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关 机械密封 的毕业论文
(四)机械密封 1.结构 典型结构如右图所示,,一般由动环、静环、动环密封圈、静环密封圈、弹簧、弹簧 座、紧定螺钉、防转销等组成。
机械密封一般有四个密封点,如图中1、2、3、4所示,其中3为静环与压盖端面之间的密封点,2为动环与轴或轴套之间的密封点,4 为压盖与泵壳或其它设备之间的密封点,1 为端面相对旋转的密封点,2、3、4是静密封,一般采用O形、V形密封圈等垫圈密封。 一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主密封、辅助密封、补偿机构、传动机构。
此外还有冷却、冲 图4 典型机械密封结构 洗、润滑等辅助装置。 2.原理: 机械密封工作时,由密封流体的压力和弹性元件的弹力等引起的轴向力使动环和静环互相贴合并相对运动,由于两个密封端面的紧密配合,使密封端面之间的交界(密封界面)形成一微小间隙,当有压介质通过此间隙时,形成极薄的液膜,产生阻力,阻止介质泄漏,同时液膜又使得端面得以润滑,获得长期密封效果。
3.分类 (1)按密封的主机:泵用机械密封、釜用机械密封、压缩机用机械密封等; (2)按不同工作参数,分为高温、中温、低温、高压、中压、低压、高速、重型等等; (3)按结构形式分为:平衡型和非平衡型、单端面和双端面机械密封等。 4.安装 (1)准备工作 ①检查轴与轴套的径向跳动、表面粗糙度、外径公差、轴的窜动等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②检查机械密封的型号、规格是否与要求相符。
各零件是否完好,密封圈尺寸是否合适,动环和静环的表面是否光滑平整。若有缺陷必须更换或修复。
③用干净的汽油对机械密封的零件进行清洗,然后擦干,注意保护密封面; ④安装机械密封时,先从说明书上查到弹簧的工作长度,然后用卡尺量得弹簧的自由长度即可得弹簧的压缩量,安装中应保证弹簧的压缩量的偏差不大于1mm。 (2)检查与测量 ①动环的浮动性,要求动环与轴有一定的间隙,保证间隙为0.3-0.7mm。
②固定环是否偏心 泵用机械密封中,固定环(弹簧座)与轴采用滑动配合,间隙量很小。若间隙较大,固定环就会偏心,作用在密封面上的弹簧力不均匀时密封出现时泄时封现象 ③动环与静环贴合面的检查:检查时可用90°角尺测量贴合面对轴中心线的偏差。
(3)安装 首先分别将转动组件中各件与静环组件中各件组装完毕,并做好弹簧的初步预紧;然后完成动环组件在轴上的安装和静环组件在压盖内的安装,初步测量动环密封端面至密封腔端面的距离,与静环密封面至端盖端面的距离,两者之差即为机械密封的弹簧预压缩量,并组装好轴承;对照技术要求的压缩量,参照实测的压缩量,将压缩量调整合适,将压盖紧固。 安装过程中应保持密封的清洁和完整,不允许用工具敲打密封元件,以防止密封被损害。
机械密封安装在轴上后,用手推动动环应有弹性及顺利之感,然后在密封面上加些机油,将端盖均匀压紧,不得压偏。 (4)检查与试压 安装完毕后,用手盘车,应保证转动灵活,并有一定的浮动性。
对重要设备的机械密封必须进行静压试验和动压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 5.运转 (1)启动前的注意事项:辅助装置、冷却系统是否安装无误;应清洗管线以防铁锈、杂质进入密封腔;用手盘动联轴器,检查轴是否轻松运转。
如果盘动很重,应检查有关配合尺寸是否正确,设法找出原因并排除故障。 (2)试运行和正常运转:首先启动液封系统、冷却水系统,使密封腔内充满介质,然后启动主密封进行试运转。
如果一开始发现有微量泄漏,但过1-3h后逐渐减少,为正常磨合过程。如果泄漏量不减少应停车检查;如果机械密封发热、发烟,一般为弹簧比压过大,可适当降低弹簧压力。
经试运转合格后,可转入操作条件下的正常运转。升温、升压过程应缓慢,并密切注视有无异常现象发生。
6.停车 应先停主机,再停辅助系统和冷却水系统。停车时间较长时,应将主机内的介质放净。
7.维护 (1)要注意有无机械密封零件本身松动而泄漏或是由于杂质进入端面造成发热及一些不正常的声音;防止干摩擦;间歇运行的机械,注意停车后介质干燥形成结晶或温度降低析出结晶,启动时,采取加温或冲洗措施,防止端面划伤。 (2)观察冲洗、冷却等辅助装置及仪表是否正常工作; (3)注意机器运行中有无异常现象,如振动或轴承损坏,都将影响机械密封的使用。
8.检修 (1)对拆卸工作的要求: ①拆卸前应熟悉机械密封的有关资料、图纸及其类型结构; ②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必要的设施和工具,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③有顺序的拆卸,并做好标记,以便于重新组装;便拆卸边观察,分析查找造成泄漏的原因; ④拆下的旧件应保管一段时间后再处理。在无资料或资料不全时,可按旧件材质、规格领取新件。
(2)检修方法 ①动静环表面磨损严重或出现裂纹时,更换新件;较浅的划痕可进行研磨;检测动静环端面与轴中心线的垂直度偏差,若超过0.05mm,应调整或修理; ②辅助密封圈和弹簧损坏时应更换新件;选择弹簧时应选择端面平行并与中心线垂直,自由高度尽量一致,变形量尽量相等的的; ③调整轴向窜动量到规定范围; ④检查轴或轴套是否磨损,如有磨损应及时进行补焊、热处理及机加工。
2.压面机的毕业设计的论文
多用压面机设计与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压面机所切面条宽度种数单一,以及现有多用压面机不合理的结构形式,提出一
种新型多用压面机及其调整装置。通过调整两切面刀的中心距,无需更换切刀,就能切出多种不同宽度的
面条,并总结出了切制不同面宽种数时的刀齿分布规律,实现了切面刀的一刀多用。
关键词:多用压面机;刀齿分布规律;调整装置
1前言
传统的压面机刀齿为矩形,一副切刀只能切制一种宽度的面
条。虽然有中国专利提出多用切面刀,如专利号为:88206325.1提
出一种压面机用多用切面刀装置,刀齿为矩形,但一副切刀只能
切出两种不同宽度的面条。专利号为:89221799.5提出一种能切
制多种宽度面条的压面机,但其结构形式不合理,主切刀为双阶
梯型,存在后阶梯较薄、强度差,加工困难,且切出的面条由于在
阶梯处受到挤压,断面形状不规则。因此两者均不能完美地满足
消费者与制造者的需求。
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用切面刀装置,
刀齿为矩形,所有刀齿宽度和齿槽宽度相等,齿高按一定规律排
列,通过调整两切面刀的中心距,无需更换切刀,就能切出多种不
同宽度的面条。并在专利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切制不同面宽种数
