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压或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不少于3000字
本帖最后由 蓝色童话 于 2010-6-3 15:30 编辑1650年,法国人B.帕斯卡首先提出了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规律——静压传递原理(帕斯卡原理)。
1795年,英国人J.布拉默创制的水压机是以水为工作介质的液压传动的初级形式。十八世纪末,德国制造了液压刨床;美国制造了液压磨床和车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电液伺服阀的出现,液压伺服系统得到了新的发展。它将电子控制和液压传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液压传动应用的新领域,液压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现代液压技术既源于传统的机械技术,又融合了控制理论、精密制造、新材料、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检测、传感器以及信息技术等,其产品和系统通常体现为多种技术的融合与系统集成。尽管,以其他传动方式取代液压传动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到目前为止,像数码产品在摄影领域完全取代胶片的“颠覆性革命”,在液压领域还没有出现。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其“对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的系统哲学思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流体特性及其应用领域的多样化及复杂性,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在未来有着无穷无尽的研究领域和无止境的应用范围。由于液压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及其自身丰富的技术内涵,使得液压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为世界上装备制造业最发达的美、德、日等经济体,都有着液压强国的深刻背景。新中国的液压工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64年开始引进国外液压元件生产技术,同时注重消化吸收后的自主开发并取得一定成效。
此后,中国流体传动产业赢得过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家投资引进了50多项产品及制造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形成了现在的技术基础;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快振兴基础件工业条例”,并经国务院领导特批,增列了“基础件补充专项”,全行业得到6.5亿元的技术改造资金,部分骨干重点企业提高了装备水平。一、产业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中国液压行业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具有较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在装备制造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年来,液压行业发展步伐加快,自主化水平明显提高,已成为世界液压产品的制造大国之一。(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1年~2008年,中国液压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都在25%以上,成为全球液压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2007年,中国液压市场销售额约占全球液压市场销售总额的14%,居美国和德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三。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国内液压产业产能的快速提高,在国际市场中低端产品领域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二)形成了多种成分并存的产业架构 经过数轮的重组、改制、兼并以及境外资金的进入,中国液压行业已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三)技术能力有所提高 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行业扎实推进自主化工程,为航空航天、船舶、大型水利工程、大型冶金设备、核电工程、奥运会工程等配套的液压元件及系统取得了有效突破。
如四川长江液压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华德液压有限公司的积极协助下,顺利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台和希望之塔的液压系统配套任务。(四)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自主化 从液压产品的贸易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市场对进口的高端产品需求量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而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则保持平稳。
据海关统计,2008年国内液压产品进口额约为21亿美元。以整个液气密行业为统计口径,2008年,进口额比上年增长了50%。
液气密全行业进出口逆差为22亿美元。目前,国内液压市场的份额构成,在自主的65%份额中,有10%出口。
(中国的液压行业,现在没有年营业额超过5亿元的厂家,全国累计产值250亿元,基本上用于低端市场,德国力士乐一家公司2007年液压部分营业额达到40亿欧元,即400亿元人民币,力士乐公司产品样本躺着都比我国厂家样本站着高,这就是中国与德国的差距,仅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中国GDP科技含量是很低的)来源: 液压英才网 近年来,我国机械装备行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令液压工业获益匪浅。“按有关部门的统计,2007年液压工业产值达到200多亿元。”
业内著名专家液压李工说,“如果加上未统计在内的一批民营厂商,总产值应超过250亿元,同比增长28%。”根据液压英才网资深顾问李工统计2010年我国液压行业总产值600多个亿。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技术、一个产品和一个领域能够得以发展,最重要的是因为有市场。“液压元件的市场在中国。
因此,中国液压技术发展的前景也一定是乐观的。”液压李工对此信心十足。
1 Z0 m2 G2 N9 K* U" C- D$ ?: L 但针对液压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尚无法满足主机发展的需要,液压李工又不无担忧。他多次提到了“众志成城”一词,其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我国液压工业的落后局面,迫切需要行业上下众志成城,需要生产企业、用户和上下游产业团结一心,众。
