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或一种“平庸的恶” 思想哲学论文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或一种“平庸的恶”,本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他者的问题。
在道德冷漠的情形中,道德冷漠者无视他者,甚至将他者视为非人,死亡集中营中的“杀人三步法”就是一个典型。第一步是取消人的法律人格。
在一般的法律中,特定的罪行要接受特定的、可以预测的惩罚。死亡集中营则抛开一般的法律系统,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受害者们就有可能被任意地逮捕和处决。
因为公民权利被摧毁,无辜的受害者“无法证明自己的罪行,也就无法获得某种特定的‘可计量的惩罚’,从而完全暴露在专断面前,面临着彻底的无尽的惩罚”。第二步是摧毁人的道德人格。
这主要是通过使得殉道变得不可能来达到的。当人们面临两难选择时,这种两难选择不是在善与恶之间的两者择一,而是杀害与杀害之间的两者择一,如何抉择?当纳粹允许一位希腊母亲选择她的三个孩子中哪一个被杀害的时候,这位母亲如何抉择?通过人们在杀害与杀害之间的两者择一,监管集中营的党卫队成功地破坏了任何形式的人类团结,也摧毁了人类的良心。
第三步是摧毁人之为人的东西。取消了法律人格,摧毁了道德人格,毁灭个体性就几乎永远是成功的。
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产生性(natality),即在自身资源之外开创某种新的东西的能力,这是人类自由之精髓。一旦这种能力被摧毁,受害者们就失去了自发地行动或抵抗强加于他们之上的可怕命运的能力。
集中营夺走了个人自己的生命,证明从此以后一切都不属于他,他也不属于任何人。“他的死亡只对一种事实——他从来未曾真正存在过——打上了封印。”
通过这三个步骤,人的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被取消,而且人之为人的行动能力也被摧毁殆尽。人之为人成为多余的,被等同于动物,甚至连动物都不如,只是一个“物体”。
正是因为使得他者成为非人,道德冷漠者可以完全实现对他者苦难的视而不见,因此,对他者的杀戮也就无异于宰杀动物。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他者呢?他者是另一个自我,自我与他者之间处于一种想象中的主体间关系。
这是拉康在其“镜像阶段”理论中提出来的观点。自我一开始就是一个他者 硕士论文网,他借助于他者而诞生。
在随后的想象的主体间关系中,主体的自我依赖于想象轴线另一端的他者而确立。自我无法独立存在,他者永远是想象关系不可或缺的一方。
这就是自我对他者根本上的依赖性。勒维纳斯也认为,他者在本质上并不是以限制和否定我的自由的面貌而出现,而只是审问我的自由。
毫无疑问,他者可能向我施加暴力,同时也使非暴力成为可能。因此,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本质上不是对抗、暴力关系,同时也不是简单的和平共存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自我必须在暴力与和平共存之间做出选择。当自我与他者相遇时,自我与他者形成了一个相同的共同世界。
自我与他者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建构的关系中,因此,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自我离不开与他者的联系,而建构自我认同需要认真对待他者,与他者展开有效、持续的对话。 总之,道德冷漠是对他者的漠视,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甚至有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从而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与恶作斗争,也要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的神经。
2.社会冷漠现象及原因分析
首先,作为道德评价与分析的议论文章,从观点上,你要先确立你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的信仰者。
鄙人是性善论的信仰者,所以提供一条性善论的思路,以供借鉴。
1.人性本善,如何会“变”冷漠,教育和导向是根本。所以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的角度,分析我们的德育是不是在方法上是不是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舆论、媒体在导向上是不是也出了问题(当然,媒体的报道很多情况下和人群的兴趣是互相作用的)
2.如果没了道德尺度,规章、法律应该成为最后的一道铁闸。从这里你可以从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个角度,以及法治思想的贯彻情况来作展开。
3.最后谈如果不冷漠,说白了,就是见义勇为目前遭遇的困境。一方面缺乏更为有效而稳定的保障,能让见义勇为者后顾无忧,让好人不心寒;另一方面,就是公民自我保护以及见义勇为能力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有些混乱,希望能对你的思路有一些启发。
说白了,在这个平民时代,我们呼唤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和努力,社会才能向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方向发展。冷漠,无法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灰心,在看到那些冷漠的看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社会,中国的大地上,那些善心的涌动,那些可敬的志愿者的奋斗,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加入他们的队伍,哪怕只是parttime,你也会帮助这个社会向好的方向前进一点。
3.有关于道德的论文
关于社会道德冷漠的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
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道德冷漠原因 理性分析 对策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现状 1.感恩缺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越来越不懂感恩。例如现在较为常见的,许多受到资助的学生,对于那些社会各界资助过他们的人,感到十分的理所当然,并没有一种知恩图报的心理;大学生对于父母也没有一种感恩和孝顺的意识。
2.助人为乐意识的淡漠。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不再以帮助别人作为一种乐趣或义务。
我们不难看到一下几种状况:公交车上不让座,看到老年人过马路不太会上前帮助,捡到别人遗失的财物不主动归还等。 3.英雄缺失。
现今的社会里人性冷漠,曾经被我们所称颂的英雄人物也越来越少。现在见义勇为者甚至抓到嫌疑人交给警察,因为怕被犯罪嫌疑人受伤赖上自己,而不愿作证,更不愿做什么见义勇为者;老人摔倒在地,路人怕被冤枉上是自己撞到的,而不敢上去掺扶,即使好心人做好事,也要报警备案或是让多人作证后才敢去帮助老人。
社会“净化”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4.灾难性捐款冷淡。
在这几年中,中国灾难不断,面对灾难,我们看到了同胞们团结起来度过难关的信心以及行动。但是,我们也很痛心的看到,面对名人的捐款,许多人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而是怀疑着是否假捐或是抱怨捐款的金额和其身份地位的不协调。
虽然确实有一些假捐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否定了所有人的爱心。而更多的人则是面对捐款,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自己没有捐款的责任与义务,而把全部的责任推向政府。