时的刀齿分布规律。
2刀齿部分设计及其分布规律
为叙述方便,设δ为所切面条的厚度,一副切刀能切制的面
条宽度种数用N表示。
如图1所示,为能切制面宽种数N=6的刀齿分布规律示意
图。该多用切面刀装置由主切刀和辅切刀组成,主切刀和辅切刀
都是由多种不同高度的矩形刀齿组成,其刀齿高低分布分别按主
切刀齿高分布规律和辅切刀齿高分布规律排列。其中辅切刀的刀
齿高与其相邻的主切刀的刀齿高度之和遵循相邻齿高和规律。一
副切面刀的刀齿高度分布规律,可由多个长周期组成,每个长周
主动齿轮带动主切刀转动,同时通过两个过渡齿轮把动力传
给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再带动辅切刀转动,实现两切刀对滚。两过
渡齿轮安装在连杆7上,从动齿轮4、连杆6和辅切刀一起支承
在滑块5上,调整时转动图2所示偏心轮,推动滑块左右移动,带
动辅切刀左右移动,从而调整中心距。
5结论
各种N值的刀齿分布规律,已通过计算机绘图验证,证明各
种N值的刀齿分布规律正确,结论可靠。按上述规律作出的切面
刀,一副切刀能切出多种不同宽度的面条,较传统的切面刀而言,
节省了材料,以N=6为例,传统的切面刀切六种面宽需要六副切
刀,而多用切面刀只需一副切刀,节省材料约80%,且可不停机变
换面条的宽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适用于面粉、面皮、面条加工等食品行业。如对该结构稍作改进,
也可用于轧钢行业中的分条机上,实现对宽带材的分条。
参考文献
1刘克福,李晓虹.一种多用切面刀装置[P].中国专利,2007,2007,
8291.1,2008-03-12
2刘克卫.压面机[P].中国专利.89221799.5,1990-08-01
3曾俊.压面机多用切面刀装置[P].中国专利.88206325.1,1989-01-11
4机械设计师手册编写组.机械设计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5张裕中,藏其梅.食品加工技术装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求一篇机械类的毕业论文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摘 要:机械设备零件的损坏,很大程度总是从零件表面开始的.研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其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机械加工中各个工艺对加工表面质量影响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来控制加工过程,最终达到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使用性能的目的.关键词:表面质量;粗糙度;机械加工;机械性能使用的可靠性和使用期限是衡量机器质量的主要指标,而这两个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零件的表面质量.机器零件的损坏如磨损、疲劳断裂等多数是从零件的表面开始,故提高零件的表面质量,保证表面层的完整性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1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产品使用性能的影响表面质量对零件的耐磨性、配合精度、疲劳强度、抗腐蚀性能等都有很大的影响.1. 1 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 零件的耐磨性与摩擦副的材料、润滑条件和零件的表面质量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前两个条件已确定的前提下,零件的表面质量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两个零件的表面接触时,其表面凸峰顶部先接触,因此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理论上的接触面积.表面愈粗糙,实际接触面积就愈小,凸峰处单位面积压力就会大,表面磨损就愈容易.即使在有润滑油的条件下,也会因接触处压强超过油膜张力的临界值破坏了油膜的形成而加剧表面的磨损.由以上分析可知,表面粗糙度对零件表面的磨损影响很大.一般说来,表面粗糙度值越小,其耐磨性越好,但并不是表面粗糙度数值越小越耐磨.从图1中实验曲线可知表面粗糙度值Ra与初期磨损量△0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值.此点所对应的是零件最耐磨的表面粗糙度值.这是因为在零件表面粗糙度值过小的情况下,紧密接触的两个光滑表面间贮油能力很差,致使润滑条件恶化,两表面金属分子间产生较大亲合力,因粘合现象而使表面产生咬焊,导致磨损加剧.因此零件摩擦表面粗糙度值偏离最佳值太大,无论是偏高还是偏低,都是不利的.从图1可见,重载荷情况下零件的最佳表面粗糙度值要比轻载荷时 大.1. 2 表面质量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零件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其表面微观不平的凹谷处和表面层的缺陷处容易引起应力集中而产生疲劳裂纹,造成零件的疲劳破坏.试验表明,减小零件表面粗糙度值可以使零件的疲劳强度有所提高.因此,对于一些承受交变载荷的重要零件如曲轴,其曲拐与轴颈交接处精加工后常进行光整加工,以减小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值提高其疲劳强度.加工硬化对零件的疲劳强度影响也很大.表面层的适度硬化可以在零件表面形成一个硬化层,它能阻碍表面层疲劳裂纹的出现,从而使零件疲劳强度提高.但零件表面层硬化程度过大,反而易于产生裂纹,故零件的硬化程度与硬化深度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表面层的残余应力对零件疲劳强度也有很大影响,当表面层为残余压应力时,能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当表面层为残余拉应力时,容易使零件表面产生裂纹而降低其疲劳强度[1].1. 3 表面质量对零件的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零件的耐腐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零件的表面粗糙度.