2.跪求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论文,要求看补充
液压或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2,国内外最新的液压或气动自动化设备3.在工业中的应用最好选其中之一进行详细的叙述..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个月前选出气动技术是以压缩空气为介质来传动和控制机械的一门专业技术。
由于它具有节能、无污染、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结构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和生产线上。过去汽车、拖拉机等生产线上的气动系统及其元件,都由各厂自行设计、制造和维修。
气动技术应用面的扩大是气动工业发展的标志。气动元件的应用主要为两个方面:维修和配套。
过去国产气动元件的销售要用于维修,近几年,直接为主要配套的销售份额逐年增加。国产气动元件的应用,从价值数千万元的冶金设备到只有1~2百元的椅子。
铁道扳岔、机车轮轨润滑、列车的煞车、街道清扫、特种车间内的起吊设备、军事指挥车等都用上了专门开发的国产气动元件。这说明气动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且正在日益扩大。
我国的气动工业虽然达到了一定规模与技术水平,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我国气动产品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仅为美国的1/21,日本的1/15,德国的1/8。
这与10多亿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从品种上看,日本一家公司有6500个品种,我国只有它的1/5。
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的差距也很大。由于气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业的自动装配和自动加工小件、特殊物品的设备上,原有传统的气动元件性能正在不断提高,同时陆续开发出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产品,使气动元件的品种日益增加,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在电子元件、药品等制造行业中,由于被加工件体积很小,势必限制了气动元件的尺寸,小型化、轻型化是气动元件的第一个发展方向。
国外已开发了仅大姆指大小、有效截面积为0.2mm2的超小型电磁阀。能开发出外形尺寸小而流量较大的元件更为理想。
为此,相同外形尺寸的阀,流量已提高2~3.3倍。有一种系列的小型电磁阀,其阀体宽仅10mm,有效面积可达5mm2;宽15mm,有效面积达10mm2等。
国外电磁阀的功耗已达0.5W,还将进一步降低,以适应与微电子相结合。气源处理组合件,国内外大多采用了积木式的砌块结构,不仅尺寸紧凑,而且结合、维修都很方便。
执行元件的定位精度提高,刚度增加,活塞杆不回转,使用更方便.为了提高气缸的定位精度,附带制动机构和伺服系统的气缸应用越来越普遍。带伺服系统的气缸,即使供气压力和所负的载荷变化,仍可获得±0.1mm的定位精度。
在国际展览会上,各种异型截面缸筒和活塞杆的气缸甚多,这类气缸由于活塞杆不会回转,应用在主机上时,无须附加导向装置即可保持一定精度。此外还开发了不少带各种导向机构的气缸和气缸滑动组件,例如具有两根导向杆的气缸、双活塞杆双缸筒气缸等。
气缸筒外形已不限于圆形、而是方形、米字形或其它形状,在型材上开了导向槽、传感器和开关的安装槽等,让用户安装使用更方便。多功能化,复合化.为了方便用户,适应市场的需要开发了各种由多只气动元件组合并配有控制装置的小型气动系统。
如用于移动小件物品的组件,是将带导向器的两只气缸分别按X轴和Z轴组合而成。该组件可搬动3kg重物,配有电磁阀、程控器,结构紧凑,占有空间小,行程可调整。
又如一种上、下料模块,有七种不同功能的模块形式,能完成精密装配线上的上、下料作业,可按作业内容将不同模块任意组合。还有一种机械手是由外形小并能改变摆动角度的摆动气缸与夹头的组合件,夹头部位有若干种夹头可选配。
与电子技术结合,大量使用传感器,气动元件智能化.带开关的气缸国内已普遍使用,开关体积将更小,性能更高,可嵌入气缸缸体;有些还带双色显示,可显示出位置误差,使系统更可靠。用传感器代替流量计、压力表、能自动控制压缩空气的流量、压力,可以节能并保证使用装置正常运行。
气动伺服定位系统已有产品进入市场。该系统采用三位五通气动伺服阀,将预定的定位目标与位置传感器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实施负反馈控制。
气缸最大速度达2m/s、行程300mm时,系统定位精度±0.1mm。日本试制成功一种新型智能电磁阀,这种阀配带有传感器的逻辑回路,是气动元件与光电子技术结合的产物。
它能直接接受传感器的信号,当信号满足指定条件时,不必通过外部控制器,即可自行完成动作,达到控制目的。它已经应用在物体的传送带上,能识别搬运物体的大小,使大件直接下送,小件分流。
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近几年的气动技术国际标准可知,标准不仅提出了互换性要求,并且强调了安全性。管接头、气源处理外壳等耐压试验的压力提高到使用压力的4~5倍,耐压时间增加到5~15m。
3.求液压气动技术的论文
1]周忆,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空流中心积极组织国际气动液压技术交流活动[J]. 机床与液压,1997,(1). [2]厐积伟. 从第二届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看气动技术的发展趋势[J]. 机械开发,1988,(3). [3]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3). [4]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4). [5]阮晓芳,王泰健,潘国军. 成人教育《液压气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8). [6]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7). [7]欢迎入编《液压气动技术系列丛书》[J]. 液压与气动,2010,(10). [8]杨鸣. 开放教育“液压气动技术”多元化教学模式浅谈[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 [9]《液压气动技术手册》2002年3月出版[J]. 液压与气动,2002,(6). [10]冉振亚.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99'全国流体动力与机电一体化学术年会》召开[J]. 机床与液压,2000,(1). [11]浅析国外液压气动技术市场[J]. 机电新产品导报,1994,(12). [12]石崇辉 ,仉文波.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 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第四届理事工作扩大会议[J]. 机床与液压,1996,(3). [13]杨尔庄. 我国液压气动技术现况及展望[J]. 液压与气动,1998,(6). [14]孙崇理,邱建文. 浆纱机上应用液压气动技术的探讨[J]. 纺织学报,1992,(9). [15]杨尔庄. 国内外液压气动技术现状及发展[J]. 