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暗的心》为什么用那么多讲述者叙述故事
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 ) 作者: 英国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文学经典、剥葱皮一样把殖民主义者的心态一层层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作者康拉德用了马洛这样一个叙述者,让他以回忆者的身份出现在故事里,他的叙述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自己和库尔兹及听众之间,让读者分享着他的各种情绪,这种叙述角度的交替,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法。
另外,小说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的运用还使作品极具可读性。“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心。
本书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黑暗的心》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讲的刚果河的故事。
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书摘 我已经在别处说过,是大海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
它不仅在长时间的分别中使我们心连心,它还有一种作用,能使我们彼此容忍对方的信口开河——甚至容忍他的自以为是。律师——一位最好不过的老年人——因为年高德劭,享用着甲板上唯一的一只软垫,躺在唯一的一条毯子上。
会计已经拿出一盒多米诺骨牌,正在用它们搭房子玩。马洛盘着腿坐在船尾,背靠着后桅杆。
他两颊深陷,黄面孔,背脊挺直,一副苦行僧的模样,两只胳膊垂下来,掌心向外翻,活像一尊菩萨。主任看铁锚拉稳了船,放心了,向船尾走来,坐在我们中间。
大家懒懒地谈了几句,接着小船上便是一片寂静。不知为什么我们没有玩起那副多米诺骨牌。
我们都若有所思,什么也不想做,只是静静地瞪着眼睛。白昼在一阵安详的宁静和美丽的辉光中逐渐逝去。
水面平稳地闪耀着,天空中一个斑点也没有,静洁无瑕的光亮构成了一片安然寥廓;爱赛克斯沼泽上的那片烟雾好似一幅轻巧绚丽的薄纱,从内陆的丛林高地上垂下,把低低的海岸覆盖在它透明的皱褶里。只有西边天际笼罩着上游河段的那片朦胧,每分钟都变得更为阴沉,好像落日的临近激怒了它似的。
终于,沿一条曲线,太阳不知不觉地沉得很低了,鲜亮的白色变成了无光无热的暗红色。它仿佛在接触到那片覆盖着芸芸众生的朦胧时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马上就要突然消亡似的。
顷刻间水面上出现了变幻,安谧中减少了光辉,却更显得深沉。宽畅的航道中的古老河流,在这白日将尽时,水波不兴地安息着,它世世代代为两岸聚居的种族做过多少好事情,如今它,这条可以通往天涯海角的水上通途,端庄静穆地舒展在眼前。
我们在观赏这条令人崇敬的河流,不是靠一个短暂的来而复往、去而不返的鲜艳白昼的闪亮,而是靠一种永志不忘的记忆所发出的庄严光辉。 Book Description The Wordsworth Classics covers a huge list of beloved works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and translations. This growing series is rigorously updated, with scholarly introductions and notes added to new titles. "Heart of Darkness" is a chilling tale of horror set in the Congo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colonial expansion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story deals with the highly disturbing effect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exploitation of European and African societies. From AudioFile In HEART OF DARKNESS, Marlow, the narrator, undertakes both an outer and an inner journey. The outer journey takes him into the heart of Africa, where he encounters representatives of every colonial stripe. Performing the work instead of simply reading it, Scott Brick emphasizes this aspect of Conrad's classic, clearly conveying class differences and a range of foreign accents, as well as pidgin. Conrad's prose is dense and complex, but Brick delivers it smoothly and gracefully. However, Marlow's inner journey--during which he confronts the mysterious Mr. Kurtz--remains too distant and intellectualized to fully capture the emotional charge of the moment. G.T.B. The Merriam-Webster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Novella by Joseph Conrad, first published in 1902 with the story "Youth" and thereafter published separately. The story reflects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hock Conrad himself experienced in 1890, when he worked briefly in the Belgian Congo. The narrator, Marlow, describes a journey he took on an African river. Assigned by an ivory company to take command of a cargo boat stranded in the interior, Marlow makes his way through the treacherous forest, witnessing the brutalization of the natives by white traders and hearing tantalizing stories of a Mr. Kurtz, the company's most successful representative. He reaches Kurtz's compound in a remote outpost only to see a row of human heads 。
2.日语系毕业论文可以摘抄中文资料上的段落吗