零件表面越粗糙,越容易积聚腐蚀性物质,凹谷越深,渗透与腐蚀作用越强烈.因此,减小零件表面粗糙度值,可以提高零件的耐腐蚀性能.零件表面残余压应力使零件表面紧密,腐蚀性物质不易进入,可增强零件的耐腐蚀性,而表面残余拉应力则降低零件的耐腐蚀性.1. 4 表面质量对配合性质及零件其它性能的影响相配合零件间的配合关系是用过盈量或间隙值来表示的.在间隙配合中,如果零件的配合表面粗糙,则会使配合件很快磨损而增大配合间隙,改变配合性质,降低配合精度;在过盈配合中,如果零件的配合表面粗糙,则装配后配合表面的凸峰被挤平,配合件间的有效过盈量减小,降低配合件间连接强度,影响配合的可靠性因此对有配合要求的表面,必须规定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零件的表面质量对零件的使用性能还有其它方面的影响.例如,对于液压缸和滑阀,较大的表面粗糙度值会影响密封性;对于工作时滑动的零件,恰当的表面粗糙度值能提高运动的灵活性减少发热和功率损失;零件表面层的残余应力会使加工好的零件因应力重新分布而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变形,从而影响其尺寸和形状精度等[1].2 影响表面质量的工艺因素2. 1 切削加工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切削加工在加工表面留下了切削层残留面积,其形状是刀具几何形状的复映.减小进给量,主偏角,副偏角以及增大刀尖圆弧半径,均可减小残留面积的高度.此外,适当增大刀具的前角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程度,合理选择润滑液和提高刀具刃磨质量以减小切削时的塑性变形和抑制刀瘤,鳞刺的生成,也是减小表面粗糙度值的有效措施.2. 2 切削用量的影响实验证明,切削速度愈高,切削过程中切屑和加工表面的塑性变形程度就愈轻,从而表面粗糙度就愈低.另外,积屑瘤是在较低的速度下产生的,积屑瘤的有或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较大,在切削用量的三个要素当中,进给量和切削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比较敏感,进给量大,切屑变形也大,切屑与刀具前刀面的摩擦以及后刀面与已加工表面的摩擦加剧,从而增大工件表面粗糙度值.因此减小进给量有利于减小表面粗糙度值.2. 3 工件材。
4.我需要一篇3000字机械类得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结构设计 2毕业设计 AWC机架现场扩孔机设计 3毕业论文复合化肥混合比例装置及PLC控制系统设计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带式输送机说明书和总装图 4毕业设计 冲压废料自动输送装置 5专用机床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6课程设计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7毕业论文 桥式起重机副起升机构设计 8毕业论文 两齿辊破碎机设计 9 63CY14-1B轴向柱塞泵改进设计(共32页,19000字) 10毕业设计 连杆孔研磨装置设计 11毕业设计 旁承上平面与下心盘上平面垂直距离检测装置的设计 1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设计 13皮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14毕业设计(论文) 立轴式破碎机设计 15毕业设计(论文) C6136型经济型数控改造(横向) 16高空作业车工作臂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17 2007届毕业生毕业设计 机用虎钳设计 18毕业设计无轴承电机的结构设计 19毕业设计 平面关节型机械手设计 20毕业设计 三自由度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 21毕业设计XKA5032A/C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设计 22毕业设计 四通管接头的设计 23课程设计:带式运输机上的传动及减速装置 24毕业设计(论文) 行星减速器设计三维造型虚拟设计分析 25毕业设计论文 关节型机器人腕部结构设计 26本科生毕业设计全套资料 Z32K型摇臂钻床变速箱的改进设计/ 27毕业设计 EQY-112-90 汽车变速箱后面孔系钻削组合机床设计 28毕业设计 D180柴油机12孔攻丝机床及夹具设计
Q 348414338
5.机械毕业论文
原发布者:建筑工程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师范技能训练作业
机械设计
专业:机械制造工艺教育班级学号:03310111320学生姓名:欧阳凯旋论文题目:双坐标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
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摘要
双坐标运动平台,也即X-Y工作台,是指能分别沿着X向和Y向移动的工作台。在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加工系统、立体仓库中堆垛机的平面移动系统以及平面绘图仪的绘图系统等中,X-Y工作台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所设计的双坐标运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该系统是以微型计算机(PC)为平台、4轴步进电机运动控制卡PCI-7314为核心的开环运动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了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作为执行装置。其控制原理是计算机通过控制软件对电机控制卡进行读写操作,向控制卡发送位置、速度以及加速度命令;然后由控制卡产生脉冲序列,输出到驱动器;驱动器则根据接受到的脉冲信号,产生脉冲驱动信号控制步进电机旋转;最后由电机带动丝杠驱动工作台运动。
本文采用LabVIEW作为控制步进电机的编程软件,实现了单轴的点位运动、连续运动以及双轴的直线插补运动控制,并提出了实现圆弧插补运动的思想。