液压与气动,1992,(1). [16]机械电子工业部、广州机床研究所液压气动技术经营服务部 简介[J]. 机床与液压,1992,(3). [17]《液压与气动》编辑部. 92年度日中液压气动技术座谈会[J]. 液压与气动,1992,(4). [18]张旭梅,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召开第三届学术年会[J]. 机床与液压,1993,(6). [19]张学梅,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 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重庆地区理事工作扩大会议会议记要[J]. 机床与液压,1993,(4). [20]液压气动技术展望[J]. 液压与气动,1993,(1). [21]段迅克. 国外液压气动技术发展座谈会[J]. 液压与气动,1982,(2). [22]宋玉. 液压气动技术丛书编写工作会议在宁召开[J]. 液压与气动,1982,(4). [23]加速我国液压气动技术的发展——记本刊编辑部和上海机械工程学会举办的迎春茶话会[J]. 液压工业,1984,(2). [24]叶唐根. 无锡市考察组赴日考察液压气动技术[J]. 液压工业,1984,(3). [25]液压气动技术标准资料情报网已经组成并积极活动[J]. 液压与气动,1984,(3). [26]徐新章. 广东省液压气动技术开发公司成立[J]. 机床与液压,1985,(4). [27]第二次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镇海召开[J]. 液压工业,1985,(1). [28]第二次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交流论文目录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J]. 液压工业,1985,(1). [29]关于召开“第三届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暨征文通知[J]. 液压与气动,1986,(3). [30]沈基慎. 《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在京举行[J]. 液压与气动,1986,(4). [31]1986年北京国际液压气动技术展览会消息预告[J]. 机床与液压,1986,(4). [32]液压气动技术研讨班消息[J]. 液压与气动,1988,(3). [33]第三届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福州召开[J]. 液压工业,1988,(1). [34]第三届全国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交流论文目录[J]. 液压工业,1988,(1). [35]石崇辉. 中国力学学会四川省液压气动技术交流站召开1987—1988年度理事会议[J]. 机床与液压,1989,(2). [36]罗楠. 日本高等院校液压气动技术研究现状[J]. 液压与气动,1990,(3). [37]王福春. 浅析液压气动技术在平网印花走车中的应用[J]. 丝绸,1990,(3). [38]赵中林. 十年来的液压气动技术培训工作[J]. 液压工业,1990,(1). [39]中日液压气动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J]. 液压与气动,1991,(1). [40]杨尔庄. 国内外液压气动技术现状及发展动向[J]. 液压工业,1991,(1). [41]陈震乾,邹振宏. 《液压气动技术》课程的开发[A]. .[C].: ,2010:. [42]陈维. 液压气动技术成熟与发展[N]. 中国机电日报,2000-07-12(006).。
4.跪求一篇5000字
液压技术论文 —— 国内液压与气动标准大全 一、采标情况: idt或IDT表示等同采用;eqv或MOD表示等效或修改采用;neq表示非等效采用。
二、国家标准 GB/T 786.1-1993(2001*) 液压气动图形符号 eqv ISO 1219-1:1991 GB/T 2346-2003 流体传动系统及元件 公称压力系列 ISO 2944:2000,MOD GB/T 2347-1980(1997) 液压泵及马达公称排量系列 eqv ISO 3662:1976 GB/T 2348-1993(2001*) 液压气动系统及元件 缸内径及活塞杆外径 neq ISO 3320:1987 GB/T 2349-1980(1997) 液压气动系统及元件 缸活塞行程系列 eqv ISO 4393:1978 GB/T 2350-1980(1997) 液压气动系统及元件 活塞杆螺纹型式和尺寸系列 eqv ISO 4395:1978 GB/T 2351-1993 液压气动系统用硬管外径和软管内径 neq ISO 4397:1978 GB/T 2352—2003 液压传动 隔离式蓄能器 压力和容积范围及特征量 ISO 5596:1999,IDT GB/T 2353.1-1994 液压泵和马达安装法兰和轴伸的尺寸系列及标记 neq ISO 3019-2:1986 第一部分:二孔和四孔法兰和轴伸 GB/T 2353.2-1993(2001*) 液压泵和马达 安装法兰与轴伸的尺寸系列和标记(二) neq ISO 3019-3:1988 多边形法兰(包括圆形法兰) GB/T 2514-1993 四油口板式液压方向控制阀安装面 eqv ISO 4401:1980 GB/T 2877-1981 二通插装式液压阀安装连接尺寸 GB/T 2878-1993 液压元件螺纹连接 油口型式和尺寸 neq ISO 6149:1980 GB/T 2879-1986 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动密封沟槽型式、尺寸和公差 neq ISO 5597:1987 GB/T 2880-1981 液压缸活塞和活塞杆 窄断面动密封沟槽尺寸系列和公差 GB/T 3452.1-1992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及公差 neq ISO 3601-1:1988 GB/T 3452.2-1987 O形橡胶密封圈外观质量检验标准 GB/T 3452.3-1988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 沟槽尺寸和设计计算准则 neq ISO/DIS 3601-2 GB/T 3766-2001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eqv ISO 4413: 1998 GB/T 6577-1986 液压缸活塞用带支承环密封沟槽型式、尺寸和公差 neq ISO 6547:1981 GB/T 6578-1986 液压缸活塞杆用防尘圈沟槽型式、尺寸和公差 neq ISO 6195:1986 GB/T 7932-2003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ISO 4414:1998,IDT GB/T 7934-1987 二通插装式液压阀 技术条件 GB/T 7935-1987 液压元件 通用技术条件 neq NFPA T 310.3 GB/T 7936-1987 液压泵、马达空载排量 测定方法 neq ISO/DP 8426 (1988版) GB/T 7937-2002 液压气动用管接头及其相关元件公称压力系列 neq ISO 4399:1995 GB/T 7938-1987 液压缸及气缸公称压力系列 neq ISO 3322:1975 GB/T 7939-1987 液压软管总成 试验方法 neq ISO 6605:1986 GB/T 7940.1-2001 气动 五气口气动方向控制阀 第一部分:不带电气接头的安装面 idt ISO 5599-1:1989 GB/T 7940.2-2001 气动 五气口气动方向控阀 第二部分:带电气接头的安装面 idt ISO 5599-2:1990 