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篇关于麻醉药方面的论文求助
去幸福校园论文网 我写论文就是在那找的 挺不错的 给你找篇参考一下吧[原文]全身麻醉的目的是满足手术的需要并维护病人的安全,因此,全麻应达到使病人意识消失,镇痛良好,肌松适度,并将应激反应控制在适当水平,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等多方面的要求。
目前尚无任何一种麻醉药临床剂量单独应用就能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因而临床麻醉中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来实施全身麻醉。麻醉药物广泛的联合应用使得对麻醉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多年来一直都使麻醉药理学研究的重点,目前对静脉麻醉药相互作用及其相关的机制研究得较多。
在静脉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静脉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现象不能由单独的药代动力学机理完全解释。因此,目前对静脉麻醉药相互作用产生的机制的研究倾向于更多的从药效学方面进行解释,这就有赖于对这些麻醉药全麻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全麻机制研究的发展,近来对静脉全麻药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着重于它们在作用位点或受体水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及分析方法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同时或相继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药物时,其中一个药物作用的大小,持续时间甚至性质受到另一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其中药效发生改变的药物称为目标药物(object drug),引起这种改变的药物称为相互作用药(interacting drug);有时两个药物互相影响对方的作用,因而互为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相加作用(additive),协同作用(synergism)和拮抗作用(antagonism),其中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定义是建立在相加作用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即联合应用的作用大于相加作用为协同,反之为拮抗,因此相加作用的定义成为药物相互作用评价的关键。
2.跪求麻醉论文题目
关键词:套管针 小儿 单次 麻醉 脊髓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目的:研究静脉套管针应用于小儿单次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腰麻)的可行性。
方法: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月~6岁,ASA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行腰麻,B组以氯胺酮行全凭静脉麻醉, 术中均辅以咪达唑仑镇静。
记录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使用静脉药的剂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满意,两组患儿血压、心率术中各时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我们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进行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下肢手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月~6岁,ASAⅡ级。依对应年龄、体重和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n=30),A组为腰麻组,B组为全凭静脉麻组。
1.2 麻醉方法:患儿术前禁食6h,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4~6mg/kg、海俄辛0.01~0.02mg/kg。入室时予肌注氯胺酮5~7mg/kg,入睡后面罩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5%葡萄糖盐水4~10ml/(kg・h)。
A组行腰麻,一人固定小儿,取右侧卧位,予屈髋屈膝不屈颈,确定腰3~4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22G或24G国际通用型号静脉套管针针芯经穿刺点刺入,达蛛网膜下腔后观察针尾部脑脊液流出,接注射器,按患儿脊柱长度,注入0. 5%布比卡因0.15mg/cm,随即平卧,术中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B组以2mg/(kg・h)持续输注氯胺酮行全凭静脉麻醉,亦辅以咪达唑仑0.05mg/kg镇静,必要时予氯胺酮每次1mg/kg。
1.3 监测与记录指标:采用欧美达7100监护仪连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记录入室、术始、术中(术始30min)、术毕的数值,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唤之能应、睁眼或哭闹)、B组氯胺酮的公斤体重剂量,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处理, P 2 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咪达唑仑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麻醉效果满意,能配合手术顺利进行。A组较B组平稳,两组患儿血压、心率入室时差别无统计意义外,术中各时点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B组中有6例因手术时间较长,需于术中加用1次氯胺酮;A组苏醒时间较B组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手术时间较短的小儿手术,现在多采用全静脉麻醉,而氯胺酮由于其有快速、止痛、效果确切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其用量较大,需频繁加药而增加工作量,肌松不完善,可致牵拉反射,对内脏镇痛差,且有迟醒、兴奋、分泌物增加、喉反射异常等并发症[1],如时间稍长不无顾忌。
下腹部、下肢手术施行腰麻,能获得完善的镇痛、良好的肌松、减少内脏牵拉反射,且局麻药用量是硬膜外用量的1/5~1/10[2]。小儿的体表解剖标志清晰、背部脂肪少、腰椎间隙明显、棘上棘间韧带富于弹性,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时各层次感觉明显,穿刺并无困难;另外,由于小儿循环系统代偿能力较大,行腰麻较易维持循环稳定,且术后较少出现尿潴留[3],因此腰麻应用于小儿手术有一定的优势,亦有不少研究报道其可行性和安全性[4]。
