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交毕业论文了,帮忙找找王安忆《长恨歌》的题材,最好有现成的,
关于王琦瑶的长恨歌王安忆是我喜欢的女作家.她是上海人.是为数不多的继张爱玲后,能把上海人描绘的绘声绘色的女作家.凡是看过她作品的上海人,难免不为那些文字哑然失笑.
就长恨歌的王琦瑶来说,人们给予太多感觉上的粉饰.其实她不过就是上海弄堂里的你我她.平凡而简单.说外貌吧,顶多是小学的班花.才情的话,除了会莺莺燕燕的哼几句流行歌曲.琴棋书画是必定不会的.但是像大多的上海女孩子一样,有点作,有点虚荣,可是心眼还是不坏的.所以总觉她就是自己,就是街上形形色色的上海女孩的影子.
所以,她的痛苦也是我们自己的.她作,所以有好男人出现,她也不珍惜.她虚荣所以碰到了一个地位高,权势大的男人,她就屈服了.后来男人死了.她从上海小姐变成了过期的情妇.好不容易东山再起,她心眼不坏,结果还是着了男人的道,又被人给甩了.而且还生了孩子.毕竟她还是有魅力的.总有那么几个有着各自目的的男人围着她转.不免地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年龄大了,男人们一个一个地离开了.终于只留下她和她的财产.最后,她因为财产而失去了生命.可是最悲剧地,死的已经不是当年的上海小姐.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太婆.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我想说的几点是
一.所谓美女.无须自傲.当年的上海小姐,也是风华正茂.但是如果没有高于别人的智慧,没有忍辱负重的气节.到都来,只是磋跎岁月后脸上的皱纹,和满腹不可告人的心事.灯光,掌声,鲜花,是留给别人的.眼泪和伤心是自己的. 倒不如做豆腐西施.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朝九晚五地忙忙碌碌.
二.所谓男人.应该检点.上海小姐是青春美丽,雍容华贵.那是光环的美.是钻石的闪.她不过是邻家的妹妹.她不过是楼上的姐姐.走近了也是百家的俗,小家碧玉的风情.谈恋爱,应该要的是人家的品质.脑子里总该有点可以说道的.日子过长久了,人家脸也黄了,头发也白了.如果你还牵着她地手,才说明你的眼光不错.如果嫌弃人家的话,当初还不如弄个芭比娃娃,一百年的漂亮可爱.
三.所谓爱情.少年不识愁滋味.当年,或是青涩,或是甜蜜.当年或是轻狂,或是踌躇.而今只是淡淡的开水,菜篮的菜,一捋煤气单,坏掉的灯泡,积垢的炉灶.无论是李主任,娘舅,老克拉,最后还是空虚+寂寞的早上弥漫蚊香的气味.懒懒的不想凭吊.于是早上的豆浆和糍饭,自行车的铃声又一次占据人的意识,才发现爱情的考虑只不过是昨晚的梦魇.
四.所谓婚姻.除却巫山不是雨.如果王琦瑶嫁给了娘舅,或是李主任.也许结局不会那么悲伤.可是嫁给了李主任,战乱足以让她成为寡妇或是文化大革命中千夫所指的荡妇.嫁给她最喜欢的娘舅,她可能会变成金锁记的七巧.饱受大家族的歧视,最后同化成一个颐指气使的泼妇.人生的变数太多,前面的成就后面的.一环扣着一环.你获得了,便会失去,你失去了,又获得了新的开始.婚姻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所以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
所以, 王琦瑶是我.但是我从来不是她.郑秀文也不是,黄奕也不是,谁也不是.她是潜在所有上海女孩子意识里的.她是藏在弄堂里,外滩,梧桐树下,学校门口的.她是过去,是未来,是无数个女人夜晚思考的身影.
2.速求《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悲剧意蕴开题报告》,求大神帮帮我
开题报告主要包含选题的目的,研究现状,论文的框架结构,参考文献等几部分,就你的这个选题来看,目的自然是分析《长恨歌》的悲剧意蕴,研究现状就是各种书评及论文中做过的分析,论文结构一般都是固定的总分总,起头是选题的意义,中间主体,末尾总结,开题报告主要包含选题的目的,研究现状,论文的框架结构,参考文献等几部分,就你的这个选题来看,目的自然是分析《长恨歌》的悲剧意蕴,研究现状就是各种书评及论文中做过的分析,论文结构一般都是固定的总分总,起头是选题的意义,中间主体,末尾总结,其他的就自己发挥了!以上纯属建议!的就自己发挥了!以上纯属建议。
3.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分析1500字
读罢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王琦瑶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久久盘旋。
王琦瑶走过了怎样的人生?她究竟属于什么样的女性?王琦瑶形象的背后还蕴涵着哪些内容?我们读者又该怎样品读呢?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尝试着解读王琦瑶以及她的“长恨”如“歌”的人生。 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真挚的爱情、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和谐的生活,然而,生活留下来的总是永久的渴望。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显而易见,王琦瑶的一生确实是悲剧的一生,充满了遗憾的惆怅。 王琦瑶本是上海一家平常弄堂的市民的女儿,因为长得漂亮,先是照片被选为杂志封面,成为“沪上淑媛”,又参加选美得了“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而后为了找一个人生的依靠,放着对她一腔倾心痴情的程先生不选,却成了当时一位大人物李主任的外室,住进了人间仙境一般华丽的“爱丽丝”公寓做了女主人。
非妻非妾,非良非娼,没有爱,只是想找一个可靠的命运“负责”人,不料却为此付出了青春的代价,饱尝了分离的痛苦、等待的焦灼和独守的寂寞;而且好景不长,李主任因飞机失事遇难,王琦瑶的繁华梦不再。解放后,王琦瑶在平安里弄堂靠打针过活,康明逊的出现打破了她的淡泊、安宁与寂寞。
她对康明逊投入了一生中最真切的爱情,结果却不能与之名正言顺地结婚成家,她的希望落空了,只能苟且偷欢,到后来这段感情不了了之。王琦瑶却为此吃够了苦头,生下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女儿。
与萨沙的关系,她只是想利用萨沙的弱点,替康明逊摆脱麻烦,实有嫁祸孤儿欺负弱小的意味,不料萨沙一走了之,并不能使王琦瑶摆脱困境。再遇程先生,程先生仍是孑然一身,竟然为之守身如玉多年,不仅毫无怨言,还悉心照料王琦瑶母女,对程先生王琦瑶反而只剩了愧疚、报恩的心。
不幸的是,程先生于文革初期自杀而死。八十年代的王琦瑶一度青春焕发,仿佛忘记了年纪,不甘寂寞,又恋上了一个男青年老克腊,然而最终也没有好结果。