GB/T 7940.3-2001 气动 五气口气动方向控制阀 第三部分功能识别编码体系 idt ISO 5599-3:1990 GB/T 8098-2003 液压传动 带补偿的流量控制阀 安装面 ISO 6263:1997,MOD GB/T 8099-1987 液压叠加阀 安装面 neq ISO 4401-1980 GB/T 8100-1987 板式联接液压压力控制阀(不包括溢流阀)、顺序阀、neq ISO/DIS 5781(1987) 卸荷阀、节流阀和单向阀 安装面 GB/T 8101-2002 液压溢流阀 安装面 ISO 6264:1998,MOD GB/T 8102-1987 缸内径8~25mm的单杆气缸安装尺寸 neq ISO 6432:1985 GB/T 8104-1987 流量控制阀 试验方法 neq ISO/DIS 6403(1988) GB/T 8105-1987 压力控制阀 试验方法 neq ISO/DIS 6403(1988) GB/T 8106-1987 方向控制阀 试验方法 neq ISO/DIS 6403(1988) GB/T 8107-1987 液压阀 压差—流量特性试验方法 neq ISO/DIS 4411(1986) GB/T 9065.1-1988 液压软管接头 连接尺寸 扩口式 GB/T 9065.2-1988 液压软管接头 连接尺寸 卡套式 GB/T 9065.3-1988 液压软管接头 连接尺寸 焊接式或快换式 GB/T 9094-1988(1997) 液压缸气缸安装尺寸和安装型式代号 eqv ISO 6099:1985 GB/T 9877.1-1988 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结构尺寸系列 第一部分 内包骨架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GB/T 9877.2-1988 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结构尺寸系列 第二部分 外露骨架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GB/T 9877.3-1988 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结构尺寸系列 第三部分 装配式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GB/T 14034-1993 24°非扩口液压管接头连接尺寸 GB/T 14036-1993 液压缸活塞杆端带关节轴承耳环安装尺寸 neq ISO 6982:1982 GB/T 14038-1993(2001) 气缸气口螺纹 neq ISO 7180:1986 GB/T 14039-2002 液压传动 油液 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 ISO 4406:1999,MOD GB/T 14041.1-1993 液压滤芯结构完整性检验方法 neq ISO 2942:1974 GB/T 14041.2-1993 液压滤芯材料与液体相容性检验方法 neq ISO 2943:1974 GB/T 14041.3-1993(2001)液压滤芯抗破裂性检验方法 neq ISO 2941:1974 GB/T 14041.4-1993(2001)液压滤芯额定轴向载荷检验方法 neq ISO 3723:1976 GB/T 14042-1993(2001) 液压缸活塞杆端柱销式耳环安装尺寸 neq ISO 6981:1982 GB/T 14043-1993 液压控制阀安装面标识代号 eqv ISO 5783:1981 GB/T 14513-1993(2001。
5.求液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5000字论文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 1.《液压元件》专业课周学时65届学生约160人 2.《液压传动系统》专业课周学时5(or6 )4届学生约120人 3.《液压传动》专业课周学时5(or3 )4届学生约526人 4.《液压与气压传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or3)2届学生约120人 5.《液压与气动技术》专业基础课周学时33届学生共6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液压元件拆装训练,2001年-2005年学生总人数约1410人。
2.组织、安排并参与液压专业课程设计,2001年-2005年学生总人数约160人。3.组织、安排、指导毕业设计,2001年-2005年学生总人数约170人。
教学研究课题: 1.基于网络化的《液压与气动技术》CAI 课件开发2002年项目负责人 2.《液压与气动技术》精品课程建设2004年项目负责人 3.教育信息化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2005年项目负责人 4.小型气动擦窗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2005年项目负责人 5.QCS003液压实验台电气控制系统改造 2005年项目参与人 教学研究论文、编写教材情况 1.《互相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西航学报》 2001 年第2期 省级期刊 2002年被收录于《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 2.《紧扣行业发展旋律 加强液压学科建设》《航空教育 2001年第五期部级期刊 3.《提高液压泵站可靠性的再改进》《液压与气动》2002年第一期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4.《一种新型的增压装置》《液压与气动》2002年第二期 5.《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西航校报 2003年11月课件组 6.《液压元件拆装训练指导书》讲义2004年5月修订西安航专教材室 7. 两年制《数控技术》教材2005年4月参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8.《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2005年12月 主编化工出版社 9.《液压传动技术》教材2005年12月 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教学表彰与奖励: 1.2001—2005年多次获学校“教学优秀奖”。 2.曾两次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被评为学校“十佳教师”。
3.2003年获学校教改征文二等奖。 4.2004年获学校“精彩一课”二等奖。