但是现在尚无专门应用于小儿腰麻的穿刺针,常用成人腰穿针为20G~22G,相对于小儿直径过粗,采用其进行腰麻可因脑脊液过多外流而致头痛等并发症,这使得腰麻在小儿手术的应用上受到限制。随着腰硬联合麻醉包的出现,应用其中的25G腰麻针进行小儿麻醉逐渐出现,可减少腰麻等并发症[5],但其费用相对较高,而且质地较软,必须用硬外针形成一隧道以便入针,增加操作难度和危险。
现在广泛使用的静脉套管针的针芯直径较其标号小,即22G或24G静脉套管针针芯小于22G或24G,小于常用腰麻针直径,质地较硬,这使得使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行小儿腰麻有其安全性和适用性。有统计表明小儿皮肤至蛛网膜下隙的距离,婴儿为(1.0~1.5)cm、5~8岁为(3.5±0.5)cm、9~12岁为(4.2±0.5)cm[6],24G静脉套管针针芯的长度为3.5cm,22G静脉套管针针芯的长度为5.1cm,一般能达到蛛网膜下腔,故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行小儿腰麻有其可行性。
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穿刺行腰麻所需设备简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且具有操作简便,生理干扰小,阻滞效果满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采用腰麻进行小儿麻醉,辅以咪达唑仑进行镇静,可减少氯胺酮的用量,可明显减少患儿的苏醒时间,减少术后危险。
本研究中,用静脉套管针针芯行小儿腰麻穿刺成功率100%,阻滞效果满意;与全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相比,可提供满意的手术条件,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小,使用静脉麻醉药剂量少,减少工作量,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采用静脉套管针针芯穿刺进行腰麻,用于小儿下腹部、下肢手术麻醉,可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79-480. [2] 江学成,文晓兵,张育才.连续腰麻用于心血管系统异常的高龄病人[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7,13(6):181-182. [3] 庄心良。
3.麻醉专业如何撰写医学论文
论文基本要求: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要求,内容观点正确、论证充分、资料翔实、文字流畅简练、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有相应的图表或计算等。正文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8000字。
论文格式要求:
(一)封面:要按规定样本中的内容、纸型、字体、字号、字间距、行间距的要求,由学生自行打印输出。
(二)目录:要求最多列到三级标题,不允许有第二页。目录和封面不插页码。
(三)摘要:包括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关键词顶格写后跟冒号,冒号后最少3个关键词,用逗号隔开,关键词要在摘要中出现。字数在300字左右。
(四)正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
(五)结论: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当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但也可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六)致谢:对指导教师、学校、参考文献作者等表达谢意。
(七)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论文末。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5篇以上。
(八)附录: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装饰图等(没有可以不写)。也可以附在企业实习工作照片。
(九)正文中标题序号排列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独占行;标题文字加粗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独占行,题号后不加标点;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可根据标题的长短决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加标点,若不独占行,标点后面须加句号;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要求与三级标题相同;
注: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十)整篇文章采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各段开头空两格。
专业,写作,专、本,研、博。文章,联系。
4.什么是麻醉学,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
麻醉学专业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药物依赖戒断及疼痛诊疗等领域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生理机能调控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
属于临床医学类,同样以后也是考临床医学一样的执业医师考试,目前光就就业方面来说麻醉学近年还不错,由于医院扩建等原因缺人手,新毕业生不必考研同样能比临床学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不过你得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个牢底坐穿的专业,它的就业面是比临床窄的,基本除了麻醉科和某些大医院的疼痛科以外不会有科室要,别以为专业介绍写了急诊和重症,那两个科室是只会要临床的……我就是这么被骗进这个专业,然后考研被急诊给拒了……。
5.求一篇医学类的毕业论文
抢救硬膜外麻醉麻药中毒
2007年10月,我们在对一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急诊手术的麻醉过程中,患者出现药物中毒,经抢救脱离危险,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湖南职称论文
1.1 一般情况 患者男性,23岁,体重65Kg。因急性阑尾炎,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前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除右下腹麦氏点区压痛、反跳痛及腰大肌实验阳性外,余未见异常;查血常规:WBC14.5*109/L,N78.9%,L21.1%;大小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胸腹部透视均未见异常。
1.2 临床表现 常规于T11~T12椎间隙穿刺成功后,头向顺利置管,回抽未见异常,给予2%利多卡因3ml,问话患者神清语利,平卧位5分钟后测麻醉平面为T10~L4,测血压、心率及呼吸均正常,回抽硬膜外管未见异常并给予2%利多卡因10ml,40秒钟左右,患者出现说话不清、烦躁不安、牙关紧闭、强直性抽搐、瞳孔散大等症状,继之呼吸心跳停止。