关键词:X-Y工作台,开环运动控制,步进电机,运动控制卡,LabVIEW
第1章绪论……………………………………………………………………3.16.1本次设计所要搭建的双坐标运动控制系统便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双坐标运动平台又称在实际中,步进电机驱动器要求的控制
6.机械毕业论文
原发布者:建筑工程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师范技能训练作业机械设计专业:机械制造工艺教育班级学号:03310111320学生姓名:欧阳凯旋论文题目:双坐标运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摘要双坐标运动平台,也即X-Y工作台,是指能分别沿着X向和Y向移动的工作台。
在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加工系统、立体仓库中堆垛机的平面移动系统以及平面绘图仪的绘图系统等中,X-Y工作台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所设计的双坐标运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该系统是以微型计算机(PC)为平台、4轴步进电机运动控制卡PCI-7314为核心的开环运动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了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作为执行装置。其控制原理是计算机通过控制软件对电机控制卡进行读写操作,向控制卡发送位置、速度以及加速度命令;然后由控制卡产生脉冲序列,输出到驱动器;驱动器则根据接受到的脉冲信号,产生脉冲驱动信号控制步进电机旋转;最后由电机带动丝杠驱动工作台运动。
本文采用LabVIEW作为控制步进电机的编程软件,实现了单轴的点位运动、连续运动以及双轴的直线插补运动控制,并提出了实现圆弧插补运动的思想。关键词:X-Y工作台,开环运动控制,步进电机,运动控制卡,LabVIEW第1章绪论……………………………………………………………………3.16.1本次设计所要搭建的双坐标运动控制系统便是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双坐标运动平台又称在实际中,步进电机驱动器要求的控制。
7.机械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工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块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 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 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 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
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 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 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 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 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 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 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 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 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 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 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 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 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 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 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 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 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 而且可以简化设计。
目前,技术人员正致 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 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 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
为 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 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 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 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 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 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 采用多C 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 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 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 O P技术和智能化。