5.2004年获学校《液压与气动技术》CAI课件制作竞赛二等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项目: 1.基于网络化的《液压与气动技术》CAI课件开发2002年项目负责人 2.《液压与气动技术》精品课程建设2004年项目负责人 3.教育信息化在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2005年项目负责人 4.小型气动擦窗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2005年项目负责人 5.QCS003液压实验台电气控制系统改造2005年项目参与人 论文: 1.《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西航学报》2001、2独立完成。 并被《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收录2002年 2.《紧扣行业发展旋律 加强液压学科建设》《航空教育》2001、5独立完成3.《提高液压泵站可靠性再改进》《液压与气动》2002、1独立完成 4.《一种新型的增压装置》《液压与气动》2002、2独立完成 5.《素质教育——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2002年第二作者 并被《新时期全国优秀学术成果文献》收录2002年 6.《依法治教为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2002年第一作者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研究》 7.《加强法制建设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2002年 第二作者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研究》 8.《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西航校报 2003年 CAI课件制作组。
6.液压与气动的在工业中的应用论文
液压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液压技术一般应用于重型,大型,特大型设备,如冶金行业轧机压下系统,连铸机压下系统等; 军工中高速响应场合,如飞机尾舵控制,轮船舵机控制,高速响应随动系统等 工程机械,抗冲击,要求功重比较高系统一般都采用液压系统 以上三个领域是应用液压技术的最大领域 液压传动控制是工业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控制方式,它采用液压完成传递能量的过程。
因为液压传动控制方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液压控制在工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液压传动是研究以有压流体为能源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和自动控制的学科。
液压传动利用这种元件来组成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回路,再由若干回路有机组合成为完成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来完成能量的传递、转换和控制。 从原理上来说,液压传动所基于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帕斯卡原理,就是说,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的,这样,在平衡的系统中,比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压力比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
所以通过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不同端上的不同的压力,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变换的目的。我们所常见到的液压千斤顶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达到力的传递。
液压传动基本原理 液压传动中所需要的元件主要有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等。其中液压动力元件是为液压系统产生动力的部件,主要包括各种液压泵。
液压泵依靠容积变化原理来工作,所以一般也称为容积液压泵。齿轮泵是最常见的一种液压泵,它通过两个啮合的齿轮的转动使得液体进行运动。
其他的液压泵还有叶片泵、柱塞泵,在选择液压泵的时候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消耗的能量、效率、降低噪音。 液压执行元件是用来执行将液压泵提供的液压能转变成机械能的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缸和液压马达。
液压马达是与液压泵做相反的工作的装置,也就是把液压的能量转换称为机械能,从而对外做功。 液压控制元件用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压力的高低以及对流量的大小进行预期的控制,以满足特定的工作要求。
正是因为液压控制元器件的灵活性,使得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完成不同的活动。液压控制元件按照用途可以分成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
按照操作方式可以分成人力操纵阀、机械操纵法、电动操纵阀等。 除了上述的元件以外,液压控制系统还需要液压辅助元件。
这些元件包括管路和管接头、油箱、过滤器、蓄能器和密封装置。通过以上的各个器件,我们就能够建设出一个液压回路。
所谓液压回路就是通过各种液压器件构成的相应的控制回路。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我们能够设计不同的回路,比如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多缸工作控制回路等。
根据液压传动的结构及其特点,在液压系统的设计中,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拟定系统的原理图,其中这个原理图是用液压机械符号来表示的。之后通过计算选择液压器件,进而再完成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这个过程中,原理图的绘制是最关键的。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系统的优劣。
液压传动的应用性是很强的,比如装卸堆码机液压系统,它作为一种仓储机械,在现代化的仓库里利用它实现纺织品包、油桶、木桶等货物的装卸机械化工作。也可以应用在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等生产实践中。
这些系统的特点是功率比较大,生产的效率比较高,平稳性比较好。 液压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技术,在未来更是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发展,液压控制系统可以和智能控制的技术、计算机控制的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在更多的场合中发挥作用,也可以更加精巧的、更加灵活地完成预期的控制任务。 液压传动是流体传动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在密闭的容器内,利用有压力的油液作为工作介质来实现能量转换和传递动力的。
其中的液体称为工作介质,一般为矿物油,它的作用和机械传动中的皮带、链条和齿轮等传动元件相类似。 液压系统主要由:动力元件(油泵)、执行元件(油缸或液压马达)、控制元件(各种阀)、辅助元件和工作介质等五部分组成。
