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
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开创城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环节。 ●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应针对新的形势和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社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开创城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就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构建民主管理型社区。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
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落实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将社区的财务和事务以及其它与居民密切相关的事项在社区公开,加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社区干部和基层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
构建诚信文明型社区。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依托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社区广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
大力宣传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五好家庭”,“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构建服务保障型社区。
完善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加强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构建平安温馨型社区。
广泛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等活动,建立社区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调委会、居民小组的作用,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发挥社区内单位组织尤其是单位保卫组织和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人员的作用,把综治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实现社区秩序良好、居民安居乐业,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温馨感。 构建环境优美型社区。
从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入手,围绕让城市“亮起来、美起来、绿起来”,大力整治脏、乱、差和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引导居民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维护社区公共卫生,共同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学习创新型社区。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实现社区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增强社区创新活力。
以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为阵地,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的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探索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2.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 2006年08月04日 08:17:24 摘 要:城市社区管理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基础。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管理理念陈旧、行政化表现严重、管理体制落后、城市社区自治功能弱、权力缺失等问题。因此,应转变观念,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规范城市社区管理。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建设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且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并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边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 /bzcjlw_1/gsgl_7/glsw_37/2006-08/1154650644.php这里是一篇
3.城市社区管理的论文怎么写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
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4.我要写一篇社区与社区服务有关的论文.该怎么理个提纲啊.内容大概要
广西城市社区服务研究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第一章 导论 8-13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8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8-13
(一) 社区 8-9
(二) 城市社区 9-10
(三) 社区服务 10-13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相关社区服务理论 13-19
一、文献回顾 13-15
(一) 国外关于社区服务的研究 13-14
(二) 国内关于社区服务的研究 14-15
二、社区服务理论 15-19
(一)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15-16
(二) 社区行动理论 16-17
(三)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区理论 17-19
第三章 广西社区服务现状的实证分析 19-34
一、研究方法 19
二、调查过程 19
三、样本构成 19-21
四、广西城市社区服务现状的实证分析 21-34
(一) 广西城市社区服务的基本状况 21-22
(二) 广西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现状和需求调查 22-24
(三) 广西城市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现状和需求调查 24-27
(四) 广西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7-34
第四章 关于发展广西社区服务的建议 34-41
一、明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社区服务发展中的作用 34-36
二、加快发展社区非盈利组织 36-37
三、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提高社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7-38
四、多渠道吸收社区服务资金 38-39
五、开发社区服务项目和设施 39-40
六、建立社区服务评估体系
这个是大纲,你参考一下吧
5.社会工作论文能写哪些题目,请个为帅哥美女帮个忙回答一下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题目1、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2、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3、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框架的构建 4、社会工作理论构建的困境及其出路 5、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与启示 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 7、当前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途径 8、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9、浅析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监狱管理教育工作的启示或者:1 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2 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3 “街角”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问题研究4 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功能的适应性配置5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问题研究6 我国民间组织的特点与作用7 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8 老年养老方式多元化及其社会支持网络。
6.谁给我一篇关于某社区的论文
社区的概念参考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关于社区基本理论的书之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出版年代相对早的书中,综合多位中外社会学家的观点之后往往会得出这样得结论,即社区的定义绝大部分包含至少三个方面得定义:社会交往,地域和共同约束,于是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得地域的相互关联,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
但在最新的出版物中,以我们所用的教材为例,我明显感到作者有意回避了绝对化的定义,而是强调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出了人口流动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我对于社区基本概念的疑惑社区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城市人口仍然是所有人口中的极少以部分,不到百分之五,城市还相当少见。
二战结束的时候,在日本,以土地为生的人还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三,今天,这个比例已经缩小到百分之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城市正不断增长,靠土地生活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入城市,哪怕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挠。
这种新型地都市人类社会想要生存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种社区地发展。在乡村社会,个人对于社区是没有选择权的。
无论是家庭或宗教,社会阶层或等级,社区总是一种既成事实,所以乡村社会中的流动微乎其微。虽然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习惯将乡村描绘成浪漫悠闲的桃花源,但是现实却不同,乡村社会的社区式存在着强制性和限制性的。
所以千百年来乡村人都向往着城市的生活。德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在古代欧洲,成功逃离乡村并被城市所接受的农奴就会成为市民,变成自由人。邓正来教授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反复提到这一点,我想,这大概也是当今左派学者都热衷于谈论市民这个概念的重要愿意。
同样的原因也让我觉得城市使如此的吸引人,这种魅力很容易就可以放大成为一幅美丽的景致,根跟乡村生活的田园牧歌同样不切实际。城市里人与人互不相识,强制性和限制性消失了,城市成为文化的中心。
艺术家和学者在这里工作和创造。正因为没有社区的存在,城市的向上流动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在这个新兴阶层之外,是道德沦丧,社会动荡,无法无天。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让人摆脱强制性和限制性。
但同时这又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特别是在它没有自己的社区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西方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家的控制力都普遍加强了,虽然起因不同,但显然,国家都在社会发展中承担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责任。
然而现在有很多西方学者指出,认为政府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计划”来满足城市社会的社区要求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这些社会计划没有能填补传统社区消失后留下的真空,虽然有成果,但是与这些项目所花费的资金相比,成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认为在中国也是如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效率之低下几乎不能使任何人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我们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部门(在中国是第二种?),即非政府,非商业,非营利性组织,来创建社区,满足现代市民的需要。一本关于非营利性组织的书指出:“只有非营利性组织才能提供我们所需的社会多样性……非营利性组织也是惟一能满足城市第二需要的部门,即城市成员实现市民价值的需要。
只有非营利性社会部门才能提供机会让人成为志愿者,并因此让个人同时拥有这样两种环境:一种可以施加控制力的环境,和一种可以让自己变得举足轻重的环境。”中国的社区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先驱在呼吁建设非营利性组织,其中一些人也已经开始实践了,但是中国的某些现状仍然让我觉得其前景至少在近期内不容乐观。
比如人们在观念上更倾向于由国家包揽所有的社会事物,比如目前商业阶层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以及社会中普遍的信任感和责任感的缺失,这些都使得中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难以摆脱困境。所以看起来目前首要的还是要在既有的轨道上进行努力,当然我非常赞赏那些勇于探索的先驱。
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同样也是由国家所主导的。1954年,随着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城市社区大规模的出现了。
但是,居民委员会从其建立开始,其组成成员就主要是工厂,商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以外的居民,其范围和影响都较为优先,自治性也不甚明显。特别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单位制”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在这一“单位社会”体制下,政府包揽了社会成员的所有社会事务。
作为城市主体的“单位人”,与单位所在的居民委员会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居民委员会内部事务十分简单,其经费开支来自政府,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工作,事实上成为政府的一部分。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政权主要是通过一个个依附于政府的单位和一个个单位之外同样依附于政府的居民委员会队城市进行管理,并形成政府包揽所有事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今天,虽然这一体制在很多方面由于受到挑战而有所松动,虽然很多时候效率低下令人不满,但仍然发挥着一些。
7.求助一篇关于行政管理的论文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
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
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
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不断摸索。
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
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
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
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
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
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与社区管理的毕业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