1.3 抢救方法 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以呼吸机进行被动呼吸,与此同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阿托品0.2mg、地西泮10mg、地塞米松5mg,5分钟后,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恢复,心率116次/分、血压195/101mmHg,仍有四肢抽搐症状,再次静推肾上腺素0.5mg、异丙嗪5mg、地西泮5mg、地塞米松5mg,15分钟后,患者神志逐渐清醒,测呼吸20次/分,心率98次/分,血压156/92mmHg;约55分钟后患者神志清醒,呼吸循环平稳,测心率87次/分,血压128/66mmHg,故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能清醒准确地回答问题。
1.4 结果 经救治约55分钟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均示正常,自述除全身乏力与稍有头晕不适外,余无明显不适。观察1周患者无异常。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麻药中毒发生原因主要有:(1)可能为患者在给予2%利多卡因3ml试用量后,由于在翻身平卧过程中动作不规范等原因,导管误入血管,虽进行了常规回抽,但因导管尖端被小凝血块阻塞而未见回血,当注药时小凝血块被冲开,麻药直接进入血管内而发生中毒;(2)可能是导管虽未直接插入血管内,但由于硬膜外腔具有丰富的血管丛,在进行硬膜外穿刺的过程中,造成了血管损伤,可使局麻药的吸收加快加大,从而引起麻药中毒[1]。这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我们在成功置管后回抽无异常,但在正常剂量给麻药后,使药物直接进入或渗入血管,引起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超过了机体的受阈值而出现麻药中毒。
剩下的自己去
看吧
6.重庆医科大学麻醉研究生导师情况 急求
导师有:闵苏 刘新伟 陈萍 刘丹彦
陈 萍 主任医师,教授,科副主任,麻醉系临床麻醉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麻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98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89年获麻醉专业硕士学位,从事临床麻醉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三年。擅长处理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麻醉和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
在我院首先开展PCIA 和PCEA术后镇痛新技术,为PCA技术的大规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率先在我院开展局部麻醉药的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研究;同时建立了静脉麻醉药异丙酚的荧光分光光谱测定法,适宜于麻醉中血药浓度的监测;和神经外科合作开展了颅内压的监测和各种麻醉药物对颅内压的影响;率先开展经颈内静脉逆行穿刺测定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的监测方法和麻醉药对脑代谢的研究,拓展了监测的范围,扩大了麻醉和研究的领域。
多次承担了医学本科麻醉学章节、麻醉系危重病医学的教学工作,多次获得“受同学喜爱的教师”称号。指导研究生名9名,现在读研究生3名,3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获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一项“颅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脑保护”,获资助8000元。获学校和院内启动基金二项约2,0000元。在中华麻醉学杂志及其它的医学刊物上发表论著二十余篇。
闵苏,女,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得者,麻醉系副主任、麻醉学系临床麻醉学教研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从事临床麻醉、科研、教学及疼痛治疗工作20余年。科研方向:心血管手术麻醉、体外循环灌注,临床研究:无痛分娩、危重症监测、急救复苏、血液保护和器官移植等方面。被誉为无痛分娩专家。
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专委会委员、重庆市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疼痛学专委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分会疼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庆市分会麻醉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麻醉与镇痛》杂志中文版、《重庆医学》、《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审稿人。
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第六版,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专业统编教材《麻醉生理学》第二版,参编其他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3篇被SCI、Medline收录)。承担吴孟超医学科学技术基金专项课题1项、吴阶平医学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级课题2项,其他合作科研项目5项。 尤其对科室建设和管理具有独到之处。
刘新伟 男、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83年 毕业于四川南充医学院医学系。 1992年 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获麻醉学硕士学位。 1992至今 一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临床麻醉、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于各类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麻醉处理,提高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 2002年10月至今 参加重庆市首批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医疗队,任副队长。 科研主攻方向: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临床肌松药效应研究。
