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幼儿的说谎行为论文有什么创新之处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
[3]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
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
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而说谎是指有意欺骗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
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
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
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
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
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
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骗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
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
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
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
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
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
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
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
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
2.浅谈幼儿的说谎行为论文有什么创新之处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
[3]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
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
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而说谎是指有意欺骗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
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
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
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
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
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
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骗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骗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
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
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
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
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
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
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
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
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
3.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幼儿说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本文就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说谎现象,进行分析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幼儿;说谎;种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词典上解释“说谎”一词:意思是故意说假话,故意隐瞒事情事实。说谎时,说谎者一般会出现下列症状:瞳孔膨胀;音量和声调突变;笑容较少;眨眼太多等。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也经常会碰到孩子各种说谎行为,而且感觉较难与家长沟通,有些家长太轻描淡写有些则声色俱厉或心事重重,所以说还是不说总是反复掂量斟酌。其实从皮亚杰到以后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无论是采用实验研究或是采用自然观察等方法发现,孩子说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孩子说谎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粗暴使孩子留下阴影,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要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具体分析孩子说谎的原因种类,采取相应措施。
二、幼儿说谎种类
(一)无意说谎。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有这类情况。主要有:
1.想象型说谎。记得小小班第一学期的冬天,言言来幼儿园开心地告诉我“今天我是坐着马车来的”,我很奇怪,问“是马车吗?”“是的,有马拉着的,马的身上还长着翅膀”来接时问了妈妈,妈妈大笑着说是三轮车!原来是刚
4.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 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在主题活动“交通工具博览会”进行时,我在电脑里找到了许多海轮船,在放给他们看的同时,我绘声绘色地告诉他们我乘轮船的感觉和开心的情感,谁知一幼儿也说去过海伤乘过轮船,还将他的感受将的非常美妙,神情也非常开心。
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就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他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我再作鼓励:“你讲大海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大海边玩的。”
2. 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去年教过的有个叫“李先锋”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 自信眩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拍皮球比赛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咱班谁会拍皮球?”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会派皮球!”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
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一种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注意保护、鼓励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
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妈妈说:“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
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的幼儿身上。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发有关。
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交流情况,一旦发现这类说谎现象,必须家园配合,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及时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2. 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幸福”,过多地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人为滋长了孩子过强的优越感。
但不论物质还是精神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某一方面比上不别人,孩子便可能以说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面对这类说谎,不应当简单地采用批评的方法,而应采用耐心说服、讲明道理的方法,指出好孩子不能说谎,从而引导孩子切实认识到说谎是无用的、不光彩的。
同时注意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庭教育的优化。 3. 开脱责任,逃避惩罚 幼儿的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
;而滥施惩罚就是造成幼儿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
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这类说谎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的力量。例如,为争夺玩具,彦彦打了涵涵。
当老师来处理时,彦彦却只承认轻轻推了涵涵一下,而否认打了涵涵。二是。
5.关于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及处理的方法
撒谎,或者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害怕,或者是因为逃脱责任,都会引起父母的恐慌:“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反思自身,对症下药,对父母对孩子都是最有帮助的措施。
孩子说谎的真实原因:
1、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他们常会将想像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
学龄前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在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应该满足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鼓励孩子自编一些故事,或者经常与孩子玩假扮游戏。如:可以将家里的一些玩具作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话故事续编等,使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释放,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会损伤孩子的创造与想像意识,或者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感,为成长埋下隐患。总之,幻想型撒谎往往没有什么目的性,有时是很即兴、很随意的,对于这类孩子应注意启发与引导。