液压传动的优缺点 1、液压传动的优点 (1)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惯性力较小,当突然过载或停车时,不会发生大的冲击; (2)能在给定范围内平稳的自动调节牵引速度,并可实现无极调速; (3)换向容易,在不改变电机旋转方向的情况下,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工作机构旋转和直线往复运动的转换; (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之间用油管连接,在空间布置上彼此不受严格限制; (5)由于采用油液为工作介质,元件相对运动表面间能自行润滑,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6)操纵控制简便,自动化程度高; (7)容易实现过载保护。 2、液压传动的缺点 (1)使用液压传动对维护的要求高,工作油要始终保持清洁; (2)对液压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3)液压元件维修较复杂,且需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4)用油做工作介质,在工作面存在火灾隐患; (5)传动效率低。
7.求一篇工业自动化毕业论文
浅论运动控制新技术在机械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运动控制新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熟。
运动控制新技术在机械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必将促进机械工业自 动化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运动控制新技术在机械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运动控制新技术机械工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 技术不断引导传统产业实施变革。机械工 业作为传统产业之一,在这种潮流的影响 下也在逐渐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 技术革命。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电 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的 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在机电一体化 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 其关键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和进步。
本文主要介绍全闭环交流伺 服驱动技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直线 电机驱动技术和运动控制卡等几项具有代 表性的新技术。 1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交流伺服系统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 相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 用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 符合目前数字化控制模式这一潮流,并且 这一系统使用简单,便于调试。
数字是交 流伺服系统运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作 为驱动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对电机轴 后端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从而在 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 控制系统,并且充分发挥数字信号处理器 的高速运算能力,进而自动完成整个伺服 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还可以跟踪负载的 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 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在一般工作 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中,也就是伺服电机上 的编码器既要作为速度环,同时也要作位置 环。
但是这种控制方式存在一个弊端,也就 是不能克服和补偿传动链上的间隙和误差。 为了能够实现更高的控制精度,一般应该在 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上高精度的检测元件, 从而实现全闭环控制。
相对比较传统的全 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是接受速度指 令,完成对速度环的控制,而位置环的控制 是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的。这样,就增加了 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伺服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目前,国外的数字式伺服系统发展比 较好,出现了能够很好地实现高精度自动 化设备的运行,这就是全闭环数字式伺服 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克服上述半闭环 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伺服驱动器可以直 接采用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 置反馈元件作为位置环,电机上的编码器 只是作为速度环。
这样一来,伺服系统就 可以消除机械传统上存在的间隙,也可以 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从而实现真 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得到较高的定 位精度。 2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目前,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已经成为 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可编程控 制器相比,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最大的特 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得分是多任务 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 统的可编程控制器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 扫面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 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才与与刷 新。
结果是这样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可 编程控制器的控制速度主要有应用程序的 大小来决定,这与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 控制要求并不相符。但是,可编程计算机 控制器却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表现 在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采用了分时多任务 机制打造应用程序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 程序的运行周期与程序的大小没有必然的 联系,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来决定 时间的长短。