系统能提供 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 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 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 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 加强了C N 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 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 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 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 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 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 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 IM 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 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
它 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 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 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 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 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 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 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 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 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 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 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 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 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 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 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 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 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 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 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 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 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 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 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
8.机械毕业论文
·[机械论文]半导体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机械论文]内河闪点≤60°小型油船在检验中
·[机械论文]浅谈船舶舵机的安全检查
·[机械论文]谈船舶焊接中的常见缺陷的成因和
·[机械论文]引领未来汽车发展的概念车
·[机械论文]企业工艺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关注
·[机械论文]试论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机械论文]从科学技术影响的双重性看“微技
·[机械论文]某大型减速器运行工况及其过渡过
·[机械论文]交-交变频技术实现感应电机的重载
推荐论文
·[机械论文]浅谈智能大厦保安监控系统
·[机械论文]基于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的数字
·[机械论文]关于55KW循环冷却水泵的系统改造
·[机械论文]某工厂智能安防系统设计方案
·[机械论文]城市火灾自动报警监控网络系统的
·[机械论文]建筑物防雷保护设计浅析
·[机械论文]基于CAN总线的对等式火灾报警系统
·[机械论文]东胜大厦楼宇自控系统的设置方案
·[机械论文]城市监控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机械论文]膜技术在电子工业纯水制造中的应
热门论文 更多
· [机械论文]水的冷却原理
· [机械论文]热水采暖两用炉技术
· [机械论文]面向FMS生产调度和控制的零件动态
· [机械论文]GIS访问网络数据库中若干技术问题
· [机械论文]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
· [机械论文]高精度正弦全自动激励信号源的设
· [机械论文]数控机床高精度轨迹控制的一种新
· [机械论文]中央事故音响信号回路改造方案
· [机械论文]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