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北医科研型博士就业形势
本人于03年考入北医,临床科研博士,考博、学习和就业期间经历和感触不少!简单叙述一下,希望和大家公开交流!请勿PM!
北医的临床专业博士定位是培养临床医务工作者,毕业时大体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而临床科研博士在读期间以科研工作为主,毕业时发表SCI论文,毕业后工作定位不明。
北医临床科研博士比较好考,只要英语过了医学部分数线,其他由二级学院来定,也就是导师来定,四五十分的上了博士的也大有人在,或者内科调到外科,肿瘤外调到影像都有可能。近年报考人数较少,考博难度更是减小。所以外校的、有几年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构成了临床科研型博士的主体。
科研博士整个学习过程就是SCI论文的制作过程,如果比较幸运,发表了较高IF值论文,留校的几率大大增加。如果没有,那就早点打算好出路。导师一般忙于临床和行政,无暇顾及你,好点的派到基础专业的导师那里做课题;差点的,一般在医院中心实验室和临床型研究生一块做实验,抢仪器,临床型几个月走人,而你成为实验室的前辈。拿了多年手术刀的手,开始干起分子生物学试验。博一开题,博二实验开始,博三实验开始大量出结果,写文章、找工作又接踵而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开题换题、花钱挨骂、实验失败、到处学习、到处求助、延期毕业、顺利毕业延期拿学位,等等。
就业也是一个大工程。看重科研的医院,看不上你的科研;只抓临床的医院,看见你几年没干临床。
2.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 编辑不胜其扰
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
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 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
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
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 人才培养是老话题
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
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北大医学院博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