因此,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 能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 期分开来,从而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 随着电子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极大地提高, 这就为可变成计算机控制器提供了相应的 硬件技术支持。
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在工业控制中已 经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功能,体现了可编 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分布式工业 控制系统技术的相互融合。虽然说这一技 术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还仍是一项正被探 索的技术,但是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 个领域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潜力。
3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应用直线电机技 术,近些年来得到了世界范围内机床行业的 重视,特别是在西欧的发达工业地区,已经 出现了“直线电机热”这一高潮。在机床 的进给系统中,运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比原 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优势是取消了从电机 到工作台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进而将机床 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此这种传动 方式有被称为“零传动”。
正是因为这种“零 传动”的方式,给机床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 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和优势。 这些性能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快速响 应。
由于伺服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 时间较长的机械传动建,使得整个闭环控 制系统的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变得快速直 接;高精度。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丝杠 等机械结构所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 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之后所可能带 来的跟踪误差,运用直线定位检测反馈控 制,大大提高了机床的定位精度;高传动 刚度。
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气动、变速和 换向时因为中间传动环节的弹。
8.plc控制机械手的论文
PLC在自动化生产机械手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PLC在气缸生产线组装单元机械手中的应用。
就机械手的结构原理、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 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关键词:生产线;机械手; PLC0 前言 机械手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它可以 用来搬运货物、运送材料、传送工件等。
本文主要介绍 PLC在气缸生产线组装单元机械手中的应用。该机械 手由PLC控制气缸驱动,其任务是把组成气缸的各元 件,如缸体、活塞、弹簧、缸盖分别送到组装工位,经组装 后再把成品送到分检工位分检。
该生产线原采用5个 自由度、步进电机驱动的机器人来完成此工作。但该机 器人控制复杂、价钱昂贵、运行速度较慢。
改用由PLC 控制的气动机械手来代替,经试验满足生产线对该部件 的要求,并且控制方便、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可靠性高。1 结构原理 该机械手如图1所示,由机身、机械臂、手爪、气源 装置及PLC控制部分组成。
共有三个自由度,动作由 气缸驱动,PLC控制,可以完成大臂的摆动、伸展,小臂 的伸缩,及抓取工件等动作。能准确地抓取工件,送到 指定的工位。
2 气动系统设计 该生产线组装单元机械手气动系统如图2所示 A、B、C、D和E缸分别是大臂摆动气缸、大臂水平伸缩 气缸、小臂垂直伸缩气缸、手爪气缸及制动气缸。分别 由三位五通电磁阀、二位五通电磁阀和二位三通电磁 阀控制气缸动作。
各种运动速度都可调节。摆动气缸 A摆动角度为270o,有六个工作位置。
摆动气缸转动 时,制动气缸E松开,解除制动。其它气缸动作时,制 动气缸处于制动状态,保证在工作过程中定位准确。
3 运行流程 该机械手与工作位置的关系如图3所示。大臂摆 动角度为270°,分别经过缸体工位、活塞工位、弹簧工 位、缸盖工位、组装工位和分检工位。
机械手原始工作 置位在缸体工位,其动作流程如图4所示。起动开始,首先机械手从缸体工位抓取缸体送到组装工位,再返 回到活塞工位,抓取活塞送到组装工位,又回到弹簧工 位抓取弹簧送到组装工位,同样返回到缸盖工位抓取 缸盖送到组装工位。
送料结束后,机械手在组装工位 等待,气缸在组装工位进行组装。在组装工位完成缸 体的组装后,机械手抓取成品气缸送到分检工位进行 检测分装,然后返回原始位置进行下一个气缸组装的 工作循环。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气缸组装过程。组装一 个气缸的全过程包括9步,机械手完成四个半的小循 环动作。
如图4中①和②、③和④、⑤和⑥、⑧和⑨各 组成一个完整的小循环动作,⑦只是半个小循环。机 械手完成一个完整的小循环动作顺序如图5所示。
前 三个小循环摆动气缸A顺时针转动时,不是回到原始 位置,而是分别到活塞工位、弹簧工位、缸盖工位分别 抓取这三个工件。第⑦步机械手抓取缸盖送到组装工 位后停止,只有半个小循环;第四个小循环是第⑧和⑨ 步,从组装工位抓取成品气缸送到分检工位,然后再返 回到原始位置。
其中,RUN、STOP—分别为运行和停止按钮; A0、A1、A2、A3、A4、A5—分别是A缸摆动到六个 不同工位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信号; B1、C1、D1—分别是B缸和C缸伸出、D缸抓住工 件时的位置传感器信号; G0、G1、G2、G3—分别为缸体、活塞、弹簧、缸盖四 工件送到其工位时的检测传感器信号; J—为一个气缸组装完成后的发出信号; Y1、Y2、Y3、Y4、Y5、Y6—分别为控制A、B、C、D四 个气缸电磁阀的PLC输出信号。5 PLC软件程序设计 本程序采用西门子STEP7 V5. 0编程软件在计算 机上进行编程,根据需要可用梯形逻辑编程语言(LAD)、功能块编程语言(FBD)或语句表编程语言(STL)来编程,这三种编程语言之间可相互转换。