刘丹彦 女、学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85年 毕业于泸洲医学院医学系 学士。 1986年~1988年 四川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内科住院医师,具有一定内科学临床经验。 1988至今 一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临床麻醉、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于各类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麻醉处理,提高危重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其死亡率。1997年率先在本市开展门诊无痛人流麻醉的临床及科研,对无痛人流技术的推广及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参加科内器官移植、PCA、血液回收等各种新技术。从事医学系、麻醉系的教学,并担任主担教师。 2000年~2001年 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修。对于困难气管插管及口腔科麻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临床、科研主攻方向:口腔颌面外科麻醉、困难气管插管、围麻醉期应激反应的调控。 发表科研论文6篇
7.求一篇5000字以上的关于护理的毕业论文
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来源:中国论文网(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主要而有效的方法。
然而,随着人工髋关节的普遍应用,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5月共完成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138 例,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的危险期,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38 例,年龄70~93 岁,平均年龄79.3 岁;男59 例,女79 岁。
均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内科疾病,其中合并单一内科疾病51 例,其余均为二种以上脏器疾病。其中糖尿病43 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15 例,有心脏疾病患者70 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15 例。
我院选用的人工髋关节材料有不锈钢、钴铬钼合金、钛合金。 患者入院后即予患肢骨牵引95 例,皮牵引43 例。
及时进行体检和采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积极治疗各种原有疾病。如用药物将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静脉点滴抗生素控制感染,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支持治疗。
手术采用全麻52 例,连续硬膜外麻醉86 例。 2 护 理 2.1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粘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且分泌物增多,粘稠度高,故分泌物易于滞留在气管内[1]。
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使呼吸道内的痰液不易咯出,易造成肺部感染。 2.1.1 术前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训练 呼吸运动训练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极为重要,这些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多,排痰能力差,不仅妨碍换气,且易发生肺不张。
手术前2~3周必须戒烟,用抗生素治疗能减少分泌物,用支气管扩张剂或雾化吸入可改善排痰能力[2]。为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从患者入院第1天开始进行。
具体方法为,a)深呼吸训练:嘱患者用鼻吸气,用嘴呼出,吸气时尽量放松,使吸入的气体达到肺底,呼气时嘱患者将嘴唇缩小并向前噘出,使气体缓慢呼出。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2,如此反复6~8次/min,每天3次。
指导病人反复地吹鼓纸袋,或用一支吸管在深吸一口气后吹水瓶;b)咳嗽训练:患者取半卧位,先深吸一口气后关闭声门,之后胸腹部肌肉同时骤然收缩,使胸腔内压力增高,声门突然开放,产生高速爆发式呼气,将气道内分泌物咯出,训练次数同呼吸功能训练。 2.1.2 术后排痰 术后鼓励患者用术前掌握的方法经常作呼吸及有效咳嗽,进行主动排痰。
对痰液粘稠,不易咯出可采取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或用雾化吸入方法,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若痰液位置深且粘稠可采用手中指按压环状软骨下方刺激排痰,也可使用鼻导管刺激法,诱导患者排痰。
方法是将吸痰管从鼻腔缓慢放入10~15 cm长度时接近声门处上下轻轻移动,刺激患者产生咳嗽完成主动排痰动作。 本组126 例能完成自主排痰,8 例采用按压环状软骨下方刺激排痰,4 例采用鼻导管刺激法完成咳嗽动作,顺利排除痰液,无一例发生肺部感染。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其首发症状(肺栓塞)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发生率为4.6%~19.7%,病人多在30 min内死亡[3]。
因此术后应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挽救患者生命。高龄患者多因术前活动少,长期卧床,术后制动且合并心血管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静脉血流缓慢,术中使用骨水泥和过度旋转,牵拉下肢使邻近血管受到牵张,手术创伤和输血对凝血机制的影响,造成高凝状态,这些都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2.1 预防措施 a)术前要耐心向患者讲述深静脉栓塞的危害性以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方法,鼓励患者在未手术牵引期间就要作患肢远端关节(踝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舒缩活动。活动前要将患肢置外展中立位,病人取平卧位,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要坚持3~4次,每次肌肉收缩活动控制在5~10 min,关节活动要坚持10~15 min。
受伤早期可先5~10 min锻炼,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有条件的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b)术后患肢应予弹力绷带包扎,抬高患肢,保持膝在右心房之上,小腿在膝之上,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麻醉过后可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术后3 d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能超过90°。
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行走练习;。