2、由于想长辈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成功难度较大时,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失望,只好“说谎”:“这次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考得还可以”等。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内心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有的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而诱发其说谎。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装假说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说谎,聪明的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的责备和体罚孩子,该懂得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爸爸妈妈更不希望他撒谎。然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包容孩子的错误结果,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切忌父母之间因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方袒护孩子的错误,而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孩子继续撒谎。总之,对于惧罚型撒谎的孩子,父母要调节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6.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许多家长会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也会说谎,而且有的孩子说谎的次数较多。
家长们为此很担心,这么小就会骗人,那还了得?其实,家长不必担心,这是三、四岁孩子特有的现象。那就是他们常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
说谎一般可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无意说谎较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一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较差,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有些话易被大人误以为是谎话2.想象与现实的矛盾。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想玩而又不给他玩时,就会说:"我们家有很多玩具,比你的好玩。"或者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有的孩子会说:"我爸爸是警察,叫他把你抓起来。
"这只是孩子的想象代替现实的一种表现.不过,小班的孩子也会出现有意说谎,这多半是由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例如,有的孩子做了坏事说谎,原因是家长平时善用粗暴的管教方法,孩子因害怕遭到打、骂而说谎。
又例如,有的孩子想玩一样东西而家长因种种原因不让她玩,孩子因欲望未得到满足而想出理由说谎,你问他"刚才的东西放回去了没有?"他会说:"放回去了"。其实,他有可能藏在身上了。
生活中,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有时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模仿成人。有的家长为防止孩子纠缠自己,常常制造一些美丽的谎言来应付孩子的要求,时间长了,孩子也就模仿起大人的说谎行为来了。
1.家长应正确区分孩子的说谎原因,如果孩子的说谎仅仅是无意说谎,那么就不必以成人的道德观来衡量孩子。2.如果孩子是因害怕受到处罚而说谎,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明白:小孩子犯了错误不稀奇,只要承认了还是好孩子,相信你会改正的,给孩子一点承认错误的勇气。
如果你硬抓住错误不放,打骂孩子,逼他承认,那么下次孩子还会说谎。3.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讲话要言而有信,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办到。
相信,只要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现象,并且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说谎现象会慢慢消失的。
7.10岁儿童撒谎行为分析
很多妈妈们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宝宝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撒谎,但是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说谎。
妈妈们对于这个问题很是困惑,于是妈妈们就上网咨询了一下,下面积由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看看,儿童撒谎行为分析有哪些?儿童撒谎行为分析有哪些1、想象与现实的混淆。3~6岁的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容易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故事来,这个阶段幼儿的谎言大多数是源于活跃的想象力,此时宝宝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在"说谎"。
这一类说谎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逐步减少,所以家长可以不用处理。2、求爸爸妈妈关注自己。
有些高需求宝宝,或者安全感不足的宝宝会渴望从养育者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于是通过说谎行为引起大人的注意,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类说谎行为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家长可以多关注宝宝的需求,关心宝宝的感受,并引导宝宝说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宝宝说谎是错误的行为,并不能达到目的。
3、害怕受到惩罚。宝宝做错事以后,他自己也很羞愧、自责、害怕,并且幼儿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
这时候的宝宝其实很需要妈妈的鼓励和温暖,给他勇气承认错误。所以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说真话的宽松氛围,当宝宝主动说了实话后,先及时表扬孩子的诚实行为,再妥善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
4、从家长这里模仿。有时大家为了省事就哄骗孩子,先答应孩子的要求,事后又不兑现,以为孩子很快会忘记,其实孩子会一直在心里期待父母兑现承诺。
父母如果常常说话不算话,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8.急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特点(一)儿童的攻击必行 为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胀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到了幼儿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和越来越明显。4岁前儿童,男孩比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必行为比女孩更加稳定[4]研究表明:幼小时期攻击性强和孩子到成年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的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受到鼓励。
而对于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及地表现攻击性行为 (二)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
以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当前,大量的电视、电影、录像片中的武打动凶残情景等暴力情节,引诱儿童模仿攻打斗、表现凶残、情感冷漠、行为失常等,甚至形成攻击性人,因此,给儿童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的一生,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上。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随奖励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奖励会增强儿童攻击性行为[5]。
例如,对A、B两个实验组进行实验;当A组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时,给予言语的或物质的奖励;当B组儿童发生非攻击性行为时,也给予言语或物质上的奖励。之后,让两组儿童参加同一活动,结果发现A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B组的儿童。
另外,观察发现,容忍也是一种奖励。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当有容忍也是一种奖励。
有攻击性行为时,当有容忍的在场时,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加3,强度明显增强。研究又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口头批评、停止活动、暂时隔离等方式,都会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三) 儿童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和强度,往往以被攻击性行为时,被攻击者作出沉默、退缩、哭泣的态度反应时,那么,这个攻击者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别的儿童;相反,当被攻击者受到攻击时,立即给予反击,那么这个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或转向另外的对象。
因此,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二、心理学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认识和关注的问题20世纪以来,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与控制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学家帕克和斯雷比指出,“在本世纪过去的岁月,很少有课题像攻击及控制那样引起如此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关注[1]。的确,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直到近年地面观察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儿童攻击的发展与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佛洛伊德等人认为,攻击的争斗是人与动物的本能[2];驱力论认为,攻击是个体遭受挫折后产生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和争斗是通过观察和强化学习到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知觉而引起的;社会生态学者认为,个体周围环境的每一个影响都可能引起攻击。人类的攻击是一种普遍公民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时期出现的攻击较多的是打人、骂人、咬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的其它肢体语言引起他人气恼。
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在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的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身体等等。攻击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的工具性攻击。箸敌意性攻击指儿童支攻击别人的目的是去伤害或侮辱一个他所选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他所憎恨、讨厌或不喜欢的,敌意攻击可能是通过身体的、语言的攻击,或者是破坏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击是指儿童伤害他人是为了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抢玩具、伤害他人引起大人的关注等,攻击别人行为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手段。
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从另一个角度看,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攻击他人和攻击自己。
三、家庭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家从人种、文化的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人的攻击性成因进行过许多探索,发现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规律性,其中也包括家庭对儿童攻击性形成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一)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幼儿撒谎行为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