编 辑好的程序下载到可编程控制器进行工作。也可以对 程序在线调试。
在线调试时,梯形图上可仿真实际信 号、元件、设备的通断,根据仿真结果可对软件或硬件 中的错误、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改进。该机械手PLC 梯形逻辑图如图7所示。
6 结束语 该机械手采用PLC控制,完全满足生产线对该单 元的要求,且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组装灵活、价格便 宜、操作方便。参考文献:[1] SIEMENS SIMATIC S7编程手册[Z]. 1996.[2] SIEMENS SIMATIC STEP7梯形逻辑手册[Z]. 1996.[3] FiuidSIM Pneumatics操作手册[Z].[4] WernerDeppert / kurt Stoll著.气动技术·低成本综合 自动化(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9.求:气动行业发展报告,和气动行业的展望
一、概 述 气动技术作为现代传动与控制的重要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中国的气动工业还是个朝阳工业,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在迅速扩大。近几年来,各类中、外气动生产企业和经营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国产与进口气动产品在中国大陆的年销售额已突破人民币20亿元。
中国的气动工业发展起步晚、起点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国家重点投入,并受国家基础工业水平和相关产业水平所限,曾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低水平、封闭式的慢速发展过程。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气动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增多,并愈来愈多地接触到国外同行的先进产品与技术,行业的发展才步入较快阶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气动行业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还是个小行业,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上,都还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和现代化建设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甚为悬殊。 国家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气动行业的高速发展;国际同行的关注与投入,也加大了气动领域技术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力度。
对于中国的气动行业和企业来说,步入21世纪,就意味着步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加充满挑战与机遇、也更加伴随着经营风险与成功希望的新时期。加入WTO后的政策开放与市场开放,必将给中国的气动行业和气动市场带来巨大变化与全新格局,全行业每个企业都将面临“优胜劣汰"和“重新洗牌"的严峻考验。
经过5年-10年-15年-20年,中国的气动行业将发展成什么局面?大家都可来设想和预测。二、行业产品发展的简要历程 在我国,气动元件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此前在汽车、拖拉机等生产线或其它装备上使用的较简单的气动元件或系统,多由各使用厂自行设计制造。1967年6月,首次在北京召开了由少数单位参加的气动专业会议,重点围绕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提供生产线配套的气动元件,成立了以济南铸锻机械研究所、上海机电产品设计研究院为主体的两个攻关组,相继开发了电磁换向阀和气源处理元件等产品。
到60年代末,自行开发生产的气动元件只有16个品种、80多个规格。 1975年,在广东肇庆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气动技术专业会议,成立了由科研院所和工厂共同参加的四个联合设计组,组织了换向阀、流量阀、气缸、气动逻辑元件等一批新产品的开发,并确定了气动元件发展规划和定点生产企业。
到1978年,使气动元件增加至61个品种、256个规格。 “六五"时期,气动元件被列入国家38项重点科技攻关内容,机械工业部与科研单位和工厂签订了新产品研制合同119项,科研攻关项目10项。
开发了铝合金气缸、带阀气缸、三位五通同轴截止式换向阀、电磁先导阀等产品。1982年,我国首次由上海气动元件厂引进了西德HERION公司气源处理元件、机控换向阀、电控换向阀、多介质气阀等4大类19个品种、96个规格的气动产品及制造技术。
“七五"期间,气动元件先后被列入国家“50条龙"和76项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及部分企业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先后开发了精密过滤器、精密减压阀、二次雾化器、自动排污器、不供油润滑电磁换向阀、数控定位气缸、冷冻干燥机、摆动气缸、双杆气缸等73个系列的新产品。在此期间,肇庆气动元件总厂引进了日本太阳铁工株式会社无给油气缸7个品种、34个规格;烟台气动元件厂引进了西德LEIBFRIED公司ISO标准气缸8个品种、90个规格;无锡气动元件总厂引进了日本CKD公司AB和AG系列多用途电磁阀4个品种、62个规格;大连组合机床研究所气动元件厂引进了西德MARTONAIR公司ISO标准气缸、气动阀和气动模块4大类9个品种、284个规格。
到1990年末,气动元件发展到450多个品种、1930多个规格。 “八五"期间,由无锡气动技术研究所、上海气动成套公司、阜新气动元件厂等单位承担了不供油同轴截止式电气换向阀、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模块式气源处理装置、高频电磁阀、低功率电磁阀等7项国家重点技术开发项目。
济南、肇庆、烟台、无锡、江都、长春等气动企业开发了微型气缸、米型气缸、大通径同轴截止式换向阀、安全型气源处理组合件、自动往复气缸、振动气缸、气动激振器、列车专用气控阀、气动夹、伸出回转气缸、80m3/min和100m3/min冷冻式干燥器等新产品。济南华能气动元器件公司引进了日本太阳铁工株式会社SR系列小型低功率不供油电磁阀、以及德国MSM公司大通径电磁阀产品及制造技术。
至1993年底,我国气动产品品种约为1080个,规格为4730个(不包括管接头141个品种、940个规格)。 “九五"以来,国家仅下达了两个项目,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普遍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
如:开发了椭圆缸筒气缸、平行双杆气缸、多级伸缩气缸、新型气液阻尼气缸、节能增压缸、振动缸、新型夹紧气缸、气控先导减压阀、低功率电磁阀、气电转换器、阀岛等通用产品;以及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环保汽车燃气系统、电力机车受电弓升降气控系统、汽车刹车气控电磁阀、高速列车喷脂电磁阀、纺织与印刷用高频电磁阀,铁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