以怀疑政府私吞捐款公共款,而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5.邻里冷漠。
以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宅,万金买邻”,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随着那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同学们曾经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市民手机里存了一百多个号码,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也有很多社会新闻中,报道许多人几乎不串门,更有甚者,住了几年都不知道邻居是谁。 而也正由于邻里之间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生活中常常会引发诸多的矛盾。
6.职场冷漠。许多职场新人都在抱怨职场的冷漠,每个人都那么的无情,你有难,不帮忙就算了,更有甚者,还会对你落井下石一番,除此之外,职场新人们还会吃闭门羹,一股热情的工作劲即刻被泼冷水。
而对于职场老手来说,则有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首先,人在职场身不由己,利益之下,凭什么要求人人都与你方便,携手并进?再者,冰冷无情有时并非不好,在某种状态下,它也是专业敬业的代名词。
职场如战场,冷漠似乎也成了自我保护的盾牌。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原因 1.对道德本质的误解。
“道德冷漠”源于对“道德功利性”这一本质属性的误解。从古至今,我们的教育一直故意夸大道德的超功利性,以至于道德的功利性被隐而不谈。
事实上,从古至今,都没有完全否认利的存在和价值,只是更多时候,我们断章取义,片面夸大了道德的超功利性,让人误以为要道德就不能谈利益。也正因为此,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尽管说道德有超功利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道德本质上还是功利的。完全超出功利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对道德原则的冲击。所谓正义,最一般地说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者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秩序相适宜的道德品质。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这些负面影响扩散开来,从而根本上动摇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义秩序。同时,社会正义要求善恶与奖惩相对应,但现实生活中,在一些范围内对那些不正义行为实行特殊保护,反而对抵制者进行打击报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就造成很多人明哲保身,不敢出头。
3.心理机制影响。首先,消极的情绪体验导致道德冷漠。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交往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在交往中产生移情效应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体验。其次,从众心理导致“看客”行为。
再次,人格缺陷导致道德冷漠。 四.理性分析 1.公家缺乏公德意识,导致社会公德冷峭。
当前,社会道德呈现必然的冷峭现象,也与公家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当前,在社会公共糊口中,一个凸起问题就是部门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规范在思惟熟悉上不正视,在步履遵守上不自觉。
有人认为,社会公共轨则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必然的未便,可以把它视为对自己的不需要约束,从而不愿意自觉遵守。这样一来,原本是约束所有人的轨则最后却可能成为只约束自觉遵守公德的人的轨则。
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既然是社会公共糊口中人们选择行为时具有的。
4.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谈谈作为个人该如何承担起他
一个社会只谈道德那是虚伪的,一个社会只谈规则那是冷漠的。
正常的社会既有道德的感化,又有法律的制裁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好的制度是坏人只能做好事,坏的制度是好人不敢做好事,比如扶老太太被讹,比如医生在火车上对人进行急救时候事中录像,事后管人要行医资格证,把人当贼似的防着,这种行为会让好人寒心的。
道德是法律的最高期望,法律是道德的最低的底线。
司法之神,蒙眼 一手提着天平,一手提剑,天平两端一端放着道德良心公序良俗,一端放着规则秩序法律。
5.关于校园道德失范现象的作文1200字
道德如灯,照亮人们的成长之路;道德如火,点燃城市之心;道德如甘露,默默滋养人们的心灵。
看到道德这两个字眼,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年幼的小悦悦愉快的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不小心被一辆车给“亲”了一口。血像瀑布般似的一下子就喷了出来。而司机只是停了一下,不但没把血红色的小悦悦送去医院,还继续前行,无情的后轮再次向那柔软的身躯碾压!18个人路过,第一位行人,看着小悦悦躺在那冰冷的马路上,无情的走过;第二个人,无动于衷,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第三位……18位行人过去了,每个人都见死不救,若无其事的过去。他们竟然可以那么铁石心肠,无动于衷!幸好有一位捡垃圾的陈婆婆看见倒在血泊里的小悦悦,停下,试图抱起她。但是小悦悦犹如一滩软泥陷了下去。那位有着炽热般的善心的陈婆婆张口呐喊,个个询问。最终找到了小悦悦的母亲,才送她到医院,遗憾的是,小悦悦因出血过多最终抢救无效而离开这个无情的世界……
此事一报道,立即在全国大江南北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大家不禁要问,道德在中国社会究竟怎么了?谁给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找一个理由,社会风气的堕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倾斜,还是法制不完善的表现?言之者凿凿,听之者诺诺,似乎人人知其病根,却难寻症结。各人自管门前雷,不寻他人瓦上霜,事不管己,人人高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些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的至理名言,便是时下所谓众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社会观,这些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悲哀,将无辜的生命无情的推下了深渊。
一条活生生的性命,考验着道德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那位陈婆婆虽然靠捡垃圾度过余生,但是她比那些富豪,司机,过路人富有的多!因为陈婆婆有一颗无私善良,救急扶危,默默奉献之心,她以那不计得失,无私心的杂念要去救人!这一种精神是多么的崇高,何等的让我们这些人敬佩,这样一对比,我想问,这个社会的道德究竟怎么了?政府所创建的精神文明难道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不,绝不是,我坚信。这样的的人只是少数,这样的事只是少数,但要知道,即使是少数,也让人心寒啊!也是社会的一个阴暗面啊!
