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好的历史论文题目吗
帮您找到了以下几篇:谈谈培养高一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1 历史文化名镇——寨市旅游开发初探
2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3 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及演进趋势
4 高学术起点,入国际主流——谈《知识产权》杂志的历史责任
5 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
6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7 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对湖南省衡南县新课改的调查与反思
8 多维视野中的“身体转向”及其历史轨迹
9 国家应对犯罪策略转变的历史选择——解读刑事和解的探索实践
10 我国商标评审法律制度的历史、现状与制度完善
11 论历史比较法中的规律与例外
12 美国商业管制司法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启示
13 苏区精神历史地位探微
14 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
15 汤黎路 把握历史方位提升工作能力
16 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因素
17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探索
18 建党九十年来党的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9 正确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
20 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论超越的历史分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2.历史系近现代史论文题目有哪些
1、林则徐“制夷”思想研究2、洪秀全神权思想研究3、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4、李鸿章外交思想研究5、近代的绅权与官权6、戊戌变化与近代中国7、太平天国与中国人口的变化8、平天国与江南城市的崛起10、洋务运动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11、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2、"洋务意识"对中国改革的影响13、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逻辑关系14、:戊戌变法失败新论15、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正名:"后传统化社会"16、西学东渐的历史流变和逻辑关系17、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立宪思想18、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19、:晚清改革的递进和反复20、胡适研究的热点问题21、庚子赔款与中国近代教育22、民国初期的政党政团研究23、:民国初年的政体之变24、近代民众心理研究25、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26、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27、严复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思想启蒙28、李鸿章与左宗棠战和观之比较29、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30、晚清中国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31、:晚清五次侵华战争的原因比较32、再探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33、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心路历程 34、: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性缺失35、问题与主义论战结果的影响36、: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动机和条件37、张謇与民国初年的农业现代化38、梁漱溟与西化思潮 39、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 40、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41、论1928年的东北易帜 42、国民政府时期的“开发西北”运动43、国民政府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44、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45、民国时期陕西的水利开发46、于右任思想研究47、杨虎城与张学良西安事变后不同命运研究48、近代的灾荒与红十字会的兴起49、1928——1931年西北大灾荒研究50、陕南红色政权研究51、李仪祉与陕西的水利事业52、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53、近代以来中国饮食的变迁54、抗战时期的人口内迁55、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56、论抗战文艺及其社会教育意义57、抗日战后日本战争赔款问题研究58、战后台湾法律地位与美国对台湾政策59、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60、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61、汪精卫叛国投敌心理探析62、皖南事变时期的中间党派——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63、关于百团大战的评价问题64、台儿庄战役的历史价值65、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央军与地方军关系问题研究66、土改对乡村社会伦理的影响67、土改中的农村心态68、土改的意义69、毛泽东时代的地富分子70、改造中的右派分子71、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集体检讨的原因7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层运作73、关于土改的宣传74、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宣传75、关于人民公社的宣传76、新中国宣传中的资产阶级形象77、三年困难时期群众渡灾的途径78、农村基层干部研究79、大跃进运动中的群众歌咏运动(即新民歌运动)80、大跃进浮夸心态探源81、文革中的红卫兵82、新中国对女性形象的塑造83、新中国的妇女解放84、新中国的基础教育观85、新中国的婚恋观86、知青问题研究87、当代三农问题88、:"三化一改"的总路线厄运的后果89、:两次"以苏为鉴"的成败得失90、"文革"起源的传统性因素91、中国"后传统化"社会的根本缺陷92、中国改革的实际走向:市场化?计划化?93、甲午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变化94、战后台湾问题演化的政党性因素95、国民党主政的台湾土地改革96、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进程97、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98、台湾问题走向的几个可能性99、台湾问题的实质100、义务教育的根本前提就是免费教育101、义务教育: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学生和家长的权利102、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学校教育误区103、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104、现实中历史教育的异化105、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气象106、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性障碍107、高新技术设备的教育教学化108、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代化109、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性110、历史课堂教学互动的可能性111、基教改革语境中的教学课程新理念112、基教改革语境中的教学新观念113、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实际现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114、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潜在效能和实际作用115、历史上中日关系及未来中日关系走向116、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117、农民工问题研究118、近代流民问题研究。
3.历史学类专业的论文如何进行选题
在论文写作的时候,选择好论文选题就算成功了一半,能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历史学类专业的论文如何进行选题?
英美的人文和历史研究:
从跨文化的角度谈论中国的英语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2在美国垮掉的一代
3,在美国西部牛仔的成功之路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史上的作用
5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和面部
6,中国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7,西方节日变迁及文化内涵
在电影“喜福会”(我是受西方文化差异在性能)
9,比较研究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的概念和美国
10中文称谓的文化内涵
11希腊神话中的英美文化
12个中国商标英美文化
13,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
14,在英美姓氏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15在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16日,“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文化
17日,“阿甘正传”呼唤传统的美国价值观?和回归
18实用主义在美国文化中
19在美国的宗教和政治
20日,“圣经”的文学及其对中国和西方文学评论
需要注意的主题:
1,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本文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不写我想写什么,相信我,在长期的写作时间,你会很痛苦。
主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否则不好掌握。 “小角度的大问题”主题的最好的一种。例如,我写的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反映了中美文化差异,分别的想法?婚姻,家庭的教育理念。但我是一个电影作为一个起点,这个角度比较小。说,西方文化差异太多,但我只从电影“喜福会”出发,因此其范围缩小。此外,几个人写了这部电影,所以跟别人一样是不容易的,而不是写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个主题很容易找到所需的信息,毕竟是本科论文,硕士或博士论文,写作技巧,通常写几百字的文章,突然写几千字,必须是非常困难的。的内容不能是完全的“自己”,所以需要大量的在互联网上,参考书籍,图书馆的感动。因此,最好是找更多的信息参考的主体,不应该有一个参考,不是一个副本,里面的内容可以套用到自己的文章。
4.急
李鸿章历史定位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太平天国运动是“四海变秋气”的封建衰世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 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和交融的初步结果。
与同时代的洋务官员相比,李鸿章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要比同僚深刻,而且采用西法、举办洋务新政数量之多、成效之大,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
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
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所谓“修明前圣制度”,就是“变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
所谓学习“外人所长”,就是引进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加速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 李鸿章曾长期跻身于晚清“外交第一冲要”,时人称“一生功过在和戎”。外交的成败,自然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当否。
就综合国力即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力而言,封建的中国远逊于列强,因而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列强的枪炮就扫地以尽。李鸿章有鉴于此,明确指出:中外实力相距悬殊,列强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中国无法取胜于疆场,因而对列强不可轻言战争,而应以“羁縻”之策谋求“中外相安”之局。
所谓“羁縻”,就是用儒家的道德规范即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方针进行“笼络”。在应对列强欺凌时,始则以理折之,进行与虎谋皮式的道德说教,并实施以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和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为特征的“以夷制夷”之策;继而不惜在权益上作出某种限度的让步,以期“驯服其性”,实现“守疆土保和局”的目标。
李鸿章所以主张“羁縻”之策,目的之一是想争取并利用和平环境“借法自强”,预修战备,以期“确有可以自立之机,然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从李鸿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实际看,有得有失,而失远大于得。
他指挥过“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而以失败告终的甲午战争。他亲手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条规》、《中秘友好通商条约》等少数平等条约外,其他诸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均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丧权辱国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对此,作为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重要一员和晚清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