放一千一万个心,不会的,现在本科毕业论文十个人有九个是这么造出来的,只要你处理得恰到好处,甭说合格了,得个优秀或者良好都不成问题。
如果你还担心的话,可以在论文里加入一些调查数据,这些东西自己去做,对引用的句子文献之类的都标注出来,这样就绝对不构成抄袭,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良产物“借鉴”而已。还有,论文评判一般有三部分组成:自己的导师给分、答辩时的提问老师给分、最终答辩小组的给分,其中答辩小组的给分更有决定性,你要是希望论文成绩更上一层楼的话,在写作过程中,多和老师联系,哪怕一些比较弱智的问题,也可以拿出来请教老师,即使只跟老师混个脸熟,老师给分的时候都会提高一个级别给你,切忌不按导师的指导意见固执己见,以上这些你做到的话,论文就高枕无忧啦,反正不用担心写不出新意,被指控抄袭哈~~~。
3.黑暗的心的作者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1857年12月3日生于波兰,在上流社会的家庭中度过了童年生活。后他逃到了马赛,在那里他曾先后在许多只船上做工。在一艘英国船上当水手时,他只懂6个英语单词。20年后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用英文写作的作家。《吉姆爷》(1900年)和《神秘参与者》(1912年)体现了典型的康拉德笔下的人物。他们是在一个多少有些疯狂的世界上,进行着单枪匹马斗争的人们。他精通英语,擅长航海。他把他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描写海员的书中,描写在神秘的刚果河上航行的《黑暗的中心》(1902年)是他最负盛誉的小说。1924年8月3日,约瑟夫·康拉德去世,终年67岁。
4.要写关于残雪的本科毕业论文,不知道什么选题好,帮个忙
引言 先锋文学是中国文坛在八十年代最值得注意的现象之一,在文坛一度的沉默之后,一个浪潮涌了上来,催生了许多有才华的作家,譬如余华,譬如残雪。
在骚动之后,余华,转向一种平实,一种冷峻而不冷漠的叙述,回归温情的现实叙述,而残雪继续沉浸在臆想的世界中。 对于世界而言,残雪肯定不是唯一的,但对于今天的中国,她就是“唯一”。
她是中国作家在潜意识世界狂想挖掘的道路上走得最远的,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停止的趋势。残雪的小说,每字每句都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但是这些连成整体时,却让我们不知所措,不知所云。
字里行间那份淡然就像陈述邻里之间无味的、琐碎的事情;那些描述的语言不动声色,仿佛是在回忆多年前一个普通的下午,遥远如午后大雁的余音。就是这样看起来清晰甚至称得上是文雅的文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难言的沉重和压抑,无力的挣扎,她不厌其烦且又是如此冷酷无情地诉说着丑恶,肮脏,血腥。
她的文字“以它的理智清明、简练畅达,而与它所表达的事件和人物的猥琐、鄙俗、昏聩形成了令人不快的对比”。 在她的笔下,是另一个世界,一切都是扭曲的。
没有相濡以沫的亲情和爱情,人与人之间只有猜疑,即使是一个尚未懂事,处于朦胧的小孩也终日活在一种恐惧之中。《阿娥》中的“我”总觉得世界就像一个深渊“自己掉进了一个深渊,这个深渊是一个没有底的谜” 。
我与家人的关系是非常脆弱,作为一个孩子原本应该全无保留地信任妈妈,但是“我突然恨她,这种感觉是常有的”;面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怀疑:“如果说这是一个阴谋的话,那么从我生下来阴谋就已经开始了”。人类情感中最亲密的关系——亲子关系在这里受到了质疑。
我的存在对于妈妈而言就像是一件可有可无的生活用品“比如说你吧,你是我的儿子,因为你天天在我面前生活。要是你出走的时间长一点,我很快就会把你忘记,就像我不曾有过儿子一样。
过了三五年,人家问起来,我会一点都记不起我有个儿子的事了。我没有夸张,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这是一个让我们恐惧,不愿面对的世界,残雪似乎在进行一种致力于把读者由一个虚构的日常世界引渡到另一个真实的超现实世界中去的工作,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内心体验深刻揭示世界,用描写人类痛苦的灵魂表现痛苦的人生。 无疑,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叙述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她内心巨大的拷问,当灵魂的撕裂要寻求一种冷漠的方式爆发,残雪那些梦境般的小说,梦魇般的片断中出现了大量似是而非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成就了残雪的小说。
残雪是属于那种一开始创作风格便很成熟的作家,从她的第一篇小说开始至今,大量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游刃有余地行走于创作中,其中“屋子”这一意象在残雪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不断出现在她的创作中,与此相随的是,我们看到了一大批“屋中人”的形象。 一、“屋中人”内涵:囚困的灵魂 在残雪的小说中,看不到传统的以人物和事件为主体的创作,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发生,而是执着于人的内心活动。
在她的笔下,人物几乎没有一丝亮色,他们都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要么是从事着你所不了解的工作,无从知道身份的人,要么是身份卑微,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固执着躲在自己小小的房间中,窥视世界。 在《苍老的浮云》中,虚汝华在无休止的倾听中日复一日地将自己封闭在一处棺材样的居室中,为了逃避到处窥视的眼睛,她把自己禁锢在钉上铁栅的小屋里阻挡他人的侵入,“把钉满铁条的门关得紧紧的”;更善无的老婆每天在阴暗发霉的小屋里像老鼠一样生活,悄悄嚼着酸黄瓜和蚕豆,行踪越来越诡秘;《阿梅在一个太阳日里的沉思》中老李和“我”母亲、儿子一见面就躲进厨房里说笑,吃大蒜;《历程》中天天按部就班地生活着的单身汉皮普准,每天早出晚归后总把自己关在自己简陋的套房里。
这些主人公生活在紧密狭小的空间里,这些房子就像人类的躯囊,把世界隔绝在外面,他们把自己的心关在屋子里,给了灵魂一个狭小的活动空间。这些笔下的来来往往的人,很显然就是每个人内心的高度象征化,他们用钉子钉住了让灵魂自由的翅膀,把它囚困在一间带有一个小窗子的黑暗的屋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就像定在墙上停止的钟表,命运没有露出表情,生活无边无际却缺乏勇气。
“屋子”这一个意象大多出现在残雪前期的创作中,后期虽有但数量已逐渐减少,她后来的很多小说,“从事物象征转向了事件象征,那种堆积的丑恶的意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意义不明的事件。” 我们有时看不到清楚地囚困于黑暗的屋子中的人,但并不缺乏囚困住的灵魂,只是残雪不再局限于用“屋子”这一个具体化的意象,而是无形的各种事件的意象,这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依然是失去翅膀的灵魂,或固执或无奈地囚困于黑暗的屋子中。
《瓦缝里的雨滴》里几乎都是人物各自的独白,重病不起的“她”在运动中蒙冤受害,终日没完没了地念叨关于“申诉书”的话题,同事易子华来家中探望,反复讲述着主任穿戴的事情,她们被琐碎的生活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黑暗的心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