小悦悦事件,不仅是一场交通肇事的逃逸,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道德的缺失评判。小悦悦用自己纯洁的生命,拷量着人们的灵魂,良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心的尖刀深刻剖析自身的丑陋,通过刮骨疗伤之痛唤起社会的警醒。用具体行动呼唤良心道德的回归,呼唤五常之道的回归,即仁义礼智信的回归,让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等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6.求写论文
革开放以来,由市场经济驱动,中国在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已为世人所嘱目世界所公认;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也出现了道德进步或“爬坡”①与道德危机或“滑坡”②共存的现实,这些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早已为舆论界为伦理学界所重视。
鉴于在某些方面,道德“滑坡”的速度,超出了道德“爬坡”的速度,其客观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集中力量从理论上探求原因寻找有效对策,以求尽快制止“滑坡”,并为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这是伦理学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但现实情况却是:十多年来,伦理学界不仅围绕道德是否滑坡问题论争不停,而且在关于“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上也存在着严重对立,这便使现实的道德困境变成道德理论自身的困境。
当然,如果伦理学只是一门形而上的人文学科,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一个经院课题,那么,这种后果可能仅仅是昭示着伦理学本身的悲剧命运而已。但伦理学却恰恰是极具实践性的社会科学,所面对的又恰恰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因此,困境中的伦理学界因切脉不准方出多门,又恰恰加剧了现实道德危机,药不对症虚火实攻诸多真诚求善的道德药方换来的可能是灾难性的非道德的后果;理论的悲剧则极可能酿成社会的悲剧。
这便是我为道德理论走出困境而提出建设中华新伦理的理论动机。 。
7.毕业论文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
曾经在美国《读者文摘》中看到一篇题为《有德才能服人》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数位名人成功的范例,归纳起来,其寓意就是“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这一原则已被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所认同。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给人们的生命赋予方向、意义、内涵。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良知,使人明白道理,而不只是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对道德观念、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以及运用它去进行道德判断,它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自觉性。目前,中专学生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以“小太阳”自居;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尽人意的丑恶现象又不断向他们渗透,这些都容易在他们的心中形成金钱、权利至上,崇尚物质利益和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观念。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它在道德品质结构中起着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的倾向与愿望,当其得到肯定、积极的正面评价时,会更加激励他采取从前的行动;反之,如果在否定、消极的负面评价下,他的行为会受到抑制、削弱直至消失。当然,对于不正确的行为,我们给予否定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继续采取错误行为的强度,但是当一种正确的行为也得不到肯定评价时,便会产生负面效果。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作出选择的毅力和精神,它既表现出为实现道德行为的坚持不懈努力,也表现出经常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道德的动机。面对一些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会使从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感到迷惑茫然、百思不解。意志坚定的学生会勇敢面对、战胜这些、超越自我,意志动摇的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继而影响其道德行为,有些学生会随波逐流,渐渐把从前那些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符合道德标准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善恶的评价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真诚、呼唤美好,所以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道德行为的追求,但并非时时、事事都能如己所愿。一个人在他的道德情感中如果没有或少有理解、尊重与宽容,他会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其任意践踏。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份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它们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 论文网。要使学生具有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对正确道德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修养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晶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及道德评价能力的获得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纪律的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善恶评价。了解社会的好坏及美丑标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力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要记住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绝不是过去生活在单一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接触空间和活动范围。因此,应该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手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原本抽象、概括的原则及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这些原则、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一些典型事例,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这些事例作出判断的机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评价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道德冷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