在她寂寞地走过56个春秋时,一个叫长脚的混混潜入她家行窃,为了争夺那个李主任留给她的装有金条的雕花木盒子,长脚掐死了她,王琦瑶就这样走完了她的悲剧人生。 综观王琦瑶的一生,是以美丽为资本开的头,她也希望获得幸福与安宁,想不到随之而来的竟是漫长的寂寞与凄凉,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终于一无所有,空留人生的慨叹与伤感。
进一步探究王琦瑶人生悲剧的原因,我们发现,这与王琦瑶个人的主动选择有很大关系。确实,小说里面,王琦瑶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并没有任何人逼迫。
关于选美,她是倾心投入,尽管她的导演朋友曾经善意指出,其实质“不过是达官贵人玩弄女性”,充满信心的王琦瑶却置若罔闻,一定要证明自己的美丽,渴望实现一个出人头地的梦想。选美之后,成为李主任的外室,她又是心甘情愿地当“金丝鸟”。
她明知无爱,却心安理得地享受“实惠”;前途渺茫,只要能享受到眼前豪华和奢侈的生活。她和康明逊明摆着没有前途,还要得过且过,只落得个尴尬结局,她却为此吃尽苦头。
嫁祸萨沙的做法,实在是王琦瑶人生中很不光彩的一笔。最可惜的是,她错过了程先生的真爱,等明白过来,她却只剩了惭愧和报恩的心了。
老来对老克腊的恋情,更是王琦瑶在孤独中对情欲的不切实际的追求,过失带来了不幸。 这样看来,王琦瑶的悲剧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她的心理品行也值得怀疑了。
然而细读小说,又觉得不完全如此。比如,小说有意把老派的王琦瑶和新一代的张永红作了对比。
两位女性都是漂亮、聪明、有悟性,会打扮、赶时尚,可以说是忘年知交;在爱情方面,交往的朋友都不少,也都一无所成。但是,两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各自情爱的具体情由却是根本不同的。
张永红交朋友玩玩而已,认为有光阴就是要玩,她走马灯似的交着男朋友,却总是浅尝辄止,高不成低不就,浮躁的成分很多。王琦瑶则不然,每作一次选择,都是极其认真地对待,心无旁骛、不顾一切地投入,又总是善解人意,替对方着想。
她是想求得终身受益的安慰的,却总是不能如愿。即便人生无奈,她也没有灰心放弃,她明白人生有限,世事不可强求,于是即时妥协求得眼前的人生快乐。
对待每一次的无奈与孤寂,她没有哭泣与怨天尤人,总是独自承受与品味,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样的人生真不容易,要走过去,该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力量呀。中年之后,她有感于自己的岁月蹉跎,为女儿选择了一个可靠的对象,从而使女儿建立起美满的婚姻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是独具慧眼。
即便人生就如演戏,真真假假,王琦瑶都一丝不苟,她的悲剧酸楚自有动人处。 而且王琦瑶对待生活,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孤独与寂寞、晦暗与压抑、慨叹与感伤,天天愁眉苦脸地过日子,王琦瑶也有她的人生乐趣与追求。
当然,她所追求的不是什么远大和高尚的理想,她对眼前当下的生活更感兴趣,毕竟她也超脱不了市民阶层的局限,但是这倒可以展示她生活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看,王琦瑶的一生,又是不断追求与享受生活快乐的一生。
王琦瑶对生活的时尚有独到的聪明颖悟,把时装看作。
4.王安忆的长恨歌
由《长恨歌》故事的展开来看, “人宫专宠”、“马嵬惊变”两段情节都有历史记载可据,涉及的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以及与之相连的“女祸”之类历史观念。
在中唐时代,执拗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一种对开元盛世无比怀念的情绪。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确实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
这个故事恰恰成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和导火索。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侯、耽于享乐。
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这一历史事件的教训时,基本上只能着眼于宫廷政治史,李、杨关系于是也成为议论 的中心话题。然而,在推出这两位事件的中心人物和确定了被谴责的对象杨妃之后,李、杨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女性美、歌颂忠贞爱情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的。
因此,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丁关键作用。当然,这一主题变化还包含着杨贵妃形象的变迁这一重要问题。
这也是《长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没有违背这种趋势去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涵义。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在 《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
《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 叔向母日: “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日: “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慨,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像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 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甚至于在佛教世界中消极避祸、闲散自适,使其政治、文学生命黯淡无光。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唐土人在封建政治辗压下极为渺小而懦弱的一面。
实际已放弃了一度用以自勉 的积极、负责的现世精神,而佛教思想中妥协、避世、庸俗、自私的宿命论思想最终左右了他的生活哲学。 我们看到。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王安忆长恨歌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