习好了,才能创造出给人民展示出给社会最出色的一面。不学习也许人类历史会倒退,像原始人一样生活,不学习就会出现彼此不懂得尊重,唯有学习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平起平坐。这个就是印正历史的见证。学习无疑是人对知识的喝求,追寻学习,热卖生活的情感。学习好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每一件事都要从多方面的角度看待。学习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学习是精神力量强大支撑。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学习型的社会,这样学习便成为一种心德。在学习获得的知识感到学习的有趣……学习好了,更好服务社会,营造一个学习情感表达区。
学习好了、知识多了、学会用知识帮助人了,这样的学习,不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